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田获三狐


刘邦糊涂也罢,清醒也罢,要杀掉其妹夫樊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固。

任何一位帝王,临终之际,都要做后事安排。

无论托孤,还是诛杀重臣,无非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继承人能顺利接班,按照自己的意愿,延续家族统治。

这是家天下永远绕不过的坎,刘邦也不能例外。

秦朝二世而亡,尽管秦始皇确立了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但仅仅是昙花一现。

真正封建制度的完善实践者,还是始于汉朝的刘邦。

虽然东西汉中间有隔断,但四百多年的历史,基本是整个封建时代的集中写照。

从政权的建立,到权力的交接,再到最终灭亡,历朝历代尽管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根本而言,历史一直是在不断地恶性循环。

天下一理,了解了一个朝代,也就基本清楚了所有的套路,没有啥新奇可言。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就很清楚刘邦的所为,也佐证了整个封建社会历史循环的规律。

刘邦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穷屌丝。

如果秦朝按照始皇帝的设想,万世传承,天下稳定一统,刘邦就这么混迹一生,最后挂掉就完结了。

韩信也如此,到处混饭吃,最后在哪里饿死还不好说。

可机会总是给那些不安分的人留着,总有人会碰到,刘邦、韩信之流就是。

刘邦是千古一帝,韩信也是千古一将。

但绝非只有这二人具备这个能力,有的人只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刘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遇到个好时机绝不会放过,就带领一帮兄弟,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彭越、英布、臧荼等等,就干上了,没想到还成了。

汉朝建国伊始,刘邦还不能不顾及兄弟们的感受,直接翻脸。

于是给大家一个交代,封王封侯。

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就成了异姓诸侯王。

但刘邦不会忘了老刘家,又裂土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

接下来,刘邦要做的就是除掉异姓诸侯王,韩信等人被诛杀,这个就不必多说啦,不谋反也得是谋反。

异姓诸侯王除掉后,同姓诸侯王也不老实,这是真的想谋反而被杀掉的。

整个过程,作为刘邦连襟、吕后妹夫的樊哙,都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人处理掉了,就轮到樊哙自己了。

韩信说了,“狡兔死,走狗烹”,樊哙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还有狡兔活着。

一个老道的猎人是不会只养一个走狗,也不会一起杀掉。

走狗眼里只有猎物,想不到自己在别的走狗眼里也是猎物。

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吧。

樊哙就是大街上卖GOU肉的,一个到处打游击的小摊贩。

刘邦做亭长,也负责城管这一块,经常是吃樊哙的GOU肉不给钱。

樊哙远远看到刘邦一来就跑,刘邦经常想吃吃不到。

刘邦就托人跟樊哙说,自己有个小姨子长得很不错,想嫁给樊哙做老婆。

樊哙也老大不小了,一心也想成个家,自然也就巴结一下刘邦,就主动把肉送到刘邦嘴边。

能杀GOU的人,杀个人也算不得啥。

刘邦起事后,樊哙就跟着杀人。

的确也杀了许多人,每次都有很详细的记载。

不过哪,就是杀的人数比别人多几个,也没有特殊的本事。

但看得出来,一般人杀不了他。

鸿门宴,项羽想杀刘邦。

樊哙一看急眼了,姐夫死了,自己还跟着谁去杀人哪?

拼了命也不能让刘邦被杀死,切切的露了一次脸。

立下了这个大功,刘邦当了皇帝,也不会忘记,就封了小侯。

樊哙封侯绝对是拿自己的命,一步步闯过来的,绝不是依靠裙带关系。

但樊哙真正发迹,还是在刘邦做了皇帝,要清除异姓王及平定同姓王叛乱的过程中。

樊哙不仅被赐舞阳侯,还做了左丞相。

自始至终,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对樊哙也是信任有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GOU肉也有吃完的时候。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创伤发作病倒,自己感觉来日无多,讨厌见人。

