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劉備如果不征伐東吳,三國會有怎樣的走勢?

曉磊愛文史


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他還有兩種選擇,靜觀其變和北伐曹魏,不過這兩種選擇都更加不符合他的利益。我仔細考慮後,覺得劉備不可能不征伐東吳。

一、靜觀其變

也就是說劉備在孫權殺死關羽,搶去了荊州之後,裝沒事人,裝鴕鳥。這個是不可能的。

荊州是劉備的戰略根據地,是重要的糧倉、兵源來源地和北伐的兩大支撐點之一。荊州到了孫權手裡,孫權力量一下子壯大了好多,劉備的力量一下子削弱了很多,此消彼長,劉備不可能坐視不管。


二、北伐曹丕

孫權奪取荊州,殺死關羽,孫劉聯盟已經破裂,就算劉備裝大度,說沒事,咱還是大舅哥和妹夫的關係,還是好朋友,那麼孫權會這樣想嗎?

所以,就算劉備自己去北伐,孫權絕對不會同時攻打曹魏,他最大的可能性是坐山觀虎鬥,看著劉備和曹丕拼命,誰快輸了,孫權就會趁虛而入,去攻打快輸的一方,去奪地盤;或者聯合快輸的一方,重新形成三國鼎立的模式。不管怎麼樣,在劉備北伐中原的初期,孫權絕對不會支持劉備的。他會開心的跳起來。

劉備在孫權剛剛殺死關羽、奪取荊州的時候,就放下孫權不打,去打曹丕,兩面作戰,那簡直是瘋了,傻了。

所以,劉備不會放著孫權不打,去單獨攻打曹魏。

三、攻打東吳是劉備最好的選擇,雖然打輸了,但是如果打贏了呢?

劉備攻打東吳,道義上為了義氣,利益上是搶回荊州,甚至吞併東吳。

因為劉備輸了,所以千百年來,大家都說劉備不應該打東吳,但是如果劉備重新奪回了荊州呢?如果劉備滅了東吳呢?大家還會說劉備錯了嗎?

再說,孫劉聯盟破裂在先,孫權殺關羽奪荊州在先,讓劉備當鴕鳥,那麼劉備和五虎將都一天天的在衰老,如果全都死了,蜀國的滅亡是必然的。

劉備肯定是思前想後,考慮再三,只有打東吳最符合他的利益。

三國裡面,最不能等的就是蜀國,曹魏和孫吳都可以據險而守,都可以靜觀其變,只有西蜀等不起。劉備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去爭奪天下,諸葛亮活著,一定要去北伐,這是西蜀的宿命。


陳健4396


劉備不伐吳,三國還是三國,總體大勢不會變的。

劉備伐吳,慘敗與夷陵,徹底奠定三國形勢,這只是讓三國的趨勢明朗化,或者說讓三國分立的形勢提前到來了。

為何這麼說呢?除去伐吳,劉備集團在此之前的兩個行為其實已經埋下了三國分立的基礎。

一、關羽失荊州,劉備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

且不說荊州的戰略地位,劉備能夠奪取益州,也是以荊州為支撐的。

可以說荊州是劉備的大本營,丟了荊州,使得他麾下的很多人馬成為“遊子”,使得荊州系官員人心大動,劉備的統治基礎瀕臨坍塌。

所以劉備必須要奪回荊州,這也是絕大多數官員支持他伐吳的原因。

失去了荊州,劉備圖謀天下的大業基本落空,魏、吳堵在狹隘的四川盆地,割據有餘,爭天下不足。

二、稱帝過早,使得匡扶漢室成為虛偽口號

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期,是劉備集團最巔峰的時刻,也是劉備威望最空前的時刻。

這時候,那些心念漢室的人,真把劉備視為最後的希望。

但是劉備在曹丕稱帝不久,也就稱帝自立,操之過急。

劉備最佳的選擇是等待時機,利用漢中王的身份來招攬各方心念漢室的人士。

雖然他是以漢獻帝遭到殺害為藉口,稱帝,但是在北方知道內情的人看來,劉備暴露的他稱帝的醜陋一面,所謂的匡扶漢室只是他虛偽的口號。

古代十分講究譜系,劉備所謂的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根本也不住人,北方的很多世族大家也都看不起這樣的身份。

