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祕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田獲三狐


劉邦糊塗也罷,清醒也罷,要殺掉其妹夫樊噲,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劉氏江山的穩固。

任何一位帝王,臨終之際,都要做後事安排。

無論託孤,還是誅殺重臣,無非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繼承人能順利接班,按照自己的意願,延續家族統治。

這是家天下永遠繞不過的坎,劉邦也不能例外。

秦朝二世而亡,儘管秦始皇確立了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但僅僅是曇花一現。

真正封建制度的完善實踐者,還是始於漢朝的劉邦。

雖然東西漢中間有隔斷,但四百多年的歷史,基本是整個封建時代的集中寫照。

從政權的建立,到權力的交接,再到最終滅亡,歷朝歷代儘管是花樣繁多,層出不窮,但根本而言,歷史一直是在不斷地惡性循環。

天下一理,瞭解了一個朝代,也就基本清楚了所有的套路,沒有啥新奇可言。

回到題主這個問題,看一下樊噲的人生經歷,就很清楚劉邦的所為,也佐證了整個封建社會歷史循環的規律。

劉邦就是一個遊手好閒的窮屌絲。

如果秦朝按照始皇帝的設想,萬世傳承,天下穩定一統,劉邦就這麼混跡一生,最後掛掉就完結了。

韓信也如此,到處混飯吃,最後在哪裡餓死還不好說。

可機會總是給那些不安分的人留著,總有人會碰到,劉邦、韓信之流就是。

劉邦是千古一帝,韓信也是千古一將。

但絕非只有這二人具備這個能力,有的人只是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劉邦的厲害之處就在於遇到個好時機絕不會放過,就帶領一幫兄弟,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樊噲、彭越、英布、臧荼等等,就幹上了,沒想到還成了。

漢朝建國伊始,劉邦還不能不顧及兄弟們的感受,直接翻臉。

於是給大家一個交代,封王封侯。

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就成了異姓諸侯王。

但劉邦不會忘了老劉家,又裂土分封了九個同姓諸侯王。

接下來,劉邦要做的就是除掉異姓諸侯王,韓信等人被誅殺,這個就不必多說啦,不謀反也得是謀反。

異姓諸侯王除掉後,同姓諸侯王也不老實,這是真的想謀反而被殺掉的。

整個過程,作為劉邦連襟、呂后妹夫的樊噲,都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些人處理掉了,就輪到樊噲自己了。

韓信說了,“狡兔死,走狗烹”,樊噲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還有狡兔活著。

一個老道的獵人是不會只養一個走狗,也不會一起殺掉。

走狗眼裡只有獵物,想不到自己在別的走狗眼裡也是獵物。

看一下樊噲的人生經歷吧。

樊噲就是大街上賣GOU肉的,一個到處打游擊的小攤販。

劉邦做亭長,也負責城管這一塊,經常是吃樊噲的GOU肉不給錢。

樊噲遠遠看到劉邦一來就跑,劉邦經常想吃吃不到。

劉邦就託人跟樊噲說,自己有個小姨子長得很不錯,想嫁給樊噲做老婆。

樊噲也老大不小了,一心也想成個家,自然也就巴結一下劉邦,就主動把肉送到劉邦嘴邊。

能殺GOU的人,殺個人也算不得啥。

劉邦起事後,樊噲就跟著殺人。

的確也殺了許多人,每次都有很詳細的記載。

不過哪,就是殺的人數比別人多幾個,也沒有特殊的本事。

但看得出來,一般人殺不了他。

鴻門宴,項羽想殺劉邦。

樊噲一看急眼了,姐夫死了,自己還跟著誰去殺人哪?

拼了命也不能讓劉邦被殺死,切切的露了一次臉。

立下了這個大功,劉邦當了皇帝,也不會忘記,就封了小侯。

樊噲封侯絕對是拿自己的命,一步步闖過來的,絕不是依靠裙帶關係。

但樊噲真正發跡,還是在劉邦做了皇帝,要清除異姓王及平定同姓王叛亂的過程中。

樊噲不僅被賜舞陽侯,還做了左丞相。

自始至終,樊噲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對樊噲也是信任有加。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GOU肉也有吃完的時候。

