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是我们在见证孩子的成长还是孩子在见证我们的成长?

文昱文远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父母都在思考的问题。

我倒是觉得:我们是在见证孩子的成长,而孩子的成长首先是在【迫使】我们成长,然后才能见证我们成长

因为,我们比孩子高大的不能只是身躯。

孩子一出生,我们就被迫成长了。

我们要照顾他们柔弱的身体不受伤害、健康成长。

我们要帮他构建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要协助他四肢灵活、性格健全、心灵健康。

我们要为他规划成长蓝图、未来的旅途。

这一切,我们是创造者、协助者、引导者,更是见证者。

孩子的成长,很长一段看起来是无意识的;而这样的成长是在我们有意识的帮助下促成的(这也算是一种督促)。

出牙、能坐、会走、牙牙学语、能跑能跳。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成长。

孩子上幼儿园了,他去学画画、学乐器、学英语、学轮滑等等都是我们去帮他们决定。

要在五花八门中找出真正对孩子游泳的东西,就促使我们去成长。

为此,我们去看育儿书籍、去了解什么读物对孩子有用、甚至去上各种父母培训班。

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需要学习得太多了。

孩子的成长终有一天是要有独立意识的。

从他开始拒绝,他的成长就有独立意识了。

他会拒绝他不爱吃的食物,他会选择自己想穿的衣服,他会哭着闹着不去某个不想去的兴趣班。

这个时候冲突来了,我们做父母的要怎样去应对?

是顺着他?好不甘心!

是硬生生的阻止?又怕对他产生不好的影响。

见证你成长效果的时刻到了。

不是孩子说“妈妈(爸爸),你做的真好”才是见证;而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与矛盾中就能见证我们是否真正成长了。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真的不假。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课,从一开始一个受精卵在我们的子宫里,我们相遇了;孩子出生,肉体分离,孩子来到家庭,和家里的人物相遇;孩子上学,与我们短暂分离,又开始他新的相遇;孩子结婚生子,与我们的家分离,又带来新的家。

我们在一次次相遇与分离中成长,甚至是蜕变。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相互碰撞的结果。


不安分的包小姐


奶爸分享下自己的感受吧。

女儿三岁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我的陪伴可以说是很少。现在,后悔。

你会问,为什么?记得看过李玫瑾的一个育儿的培训,其中一段讲亲密关系的,她说儿童三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带,这个时期的亲密关系是你无论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改变不了的,陪伴越少,你们的亲密越少,以后你对她的管教,控制力就越少,她需要你的安慰和陪伴就越少,你的失落感会很多,最重要的幼儿时期的教育的指导,她不会听。

以前不觉得,现在感同身受,女儿无论我给她买多少吃的,多少玩具,在伤心难过的时间她不会来找我,会去找妈妈,找姥姥。我陪她阅读,念诗,玩玩具,但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她不会第一时间想到你,失落肯定是有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在她幼儿的这段时期里好好的为她进行指导和教育。

这是我的成长,也是我现在多陪伴她的动力,她的每一次成长的改变,也是对我最大的激励,我相信会变好的,也一定会更加亲密的。


红猪的墨镜


我们在见证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影响我们心智的成熟。

在没有孩子之前,二人世界,悠哉游哉,想吃火锅了,即使开车一两个小时,也不会委屈自己馋虫。唰,又有新片上映了,是我的偶像拍的车,常常看完都已经半夜三更了,第二天盯着熊猫眼上班也无碍。为了谁做饭谁洗碗,也许两夫妻都在气头上,不依不饶 。婆媳关系也挺好的,毕竟交往没有太多。是的,这些都是在没有生孩子之前,一切都挺美好的。

生完孩子后,似乎一切都变了,婆媳关系紧张了,因为两代人的教养方式不一样,夫妻间也没有那么多浪漫了,自己也没那么多讲究了。所有的重心都在围绕着娃,宝宝中午吃的不多,是不是菜不好吃,变着花样也会给孩子做两个菜。好不容易看中了一款最新的电子设备,正准备付款呢,想着孩子的奶粉尿不湿也要买了,赶紧撤吧!出门逛街,进的店面最多的就是婴幼儿服饰,买个水果,最先想到的就是孩子喜欢吃啥,先给孩子买了。