大臣周勃、灌婴都不敢觐见,只有樊哙敢于带领群臣冲入宫内,朝见刘邦。

樊哙就没拿自己当外人,可见刘邦对樊哙的信任。

但是有人却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刘邦百年后图谋不轨。”

刘邦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又听说樊哙跟吕后合谋,立马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与陈平计谋除掉樊哙。

此时樊哙正以相国的身份去讨伐燕王卢绾叛乱。

刘邦命令陈平、周勃前去,杀掉樊哙,让周勃代替樊哙的职务。

可陈平、周勃想啊,刘邦快死了,吕后一定会主持朝政。

如果姐妹俩联手,在刘邦跟前搬弄是非,刘邦临时变卦,他们的日子不好过。

于是,就决定把樊哙绑起来不杀死,带回去交给刘邦处置。

可陈平还没有把樊哙带回来,刘邦就挂了。

陈平就更不敢处置樊哙,害怕被追究责任。

赶紧跑到刘邦的灵前大哭,说“您叫我杀掉樊哙,我不敢随便处置大臣。现在把他绑起来,准备交给您处理,不想您不管啦。”

吕后姊妹一听,樊哙还没死,就松了一口气。

随即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公元前189年,樊哙寿终就寝,谥号武侯。

樊哙只是侥幸逃过一劫,但没有跳出宫廷争斗的怪圈。

如果不是陈平、周勃为了自己想留条后路,樊哙也就挂了。

有意思的是,吕后擅权专政,你杀掉吕后啊,杀掉一个樊哙就行了吗?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惠帝年幼,吕太后趁机把持了朝政,毒死赵王,害死戚夫人,把刘姓诸侯王几乎杀尽。

惠帝郁闷而死,少帝继位,吕后继续临朝执政,大封吕姓诸侯王,先后封了吕姓十几人为王侯。

这可是刘邦生前没有想到的。

权力的争斗,从权力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

不是被杀,就在被杀的路上。

只要参与到这个圈里来,就不可避免的遭遇这个命运。

樊哙之所以能够逃脱,是他侥幸。

想杀他的人不是糊涂,也不是起了恻隐之心,而是死在了他的前头。

执行杀他的人,也不是与他有多么深的情谊下不去手,而是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愿赌服输,既然想火中取栗,就要做好被火烧伤的准备。

既想吃GOU肉,又怕被GOU咬,恐怕是不行的。


豹眼看历史


据说是因为朝中有人向刘邦反映,樊哙和吕后勾结到了一起。

首先樊哙是西汉的开国元勋,是刘邦旗下的一员悍将,尤其是他还在鸿门宴的时候救下了刘邦的性命,对刘邦来说,可是他创业史上的一个大恩人。

(樊哙和吕嬃)

但是功高盖主,樊哙算是刘邦的一个得力悍将,但是于此同时臣子的权力过大也是一种威胁,所以汉高祖刘邦也是对他们有着一些提防,所以当有人向他汇报,樊哙和吕后走的太近,他如何不能起疑心?

其实早在之前,刘邦就已经对吕后干政就十分的不满了,刘邦击败了叛军之后,又听说燕王叛变,于是就派樊哙去征讨燕王,但是樊哙走后,却又有人揭发樊哙,说他与吕后串通一气,刘邦顿时就敏感了起来。

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刘邦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他临时将樊哙换掉了,还叫陈平将樊哙的头带去见他。高祖眼看着命不久矣,而之后吕后主政也是可以预测的,但是他又不好放了樊哙,只好将他囚禁了起来,果然刘邦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樊哙也因此逃过了一劫。



后来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樊哙最后官复原职,得以善终了。而陈平也因此逃过了一劫。


是阿维啊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刘邦临死之前杀掉樊哙,并不是因为老糊涂了,而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继承者的考虑,如果不杀樊哙,自己的继承者恐怕无力与樊哙背后的集团争斗,那个时候选出来的继承者,恐怕会成为傀儡,这不是刘邦希望看到的。

