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她被譽當代“佘太君”,為國痛失丈夫和7子,九口之家僅剩她一人


她被譽當代“佘太君”,為國痛失丈夫和7子,九口之家僅剩她一人

鄧玉芬1891年出生在密雲縣雲蒙山深處的水泉峪村,未成年就嫁給了本縣張家墳村的任宗武。婆家也是窮苦的莊稼人,房無半間,地無一壟。可她是個倔強的女子,她堅信只要努力,家裡人丁興旺日子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婚後她和丈夫借住在親戚家,靠租種地主的幾畝地過活,含辛茹苦地先後養活了7個兒子。

1933年長城抗戰失敗後,日本侵略者把鄧玉芬的家鄉強行劃入了偽滿洲國。為了餬口,她家被迫搬到張家墳村東南的豬頭嶺山上,開荒度日。眼見著日本人一步步的想把中國人變成亡國奴,她心中這個氣啊!雖然沒有文化,可是鄧玉芬就認這個死理兒,“我們是中國人,誰做了對不起中國人的事,就是對不起老祖宗”。為了能儘早的把日本人趕出中國去,她和老爺們一起拿著鎬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下地幹活。

1940年,八路軍10團挺進密雲西部山區,開闢豐(寧)灤(平)密(雲)抗日根據地,豬頭嶺來了八路軍。玉芬聽人宣講抗日道理,她是多麼高興啊,八路軍說的話,字字句句說在了她的心坎上,越聽心裡越敞亮。這些話使她懂得了只有窮苦人抱成團兒,拿起刀槍打鬼子,才能救國救己。

6月,10團組織游擊隊。玉芬和丈夫商量:咱沒錢沒槍,可是咱家有人。不能出財力,咱們可以出人力,在打鬼子這件事情上,絕對不能含糊。就叫兒子打鬼子去吧!於是玉芬的大兒子永全、二兒子永水成為了白河游擊隊的首批戰士。

9月,三兒子永興受不了財主的欺壓跑回家來,玉芬知道游擊隊正缺人手,毫不猶豫地又把三兒子送去了白河游擊隊。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實行“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玉芬響應黨的號召,開展反“無人區”鬥爭。她叫丈夫把在外扛活的四兒子、五兒子找回來,在環境最殘酷的時候,參加了抗日自衛軍模範隊。

1942年陽春3月,抗日政府發出了“回山搞春耕”的號召。玉芬和許多山地群眾決定重返“無人區”。玉芬讓丈夫先回山裡搭窩棚安攤兒。誰知丈夫走後沒幾天,竟傳來噩耗:丈夫任宗武和四兒子永合、五兒子永安,種地時遭日軍偷襲,丈夫和五兒子同時遇害,四兒子也被抓走了。一夜之間,父子三人死的死,抓的抓,作為妻子,作為母親,怎能不悲痛欲絕!然而,堅強的玉芬沒有被嚇倒,更不會屈服。親友們勸她不要再回山,“無人區”裡太危險。她搖搖頭,拉起兩個小兒子,堅定地對他們說:“走,回家去。姓任的殺不絕,咱和鬼子拼了!”她又回到了豬頭嶺,拿起丈夫遺下的鎬頭,沒日沒夜地開荒種地。

1942年秋,大兒子永全在保衛盤山抗日根據地的一次戰鬥中英勇犧牲。

她被譽當代“佘太君”,為國痛失丈夫和7子,九口之家僅剩她一人

棉絮堵嘴、送兒抗日

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兒子永合慘死在鞍山監獄中。同年秋,二兒子永水在戰鬥中負傷回家休養,因傷情惡化無藥醫治死在家裡。

白髮人送黑髮人

白髮人送黑髮人,一個接一個的沉重打擊,玉芬都咬牙挺住了。只是,往日性格開朗的她,變得沉默寡言。但春種秋收,做鞋做襪,照料傷員,她樣樣都幹在頭裡。她的家成為八路軍和傷員的經常性住所,幹部戰士到了她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她是把戰士們當成了自己的親兒子啊!她為八路軍燒水做飯、縫補衣服,為傷員接屎接尿、喂湯喂藥。她和家人以粗糠、樹葉、野菜充飢,把省下來的糧食送給八路軍。為了給傷病員增加營養,她專門養了幾隻老母雞,雞蛋卻一個也不捨得給家人吃,統統送給了傷病員。許多人都知道在密雲的豬頭嶺有一個家,家裡有一位堅毅、善良的“鄧媽媽”。同時,她把更多的母愛給了未成年的小六兒、小七兒,盼著他們快些長大,好繼承父兄的遺志打鬼子。