別說他可能不是,就是也早家道中落,世族大家瞧不起十分正常。

而劉備稱帝,那些忠心漢室的人並不一定認同劉備的漢政權。

這一點孫權就靈活多了,先稱王,最後稱帝,期間因為劉備伐吳立刻向曹魏靠攏。

雖然劉備可能因為年紀大了,急著稱帝,但是他其實可以學習曹操的,讓兒子去這麼幹。

所以劉備不伐吳,也改變不了三國趨勢。

不過蜀漢集團內的人才可能不至於最差,畢竟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了大量種子人才。


微史春秋


也不會怎麼樣,結局是一樣的

蜀國國勢轉弱的地方,不在於劉備伐吳,而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環節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在於綜合國力,因為打仗是需要損耗糧食、兵器和人員傷亡。當時秦為何能統一,就是有著大片的土地,人口、糧食供應能力。當然,還有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制度。

在魏蜀吳三足鼎立時期,蜀一直處於最弱的一方。即使佔了荊州五郡時候。他的實力依然不是最強的,只因為關羽的戰鬥力被過於神話,看起來好像很牛逼哄哄。最後被呂蒙從打敗,雖然,有內部出了叛徒的原因,但多數時候還是關羽自己處理不當造成的。

01

當失去了荊州以後,我們看一下三國國力的排名。

最強大的是魏,其次是吳,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領土來比較的話,

魏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洛陽一帶)、雍州(關中和隴右)、涼州以上十個州; 吳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和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和荊州與魏分割所有);

蜀的領土只有益州這一個州。 拿人口來比較的話,蜀當時的人口有28萬戶、94萬人(《蜀書·後主傳》裴注引王隱《蜀記》);

吳當時的人口有52.3萬戶、230萬人(《吳書·三嗣主傳》裴注引《晉陽秋》); 與蜀吳相比,魏的人口有66萬戶、443萬人(此數字是從《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中記載的魏滅蜀時的總人口中減去前述蜀的人口得來的)。吳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吳的一半。


02

劉備稱帝已經失去人心

劉備稱帝,內部很多人是反對的,有黃權等一些過去曾極力反對迎備入蜀的劉璋舊部,他們支持劉備即位並不是發自內心的。費詩更是公然表示反對,認為即位時期尚早。

雖說劉備是漢室後裔,但劉備的家系是在系譜上都找不到的旁系的旁系,劉備急於稱帝實際上暴露了他嘴上高喊要復興漢室,內心卻只想當皇帝的本來面目。劉備的即位使魏國那些對漢朝仍然追慕不忘的人也大失所望,劉備因此也失去了不少人心。

本來劉備靠著人心起家,現在失去人心後,本身的優勢頓時減掉一半。

03

劉備伐吳只是像窮人賭錢那樣,輸了最後的賭注

劉備為什麼一意孤行不顧周圍反對堅持要東征伐吳,一般人都認為是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而且在將要出征之前,三弟張飛又被暗殺,而且暗殺張飛的人,又投奔了孫權,這就更增加了劉備對孫權的仇恨。

不過很難想象,僅這兩條理由,就能讓劉備變得那麼固執,似乎不太符合邏輯。應該這麼理解,對於劉備而言,荊州可以說是他起這的地方,他的很多老部下也都是在荊州時就跟隨他的,所以劉備很有可能是陷入了一種強迫症之中,那就是無論如何要奪回荊州。