刘邦去世前最大的担心就是戚夫人和他心爱的儿子刘如意的安全。他希望刘如意代替儿子刘盈并继承王位。刘邦明知道,死后,按照吕后的处事方式,戚夫人和刘如意一定会死,而且绝对会死的很惨。


但是没有办法,吕后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樊哙这个外戚拥有了军权,刘邦非常担心,只要他死了,刘如意就会成为樊哙的刀下灵魂。

因为樊哙在,刘邦完成称霸大业之后,他亲眼看着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的兄弟们,一个个地被刘邦给设计死去。此刻,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个低调的人。在刘邦的面前,樊哙几乎看起来像一个隐形人一样,很少做任何事情来炫耀自己。

当时他也并不认为刘邦会打定主意到他身上,然后命运就是如此地残酷,刘邦还是想算计他。刘邦命令陈平杀死樊哙。陈平是个聪明人。他意识到刘邦和戚夫人已经走了,以后的天下注定是会落到吕后的手上,所以当他拘留囚禁樊哙时,他没有直接杀死樊哙,而是留下了樊哙的命。果然,刘邦半路就是去世了,那么刘盈即位。

樊哙这才保住一命。


刘邦杀樊哙其实是出于对后来继承者的保护,樊哙此人在军中的威望也非常的高,那个时候开国的名将除了被刘邦杀死的几位,还有一些已经老死了,因为戎马生涯让他们身体出了问题很快就死了,樊哙就非常引人注目了,他是刘邦大清洗期间,没有被杀死的一位将领,而且他也是刘邦的妹夫,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就显得异常引人注目。

刘邦选的继承者是刘盈,刘盈性格温厚老实,肯定压制不住樊哙,再加上樊哙此人和刘邦的妻子吕后有关联,刘邦这一生最害怕的其实是吕后,吕后为人泼辣,有权谋之心,心狠手辣,刘邦忌惮她,尤其是听到自己的手下大将樊哙,竟然也和吕后有关联,怒火中烧,要杀樊哙是必然的。


刘邦越老越精明,临死之前,派陈平秘密去杀樊哙,是出于对自己儿子刘盈的保护,并不是老糊涂了。


江水趣谈


刘邦,是个思路极为缜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临终之际要杀樊哙,不但不是老糊涂,而且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其中缘故,听司马为君慢慢道来。

首先,刘邦不是因为个人仇恨杀樊哙。樊哙早年是个杀狗卖肉的,刘邦是他的老客户,所以俩人关系不错。后来刘邦做沛公,樊哙便成了他的副官。

樊哙这个人,智略谈不上,似乎唯一可以夸耀的便是武勇,当时打仗是以人头数作为晋升标准的。樊哙在一场战斗中砍下敌军十五个首级,就被封为国大夫。和章邯的军队交手,砍下二十三颗首级。打败李斯之子李由,斩首十六级。攻武关至霸上,樊哙更是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个。鸿门宴那一场局,又是他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 进入帐后拿眼珠子瞪项羽,项羽还欣赏他是位壮士,请他吃一条生猪腿。樊哙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这一场吃生肉秀,其实是救了刘邦的命——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很可能就被杀了。

刘邦称帝以后,樊哙依旧为他卖命,燕王臧荼的叛乱,是他搞定,代地的叛乱,则是他与周勃一起平定。直到刘邦临死前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他还在北方讨伐燕王卢绾的叛乱。

所以,樊哙的军事能力,是不值得怀疑的——但,刘邦最担心的,也就是这个。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与儿子刘如意的安危,在他看来,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吕雉,就一定会被吕雉杀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刘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刘邦又发现,群臣都很拥戴吕雉的儿子刘盈,尤其是樊哙掌握着兵权,一旦他决意废除刘盈甚至说要杀掉吕雉,吕家人会不会谋反作乱,樊哙会不会助吕家一臂之力?