公元前195年,劉邦平定英布叛亂歸來,創傷發作病倒,自己感覺來日無多,討厭見人。

大臣周勃、灌嬰都不敢覲見,只有樊噲敢於帶領群臣衝入宮內,朝見劉邦。

樊噲就沒拿自己當外人,可見劉邦對樊噲的信任。

但是有人卻說:“樊噲跟呂后串通一氣,想等劉邦百年後圖謀不軌。”

劉邦對呂后干預朝政,早已不滿,又聽說樊噲跟呂后合謀,立馬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於是,與陳平計謀除掉樊噲。

此時樊噲正以相國的身份去討伐燕王盧綰叛亂。

劉邦命令陳平、周勃前去,殺掉樊噲,讓周勃代替樊噲的職務。

可陳平、周勃想啊,劉邦快死了,呂后一定會主持朝政。

如果姐妹倆聯手,在劉邦跟前搬弄是非,劉邦臨時變卦,他們的日子不好過。

於是,就決定把樊噲綁起來不殺死,帶回去交給劉邦處置。

可陳平還沒有把樊噲帶回來,劉邦就掛了。

陳平就更不敢處置樊噲,害怕被追究責任。

趕緊跑到劉邦的靈前大哭,說“您叫我殺掉樊噲,我不敢隨便處置大臣。現在把他綁起來,準備交給您處理,不想您不管啦。”

呂后姊妹一聽,樊噲還沒死,就鬆了一口氣。

隨即釋放了樊噲,並恢復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公元前189年,樊噲壽終就寢,諡號武侯。

樊噲只是僥倖逃過一劫,但沒有跳出宮廷爭鬥的怪圈。

如果不是陳平、周勃為了自己想留條後路,樊噲也就掛了。

有意思的是,呂后擅權專政,你殺掉呂后啊,殺掉一個樊噲就行了嗎?

漢高祖劉邦駕崩後,其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惠帝年幼,呂太后趁機把持了朝政,毒死趙王,害死戚夫人,把劉姓諸侯王幾乎殺盡。

惠帝鬱悶而死,少帝繼位,呂后繼續臨朝執政,大封呂姓諸侯王,先後封了呂姓十幾人為王侯。

這可是劉邦生前沒有想到的。

權力的爭鬥,從權力產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有停止過。

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殺人,就是在殺人的路上;

不是被殺,就在被殺的路上。

只要參與到這個圈裡來,就不可避免的遭遇這個命運。

樊噲之所以能夠逃脫,是他僥倖。

想殺他的人不是糊塗,也不是起了惻隱之心,而是死在了他的前頭。

執行殺他的人,也不是與他有多麼深的情誼下不去手,而是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願賭服輸,既然想火中取栗,就要做好被火燒傷的準備。

既想吃GOU肉,又怕被GOU咬,恐怕是不行的。


豹眼看歷史


據說是因為朝中有人向劉邦反映,樊噲和呂后勾結到了一起。

首先樊噲是西漢的開國元勳,是劉邦旗下的一員悍將,尤其是他還在鴻門宴的時候救下了劉邦的性命,對劉邦來說,可是他創業史上的一個大恩人。

(樊噲和呂嬃)

但是功高蓋主,樊噲算是劉邦的一個得力悍將,但是於此同時臣子的權力過大也是一種威脅,所以漢高祖劉邦也是對他們有著一些提防,所以當有人向他彙報,樊噲和呂后走的太近,他如何不能起疑心?

其實早在之前,劉邦就已經對呂后干政就十分的不滿了,劉邦擊敗了叛軍之後,又聽說燕王叛變,於是就派樊噲去征討燕王,但是樊噲走後,卻又有人揭發樊噲,說他與呂后串通一氣,劉邦頓時就敏感了起來。

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劉邦很快就做出了決定,他臨時將樊噲換掉了,還叫陳平將樊噲的頭帶去見他。高祖眼看著命不久矣,而之後呂后主政也是可以預測的,但是他又不好放了樊噲,只好將他囚禁了起來,果然劉邦沒過多長時間就死了,樊噲也因此逃過了一劫。



後來呂后姐妹聽說樊噲沒死,都鬆了一口氣,樊噲最後官復原職,得以善終了。而陳平也因此逃過了一劫。


是阿維啊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劉邦臨死之前殺掉樊噲,並不是因為老糊塗了,而是出於保護自己的繼承者的考慮,如果不殺樊噲,自己的繼承者恐怕無力與樊噲背後的集團爭鬥,那個時候選出來的繼承者,恐怕會成為傀儡,這不是劉邦希望看到的。

