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導讀

1904年的一天,清朝奉天輯安縣民眾在修築道路時,發現了一塊殘斷的石碑,石碑是用赭紅色含石英粒的岩石鑿刻而成。殘碑是整塊石碑的左上角,碑的表面光滑整潔,背面也作了修琢。殘碑長39釐米、寬30釐米、厚8釐米。碑文為典型的漢代隸書陰刻,筆法遒勁古樸,鑿刻規整,由右往左豎行斫刻。可釋讀的字體為七行,47個字,另有3字已殘,共計50字。

其中第一行字是“正始三年高句麗反”,第二行字是“督七牙門討句麗五”,第三行是“復遺寇 六年五月 旋”,第四行是“討寇將軍魏烏丸單于”,第五行為“威寇將軍都亭侯” ,第六行“行裨將軍領玄”,七行“裨將軍”。

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毋丘儉東征高句麗的紀功碑

殘碑被發現之後, 引起當時學術界極大的重視。諸史家們都對碑文內容進行考證,大家公認王國維的考釋最為精闢,他考證後的碑文內容如下:

正始三年高句麗反(以下闕毋丘儉銜名) 督七牙門討句麗五年一無 復遺寇六年五月旋師 討寇將軍魏烏丸單于寇婁敦 威寇將軍都亨侯 行裨將軍領夫菟太守王頎 行裨將軍

此碑正是安邑侯毌丘儉東征高句麗的紀功碑。這表明,《三國志》中記載的毋丘儉東征高句麗的事是真的。另外,毋丘儉也在平定公孫淵的叛亂中立功。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沒有他的篇幅,但他卻在正史中留名。那麼,他的平叛及東征過程是怎樣的呢?

在開始介紹平叛及東征前,我們先了解下毌丘儉的是如何崛起的。

初為太子師,後被魏明帝委以重任:從尚書郎遷至幽州刺史,是曹魏史上最年輕的封疆大吏

黃初三年(222年)三月,曹叡被立為平原王,正式確定了太子的地位。為了培養太子各方面的能力,提前為繼位做好準備,曹丕詔命高堂隆為平原王傅,母丘儉、何曾、吉茂等一干人等為文學屬官母丘儉從此進入了曹魏的政治核心圈。

黃初七年(226年)的五月十七日,魏明帝(曹叡)即位。此時曹氏宗族出現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而司馬氏卻如日中天。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曹叡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重用原平原王府中的故人,在這種背景下,毌丘儉被委以重任。《三國志.魏書.王毌諸鍾傳》中記載:

毌丘儉字仲恭,河東聞喜人也。父興,黃初中為武威太守,伐叛柔服,開通河右,名次金城太守蘇則。討賊張進及討叛胡有功,封高陽鄉侯。入為將作大匠。儉襲父爵,為平原侯文學。明帝即位,為尚書郎,遷羽林監。以東宮之舊,甚見親待。出為洛陽典農。

毌丘儉先後出任尚書郎、羽林監、洛陽典農等職務。他表現出色,工作卓有成效,深受魏明帝的喜愛。後被委任為荊州刺史,負責西線上的防衛事宜,他也完成了從文官到武將的角色轉換。到了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毌丘儉又被遷為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使持節等職,開始負責幽州地區的外交要務。這一年,毌丘儉成為曹魏史上最年輕的封疆大吏。

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毌丘儉

魏明帝遷毌丘儉為幽州刺史的目的,是為了東征反叛的遼東割據政權公孫淵,以及日益壯大、屢犯邊陲的高句麗。機會很快就出現了。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魏國在西線的壓力減輕,開始騰出手來處理遼東問題了,遼東戰役即將打響。

遼東形勢:新三國之爭-公孫淵獨立,高句麗屢犯邊境

1、三國外第四國野心膨脹的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稱燕王叛魏

東漢未年,群雄逐鹿中原,英雄輩出。各路諸侯都想在亂世之中稱王,彼此之間征戰不休。但與分崩離析的中原不同,當時的遼東地區卻是一片極樂淨土,大量中原民眾前往避難,儼然是世外桃源。而遼東地區的掌權者,正是公孫度。

初平元年(190年),經同鄉徐榮推薦,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公孫度走馬上任後,鐵腕治亂,打壓遼東的世家大族。遼東郡中的豪門望族如田韶等家,因在平時的來往上沒有給予公孫度恩惠,就都被他找藉口殺了,像這樣被他誅滅的豪族就有一百多家,此舉使郡中的人個個驚恐萬狀。公孫度藉此樹立了個人威信成為名符其實的遼東王。此時中原正值關中諸侯討伐董卓之時,董卓焦頭爛額,自顧不暇,而袁紹、曹操等人羽翼未豐。公孫度就藉機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出入都參照皇帝的標準。

