詩歌的春天為什麼出現在唐朝?

愛讀書的劉皇叔


詩歌的春天出現在唐朝,與“科舉制度”的施行與培育有最大最緊密的關係,也與唐朝的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秦漢的歷史地位,屬於大一統帝國的創始和實驗階段,而唐,則是帝國體制成熟階段。

秦朝統一後,由於帝國體制都還處於摸索階段,特別是帝國的基層管理基本處於空白階段,屬於“空心化”帝國,上層建築很好很完整,但基層失去統治力,導致出現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應者雲集”的現在。

漢朝直接就是秦帝國的延續。帝國體制及落實,都處於試驗當中,特別是帝國統治所需要的專業的官僚人員,一直處於嚴重的“缺貨”狀態,所以漢朝施行“舉孝廉”、“徵辟制度”,“太學”教育制度等,但都不能滿足管理需要。東漢末曹操甚至用了“唯才是舉令”。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又使政治走上豪門政治體制,嚴重製約了寒門士族政治的可能。

等到了隋朝,煬帝開始的“科舉選拔制度”,開創性地解決了帝國官僚體制人才的選拔制度、流程、和人員需求問題。

而“科舉制度”在給學子們一個光明的前程的過程中,還設置了諸多的福利制度等待著他們去拿。比如考中秀才免除徭役,可入公學免費學習;中舉人可免除賦稅,中進士可做官,自然家屬也就免除徭役賦稅了。

所以,“科舉制度”不是一定都能做官的,但中舉人後,做個富家翁,也是可以的。所以正是因為有諸多的“科舉福利”,“科舉制度”才具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但一項制度的推行,到基層人民都接受,並且獲得生根發芽,直至開花結果,是需要用時間去灌溉的。從隋煬帝開始施行,到唐朝建立一個富強的帝國,給人民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及少數文化人的出現,並獲得政治上成功作為典範,進而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到“科舉制度”的學習中去,都需要時間。

所以,初唐時期,出現的詩人很少,而且還限於貴族身份,如“房玄齡魏徵”等人,包括李世民李淵都是。

等初唐四傑出現的時候,他們的身份都是底層人民的代表,也就意味著,詩歌的春天即將到來,因為他們背後將會有無窮無盡的寒門世子出現在詩歌的盛會上。

初唐只出現了“四傑”,繼而,到盛唐時期,詩人如雨後春筍般地噴薄而出,這個時間是唐朝建國90年左右。

這也意味著,經過百年時間左右的灌溉,文化已經成為基層人民群眾樂意接受並引以為豪的事業了。而且,“科舉制度福利”也已經兌現,“士族政治”已經成為明確的政治方向。所以,成為文化人就幾乎成了所有人的追求。而詩歌,則是文化人的一種外在表現而已。

而且政府的倡導,高層文化人的身體力行,也使詩歌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文化符號。

而在漢樂府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詩歌,則呈現出多樣化,繼而將魏晉時期的質樸渾厚風格多樣化,也是春天的一種象徵意義。

所以,詩歌的春天出現在唐朝,是“科舉制度”的花結出來的一種果實,是時間和制度相結合的產物。恰好也由此而奠定了“儒學+政治”的並軌路線,使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與士族共天下”成為慣例,並由此將“宗教政治”的可能性徹底消除(這是另外的話題,在這裡可以省略不計)。


愛讀書的劉皇叔


這跟特定的歷史時代有關。

古人說:“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回望歷史,社會穩定,政局安定,國家強大,民眾富庶,文化必然鼎盛繁榮。

“漢賦”之所以盛行於漢朝,是因為經歷了春秋戰國的亂悠悠,秦朝苛政民疲之後,第一個統一、強大、穩定的漢朝,百姓安居樂業,文化必然興起。

由此推及唐朝,經歷南北朝時期的戰亂,隋煬帝的暴政,唐朝的貞觀之治使國家強盛,百姓富足,開創了萬國來朝的恢宏局面,也迎來了詩歌的鼎盛時期,就是燦若繁星的“唐詩”。

其後的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皆是這樣的軌跡。


知行俠


唐代詩歌標誌著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極其重要的階段,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代表了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成就。這種成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等特定條件所成,也是詩歌自身傳統發展的結果。

高漲的經濟和文化

唐詩的繁榮首先跟唐代的經濟和文化高漲是密不可分的,從七世紀初建國到八世紀中葉安史之亂前這一百多年,由於“均田制”的推行以及其他一些有利於發展生產的措施,促成了唐初一百多年的經濟高漲。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繁榮,唐代國際文化的廣泛交流,國內各民族文化的密切融和,唐朝對思想文化採取相對自由的政策,儒、釋、道思想允許同時並存等等,都是促成唐代文化普遍高漲的有利因素。

人才選拔制度的變格

唐朝為了鞏固其統治,制定和執行了通過科舉從庶族地主中選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名門望族對仕途的壟斷。設置進士、明經等八科來選拔人才,後又以進士最為尊貴,而進士的考試以詩賦為主要內容。這種以詩賦取士為重要內容的科舉制度,是打破世族壟斷政治、為庶族打開取士之門的新官僚選拔制度,也是促成唐詩繁榮的一個直接原因。

詩歌自身傳統的發展

我國詩歌以《詩經》、《楚辭》為最早的高峰,但四言詩和辭賦在唐代以前已經衰落和僵化。一種新的詩體——近體詩,在六朝時逐漸形成並發展。終於在唐初五言和七言古詩發展成熟,律詩、絕句也基本上趨於完善,近體詩經歷二百多年的逐漸演進的過程,正展示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唐初有關聲律對偶的著作大量出現,詩歌創作的大型類書成批刊行,都是為了詩歌發展的需要。

結語

前輩詩人積累起來的藝術經驗,充分表現了漢語美的多種樣式,都使得唐代詩人易於借鑑先賢,馳騁才力,抒發靈性,來擴大詩歌的反映面,提高詩歌的表現力。所有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就使得詩歌在唐朝如春天般的百花齊放,盛況空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