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漢樂府·江南》為什麼能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

小侯子的小桃子


取代“詠鵝”我認為:這首詩雖形象逼真,

意境優美,但不太適合兒童口吻,其中

的“曲頸”、“浮綠水”中的“浮"、“紅掌撥清

波”中的“撥”、“清波”等等詞字難以理

解,難以吃透。難得真正領略其中的意

境!

畢竟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看待周圍的

事物,還只能用形象思維去觀察。

而荷田這首詩就很契合兒童的形象思

維,淺顯易懂又貼近生活,畫面感也

很強,能啟發兒童更多的想象空間。


廣法居士


說道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我的印象還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詠懷》。

我也不清楚是什麼時候《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我更不清楚《漢樂府·江南》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只是我覺得現在的課本難度確實很高,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據說一年級語文開始已經取消拼音了?)

《山村詠懷》和《詠鵝》都是很押韻的故事,甚至我都沒有背誦這兩首詩的印象,只記得大家夕陽落山放學時,和同學們一邊跑,一邊背誦故事的場景。

現在我看到這首《漢樂府·江南》,並沒有一種很押韻的感覺,我自認為這首詩算上比較難吧。

也許是現在的孩子更聰明瞭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難度?


姚說


首先我們來看看《漢樂府·江南》這首詩歌的全文: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這首詩之所以能作為小學一年級的古詩來學習,我覺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首詩不經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詩歌中含有東南西北這幾個方位,大家都知道,小學生正是學習漢字,認識文字的啟蒙時期,這時候,孩子們讀這些詩詞,能夠讓他們學習東南西北這幾個漢字,如果一年級的孩子把這這首詞歌背下來來的話,是不是就學會了東南西北這幾個漢字!


其次,我們小時候學習《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的漢字比較複雜,雖然說是讀起來疊詞比較多,但是我覺著不適合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學習,畢竟,漢字有些複雜。還有這和“乾隆一生作詩4萬首,只有一首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詩歌”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我覺著有異曲同工之妙,畢竟都是簡單,孩子們記憶起來比較深刻!


最後,我覺著能入選小學一年課本的詩歌,大都是一些文字簡單,韻律很強,而且讀起來容易,且小孩子很能記住的詩歌。雖然離上小學已經很遙遠了,但是當年在老師教鞭的督促下,背誦的一些詩歌,早已經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了,早已經成為了我們一生的記憶,那些童年的趣事,童真唯美的歲月是不是值得我們一生去追憶!



小書蠹


這是因為編教材的喝大了。誰給我講講這個江南可採蓮好在哪兒?孩子們又是能不能認知這個好。魚戲了半天在孩子那裡是不是廢話?


趙維514


我學的第一首詩詞是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支花,不知可有同款?


雨軒0207


在歷史長河中,漢樂府不管從詩的形式、內容來看,都是詩的起始階段,各方面還都不成熟。就象一個初學寫詩的學生,沒有經驗、沒有資料借鑑,一切靠自己探索、研究、感悟,寫出來的東西必然也比較稚嫩。

詩詞發展到唐朝,已是鼎盛時期。詩的形式、內容已達到今人都須仰視的高度。絕句、律詩都有嚴格的格律規範,內容題材廣泛,語言詞語精練,形式多種多樣。可以說唐詩是詩的巔峰,古今無可比擬。

我們再把二首詩比較一下:

《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荷戲蓮葉東,

荷戲蓮葉西,荷戲蓮葉南,

荷戲蓮葉北。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江南》重複字多,字的筆畫也簡單一些。如果學寫字的話,《江南》的字比較容易寫。而《詠鵝》雖然句子少,但字的筆畫比較多也比較難寫。《江南》全詩不押韻,讀起來比較拗口。《詠鵝》則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比較容易記住。

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對一年級的古詩詞的要求是能熟練背頌,簡單理解詩的意思。從這個要求來說,顯然《詠鵝》更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因為《詠鵝》朗朗上口,句數也少,更容易記容易背。因此選《詠鵝》進入小學課本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而現在的小學一年級,要求比以前高,要求會寫,那麼顯然《江南》更合適一些。


8232354703122老三屆


讓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成年人意境繁複的情歌,還加上一些對小學生來說晦澀難懂的文言詞彙,確實很搞笑。當然,如果小孩從小就已經有古詩文功底,那不一樣。但畢竟我們面對的小學生,很多不具備這種能力。


豆棚瓜架yishui


因為詠鵝已經變成了幼兒園詩詞。


用戶5289323618992


《詠鵝》的詩詞地位是很高的,老幼婦孺都能張口吟誦,可見我們國家的普及教育做的很到位了。也正是因為《詠鵝》的“知名度”如此之高,所以很多學生在還沒有不如小學的時候就已經熟讀這首詩了,到學校再來學習背誦,可能有點“侮辱”孩子們的智商了。

把《詠鵝》替換掉是一個明智之舉。中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也有很多。“風水輪流轉”,其他故事也要有這樣“家喻戶曉”的地位。我們總說唐詩三百首,其實學生階段並不能學完這三百首,如果語文教材一直不改革,那麼學生接觸的就永遠是那些固定的,老師教的也就是那些固定的。對學生、對老師來說都沒有更好的提升和幫助。

何況,現在新一代的學生可比四五十年代的學生聰明太多,他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完全不同於過去,既然他們這塊海綿已經更新了,吸水的能力不一樣,水的量和質肯定也要有所變化。