但是,劉備伐吳,被陸遜一把火燒了連營,兵力損失過關。

如同一個學習成績本來就差的同學,再把腦子摔外了,無論後期諸葛亮如何發展、保養,與其他兩國的差距是越來越大了。

所以,即使劉備如果不征伐東吳,也無法改變現狀,除非 是魏、吳兩國內部發生動亂,或出現昏君、庸君。最多是多撐幾年了不起了。


國內ERP專題


若劉備忍下憤怒不去義伐東吳,三國結局會不會改變?答案很明顯

在三國時期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三兄弟的兄弟義氣,當初關雲長被孫吳暗算,被斬殺於荊州之地,劉玄德為了給義弟報仇舉全國兵力征討東吳,最開始的時候孫權數次求和但是怒火正旺的劉玄德拒絕了這個提議,結果到戰爭後期他被東吳新任大都督陸伯言擊敗,損失了大批良將謀臣自己也鬱鬱而終。很多人回想如果沒有這場戰爭,那麼三國的結局會不會和現在的歷史不同,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暗按照當初諸葛亮隆中對所圖謀的天下大勢,荊州應該被劉玄德牢牢的掌握在手裡,當時當時的孫吳為了奪取荊州三郡已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東吳和曹魏聯繫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劉玄德對東吳的威脅太大。於是孫權為了遏制當時劉玄德勢力不斷壯大的勢力發展趨勢,才派呂蒙去討伐關雲長,所以當時的孫劉聯盟已經變得不再像赤壁之戰的時候那樣可靠已經無法對曹魏形成以前那樣大的威脅。

劉玄德在與東吳作戰的時候雖然大敗而歸,但是當時蜀漢的名將,像五虎上將中在世的諸位猛將的去世,大都不是死在了與東吳作戰的時候。而是因為年齡大了而去世,哪怕是不與東吳打這一場仗劉玄德的蜀漢。還是沒辦法彌補後期沒有獨當一面大將的尷尬局面。而兵力上一個蜀漢能養活的軍隊就那麼多,雖然在與東吳的這場戰爭中蜀軍死傷眾多,可是等到五年過後諸葛亮領軍開始北伐的時候蜀漢的軍力也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可諸葛亮北伐卻沒有成功,自己也死在了北伐的途中。

所以說若當時“劉備忍下憤怒不去義伐東吳,三國結局會不會改變?”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明顯,三國最終的結局並不會因此而改變。對此你覺得呢?


古行生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個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也是蜀漢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此前分別是關羽死,荊州丟,上庸三郡亡),直接影響了諸葛亮的北伐。

伐吳之前,諸葛亮的哥哥,吳國南郡太守諸葛瑾曾經給劉備來信: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可是劉備深恨東吳殺關羽,奪荊州,憤而不許,一意伐吳。

這場戰爭給蜀漢造成了近乎致命的打擊,僅僅表面上的損失有:數萬百戰精銳(有說五萬,有說八萬);包括張飛,黃忠,吳班,馮習,黃權,傅彤在內的多名高級將領的損失;馬良戰死,本來這該是諸葛亮最好的接班人的!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深層次的影響,則表現在諸葛亮執掌大權後,要花費五年的時間去平定叛亂,訓練士卒,而且還面臨著北伐缺兵少將的不利局面,此後蜀漢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對外戰爭能佔據主動,真是多虧了葛公千年一遇的大才!


知道了劉備伐吳的不利影響,那我們就可以反推一下,假如劉備不伐吳的話,三國的走勢會怎樣。

孟達,叛蜀歸魏,後又叛魏歸蜀

既然不打,必須要和吳國交好,啞巴虧只能先認了。而且先前孫權向劉備求和,可以趁此向吳國要求一些利益。

給孟達修書一封,勸降三郡。讓同為東州人,和孟達關係親密的李嚴共同守三郡,費禕出使吳國,約定共同取襄陽,牽制宛城魏軍。東吳為主,李嚴孟達為輔。

此時曹魏持節都督關中的是夏侯惇之子,著名的“主婿”夏侯楙,“楙性無武略,怯而無謀,而好治生”,對蜀漢來說,這是一個最理想的對手。

夏侯楙,酒囊飯袋

劉備以馬良為軍師,帶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大將出秦川北伐,魏延帶一支精銳走子午谷。

狠狠地打一仗吧,打贏了關中,雍涼,戰馬,騎兵都有。就能穩下來不急不躁的和魏國打持久戰了。打輸了退回漢中,休養生息。重回諸葛亮的北伐老路,不過有劉備在,大概率不會有馬謖的失街亭了,街亭不失的話,一伐還是大有可為的。


煮酒放歌


三國時期,演繹了一出又一出英雄的故事,其中劉備的故事是及其勵志的,本是城頭織草鞋的無名小輩,卻抓住了亂世的機遇,起兵一路拼搏,屢敗屢戰,最終身邊集結了一批能人猛士,傾力輔佐,最終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起兵東吳,為關羽報仇,卻在夷陵之戰大敗,蜀漢也就此由盛轉衰,這不得不說是劉備人生的一大敗筆。