是的,生完孩子后,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了,开始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开始为孩子考虑好一切,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觉得特别幸福,看着孩子小有成就,感觉自己遨游了太空一圈回来,倍感自豪。无声无息中午,孩子成了我们生活的重心。我们见证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也影响着我们心智的成熟。



彤妈育儿路


个人认为是相互见证,就像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那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肩并肩一起成长”,我们和孩子都是在相互影响见证。



01

有了孩子我们为什么变了


1.改变是因为责任

为了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我们不再为鸡毛小事争吵;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我们工作得更晚了;

为了给孩子更营养的早餐,我们不仅不在睡懒觉,更是成为了一名厨师;

为了给孩子健康的环境,我们戒掉了多年抽烟的习惯;

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我们开始看起了童书,看起了动画片;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责任心,我们既然生下了他,那么肯定会对他负责。


2.改变是因为想变

戒烟、早起、不斤斤计较、努力、负责等等这些代表着优秀自律的词汇,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不是吗?孩子的诞生只是一个诱因,所有的这一切源自我们有一颗变得更加优秀的心,如果我们不想变,别说是孩子,就是孩子的孩子也改变不了。社会上一大把“不负责”的父母大概也是源自于此。



02

孩子是希望,而不是迷惘


1.接纳孩子带来的改变

我们之所以产生了迷惘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想着“我可以改变,但不是因为孩子而变”,为了孩子改变就仿佛失去了自我,变得不够独立。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想,我们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死亡,身份一直在变。我们经历了婴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男/女朋友,前男/女朋友,丈夫/妻子,爸爸/妈妈,中年人,老年人、爷爷/奶奶等一系列变化,你不可能一直固定一个身份不变的,我们认为没变的其实都改变了。而有自己的孩子也是我们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有孩子的人生更加完美。所以接纳孩子的到来,不必迷惘。


2.从来没有独自成长,有的只是彼此相互成长

我们的成长过程都是受身边人的影响,孩子的到来正好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我们虽然因为孩子变得更累了,可是我们又变得更开心了,我们因为成长所忽视的东西,有孩子在帮我们找回。我们不必纠结谁教育了谁,我们只要知道彼此在变得更优秀就好了。因为孩子不也是组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吗?


最后,不迷惘、不瞎想,好好欣赏现在既优秀又幸福的自己吧。^_^


报告爸妈


是我们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还是孩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其实最完美的是彼此在不断丰盈自己的同时,和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

傅雷和傅聪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傅聪三岁到四岁之间,站在小凳子上,头刚好能伸到书桌时,就爱听古典音乐。只要放送西洋乐曲,他都会安安静静地听着,不吵闹也不打瞌睡。傅雷凭借自己眼光和智慧看出了傅聪在音乐领域的才华,就决定用适合傅聪的教育方式去培养他。傅雷认为小学课程和钢琴学习在家会结合的更好,他就把他从小学撤回来。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能独立思考,他的艺术才有创造性,才能有艺术的灵性。他对傅聪的教学从来不是直接讲解,而是让他事前准备,只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指引他,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傅聪的思考能力和基本逻辑。

在培养傅聪成才的路上,傅雷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竭尽全力地给这颗种子提供合适的土壤,水分,阳光,雨露。傅雷的才华和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在儿子音乐成长的艺术道路上,不时给予指点。通常用书信,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把自己人生感悟和理念事无巨细的和儿子分享。傅雷成功地引领傅聪的成长!