在刘邦看来,这个问题是肯定的。樊哙的老婆是吕雉的妹妹吕媭,而且樊哙很听老婆的话。所以要保住刘如意和戚姬的性命,就必须废掉或杀掉吕雉,而要解决吕雉,前提就是要让樊哙消失。

但刘邦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直到身体快不行了,他才找来陈平,让陈平去樊哙军中传诏,又把武官周勃藏在车子里,打算一到军营,就立斩樊哙,让周勃接管军队。

可问题是陈平是个极会算计的人,他发现形势已经不对了,刘邦说不定马上就要死,而死后吕雉一定掌握大权,而那时如果陈平和周勃拿着樊哙的人头上报,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所以最终,陈平没有杀樊哙,而是将樊哙打入囚车,押回长安,结果在半途就得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立马转变方向,投向吕雉,而樊哙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绩。

刘邦生前没能杀掉樊哙,吕雉便没事,而吕雉没事,戚姬与刘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刘邦一直到死,都非常清醒,从不糊涂,为什么这么说,病榻问相就是例证。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陛下归天以后,萧相国如果也去世了,谁可以替代他的位置?”刘邦说“曹参是可以的。”

吕后又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和陈平可以代替,他俩可以相互辅助,性格可以互补。而军队之事可托于周勃,此人忠诚于刘氏,可任命为太尉。”

吕后还想问,刘邦却说“你也别问了,再往后的事,不是你我所能知的了,你也活不了那么久。”这就是有名的“病榻问相”。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在弥留之际,头脑依然非常清晰,刘邦死后,吕后也确实是按照刘邦的遗嘱进行人事安排的。


既然刘邦临终前都非常清醒,他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发小、左膀右臂兼妹夫的樊哙呢?

樊哙——刘邦最忠实的小伙伴

樊哙是刘邦的小老乡,都是江苏沛县人,刘邦是平民,樊哙更贫贱,是个杀狗的屠户,干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营生,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和胆识。年轻时候,刘邦没少沾樊哙的光,经常去他那里吃免费狗肉,

刘邦起义后,樊哙成了刘邦最坚实的臂膀,他不但杀狗技术精湛,打起仗来也是非常勇猛,经常是冲在前面,第一个攻上城头,是一个不要命的主儿,当时打仗以人头数作为晋升标准,樊哙在一场战斗中曾经看下敌军十五颗头颅,被封为国大夫,与章邯对抗,砍下二十三颗头颅,打败李斯的儿子李由,斩首十六颗首级。攻克霸上,樊哙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颗,俘获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占领咸阳后,面对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台、千娇百媚的宫娥美女,刘邦有点乐不思蜀了,决定当晚就留在秦宫过夜,不走了,萧何苦劝无果,只好去找刘邦的铁哥们儿樊哙,樊哙冲进皇宫,把刘邦从龙床上扛起来就走,出宫后的刘邦如梦初醒,对樊哙非常感激。

除了秦宫惊醒梦中人,鸿门宴上樊哙还救了刘邦一命。

项羽邀请刘邦参加“鸿门宴”,樊哙一直在帐外守候,得知刘邦有生命危险,樊哙立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为了保护刘邦,樊哙直接冲进宴会,像凶神恶煞一般看着项羽,看着铁塔一般的樊哙,项羽当时吓了一跳,立即赐予酒肉,樊哙边啃肉边替刘邦表功,“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说的是有理有据,项羽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刘邦趁机尿遁,才躲过一劫。

除了是好哥们、左膀右臂,两个人还是亲戚,樊哙去了吕后的妹妹吕嬃为妻,樊哙也就成了刘邦的妹夫了,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既然关系这么铁,晚年的刘邦为什么还是对樊哙下毒手呢?