在出徵東吳前夕,蜀漢有一員猛將,因醉酒痛打兵士,被手下人報復,割去頭顱,投奔了東吳,這位被殺的猛將就是張飛。

試想張飛若不死,劉備征討東吳的過程是否會順利一些呢?張飛若真能不死,劉備征討東吳有以下三種可能:

東吳被擊敗,劉備成功復仇

這是一種最小的可能性,但不是沒有,因為蜀漢無論在那個時期,都位於三國中力量最弱的一環,征討東吳有無張飛參加都不是決定性因素,但是不能否認張飛在戰場上,算是不確定的“X”因素,之前數次施以巧計破地方大將,說明張飛還是有些智謀的。

蜀漢依舊慘敗,劉備復仇失敗

這種可能性是最大的,蜀漢在此之前,長期霸佔著荊州不歸還東吳,東吳能夠忍耐蜀漢這麼久,算是仁至義盡了,偷襲荊州得手後,殺了關羽,算是一種表態,蜀漢的綜合實力本就不敵東吳,加上一個張飛,戰局不會有太大變化,最多是劉備敗的體面一點。





趣味新歷史


關羽被殺之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東征,想要奪回荊州,最終卻失敗了,間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張飛的性命。如果劉備沒有討伐孫權,結局會是如何呢?

首先劉備打孫權並不一定是因為關羽被殺,畢竟劉備東征距離關羽被殺已經快兩年了,而諸葛亮阻止劉備東征也很可能是演義中杜撰的。

當時蜀漢的情況是這樣的,經過數年的經營,劉備認為自己可以有和孫權一戰的實力了,打算奪回荊州,因此才出兵東征。畢竟在軍閥混戰的時候,弱肉強食,有實力了就要去攻打別人,才能奪取更多的資源。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回到題目中的假設,如果劉備沒有討伐東吳,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劉備和張飛不用死這麼早,劉備在西蜀積攢的部隊也不會什麼有損失。

那麼劉備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繼續臥薪嚐膽這兩條路了。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劉備不討伐東吳,孫權會不會歸還荊州?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荊州,劉備就可以兩路大軍北伐。

當時曹操已經死了,如果孫劉兩家可以像之前一樣共同討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再趕上司馬懿被曹魏的內部打壓,曹丕手下拿不出什麼領兵的將軍,而劉備這邊還有張飛、黃忠、趙雲,再加上諸葛亮,基本上還是劉備巔峰時期的陣容。

再看孫權。當時孫權手下和曹丕一樣,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大將,黃蓋、程普、甘寧、淩統都先後病死。打下荊州的呂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魯肅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還是孫權和呂蒙在打荊州之前發掘出來的。

所以說,當時的劉備看見這種局面有點膨脹也是正常的。不過當時的吳蜀聯盟已經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實上當時的劉備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再不打等過兩年趙雲、黃忠老了,蜀漢的戰鬥力就會直線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孫權,那麼一定會打曹丕,而且還是劉備獨自對抗曹丕。

結果顯而易見,就算前期有優勢,北方兵多地廣,完全能耗死劉備,劉備也沒有那麼大的胃口(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荊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來的地盤,劉備也守不住,最後只能退回漢中。





史大大歷史課


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那麼劉備對關羽、張飛的家人都不好交代。當年*桃園三結義*是發了毒誓的:*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兩個為你賣命的兄弟都被人殺死了,你當哥哥的一天吃香的喝辣的,在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後宮裡,啥事也沒有,還享受呢?不但面子上說不過去,也會讓部下的將士們*寒心*!當年曹操用高官厚祿,金錢美女收買關羽,他都沒有動心,後來關羽知道大哥劉備的下落,帶著十來個士兵保護兩位皇嫂,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去尋找大哥劉備;想當年劉備被曹操幾十萬大軍追殺,是沒有立足之地,在當陽橋長板坡,張飛橫槍立馬,大喝三聲,嚇死曹操手下大將夏侯傑,喝退曹操幾十萬大軍,你劉備才轉危為安。

現在劉備的左膀右臂都被敵人殺了,此仇不能不報。可是你劉備現在是皇帝,應該從大局全盤考慮,不能*感情用事*?做大事應該考慮一個*度*,那麼這個*度*怎麼才能掌握好呢?