在培养傅聪成才的过程中,傅雷也从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陷。他在书信中也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里得到的少。使他对人生多增了深刻的体验。在与孩子相处地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等等

我们看过《傅雷家书》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国杰出的翻译家傅雷,他教育儿子非常严格,有时几乎不近人情。施蛰存曾说:他的家教如此之严,忘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理想的人物。


三千金妈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 记得孩子很小的时候教育她不要乱扔垃圾,首先自己就要做到,于是即使身边没有垃圾袋或垃圾箱,就将垃圾放入自己的口袋或包中,这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孩子也因此在这方面养成了好习惯,哪怕只有很小的一片纸屑她也不会随便扔在地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高尚的朋友对话”,读书的种种好处,我们大家很早就知道。可我总有些不以为然,每每都是以工作忙、事情多为借口很少读书,即使有时间,也是去看看电视、上上网,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一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意蕴。自从我的孩子上了小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和乐趣。 孩子上一年级时,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也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每天晚上的语文作业就是读一两个故事给家长听,然后跟家长交流。孩子很认真,每次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篇文章要经常读两三遍,一开始我觉得有点烦,但看到孩子这么认真,我也挺感动,于是耐下心来陪 孩子读。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文章常常能博得孩子的共鸣,仿佛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孩子认识了五彩缤纷、广大无比的世界,同时认识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而儿童文学作品的纯净透彻、奇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深深地吸引了我,让人神往。我给孩子买了杨红樱和曹文轩等一些知名儿童作家的儿童作品,跟孩子一起阅读,纯美活泼的文笔和对儿童的生动刻画,我能从中了解更多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渐渐的,我慢慢喜欢上了和孩子一起读书,而我和孩子交流的话题也明显地多了起来。读书时我们不一定是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前读,更多时候我们喜欢端两个小板凳坐在自家的阳台上,和着花草的淡淡香气,感受来自书的馨香和一份亲情的美好。 孩子在慢慢长大,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做出决定的事情,这时候我们总是提出自己的看法,给孩子提供一些意见,最后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孩子的手里。决不会强行要求孩子去做什么、怎么做,而始终给她以点拨,充分尊重她的思维,积极引导她。 与孩子共同成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爱冲动、爱幻想,使自己的思维也变得年轻了;与孩子共同成长,能减轻许多由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烦恼。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幸福、平安、快快乐乐地过每一天,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将一如既往地和孩子共同成长。


没有理想的做梦人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不仔细看看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这个问题我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我感觉这个见证是相互的,我们见证孩子十月怀胎到呱呱落地,以及后来的牙牙学语到慢慢的走路,还有后来的上学,都是我们一点一滴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在见证孩子的成长。

在他(她)一生下来同时也就参与了我们的生活,从什么不懂,到模模糊糊记事,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了记忆,他们就看到我们是怎样的成长,看到眼角的皱纹是怎样一道道爬上去的,两鬓的白发是怎样一根根长出来的。我们从魁梧的身材到怎样一点点弯曲的 ,到后来的蹒跚走路,等等……

我们见证孩子一天天长大的同时,他们也见证了我们一天天老去!


成豆逗


很荣幸回答您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是在见证孩子的成长,弥补自身的不足。

有些事情虽然自己经历过,当然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寥寥无几,比如,我们在看一场球赛,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支持我们所支持的球队或球员获胜,但如果没有解说员的解说,比赛的精彩程度将大打折扣。

所以,孩子就好比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的解说员或放大镜,来查找自身不足。以此来促使我们,弥补自身以往的不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使我们祖国的未来一代更比一代强。有没有更多的家长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直爱59


这个问题问的好啊,人家都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我认为确实是的。我的3企小孩生下来就一直带在身边,没有很好的物质给他们,也会烦躁的大哄大叫,但与孩子的关系却是很不错的,在每次他们错了的时候,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更进一步,而我们身为父母亲烦躁哄叫看到他们委屈后会自我反醒,生活是一面镜子,家里人更能看到你真实的一面,与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家人,不好吗?


xnbaby宝贝


每一个新的起点上,都会有新的挑战,升小学里,我们面临的挑战仅限于学习方面,随着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也越多:成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交、为人处事方面……你可别为难,正是这些挑战,使得我们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成功或失败,但这些经验使得我们能更快地成长,更快地走向成熟!孩子也是一样,你是什么样的,也许他就是什么样的,把你的精液好好的传授给他,让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