劉邦去世前最大的擔心就是戚夫人和他心愛的兒子劉如意的安全。他希望劉如意代替兒子劉盈並繼承王位。劉邦明知道,死後,按照呂后的處事方式,戚夫人和劉如意一定會死,而且絕對會死的很慘。


但是沒有辦法,呂后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大,尤其是樊噲這個外戚擁有了軍權,劉邦非常擔心,只要他死了,劉如意就會成為樊噲的刀下靈魂。

因為樊噲在,劉邦完成稱霸大業之後,他親眼看著幫助劉邦打下江山的兄弟們,一個個地被劉邦給設計死去。此刻,他知道自己應該做個低調的人。在劉邦的面前,樊噲幾乎看起來像一個隱形人一樣,很少做任何事情來炫耀自己。

當時他也並不認為劉邦會打定主意到他身上,然後命運就是如此地殘酷,劉邦還是想算計他。劉邦命令陳平殺死樊噲。陳平是個聰明人。他意識到劉邦和戚夫人已經走了,以後的天下注定是會落到呂后的手上,所以當他拘留囚禁樊噲時,他沒有直接殺死樊噲,而是留下了樊噲的命。果然,劉邦半路就是去世了,那麼劉盈即位。

樊噲這才保住一命。


劉邦殺樊噲其實是出於對後來繼承者的保護,樊噲此人在軍中的威望也非常的高,那個時候開國的名將除了被劉邦殺死的幾位,還有一些已經老死了,因為戎馬生涯讓他們身體出了問題很快就死了,樊噲就非常引人注目了,他是劉邦大清洗期間,沒有被殺死的一位將領,而且他也是劉邦的妹夫,所以在那種情況下就顯得異常引人注目。

劉邦選的繼承者是劉盈,劉盈性格溫厚老實,肯定壓制不住樊噲,再加上樊噲此人和劉邦的妻子呂后有關聯,劉邦這一生最害怕的其實是呂后,呂后為人潑辣,有權謀之心,心狠手辣,劉邦忌憚她,尤其是聽到自己的手下大將樊噲,竟然也和呂后有關聯,怒火中燒,要殺樊噲是必然的。


劉邦越老越精明,臨死之前,派陳平秘密去殺樊噲,是出於對自己兒子劉盈的保護,並不是老糊塗了。


江水趣談


劉邦,是個思路極為縝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臨終之際要殺樊噲,不但不是老糊塗,而且是非常正確的決策。其中緣故,聽司馬為君慢慢道來。

首先,劉邦不是因為個人仇恨殺樊噲。樊噲早年是個殺狗賣肉的,劉邦是他的老客戶,所以倆人關係不錯。後來劉邦做沛公,樊噲便成了他的副官。

樊噲這個人,智略談不上,似乎唯一可以誇耀的便是武勇,當時打仗是以人頭數作為晉升標準的。樊噲在一場戰鬥中砍下敵軍十五個首級,就被封為國大夫。和章邯的軍隊交手,砍下二十三顆首級。打敗李斯之子李由,斬首十六級。攻武關至霸上,樊噲更是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個。鴻門宴那一場局,又是他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用盾撞倒拿著戟的士兵。 進入帳後拿眼珠子瞪項羽,項羽還欣賞他是位壯士,請他吃一條生豬腿。樊噲拔劍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這一場吃生肉秀,其實是救了劉邦的命——如果沒有樊噲闖帳譴責項羽,劉邦很可能就被殺了。

劉邦稱帝以後,樊噲依舊為他賣命,燕王臧荼的叛亂,是他搞定,代地的叛亂,則是他與周勃一起平定。直到劉邦臨死前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他還在北方討伐燕王盧綰的叛亂。

所以,樊噲的軍事能力,是不值得懷疑的——但,劉邦最擔心的,也就是這個。

為什麼呢?因為劉邦此時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與兒子劉如意的安危,在他看來,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呂雉,就一定會被呂雉殺害。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劉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劉邦又發現,群臣都很擁戴呂雉的兒子劉盈,尤其是樊噲掌握著兵權,一旦他決意廢除劉盈甚至說要殺掉呂雉,呂家人會不會謀反作亂,樊噲會不會助呂家一臂之力?

