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可见茶对国人的影响之大。也可以说品茶饮茶自古以来,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传统习俗。

茶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据《本草经》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得遇茶,只是个传说。但也蕴含着关于茶的历史信息。

然而,把茶之种种归纳成书,并上升到一个文化高度,莫过于从陆羽的《茶经》起始的。陆羽用笔明确地指向了茶的发源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陆羽在《茶经》开篇叙述道: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的故乡在中国,而茶树的种植传统就是以巴蜀之地为中心的南方。陆羽生活的那个年代,在巴蜀之地和南方,到处都有茶树的郁郁葱葱。因此,当翻开《茶经》,从书中及在其书背后,沿着历史轨迹寻觅陆羽访茶写茶的足印,就可以清晰地明了他著成《茶经》的必然性。

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陆羽(公元733-805),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自号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三岁时父母双亡,由竟陵龙盖寺住持积公禅师收养。自幼得佛法之理。因积公禅师好茶,受其影响从小就颇喜茶艺之术。

公元756年因避安史之乱,23岁的陆羽离开故乡湖北天门县,一路南下,于唐上元年(公元760年)来到了浙江吴兴郡西南杼山妙喜寺隐居(今浙江湖州妙西镇),此一居就达四十年之久。

在陆羽隐居湖州之期间,经常与当地文人高僧相交往来。其友多为同时代的文人雅士,在山寺之中,和颜真卿、皇甫曾、张志和、诗僧皎然、李冶等作诗唱和。因而,在其著的《茶经》中,也多见其文人之笔法。

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许多时候一些有缘份的东西是深入至人骨髓里的,对于陆羽来说,对茶的热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一路访茶寻泉,在杼山隐居时也四处出外考察。几乎南方茶产地的山山岭岭,都印遍了他的足迹。

据史载:陆羽为访茶寻茶踪,先后经过了8个道县,73个州府,相当于现今14个省156个县和地区。先后途经浙江绍兴、余杭、江苏苏州、无锡、宜兴、丹阳、南京、江西上饶、抚州、四川巴山峡州等地。最后,在江南湖州苕溪河边杼山下沉寂了下来。“更隐苕溪,阖门著书”,对各地的茶叶品种、制作工艺、煮茶方法及多种茶具进行了归纳对比。历时二十五年,终成了茶事的绝著--《茶经》!

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在完成了他毕生的心血的茶事绝学《茶经》后,江南苕溪河边的秀丽之地,也成了他最终的归宿之地。唐.贞元末年(公元805年)悄然辞世而逝,其年72岁。

陆羽一生用一本《茶经》完成了其茶的痴迷与追求,也因此获得“茶圣”“茶神”“茶仙”的称号。据《新唐书》记载: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后人对陆羽和他的《茶经》评价极高,唐十历才子耿湋有诗赞曰: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更有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云: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用十章约七千余字,叙述论证了茶的过往今生。通篇用: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的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茶从源地,生产,及至到品茶饮茶的整个过程。

陆羽用他的笔,让世人见证了茶文化发展的脉络.同时,他的细致及精准的考据,也丰富了人们对茶的认知。可以说陆羽的笔端,对茶既有全景化整体式的描述,也有局部细致入微的刻划。

在起篇论述“茶者,南方之嘉木”茶之源后,分别对制茶用具茶的采摘制造过程,及饮茶器具,品茶方式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进而对煮茶之水,也细分成了上、中、下三个等级,可见其用心细微的极致。

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翻开《茶经》我们读到了如许的文字:

第二章“茶之具”中,分别对籝、灶、甑、杵臼、规、承、檐、芘莉、棨、扑、焙、贯、棚、穿的茶制作工具的描述。

又如在第三章“茶之造”论述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再如在第五章“茶之煮”叙述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凡此种种莫不让人佩服陆羽对茶事研究的严谨。然而,当进一步深读细研《茶经》时,就会发现此著作,不仅仅是单纯地对茶事的论述。从中完全可以读出其内在的,蕴含在中国文人身上,于茶事之中的天人合一之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其风雅多体现在对茶的崇敬上。很多的诗歌、典籍中,频见其对茶事的抒怀。但透过陆羽《茶经》中的文字,更见他身上的文人气质和风雅之度。

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陆羽在湖州苕溪河边杼山下写作《茶经》时,经常与文人品茶吟诗。他们饮茶谓之为:品。讲究的是喝茶时的境界与人文趣味。正如陆羽好友诗僧皎然就吟诗之: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而陆羽则更认为: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这里的“精行俭德”就是他对茶事内在的精神思想的追求,在品茶写茶之中,文人的雅情,无不折射了人的德行,其中也不乏有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因此而言,陆羽的《茶经》中的人文精神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无处不在的。他叙述茶历史从神农氏开始,至各种典籍的引用,其中的神话、传说、诗词、故事、典故,使人沿着一条清晰的茶文化脉络行进,而留连忘返。

在第七章“茶之事”中写道:

王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统。……


陆羽对茶事态度是极其认真的,在《茶经》最后一章“茶之图”,专门列出了一幅图景:

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也就是说,在四、六幅绢素上写上《茶经》的内容,而悬挂在厅堂内,使之不忘。试想下,在屋里堂前,于袅袅四溢的茶香中。品品茶,读读《茶经》,此当是一件文化意味十足的风雅之事!

陆羽《茶经》: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质的风雅


从《茶经》之一到之十的通篇阅读下来,就如同悠久茶文化历史的画卷在徐徐展开。而抵达人内心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茶中之味,带给人那些文化层面上的领悟与精髓!

江南春天的烟花三月已近,过不了多久,茶叶的采摘季将到。而我正在陆羽成书的湖州妙西杼山附近居住。在这个时候,坐山望远,看着山上郁郁葱茏的茶树,一杯香茶在执,读《茶经》而怀发幽思,此情甚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