說了這麼多《詠鵝》可以換掉的原因,我們再來對比看看,為什麼會換成《漢樂府·江南》。


首先,漢樂府是漢代樂府創作的樂府詩

《江南》是其中的一首採蓮歌,古人是唱出來的。這種詩歌體是《詩經》的延續,在詩詞界的地位有了。替代《詠鵝》的詩出自漢樂府,歷史年代更久遠,體裁更有地位,這些都符合替代的水平要求。

其次,《江南》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字少,讀起來簡單,字的筆畫寫起來難,都是生字。

《江南》漢樂府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字多,讀起來重複,字的筆畫寫起來簡單,重複字反覆寫,新字多。

小學階段語文學習以習字為主,課堂大部分時間要學習生字、生詞。這樣一對比《江南》把生字的量提升了,但是難度降下來了,符合小學學習的主要任務。


最後,《江南》詩歌情景一樣生動,不失活潑

我們都知道《詠鵝》描寫的鵝,生動形象,曲項、紅掌、白毛,在水裡滑動鵝掌,小學生非常容易想象。

再來看《江南》,描寫的是魚和蓮葉,採蓮時節,魚兒在蓮葉的中間游來游去,東南西北哪個方向都有,非常熱鬧。這也是小學生很感興趣的場景。

也會有人說,為什麼不選其他樂府詩啊,不選楚辭啊,詩經啊,這總的慢慢來。修訂教材是大事,肯定備選了很多,然後從中選一個出來。等下次再改版說不定就是我們心中屬意的另一首詩了。這就好像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一樣,沒選上不能說不感動,說不定下次就上榜了。


悅學越樂


《詠鵝》這首詩真的是幾代人根深蒂固的記憶,如同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就算是入選不了教材,但仍然是孩子們的必背之詩。

1 駱賓王與《詠鵝》

這是初唐詩人駱賓王7歲時寫下的詩,他也因此進入詩歌神童的領域,就像“融三歲能讓梨”成為孩子們道德學習的偶像,在詩歌盛世的唐朝,詩歌神童真的寥寥無幾,連李白還在“鐵杵磨針”呢,這首《詠鵝》永遠藏著孩子們對一個七歲神童寫詩故事的好奇心與驚歎聲!

《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好在哪裡?

故事。任何一位老師在說這首詩是一定會講駱賓王七歲寫詩的故事,就像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一樣,這是小朋友興趣的引導與吸引力的關注。畢竟七歲能寫出詩的小孩子太少了,而且是一個小孩子觀察一下門前池塘裡的鵝,稍加思考,便能寫詩,可見學習是多麼重要的事情,而關注身邊的事與物,更是小孩子好奇心強的天性。

純真。只寫鵝,鵝的外形,神態,動作,叫聲...通過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的語言表達出來,甚至摹形摹音,這份天真童趣,只有同齡的孩子才可體會得到。

起萌。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不懂什麼是詩,更不知道如何喜歡詩。這首小詩有模有樣,清新活潑,猶如兒歌般朗朗上口,孩子們唱的或者大於背的,在心中起碼構建了詩的樣子。

但有點兒拗口,尤其第二句,大人不一定都能詩對,曲(qu一聲)項(xiang四聲)向天歌。2 漢樂府《江南》

許多人知道《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這首詩,是出自高中課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表達對故鄉江南的一種鄉愁。

《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

蓮葉北。

什麼是漢樂府詩呢?

就是漢朝時有個專門蒐集詩句製成音樂的部門樂府,掌管郊祀、巡遊、朝會、宴請等等的配樂,採集來的民間歌謠,加以演奏,供統治者瞭解民情,這些歌謠便是樂府詩。

《江南》是民謠而已,通俗優美,朗朗上口。

這是詩好在哪裡呢?

想象。老師在說這首詩,肯定會引導小朋友們想象蓮葉開滿池塘,孩子們採蓮嬉戲的場景,會用畫的,說的,演的...很好的想象力與表達力結合的好題材。

好讀。這首詩比《詠鵝》還要好讀,基本上就是重複,而且還押韻,清新自然,甚至還能唱的。

感知美。比《詠鵝》更能讓小朋友們感受美的詩句與美的畫面。

類似於這首的還有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同樣是童真童趣,可愛活潑十足,這首詩也已入選小學課本了。3 為何《江南》能夠取代《詠鵝》?

求新。

《詠鵝》太老。入編一年級教材可能都有幾十年歷史了,我們是學著長大的,再教我們的孩子,這是最刻骨銘心的詩了,不光是啟蒙,還影響到家庭教育,就算不入教材了,它也是家長啟蒙孩子學習的必備詩歌,《江南》似乎生僻了點。

簡單。

除了已經入選的,孟浩然《春曉》,李紳《鋤禾》,白居易《草》等等簡單上口又好懂的詩外,漏選的,可能《江南》是最簡單的詩了,簡潔明快又清新爽朗,還能美育啟蒙,遲早會入選教材,而課本中已有幾十年歷史其他的啟蒙詩,可能也會逐步被新詩所取代。

集體意識。

這兩首詩有一個大不同,《詠鵝》個人創作的,而《江南》是集體歌唱的。

小學課本所入選的詩基本上都是個人寫的,單個寫背完成學習的,而《江南》是需要小學生集體配合的,才有熱鬧嬉戲的效果。集體合作,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從家庭到學校要培養的意識,在學校,集體行動格外重要,《江南》集體創作的民謠,比《詩經》以及其他樂府詩都要簡單簡短多了。集體歌唱的詩,《江南》最合適入選。

這可能只是教材變革中的一個小變化而已,或許只是隨意隨機的挑選,但也有一定的條件才行,尚未入選教材且簡單明瞭一看就懂是首要的,還得有教育意義和知識的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