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臨床特點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1月18日的第二版、1月22日的第三版、1月27日的第四版、2月4日的第五版,2月8號的第五版修正版,至今2月18日已經更新至第六版。頻繁的修訂和更新的方案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希望能跟上不斷加速的新冠肺炎診治步伐。

臨床特點

一、臨床表現。

1、基於流行病學調查,自第四版的診療方案起,增加“潛伏期”。

①第四版:“潛伏期一般為3~7天,最長不超過 14 天。”

②第五版及以後版本更改為:“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

潛伏期的長短與需隔離觀察的時間密切相關。2月21日,湖北神農架林區新增一例的疑似27天潛伏期的確診患者。對於超常規病例,並不用意外,因為事無絕對。但同時也需要強調,一定要仔細詢問流行病學史,通過蛛絲馬跡,辨別是否真的是超常病例。

2、主要表現:以<strong>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

①在第二和第三版中,描述有:少見<strong>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

②第四版中增加“<strong>腹瀉”症狀;

③第五版及修正版中增加“<strong>咽痛

”症狀;

④第六版中增加“<strong>肌痛”症狀。

重型病例多在一週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

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

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後較差。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

二、實驗室檢查。

1、發病早期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肝酶、乳酸脫氫酶(LDH)(第五版增加)、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見肌鈣蛋白增高(第五版增加)。多數患者C 反應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嚴重者 D-二聚體升高、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

重型、危重型患者常有炎症因子升高。(第六版新增)

2、在鼻咽拭子(第四版曾為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第五版增加)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

3、為提高核酸檢測陽性率,建議儘可能留取痰液,實施氣管插管患者採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標本採集後儘快送檢。(第六版新增)

鑑於核酸檢測中出現的問題,診療方案逐步更新,特別是第六版對標本的留取提出了建議:提倡最常用的標本應該是<strong>痰,而不是鼻咽拭子;對重症患者來說,最好的標本是<strong>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並且<strong>應該儘快檢測。

三、胸部影像學。

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


目錄:

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名稱變化

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病原學特點

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流行病學特點

4.《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臨床特點(本文)


預備下篇內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診斷標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之臨床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