1944年春,日偽軍為了肅清“無人區”的抗日力量,圍住豬頭嶺一帶,一連折騰了7天7夜。小六兒跑丟了,她揹著剛滿7歲的小七兒躲進一個隱蔽的山洞裡。

小七兒由於年幼飢餓,開始發燒。小孩子不懂事,哭鬧著要回家吃飯。日偽軍又來搜山了,附近的山洞裡就藏著區幹部和鄉親們。她哄小七兒不要哭,答應他過一會兒就有吃的了。可是剛剛7歲的孩子,哪受得住疾病和飢餓的雙重煎熬,還是大聲地哭。敵人越搜越近,玉芬急出了一身冷汗。情急之下她從破棉襖裡扯出一團棉絮,塞進小七兒的嘴裡,緊摟住他,堵住他的嘴。時間彷彿凝固了一般,日偽軍終於下山了。她焦急地搖著臉色青紫的孩子,連聲呼喚著。好半天,小七兒才緩過氣來,淚眼巴巴地望著媽媽,費勁兒地吐出幾個微弱的字:“媽,餓,餓。”她多想下山找點吃的,救救孩子。可她不能不顧藏在附近的幹部和鄉親們啊!當天晚上,連個大名都沒有的小七兒,連病帶餓,死在媽媽的懷裡。

眼睜睜的看著幼子死在懷裡,自己卻無能為力,對鄧玉芬這是多麼致命的打擊啊!她撕心裂肺地坐在小七兒的墳頭痛哭,這哭聲痛徹心扉,讓人心碎;這哭聲既是對小七兒的虧欠,更是這位母親對她已故去的諸多兒子的懷念。

玉芬不愧為雲蒙山的女兒,她戰勝了失去幼子的巨痛,重新站立起來了。她要頑強地活下去,要親眼看到勝利的那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了,中國人民勝利了。玉芬眼噙淚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大兒、二兒、四兒、五兒、七兒;咱們勝利了!

最後剩下老母親

她被譽當代“佘太君”,為國痛失丈夫和7子,九口之家僅剩她一人

照顧傷員、墳頭痛哭

1946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又發動了內戰。剛剛太平幾日,戰火又起。鄧玉芬多想能夠過幾天這來之不易的太平日子啊,可是殘酷的現實讓這位母親無法無動於衷。她又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送六兒子永恩參加了縣支隊。六兒子走了,她忽然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三兒子至今下落不明,身邊僅剩下這一個孩子,萬一六兒子再有個三長兩短,她靠誰來養老送終!第二天一早,她趕到縣支隊駐地,想領六兒子回家,是的,只要她向領導張口說明情況,六兒子就能脫下軍裝隨母親回家。可是到了駐地,看到一隊隊的戰士,玉芬又猶豫了:哪個孩子沒有媽?都不上戰場,誰來保衛鄉親們的勝利果實?別人的孩子也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啊!我怎麼能如此自私啊?想到這兒,收起了眼裡的淚水,她改變了主意,還是要把六兒留在部隊。她叮囑六兒子:“記住你爸和你哥是咋死的,好好打仗,立了功回來見媽!”

六兒子沒有讓媽媽失望。1947年8月,他在密雲縣河北莊戰鬥中立了功,受到嘉獎;1948年在攻打黃坨子據點的戰鬥中卻壯烈犧牲了。他立了功,卻永遠不能回來見媽媽了。

丈夫和兒子一共7位親人走了。玉芬獻出了妻子、母親的至愛,她是位好母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鄧媽媽對革命作出的貢獻。全國解放後,黨和政府在生活上給了鄧玉芬很好的照顧,為她在張家墳村裡蓋了兩間瓦房,送衣送糧。1961年春節,她還光榮的出席了全市烈軍屬代表大會,受到彭真、劉仁、吳晗等領導同志的接見。1956年一位領導同志接她到城裡住,她去了幾天就硬要回家,臨行前工作人員陪她逛了各大商店,並轉達領導的話,要她買些需要的東西由國家開支,但她只是飽了飽眼福,一分錢東西也不肯買。她說:“政府對我那可是一百一,我很知足。眼下不缺吃不缺喝,怎能再給國家添麻煩。”

1970年2月5日,鄧玉芬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79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