在劉邦看來,這個問題是肯定的。樊噲的老婆是呂雉的妹妹呂嬃,而且樊噲很聽老婆的話。所以要保住劉如意和戚姬的性命,就必須廢掉或殺掉呂雉,而要解決呂雉,前提就是要讓樊噲消失。

但劉邦一直下不了這個決心,直到身體快不行了,他才找來陳平,讓陳平去樊噲軍中傳詔,又把武官周勃藏在車子裡,打算一到軍營,就立斬樊噲,讓周勃接管軍隊。

可問題是陳平是個極會算計的人,他發現形勢已經不對了,劉邦說不定馬上就要死,而死後呂雉一定掌握大權,而那時如果陳平和周勃拿著樊噲的人頭上報,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所以最終,陳平沒有殺樊噲,而是將樊噲打入囚車,押回長安,結果在半途就得到劉邦駕崩的消息,陳平立馬轉變方向,投向呂雉,而樊噲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績。

劉邦生前沒能殺掉樊噲,呂雉便沒事,而呂雉沒事,戚姬與劉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劉邦一直到死,都非常清醒,從不糊塗,為什麼這麼說,病榻問相就是例證。

公元前195年,劉邦病重,呂后看著彌留中的劉邦,問他“陛下歸天以後,蕭相國如果也去世了,誰可以替代他的位置?”劉邦說“曹參是可以的。”

呂后又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和陳平可以代替,他倆可以相互輔助,性格可以互補。而軍隊之事可託於周勃,此人忠誠於劉氏,可任命為太尉。”

呂后還想問,劉邦卻說“你也別問了,再往後的事,不是你我所能知的了,你也活不了那麼久。”這就是有名的“病榻問相”。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雖然在彌留之際,頭腦依然非常清晰,劉邦死後,呂后也確實是按照劉邦的遺囑進行人事安排的。


既然劉邦臨終前都非常清醒,他為什麼要殺掉自己的發小、左膀右臂兼妹夫的樊噲呢?

樊噲——劉邦最忠實的小夥伴

樊噲是劉邦的小老鄉,都是江蘇沛縣人,劉邦是平民,樊噲更貧賤,是個殺狗的屠戶,乾的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營生,練就了一副好身板和膽識。年輕時候,劉邦沒少沾樊噲的光,經常去他那裡吃免費狗肉,

劉邦起義後,樊噲成了劉邦最堅實的臂膀,他不但殺狗技術精湛,打起仗來也是非常勇猛,經常是衝在前面,第一個攻上城頭,是一個不要命的主兒,當時打仗以人頭數作為晉升標準,樊噲在一場戰鬥中曾經看下敵軍十五顆頭顱,被封為國大夫,與章邯對抗,砍下二十三顆頭顱,打敗李斯的兒子李由,斬首十六顆首級。攻克霸上,樊噲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顆,俘獲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佔領咸陽後,面對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富麗堂皇的宮殿樓臺、千嬌百媚的宮娥美女,劉邦有點樂不思蜀了,決定當晚就留在秦宮過夜,不走了,蕭何苦勸無果,只好去找劉邦的鐵哥們兒樊噲,樊噲衝進皇宮,把劉邦從龍床上扛起來就走,出宮後的劉邦如夢初醒,對樊噲非常感激。

除了秦宮驚醒夢中人,鴻門宴上樊噲還救了劉邦一命。

項羽邀請劉邦參加“鴻門宴”,樊噲一直在帳外守候,得知劉邦有生命危險,樊噲立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為了保護劉邦,樊噲直接衝進宴會,像凶神惡煞一般看著項羽,看著鐵塔一般的樊噲,項羽當時嚇了一跳,立即賜予酒肉,樊噲邊啃肉邊替劉邦表功,“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說的是有理有據,項羽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劉邦趁機尿遁,才躲過一劫。

除了是好哥們、左膀右臂,兩個人還是親戚,樊噲去了呂后的妹妹呂嬃為妻,樊噲也就成了劉邦的妹夫了,兩個人的關係更加親密了。

既然關係這麼鐵,晚年的劉邦為什麼還是對樊噲下毒手呢?

