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三四十年代以前的妇女大多都会纺线织布裁剪衣服。如今还多吗?

手机用户50833040308


已经非常不多了。确实还存在一些,首先这个需要一定条件,纺线织布用的木工具,我们农村留下的纺线车、脚踏织布车已经基本看不到了,另外需要有人还会这门技术,还得有乡村裁缝…

前几年隔壁村的一群妇人组织着纺线织布,好不热闹,每一道工序都很麻烦,听说前后一两个月才把布织完,主要用于做床单,如果村里有裁缝,会裁剪一两件衣服。

手工纺线织布退出时代的舞台,也是历史的必然,现在大多用品都是依靠机器制造,新一代农村人大多都选择了外出务工,老一辈的生活工具、技术青黄不接甚至失传。


一坨银子


衣食住行,这是人的基本需求。衣排在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新年有一件新衣服,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准,是衡量一位母亲勤劳贤惠的标准。

确切地说,在解放前,中国的农村大部分人家都要纺线织布,然后自给自足做衣服,但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这样。因为那时也已经有了“洋布”,也有了裁缝店。解放后,我国逐渐有了自己的纺织工业,但物资依然不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低下,自己纺线织布的现象任然还有。

现在的女人自己纺线织布可以说凤毛麟角了,有那只是为了享受生活,体验人生滋味。也有可能就是以纺线织布、出售为生。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轻工业突飞猛进,纺织工业已经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服装鞋帽供大于求,商品琳琅满目。

2、现代妇女已经完全解放了出来,她们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3、成品的衣服价格低廉,相比较人工成本却高出许多,所有人们更选择购买成品衣服。

4、自己制作的布料、衣服颜色单一、花色单一,而且不结实,所以人们更愿意买成品。

家庭里纺线织布已经成为了历史,成为了记忆。


阳高快乐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每年每人发2.5尺布票时,土纺土织土裁缝还是热门行业。到八十年代未期国家每年每人发14.5尺布票的时候,土纺土织基本没有了,但家庭缝纽店乃盛流行,女子学徒多,上海牌缝纽机十分紧俏。改革开放后家庭缝纽店逐渐消夫,如今我处很少見到。谢谢


一方彰文


纺线织布的几乎没有了,裁剪衣服的也不多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生产。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现在人们都是买衣服的多了,制衣厂做的衣服在面料、款式上都有更多的选择。买卖的人少了也就没有市场了。但会裁剪会做衣服的也都在制衣厂从事工作。


梅姐的退休生活


五零后之前的农村妇女大多数都会纺线织布,如不会织布纺线家里大人孩子穿什么?极少不会的,被人们叫做"笨老婆"或“傻老婆"。那时候一个姑娘如果不会纺线织布说婆家都是个褒贬。

从纺线到织布当中还有好几道工序呢,要先把纺好的线拐成一把一把的,再把线用白面汤浆了,再上落子,然后纤机,再下来就是织了。

一丈二尺布叫一限子,三限子叫一个布。一般的人一天能织一限子布,能织两限子布的就是好手了,真有一天能织一个布的快手,十里八里的少有。这样的姑娘走到街上头永远是高傲地扬着的,即使模样长的不是多么漂亮,也能嫁个好男人。

现在的女人不织不纺,不推磨轧碾子,不纳鞋底儿补袜子,太美了!要感恩咱们的好社会,莫忘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手机用户6614498158一


少数人集中在一起成为纺织厂、服装厂里的女工


龙啸天鉴藏


不多了,有,我认识的一位阿姨就时常裁剪衣服。但纺线织布不可能了,因为农村那些纺线织布应该都没有了吧!时代在前进,过去的终将淘汰。最后终将消失,成为民族文化遗产吧!


4101216美好人生


会纺线织布的挺少的了,现在大多都是机械作业了,织布机跟防线机都进博物馆了,很少能看见了;会裁剪衣服的应该还多一些,现在也有从事这些工作的。


偷得浮生半时闲


不多了,越来越少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工业发达。全都是机器了,以前妇女要是不会纺纱织布,裁剪衣服,家人就沒穿的了。现在的妇女都拿起手机来打发时间了。


王姐生活


这样的女性越来越少了,因为要去上班,没时间去干这活。再着就是工厂化生产,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去自己动手了,现在这样的服装学校也很少见了,裁缝也快要饿死了。人工智能化大发展,机器也在做衣方面取代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