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公孫度

公孫度病逝(204年)後,由其子公孫康繼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烏桓,在柳城擊敗了烏桓。此時藏身烏桓的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孫度,公孫度設計斬了兩人並將首級送給曹操。後公孫康又大破進犯遼東的高句麗,在原屬樂浪的屯有縣以南設置了帶方郡。因公孫康殺兩袁有功,又平定高麗確保了遼東邊境的安寧,曹操默許其割據狀態。

公孫康死後,因其子公孫晃和公孫淵等年紀尚小,眾人於是擁推其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但公孫恭後來因病漸漸變成了閹人,不能處理政事。公孫淵長大後,一直不忘重奪其父之位,公元228年(太和二年),公孫淵趁公孫恭病重之時,以武力逼叔父退位。因木已成舟,為穩定後方,魏明帝無奈只好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孫權知道公孫淵早有不臣之心,便派人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雖拒絕了,但他內心已漸漸有了想法,並公然出兵阻擊了魏國派出的使者。公元237年(景初元年),野心膨脹的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定年號為紹漢,並自行設置百官,遣使持符節,給邊疆少數民族加封晉爵。並且再次對吳稱臣,聯合東吳公然叛魏。

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公孫淵定年號為紹漢

2、屢降屢叛的高句麗:

西漢建立的時候,高句麗還只是一個小國。西漢劃分其為高句麗縣,屬於玄菟郡管轄。高句麗從東漢初年開始就不斷犯境,兩方之間的戰爭持續了上百年。

建武十二年(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建武三十二年(56年),太祖王吞併東沃沮。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脫了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到了曹魏時期,遼東太守公孫度割據遼東。公元190年,高句麗投降歸附遼東,隨後又反叛侵犯邊境。公元209年,兵強馬壯的公孫康出兵大破高句麗,毀壞了他們的城池,高句麗隨後又反撲攻打玄菟,但再次被擊敗逃走。不過,

高句麗的實力猶存。

公孫淵稱帝后,聯合東吳反魏。如果他再與實力猶存的高句麗聯手,魏國就將處於東(燕及高句麗)、南(東吳)兩邊受敵的不利局面。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魏國決定主動出擊。

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高句麗

魏國的遼東戰略:主動出擊,各個擊破

諸葛亮逝世後,蜀國由溫和派蔣琬主政,暫時沒有進攻魏國的計劃。燕國雖然已與東吳結成戰略聯盟,但東吳新敗,而且魏已在南邊駐有重兵防禦東吳。因此,曹叡決定對燕國、高句麗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先聯合高句麗消滅公孫淵,再進擊高句麗。

第一階段遼東戰役:聯合高句麗誅殺公孫淵滅燕,收復遼東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曹叡派司馬懿、幽州刺史毌丘儉率四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出征遼東。在出發前,魏國依計劃傳書要求高句麗出兵相助。高句麗本就長期對遼東保有覬覦之意,而屢屢打敗他的公孫家族早就是他們的眼中釘了,因此收到魏國要求夾擊公孫淵的詔書後,高句麗馬上配合出兵:派主簿大加率數千精兵幫助魏軍作戰。

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司馬懿

當年六月,魏國大軍到達遼水。公孫淵驚慌失措,急令數萬兵馬沿遼水堅壁高壘固守,企圖阻止魏軍渡過遼水。但公孫淵哪裡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毌丘儉對手,魏軍先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安排在南線多插旗幟,假裝要進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另一邊卻悄悄將主力渡過遼水。然後再施以引蛇出洞之計,派魏兵直逼燕軍的襄平大本營。

此時襄平大本營內兵力很少,但存放著燕軍的糧草,在江邊高壘內的燕軍慌忙出來截擊。司馬懿、毌丘儉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來敵,連戰連捷三次,並且乘勝包圍了襄平城。此時恰好下雨,連續下了一個月的大雨,雨一停,司馬懿、毌丘儉馬上在襄平城周圍堆起土丘,建造瞭望樓,準備了大量的石頭,晝夜用弩弓直向城中發射。到了八月份,城中糧食吃盡,出現人吃人現象,死者不計其數。公孫淵此時想投降,但司馬懿、毌丘儉不同意,公孫淵無奈率兵從城南突圍出去,司馬懿、毌丘儉縱兵圍攻,公孫淵最終戰死於梁水邊。

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平叛公孫淵路線

司馬懿、毌丘儉趁勢攻破襄平城,燕國滅。至此,雄據遼東48年的公孫家族被消滅,遼東重歸魏國。毌丘儉此戰因功被封為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戶。

《三國志.魏書.王毌諸鍾傳》中記載:

帝遣太尉司馬宣王統中軍及儉等眾數萬討淵,定遼東。儉以功進封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戶。