漢朝建立後,樊噲作為開國元勳因功封為大將軍、左丞相。

俗話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很多開國皇帝穩固江山後往往對昔日戰友舉起屠刀,劉邦也沒能免俗,先後消滅了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將當初一起鬧革命的好兄弟們殺的殺、抓的抓,在平叛的過程中,雖然樊噲是主將,出了不少力,但他逐漸對劉邦感到害怕和寒心,原本一腔熱血毫無城府的樊噲,開始低調做人,不再事事出頭,沒想到劉邦最後還是算計到他的頭上了。

劉邦一直非常寵幸戚夫人(劉邦死後,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了人彘),甚至想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廢掉呂后的兒子太子劉盈,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反對才作罷。

感到自己命不久矣的劉邦為戚夫人和劉如意的命運而擔憂,非常害怕呂后和樊噲在他死後難為這娘倆,一直想要限制呂后的權力。

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與匈奴勾結造反,重病的劉邦派樊噲去平叛,樊噲剛出發,就有人向劉邦告發,《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大意就是樊噲與呂后勾結,等皇帝百年之後立即殺死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

劉邦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立即臨陣換將,殺掉樊噲,命令陳平“平到軍中,立斬噲頭”,陳平接到這個燙手山芋,立即犯難了,眼看劉邦是馬上要不行了,如果殺了樊噲,劉邦就去世了,呂后能放過自己嗎,他兒子可是接班人呀,但是劉邦的話還不能不執行。

考慮再三,陳平計上心來,帶著周勃一起到樊噲營中,登上高臺,準備傳旨,讓人持節去叫樊噲,周勃藏在一旁,樊噲見只有文官陳平一人,立即上前接詔,後臺突然閃出周勃,將樊噲當場拿下,裝入囚車,周勃到營中接管軍權,陳平押著樊噲回長安。

一路上,陳平故意磨磨蹭蹭,走到半路就傳來劉邦駕崩的消息,陳平把樊噲交給呂后,邀功請賞,呂后立即原諒了陳平,樊噲撿回一條命,繼續榮華富貴,而戚夫人和他兒子就悲劇了,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她兒子劉如意毒死,劉邦是賠了夫人又折了兒子。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非糊塗也,而是不得不這樣做也!樊噲不僅僅只是劉邦的妹夫,他更是劉邦的臣子,而且是忠貞不二的那種,正常來說於公於私劉邦都不會因為一些人的讒言而派人將樊噲秘密處死,可現實就是那麼的無情,劉邦最終還是這樣做了。

劉邦之所以這樣做他的內心還是充滿無奈的,可以這樣說是因他自己之故這才下達秘密處死樊噲的這個命令,事實是他也不想,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可以從史書中找尋,據史料記載劉邦在擊敗英布回來之時病倒了,這時他突然聽聞燕王反叛,然後劉邦做了什麼呢?他下詔讓樊噲前去平叛,這說明在他心裡樊噲還是值得信賴和重託的,可是就在樊噲前去平叛之時,史書出現了這麼一件事即有人向劉邦告密,樊噲與呂后要在劉邦百年以後行不軌之事,表面上看劉邦是老糊塗了,聽信讒言要處死樊噲,其實不然也,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劉邦不行了,他馬上就要殯天了。


之前派樊噲前去平叛,劉邦是沒想到自己會突然病危的,他知道自己在就可以壓制一切,可現如今自己病重了,身後之事不能不考慮,在此背景下樊噲成為犧牲品。

原因主要是樊噲掌握實權,又是呂后的妹夫,雖然他忠於自己,但不代表他會忠於自己的兒子,外戚強大,不利於劉盈的施政,所以從削弱外戚角度考慮,樊噲不得不除。

可惜劉邦的意志並沒有被陳平貫徹,作為一個老滑頭,陳平知道怎麼才能保全自己,他沒有依照劉邦命令處死樊噲,而是將樊噲帶了回來。事情果然如陳平所料,劉邦去世後,呂后掌權,陳平因沒有處死樊噲之故,在呂后當政時期得以保全。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劉邦非但不是老糊塗,臨終之前反而比任何時候都清醒!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臨終之時他的遺願:1)首先,劉邦南來北往征戰一輩子,創立了大漢的基業,尤其是年已六旬還到處親征,自然是不想讓大漢步大秦的後塵三世而亡,他肯定是想大漢千秋萬代。2)其次,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和趙王如意,雖然想換太子但沒成功,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戚夫人母子平安活下去。