當時,劉備率領十萬大軍(小說裡是75萬),討伐東吳。已經攻下巫縣,秭歸縣,佔領了東吳的大片領土。孫權派使者來議和,還對以前的做法表示後悔,答應把荊州退還給劉備。如果劉備理智,應該見好就收,現在仇也報了,面子也找回來了,失去的荊州也回來了!東吳也害怕了,這多好!可是劉備這時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竟然沒有同意,錯過了這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最後是被東吳的大都督陸遜的一把大火,燒的劉備的十萬主力大軍幾乎全軍覆滅。蜀國的國力從此是日漸衰退,劉備真是好糊塗啊,一世英名毀於一念之間。

如果劉備當年聽從趙雲和諸葛亮的苦諫,不討伐東吳的話。東吳和蜀國聯合有可能消滅魏國,然後再把東吳消滅了,蜀國有可能統一三國?最壞的結果蜀國還能多生存三十年,可是歷史沒有假設。


隱者康司馬


在三國中,蜀國的家底是最薄的。曹操佔據長江以北已經是稱霸,孫權在江東地帶也已經紮下了根基。但是關羽死後,劉備做了一件差點亡國的事,之後蜀國的國力是直線下降,蜀國的家底已經被劉備敗光了。

劉備創業前期還是比較慘的,他沒有任何資本,認識了張飛、關羽之後,張飛賣了所有的家產和田地,幫助劉備招募部隊,劉備才有了一點闖蕩天下的資本。

但是劉備的崛起,依然是十分的坎坷。當時陶謙請劉備駐守徐州,防止北方的曹操來襲。陶謙死後,徐州雖然落到了劉備的手上,但是劉備沒有能力守住徐州,反而讓呂布奪去了。

後來,劉備被曹操逼得五路可走,不得已去了荊州,於是他從此才開始爭霸天下。當時的劉備不僅有了五虎上將,還有孔明和龐統,可謂是春風得意,但是龐統在落鳳坡被殺死,而劉備當時也有了稱帝的打算。

公元215年,孫權趁關羽攻擊曹操樊城的時候,派軍偷襲了關羽,糜芳等人也叛變,關羽兵敗走麥城,最後被捕殺害。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隨後發佈了天子第一詔,興兵伐吳,要為兄弟關羽報仇。但是沒想到,張飛被部下斬殺,背叛的部下也逃往了東吳,當時的劉備非常的憤怒。轉眼之間劉備的兩兄弟都死了,而且都是東吳殺害的。劉備對東吳的仇恨更深了,劉備發誓“孤要傾全國之兵,誓滅東吳”。

趙雲聽後,安慰劉備。趙雲和諸葛亮都認為:當前的最大敵人是曹操,劉備這樣因私廢公肯定是不理智的。而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說了只能連吳抗曹,才有可能消滅曹操。但是劉備已經被衝昏了頭腦,不聽勸告,執意要攻打東吳,結果蜀國數十萬精銳全部耗光,蜀國差一點亡國。諸葛亮看到了:自己努力做了這麼多年在製造的三國平衡局面也被打破了,諸葛亮知道蜀國沒有希望了,當時他心灰意冷想要回臥龍崗。但是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以後,出於責任感和使命感,諸葛亮仍然繼續輔佐後主劉禪,征討魏國。


公元前


我是逍遙,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那麼如果劉備不伐吳,局面會是怎樣的?

我認為就算劉備不伐吳 也不會統一天下。其實劉備伐吳選擇的時機是很正確的,有戰略眼光。其實,伐吳的根本原因不是關羽之死。劉備出兵之時,關羽死了有一年多了,而是因為曹操之死,曹操死魏國不能理順上下,更無暇參與蜀國的爭端。如果當時蜀國戰勝,蜀國將一統天下。

如果劉備選擇固守,那也沒有希望。蜀漢之地雖然富饒,但是民生教化相比中原地區要落後的多。教育乃國家之本,百年大計。看蜀漢後期就知道,跟隨劉備的老臣相繼去世之後,蜀國的人才實在是寥寥無幾,而魏國的新生代才俊確實層出不窮。隨著時間的推移,結果不言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