汉朝建立后,樊哙作为开国元勋因功封为大将军、左丞相。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很多开国皇帝稳固江山后往往对昔日战友举起屠刀,刘邦也没能免俗,先后消灭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将当初一起闹革命的好兄弟们杀的杀、抓的抓,在平叛的过程中,虽然樊哙是主将,出了不少力,但他逐渐对刘邦感到害怕和寒心,原本一腔热血毫无城府的樊哙,开始低调做人,不再事事出头,没想到刘邦最后还是算计到他的头上了。

刘邦一直非常宠幸戚夫人(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了人彘),甚至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废掉吕后的儿子太子刘盈,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才作罢。

感到自己命不久矣的刘邦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命运而担忧,非常害怕吕后和樊哙在他死后难为这娘俩,一直想要限制吕后的权力。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与匈奴勾结造反,重病的刘邦派樊哙去平叛,樊哙刚出发,就有人向刘邦告发,《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大意就是樊哙与吕后勾结,等皇帝百年之后立即杀死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刘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立即临阵换将,杀掉樊哙,命令陈平“平到军中,立斩哙头”,陈平接到这个烫手山芋,立即犯难了,眼看刘邦是马上要不行了,如果杀了樊哙,刘邦就去世了,吕后能放过自己吗,他儿子可是接班人呀,但是刘邦的话还不能不执行。

考虑再三,陈平计上心来,带着周勃一起到樊哙营中,登上高台,准备传旨,让人持节去叫樊哙,周勃藏在一旁,樊哙见只有文官陈平一人,立即上前接诏,后台突然闪出周勃,将樊哙当场拿下,装入囚车,周勃到营中接管军权,陈平押着樊哙回长安。

一路上,陈平故意磨磨蹭蹭,走到半路就传来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把樊哙交给吕后,邀功请赏,吕后立即原谅了陈平,樊哙捡回一条命,继续荣华富贵,而戚夫人和他儿子就悲剧了,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她儿子刘如意毒死,刘邦是赔了夫人又折了儿子。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非糊涂也,而是不得不这样做也!樊哙不仅仅只是刘邦的妹夫,他更是刘邦的臣子,而且是忠贞不二的那种,正常来说于公于私刘邦都不会因为一些人的谗言而派人将樊哙秘密处死,可现实就是那么的无情,刘邦最终还是这样做了。

刘邦之所以这样做他的内心还是充满无奈的,可以这样说是因他自己之故这才下达秘密处死樊哙的这个命令,事实是他也不想,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找寻,据史料记载刘邦在击败英布回来之时病倒了,这时他突然听闻燕王反叛,然后刘邦做了什么呢?他下诏让樊哙前去平叛,这说明在他心里樊哙还是值得信赖和重托的,可是就在樊哙前去平叛之时,史书出现了这么一件事即有人向刘邦告密,樊哙与吕后要在刘邦百年以后行不轨之事,表面上看刘邦是老糊涂了,听信谗言要处死樊哙,其实不然也,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刘邦不行了,他马上就要殡天了。


之前派樊哙前去平叛,刘邦是没想到自己会突然病危的,他知道自己在就可以压制一切,可现如今自己病重了,身后之事不能不考虑,在此背景下樊哙成为牺牲品。

原因主要是樊哙掌握实权,又是吕后的妹夫,虽然他忠于自己,但不代表他会忠于自己的儿子,外戚强大,不利于刘盈的施政,所以从削弱外戚角度考虑,樊哙不得不除。

可惜刘邦的意志并没有被陈平贯彻,作为一个老滑头,陈平知道怎么才能保全自己,他没有依照刘邦命令处死樊哙,而是将樊哙带了回来。事情果然如陈平所料,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陈平因没有处死樊哙之故,在吕后当政时期得以保全。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刘邦非但不是老糊涂,临终之前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清醒!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临终之时他的遗愿:1)首先,刘邦南来北往征战一辈子,创立了大汉的基业,尤其是年已六旬还到处亲征,自然是不想让大汉步大秦的后尘三世而亡,他肯定是想大汉千秋万代。2)其次,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虽然想换太子但没成功,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戚夫人母子平安活下去。