那麼,劉邦的遺願能同時達成嗎?很不幸,他的兩個願望正好是對立的,不可能同時達成。首先,他死後能威脅大漢的,自然是功臣集團,而能夠掌控功臣集團的,只有老辣的呂后,這也是他最終不敢換太子的原因。其次,作為政治鬥爭的頂尖高手,作為多年的夫妻,他對呂后非常瞭解的,也知道自己死後戚夫人母子面臨的處境是什麼。彌留之際的劉邦能做的是什麼呢?只能是平衡功臣集團和呂后兩方的勢力,做到相互制衡,不至於一方獨大。

好了,再來看看樊噲的身份。首先,樊噲是他的同鄉是發小,是功臣集團;但樊噲還是他小姨子的丈夫,兩人是連襟,也就是說樊噲是外戚,肯定是站呂后的。因為在剪滅異姓王的過程中,樊噲出力甚多,逐漸成了實力派大佬,如果呂后政治上的老辣加上樊噲的軍權,那外戚一方就尾大不掉,誰也管不了了,戚夫人母子更是分分鐘被秒。

至此,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樊噲必須死。但劉邦明顯高估了陳平等功臣對自己的忠心和實力,低估了呂后的手腕和能量。在他死後呂后很快就把功臣集團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至於戚夫人母子,只能任呂后宰割了。


金鱗戲蘭池


樊噲與劉邦的關係,其實還不止於連襟這麼簡單。劉邦起於底層,成功靠的不單單是運氣,還有一大幫少年兄弟和中年朋友死心塌地的幫襯,樊噲就是其中之一。

樊噲雖然狗屠出身,但他和後來的“狗肉將軍”張邦昌不一樣,張邦昌儘管寫過打油詩,其實沒點文化和智慧,樊噲雖然殺狗賣肉,卻實在是一個智慧的、有勇有謀的將軍。你看樊噲,隨劉邦打到咸陽後,人家都去搶金錢泡美女去了,就連劉邦都進入了溫柔鄉,但樊噲既沒有搶金銀,又沒泡美女,而是看到劉邦進入咸陽宮的如雲美女之中後,擔心他貪圖享樂,前功盡棄,就尾隨進去,力勸劉邦離開咸陽宮,還軍灞上,莽莽武夫有幾人能想得這麼遠?

在鴻門宴上也一樣。無論劉邦,還是張良,面對項羽,都有些理屈詞窮,後來劉邦被項莊舞劍,弄得危機萬分,你看攀噲帶劍擁盾衝進去後,不僅僅是拼殺,還有鬥智,他向項羽說的那一番話,什麼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批評得項羽啞口無言。可以說,劉邦之所以鴻門宴能脫險,功勞不在樊噲的勇,而在於他的智,你再會打也不可能打得過項羽,但樊噲的這些話,卻說服了項羽,讓他慚愧到不敢動手。

樊噲確實是智者,因此,他為劉邦建立漢朝所作的貢獻,也不僅僅是戰功,還有很多謀略和決策上的幫助,他不僅貢獻了勇,更貢獻了智。但對於這樣一個勞苦功高而又是親戚的樊噲,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他呢?這不是因為劉邦老糊塗了。一個帝王要殺功臣,大都是在這個功臣對自己的江山有了威脅,或者有了潛在威脅,樊噲對劉邦就存在這種威脅。

劉邦去世前,燕王盧綰反叛,已經病重在床的劉邦,指派樊噲帶兵北擊盧綰。盧綰的反叛,加重了劉邦的病情,更加重了劉邦的疑心。因為盧綰是他的發小,同年同月同日生,還是小時候的同學,是發小中唯一被劉邦封王的人,一直為劉邦所特別器重。然而,連他都反了,還能信任誰?

而恰恰在這個時候,有人對劉邦說,樊噲是呂后一黨,呂后與他早有預謀,只待皇帝駕崩,就要誅殺戚氏和趙如意,奪取天下。疑心重的時候,這樣的話一說即靈。所以,為了劉氏江山,為了愛妾戚夫人、愛子如意,劉邦立馬命令陳平、周勃前去軍中,速斬樊噲,提頭來見。

所以,下命令斬樊噲,是劉邦保劉氏江山、子孫後代的一步棋。


帝國的臉譜


樊噲是西漢開國功臣,在劉邦起兵反秦之時,跟隨劉邦南征北戰打天下,在項羽設立的鴻門宴上,如果不是樊噲出手相救,劉邦可能早就命喪黃泉。西漢建立初期樊噲幫助劉邦平定各地諸侯王,樊噲為西漢的首席功臣。後由於娶呂后之妹為妻,遭到呂后反對勢力派的陷害,險些被劉邦所殺。那麼劉邦為何在臨死前對跟隨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親下誅殺令,那麼樊噲結局又如何呢?