剿滅公孫淵後,遼東邊境出現權力真空,高句麗必然會再犯邊境。下一步,魏國就要尋找機會出兵征討高句麗了。

第二階段東征戰役:毌丘儉大破高句麗,保遼東邊境平安四十載

在遼東戰役中,高句麗派兵參加了魏軍的行動,但遼東平定後他們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心裡一直憤憤不平,再加上公孫淵被滅後,遼東地區形成了權力真空,高句麗東川王於是趁機頻頻向遼東邊境進攻。公無242年,東川王開始侵擾西安平縣,試圖佔領整個鴨綠江河谷,切斷朝鮮半島與中原地區的陸路聯繫,最終達到佔領朝鮮半島上樂浪及帶方二郡的目的。曹魏政權識破了高句麗這一戰略企圖,藉機派幽州刺史毌丘儉出兵東征高句麗。

1、第一次東征高句麗

正始五年(244年),毋丘儉帶領魏軍步騎一萬人,東出玄菟郡,向高句麗進發。高句麗東川王親自率領步騎二萬餘人到沸流水佈陣,隨後繼續西進。雙方在梁口遇遭,各之排兵布好陣,再擊鼓衝鋒。毋丘儉親自率領一隊騎兵列在陣前,他一馬當先衝入敵陣砍殺,有如當年在逍遙津無敵的張文遠。魏兵受主帥英勇激勵,人人以死相搏,東川王抵抗不住大敗,魏軍斬首數千級。

東川王率少數殘軍狼狽逃回丸都城據守。丸都城修建在起伏險峻的丸都山上,海拔最高處為676米,魏兵圍城後一時無法破城。毋丘儉繞山觀察,發現丸都山的西北面山體非常陡峭,上面的守兵很少,是個很好的突破口。於是就採取避實就虛、正面佯攻、從西北偷襲的戰術:選派精兵帶著兵器長繩,偷偷地順著山崖爬上去,先殺死上面的守兵,再把馬腳裹起來走路,並瘵戰車吊上山去。

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毋丘儉第一次東征高句麗

魏兵突然出現猶如天降神兵,東川王猝不及防,魏兵很快攻破了丸都山城。東川王在軍士的拼死掩護下從正門突圍出去,逃往東濊。第一次東征戰役結束,魏軍完勝。《三國志.魏書.王毌諸鍾傳》中記載:

正始中,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句驪王宮將步騎二萬人,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梁音渴。〕宮連破走。儉遂束馬縣車,以登丸都,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

2、第二次東征高句麗

正始六年(245年),毌丘儉再次兵分三路出征高句麗。一路由玄菟太守王頎率領,北上到沃沮追剿、擒拿東川王。另一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率領,南下攻打曾依附於高句麗的東濊等濊貊種落。毌丘儉自率一軍在丸都坐鎮。

魏軍一路勢如破竹,王欣擊破沃沮各部落,一直追擊到北沃沮與肅慎邊境的濱海地帶(今天俄羅斯濱海邊疆地區),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鬱死去。劉茂、帶方郡太守弓遵水靈也一舉攻破臣屬高句麗的東穢,東穢不耐侯舉城投降魏軍。

從文官到做為武將東征,遼東三國戰中完勝高句麗,毋丘儉傳奇之路

毌丘儉第二次東征高句麗

毌丘儉此次東征使高句麗國力大損,在隨後的四十餘年裡,高句麗無力再進入遼東半步,始終向魏、晉納表稱臣。《三國志.魏書.王毌諸鍾傳》中記載:

六年,復徵之,宮遂奔買溝。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有餘裡,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

結語

曹叡繼位後,曹氏宗族已經人才凋零。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重用原不原王府中的東宮故人。做為東宮故人,毌丘儉是一個文武雙全之人,曹叡先安排他擔當文職,後又讓他擔任幽州刺史,負責東北方向的防務。

當公孫淵建立燕國,聯合東吳反魏時,毌丘儉判斷出東吳、燕、高句麗有聯合抗魏的可能,於是奏明魏明帝。魏明帝決定要各個擊破燕、高句麗兩國。

在同司馬懿聯合高句麗消滅燕國後,毌丘儉兩次東征高句麗,打敗高句麗東川王。直接導致擔驚受怕的東川王在逃亡途中死去。

毋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使原來屬於高句麗統轄的嶺東穢貊地區,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讓魏國的勢力範圍達到現在的俄羅斯濱海邊疆地區,此後四十餘年間,高句麗再無力向遼東入寇,只能向魏、晉納表稱臣。

結合出土的紀功殘碑及《三國志》中的記載,我們可知道,毌丘儉雖然低調,但他卻是戰功卓著的魏國安邑侯,而且是曹魏史上最年輕的封疆大吏。東征高句麗使他名留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