那么,刘邦的遗愿能同时达成吗?很不幸,他的两个愿望正好是对立的,不可能同时达成。首先,他死后能威胁大汉的,自然是功臣集团,而能够掌控功臣集团的,只有老辣的吕后,这也是他最终不敢换太子的原因。其次,作为政治斗争的顶尖高手,作为多年的夫妻,他对吕后非常了解的,也知道自己死后戚夫人母子面临的处境是什么。弥留之际的刘邦能做的是什么呢?只能是平衡功臣集团和吕后两方的势力,做到相互制衡,不至于一方独大。

好了,再来看看樊哙的身份。首先,樊哙是他的同乡是发小,是功臣集团;但樊哙还是他小姨子的丈夫,两人是连襟,也就是说樊哙是外戚,肯定是站吕后的。因为在剪灭异姓王的过程中,樊哙出力甚多,逐渐成了实力派大佬,如果吕后政治上的老辣加上樊哙的军权,那外戚一方就尾大不掉,谁也管不了了,戚夫人母子更是分分钟被秒。

至此,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樊哙必须死。但刘邦明显高估了陈平等功臣对自己的忠心和实力,低估了吕后的手腕和能量。在他死后吕后很快就把功臣集团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至于戚夫人母子,只能任吕后宰割了。


金鳞戏兰池


樊哙与刘邦的关系,其实还不止于连襟这么简单。刘邦起于底层,成功靠的不单单是运气,还有一大帮少年兄弟和中年朋友死心塌地的帮衬,樊哙就是其中之一。

樊哙虽然狗屠出身,但他和后来的“狗肉将军”张邦昌不一样,张邦昌尽管写过打油诗,其实没点文化和智慧,樊哙虽然杀狗卖肉,却实在是一个智慧的、有勇有谋的将军。你看樊哙,随刘邦打到咸阳后,人家都去抢金钱泡美女去了,就连刘邦都进入了温柔乡,但樊哙既没有抢金银,又没泡美女,而是看到刘邦进入咸阳宫的如云美女之中后,担心他贪图享乐,前功尽弃,就尾随进去,力劝刘邦离开咸阳宫,还军灞上,莽莽武夫有几人能想得这么远?

在鸿门宴上也一样。无论刘邦,还是张良,面对项羽,都有些理屈词穷,后来刘邦被项庄舞剑,弄得危机万分,你看攀哙带剑拥盾冲进去后,不仅仅是拼杀,还有斗智,他向项羽说的那一番话,什么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批评得项羽哑口无言。可以说,刘邦之所以鸿门宴能脱险,功劳不在樊哙的勇,而在于他的智,你再会打也不可能打得过项羽,但樊哙的这些话,却说服了项羽,让他惭愧到不敢动手。

樊哙确实是智者,因此,他为刘邦建立汉朝所作的贡献,也不仅仅是战功,还有很多谋略和决策上的帮助,他不仅贡献了勇,更贡献了智。但对于这样一个劳苦功高而又是亲戚的樊哙,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他呢?这不是因为刘邦老糊涂了。一个帝王要杀功臣,大都是在这个功臣对自己的江山有了威胁,或者有了潜在威胁,樊哙对刘邦就存在这种威胁。

刘邦去世前,燕王卢绾反叛,已经病重在床的刘邦,指派樊哙带兵北击卢绾。卢绾的反叛,加重了刘邦的病情,更加重了刘邦的疑心。因为卢绾是他的发小,同年同月同日生,还是小时候的同学,是发小中唯一被刘邦封王的人,一直为刘邦所特别器重。然而,连他都反了,还能信任谁?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有人对刘邦说,樊哙是吕后一党,吕后与他早有预谋,只待皇帝驾崩,就要诛杀戚氏和赵如意,夺取天下。疑心重的时候,这样的话一说即灵。所以,为了刘氏江山,为了爱妾戚夫人、爱子如意,刘邦立马命令陈平、周勃前去军中,速斩樊哙,提头来见。

所以,下命令斩樊哙,是刘邦保刘氏江山、子孙后代的一步棋。


帝国的脸谱


樊哙是西汉开国功臣,在刘邦起兵反秦之时,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打天下,在项羽设立的鸿门宴上,如果不是樊哙出手相救,刘邦可能早就命丧黄泉。西汉建立初期樊哙帮助刘邦平定各地诸侯王,樊哙为西汉的首席功臣。后由于娶吕后之妹为妻,遭到吕后反对势力派的陷害,险些被刘邦所杀。那么刘邦为何在临死前对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亲下诛杀令,那么樊哙结局又如何呢?