樊噲跟隨劉邦南征北戰

樊噲出生公元前242年,家境貧寒,以殺狗買肉維持生計,是劉邦的老鄉,和劉邦都出生於沛縣,樊噲在沛縣是個市井小民,沒什麼地位。後追隨劉邦,秦末支持劉邦反秦,最開始為劉邦的隨從副官,跟隨劉邦南征北戰。樊噲與劉邦一起討伐胡陵和方與,平定豐縣與沛縣,戰功赫赫被劉邦封為大夫。後又跟隨劉邦在濮陽大坡章邯軍隊,大敗李斯之子李由的軍隊,功績顯著被劉邦封為賢成君。

樊噲不僅從小跟隨劉邦,在鴻門宴上還是劉邦的救命恩人

《史記·項羽本紀》樊噲曰: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楚懷王曾經和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先為王。公元前206,劉邦入關滅秦,攻佔咸陽,與此同時,並派兵鎮守函谷關,以抵抗項羽軍隊西進,讓項羽頗為不滿。不久項羽率領40萬大軍破函谷關直入鴻門,並在鴻門設宴計劃謀殺劉邦,劉邦就實力而言不及項羽,於是便使用外交手段結交項羽叔父項伯,使用緩兵之計親自赴宴。

據《史記》記載,在宴會進行的時候,項羽派手下劍客在宴會上以舞劍為由,準備刺殺劉邦,隨後項伯立刻起身舞劍,護劉邦周全。

此時樊噲在外防守,聽聞事有不妙,直闖入營。項羽得知樊噲是劉邦的人,便賜其酒和一塊生豬肉,樊噲將酒一飲而盡,將肉切開就吃。他對項羽說:“秦王因為殘忍,殺人不眨眼,所以天下反之,現楚懷王和諸將約定,誰先入關,誰可稱王,我們入關,不敢私自取奪分毫,我們派軍隊把守關門,為了防止金銀財寶被搶走,我們沛公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大王不但不賞賜,還聽信小人之言,殺害功臣。”項羽聽後啞口無言,後來劉邦找藉口上廁所,趁機逃跑,事後再派樊噲向項羽賠禮道歉。

一代功臣樊噲險些被殺

項羽死後,劉邦登基稱帝,便開始消滅異姓諸侯王,樊噲協助劉邦先後平定燕王、楚王、韓王等。後來又與周勃一同平定代地,由於屢立戰功,被劉邦封為左丞相,可以說樊噲是使漢朝得以穩定的重要將領。

樊噲一直跟隨劉邦左右,是劉邦最喜歡的將領,劉邦還將自己的小姨子(呂后之妹)許配給樊噲,婚後生育樊伉,由此親上加親。因呂后這層關係,與樊噲作對的人越來越多。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叛賊舊傷復發,臥床不起,由呂后攝政,此時傳來燕王盧綰造事的消息。劉邦就派樊噲前往燕地平息叛亂,此時有人告訴劉邦說:“樊噲跟呂后狼狽為奸,準備等您去世之後,他們計劃殺害戚夫人,還有戚夫人之子劉如意,企圖謀反”,本來劉邦就對呂后的囂張跋扈,干預朝政頗為不滿,聽說呂后與樊噲勾結篡位,怒髮衝冠。於是劉邦採納陳平的建議,讓陳平和周勃一起到樊噲的軍營,讓周勃取代樊噲討伐燕王,並且立即將樊噲就地正法。

《史記》用陳平謀而召絳侯周勃受詔床下,曰:“陳平亟馳傳載勃代噲將,平至軍中即斬噲頭!”二人既受詔,馳傳未至軍,行計之曰:“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

陳平、周勃去往燕地的途中商量說:“樊噲是皇上的老部下,跟隨皇上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又是呂后的妹夫,皇上一時氣憤而殺了樊噲,萬一以後後悔了,我們就要倒黴了,不如將樊噲押回長安,讓皇上自己處決。”

