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最近,雲展覽火了。先有“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上線社交平臺,後有九大博物館聯合在抖音上舉辦了“雲遊”觀展。由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證古譯今——甲骨文文化展”直播,更是在開播當晚就獲得了11萬以上的點贊量。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其實坐在家中“雲遊”,是從古至今都有的趣習。只不過現代人的雲遊,多半是被逼出來的。而古人的雲遊,通常是自己選擇,背後藏有一份“澄懷觀道”的精神嚮往。真正的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就如倪瓚所云,“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中國雲遊第一人,是南朝人宗炳。生逢亂世,秉持一顆遊心的宗炳,多次拒絕了上面的徵官,在山水中暢行三十餘載,每天在山野中作畫、撫琴、唸佛,直到年老體恙,才回到江陵定居。然而待他回家後,覺得每天面對四壁甚是無聊,又囿於身體不佳,無法再度出行。於是就想出了個辦法:“凡所遊歷,皆圖於壁,坐臥向之。

就是把以前看過的景色畫下來,貼在牆上,躺在家裡邊看畫、邊冥想、邊旅行。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要不說宗炳能成為後人崇敬的隱士呢,這種自我欺騙式的行為,竟也被他悟出了一些哲理。他將這種宅家覽畫的行為,稱為“臥遊”,觀畫的同時也要“澄懷觀道”,即通過精神上的自我,來感受那道不可見、不可說的本源。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宗炳的一句“澄懷觀道,臥以遊之”,讓千千萬萬受困於俗世的文人們看到了精神上的曙光,諸多效仿者緊隨其後。不過,有些人只是留於表面,如北宋人王詵,單純把古人所畫的山水圖掛在房內玩味欣賞,便失了深意。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臥遊”一詞,最早出現在老子文集的註釋《文子》一書中,書中稱“故通於太和者,昏若純醉而甘臥以遊其中,而不知其所由至也。”這裡的臥遊,是指半夢半醒的狀態,藉由這種酣態,達到與天地為一的境界。王詵的臥遊之所以被恥笑,是因為他習得了觀畫的形式,未理解其中的深意;宗炳的臥遊之所以為後世所敬,因其“觀”與“遊”都是表象,心有丘壑者,自無拘形骸。雲遊雲遊,說到底,遊的不過是自己的心境罷了。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宗炳之後,“臥遊”逐漸成為一種生活風潮。宋代士大夫階層多愛臥遊,便命人繪製山水臥遊圖,以供閱覽,和自我標榜。長此以往,便形成了“臥遊圖”這一藝術主題。不過畫是“心源之文”,一幅臥遊圖,繪的不只是青山綠水,不只是恢弘巨景,還繪有畫家本人的流長意蘊。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程正揆繪《江山臥遊圖》,用的是勤奮。日復一日,卷復一卷,猶如苦行僧般行走于山間,再描繪於筆尖的程正揆,用34年的時間,畫下了500卷山水,統稱為《江山臥遊圖》。五百幅山水,繪的不僅是景,也是程正揆的一生遭遇和思想變化。蜿蜒起伏的山,自上而下的泉,行走于山腰的人,以及其中所含的簡單和淳樸,皆是遊遍山川后,來自歲月的禮物。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沈周繪《臥遊圖冊》,用的是平和。首開便書“臥遊”兩個大字,後分別繪石榴枇杷、平坡散牧、秋山讀書、江山坐話等一串小景,並賦上自題詩,是沈周的真摯和雅趣。前人畫臥遊圖,幅盡綿長,沈周畫臥遊圖,則是精巧成冊。他說這樣不僅能站著看、坐著看、躺著看,還可以看累了直接蓋臉上小憩一下。若不是沈周足夠平和,又怎能生出這樣可愛的小心思。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李生繪《瀟湘臥遊圖》,用的是禪思。受隱居禪僧雲谷圓照所託,南宋一李姓畫家畫下了這幅瀟湘奇景,一片煙雨濛濛中,落雁攜歸帆,煙寺並山市,如此輕靈別緻的景色,宛若人間仙境。後人見此畫,多被其中的寥寥幾筆中所表達的悠悠禪意所震撼,有感作題跋。乾隆皇帝惜字簡練,說此畫“氣吞雲夢”。也有人直道真意,“大地山河是幻,畫是幻幻,只今說幻亦幻”。緲緲瀟湘,畫中景,畫外人,孰真孰幻已是難辨。而以書入畫,畫乃意書。即便是一幅臥遊圖,也能景景含情,幅幅有意。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遊”雖簡單,其中蘊藏的境界卻是重重疊重重。論世間的臥遊,大概有三種。一種如秦觀,用臥遊養身。他因腸癖之病臥床多日,於是友人攜王維的《輞川圖》供他欣賞,稱可以療疾。鋪開畫卷後,秦觀陶醉於其中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移情入景,精神也不覺為之振作,竟“數日疾良愈”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還有一種如董其昌,用臥遊養神。困於仕與隱之間,但他每日閱覽置於案頭的心愛畫卷,“日夕遊於枕煙廷、滌煩磯、竹裡館、茱英洪中”,也覺得是一種心靈上的撫慰,是屬於他的“平淡天真”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而真正的臥遊,當屬第三種。

那是宗炳的坐臥於榻,觀畫撫琴,“欲令眾山皆響”;是沈周的自然肆意,和他的“野老忘得喪,悠悠拄杖前”;是倪瓚的簡遠蕭疏,和他的“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那是一種通過借於物、借於體、借於遊中尋找到的一份自我,一種真諦。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道,“人類這種最高的精神活動,藝術境界與哲理境界,是證生於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這充沛的自我,真力彌滿,萬象在旁,掉臂遊行,超脫自在,需要空間,供他活動。”臥遊,即雲遊。那是人在榻中坐,神在雲端行的逍遙;亦是不為形骸所累,澄懷觀道的清明。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遊,本身就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行為。身體上的遊,是享樂與體悟,精神上的遊,則是本心的捕捉,和萬物的共融。遊,便要遊於那天地萬物,虛實真幻間。

“雲遊”是坐忘於體,暢遊在神;是酣臥以遊,與道為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