樊哙跟随刘邦南征北战

樊哙出生公元前242年,家境贫寒,以杀狗买肉维持生计,是刘邦的老乡,和刘邦都出生于沛县,樊哙在沛县是个市井小民,没什么地位。后追随刘邦,秦末支持刘邦反秦,最开始为刘邦的随从副官,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樊哙与刘邦一起讨伐胡陵和方与,平定丰县与沛县,战功赫赫被刘邦封为大夫。后又跟随刘邦在濮阳大坡章邯军队,大败李斯之子李由的军队,功绩显著被刘邦封为贤成君。

樊哙不仅从小跟随刘邦,在鸿门宴上还是刘邦的救命恩人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楚怀王曾经和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先为王。公元前206,刘邦入关灭秦,攻占咸阳,与此同时,并派兵镇守函谷关,以抵抗项羽军队西进,让项羽颇为不满。不久项羽率领40万大军破函谷关直入鸿门,并在鸿门设宴计划谋杀刘邦,刘邦就实力而言不及项羽,于是便使用外交手段结交项羽叔父项伯,使用缓兵之计亲自赴宴。

据《史记》记载,在宴会进行的时候,项羽派手下剑客在宴会上以舞剑为由,准备刺杀刘邦,随后项伯立刻起身舞剑,护刘邦周全。

此时樊哙在外防守,听闻事有不妙,直闯入营。项羽得知樊哙是刘邦的人,便赐其酒和一块生猪肉,樊哙将酒一饮而尽,将肉切开就吃。他对项羽说:“秦王因为残忍,杀人不眨眼,所以天下反之,现楚怀王和诸将约定,谁先入关,谁可称王,我们入关,不敢私自取夺分毫,我们派军队把守关门,为了防止金银财宝被抢走,我们沛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大王不但不赏赐,还听信小人之言,杀害功臣。”项羽听后哑口无言,后来刘邦找借口上厕所,趁机逃跑,事后再派樊哙向项羽赔礼道歉。

一代功臣樊哙险些被杀

项羽死后,刘邦登基称帝,便开始消灭异姓诸侯王,樊哙协助刘邦先后平定燕王、楚王、韩王等。后来又与周勃一同平定代地,由于屡立战功,被刘邦封为左丞相,可以说樊哙是使汉朝得以稳定的重要将领。

樊哙一直跟随刘邦左右,是刘邦最喜欢的将领,刘邦还将自己的小姨子(吕后之妹)许配给樊哙,婚后生育樊伉,由此亲上加亲。因吕后这层关系,与樊哙作对的人越来越多。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叛贼旧伤复发,卧床不起,由吕后摄政,此时传来燕王卢绾造事的消息。刘邦就派樊哙前往燕地平息叛乱,此时有人告诉刘邦说:“樊哙跟吕后狼狈为奸,准备等您去世之后,他们计划杀害戚夫人,还有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企图谋反”,本来刘邦就对吕后的嚣张跋扈,干预朝政颇为不满,听说吕后与樊哙勾结篡位,怒发冲冠。于是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让陈平和周勃一起到樊哙的军营,让周勃取代樊哙讨伐燕王,并且立即将樊哙就地正法。

《史记》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陈平、周勃去往燕地的途中商量说:“樊哙是皇上的老部下,跟随皇上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一时气愤而杀了樊哙,万一以后后悔了,我们就要倒霉了,不如将樊哙押回长安,让皇上自己处决。”

樊哙被押回长安后,刘邦已经驾崩,陈平和周勃借此机会在吕后面前邀功,吕氏姐妹看见樊哙平安无事,很是高兴,吕后立刻为樊哙平反昭雪,恢复他的爵位。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樊哙病逝,享年53岁,死后赐谥号“武侯”。