樊噲被押回長安後,劉邦已經駕崩,陳平和周勃藉此機會在呂后面前邀功,呂氏姐妹看見樊噲平安無事,很是高興,呂后立刻為樊噲平反昭雪,恢復他的爵位。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樊噲病逝,享年53歲,死後賜諡號“武侯”。


小龍談歷史


劉邦的一生似乎是過的顛倒的一生,年輕的時候吧,好吃懶做,經常廝混流連在王媼等人的小酒館裡吃喝不休,動不動就喝個酩酊大醉。反倒是自己一不小心被拉上了起義軍的戰車後,終其一生都是個勞碌命。

《高祖本紀》有一段話很有意思,說呂后帶著孝惠帝和魯元公主曾經自己種地呢,劉邦自己當著亭長,沒辦法就需要請假回去種地。一次呂后正種地碰到了個討飯的老漢問她要水喝,呂后給老漢端了一碗水,老漢看她和兩個孩子都說是“貴不可及”,等到劉邦回來聽說了,趕緊去追這個老漢,老漢感嘆說原來呂后和兩個孩子的富貴都是因為劉邦啊。

就想起來小時候碰到從不知道哪裡來的人討飯到家門口,家裡長輩就給端了滿滿的一碗麵條,那人一邊吃一邊說著,哎呀你們是貴人呀。

開個玩笑,書歸正傳。

劉邦其實壓根不是愣頭青,尤其是在他執掌權力,又是在張良這樣的謀臣協助下,耳濡目染,對於天下局勢等方面多多少少總有一些算計,所以雖然封功給了韓信個楚王,給了黥布個九江王,但是劉邦的心理並不踏實,於是採納陳平的建議坑了韓信一把。從此以後,逐漸調整漢朝政策,隻立同姓王,不再立異姓王了,所以他的那些兒子們都得到分封。

古代的男人嘛,有個三妻四妾似乎很正常,尤其劉邦這樣當了皇帝的人,而且劉邦在這方面多少有點前科,比如剛進了咸陽就抱著秦宮的宮女想享受榮華富貴了。所以後來劉邦先後又有了幾個小老婆,而其中的戚氏夫人得寵,就想要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呀。

但是劉邦有個不能說是缺點的缺點,那就是懼內,或者還有點覺得對不起呂后。比如當年滎陽之敗,劉邦只顧著自己跑了,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而且路上還多次把孩子從自己車上踹下來。後來呂后一回來,肯定沒少和劉邦算小賬。所以劉邦雖然也曾經寵愛過幾個妃子,被呂后私下弄死了劉邦也不敢吭氣。

這也顯示出呂后內心的不安全感:當年的劉邦能拋棄她們母子,現在當了皇帝,恐怕更容易幹這種事。於是呂后諸多權謀,其中一項就是劉邦已經決心換太子了,而呂后求助於張良,請出商山四皓來輔佐孝惠帝,讓劉邦放棄了換太子的想法。

樊噲,就是呂后的又一枚棋子。樊噲是誰,那可是從劉邦起事就一直堅定的跟著他的人,而且多次幫助劉邦化解危機,最有名的便是鴻門宴了。對於呂后來說,只是掌握文臣是遠遠不足以穩定的,她還需要穩定的軍事。剛剛建立的漢朝,很多功勳武將都還健在,沒有一個足夠有威懾力的武將支撐,她也自覺不安穩。而樊噲的妻子是呂后的親姐妹,那她選擇樊噲聯合也就大勢所趨了。

可是這是劉邦所不希望看到的。一個是因為他正寵愛戚夫人,戚夫人的兒子已經封了王,呂后掌握的勢力越強,他這個戚夫人越危險。另一個是呂后如果掌握權力過大,那麼等自己死了之後,這個國家究竟姓劉還是姓呂呢?實在不讓人放心。還有一個是樊噲也是跟隨自己的一方元老,之前已經接連遭遇了眾多功勳武將的叛變,劉邦對於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已經過於敏感。

所以劉邦聽說了樊噲陰謀造反,馬上派遣陳平等人前去捉拿樊噲。從中也可以看出劉邦新建立的帝國依然不穩定,而劉邦對於呂后的諸多舉動也很無奈:不能傷害呂后,那麼只好找她聯合的這些人開刀了。

我是阿慶還是阿慶,歡迎大家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