小龙谈历史


刘邦的一生似乎是过的颠倒的一生,年轻的时候吧,好吃懒做,经常厮混流连在王媪等人的小酒馆里吃喝不休,动不动就喝个酩酊大醉。反倒是自己一不小心被拉上了起义军的战车后,终其一生都是个劳碌命。

《高祖本纪》有一段话很有意思,说吕后带着孝惠帝和鲁元公主曾经自己种地呢,刘邦自己当着亭长,没办法就需要请假回去种地。一次吕后正种地碰到了个讨饭的老汉问她要水喝,吕后给老汉端了一碗水,老汉看她和两个孩子都说是“贵不可及”,等到刘邦回来听说了,赶紧去追这个老汉,老汉感叹说原来吕后和两个孩子的富贵都是因为刘邦啊。

就想起来小时候碰到从不知道哪里来的人讨饭到家门口,家里长辈就给端了满满的一碗面条,那人一边吃一边说着,哎呀你们是贵人呀。

开个玩笑,书归正传。

刘邦其实压根不是愣头青,尤其是在他执掌权力,又是在张良这样的谋臣协助下,耳濡目染,对于天下局势等方面多多少少总有一些算计,所以虽然封功给了韩信个楚王,给了黥布个九江王,但是刘邦的心理并不踏实,于是采纳陈平的建议坑了韩信一把。从此以后,逐渐调整汉朝政策,只立同姓王,不再立异姓王了,所以他的那些儿子们都得到分封。

古代的男人嘛,有个三妻四妾似乎很正常,尤其刘邦这样当了皇帝的人,而且刘邦在这方面多少有点前科,比如刚进了咸阳就抱着秦宫的宫女想享受荣华富贵了。所以后来刘邦先后又有了几个小老婆,而其中的戚氏夫人得宠,就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呀。

但是刘邦有个不能说是缺点的缺点,那就是惧内,或者还有点觉得对不起吕后。比如当年荥阳之败,刘邦只顾着自己跑了,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而且路上还多次把孩子从自己车上踹下来。后来吕后一回来,肯定没少和刘邦算小账。所以刘邦虽然也曾经宠爱过几个妃子,被吕后私下弄死了刘邦也不敢吭气。

这也显示出吕后内心的不安全感:当年的刘邦能抛弃她们母子,现在当了皇帝,恐怕更容易干这种事。于是吕后诸多权谋,其中一项就是刘邦已经决心换太子了,而吕后求助于张良,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孝惠帝,让刘邦放弃了换太子的想法。

樊哙,就是吕后的又一枚棋子。樊哙是谁,那可是从刘邦起事就一直坚定的跟着他的人,而且多次帮助刘邦化解危机,最有名的便是鸿门宴了。对于吕后来说,只是掌握文臣是远远不足以稳定的,她还需要稳定的军事。刚刚建立的汉朝,很多功勋武将都还健在,没有一个足够有威慑力的武将支撑,她也自觉不安稳。而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亲姐妹,那她选择樊哙联合也就大势所趋了。

可是这是刘邦所不希望看到的。一个是因为他正宠爱戚夫人,戚夫人的儿子已经封了王,吕后掌握的势力越强,他这个戚夫人越危险。另一个是吕后如果掌握权力过大,那么等自己死了之后,这个国家究竟姓刘还是姓吕呢?实在不让人放心。还有一个是樊哙也是跟随自己的一方元老,之前已经接连遭遇了众多功勋武将的叛变,刘邦对于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已经过于敏感。

所以刘邦听说了樊哙阴谋造反,马上派遣陈平等人前去捉拿樊哙。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邦新建立的帝国依然不稳定,而刘邦对于吕后的诸多举动也很无奈:不能伤害吕后,那么只好找她联合的这些人开刀了。

我是阿庆还是阿庆,欢迎大家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