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996年發現一古墓,墓主是武大郎,施耐庵後人為何連忙寫信道歉?

小離Olina


我們熟知的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源於《水滸傳》及其它野史,而《水滸傳》由施耐庵所著!經由影視作品的人物塑造,《水滸傳》中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情節流傳性之廣是讓人咋舌,活生生的掩蓋了歷史真相,使武大郎和潘金蓮“遺臭萬年”!



真實的武大郎和潘金蓮是怎樣的存在呢?聽我一一道來!

武大郎,明代人原名武植,身高一米八,小時候家徒四壁,父母早亡,靠著寒窗苦讀,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中了進士,官至縣令,雖說是一個小官,但勤政廉明,興利除弊,實打實的為老百姓幹了不少好事!

潘金蓮,出身名門,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在武植還未發跡時,便與武植私定終身,常常悄悄的接濟武植!武植金榜起名時,兩人也修成了正果!



那麼為什麼武植和潘金蓮會被描繪成《水滸傳》種那等不堪的模樣呢?

唉,與交友不慎有關!

武植家貧時受過好友黃堂(有沒有荒唐的即視感)的接濟,後來黃堂家遭大火,無奈之下投靠了已經當縣令的武植!他本以為武植會看到往日的情面上會給自己找份好差事,再不濟也得幫自己修繕房屋吧!可是,武植只管好吃好喝招待,其餘一概不提,黃堂不平衡了,本來就不是好人的他,決定報復!

俗話說得好,人言可畏!黃堂一氣之下離開武植家,沿路散發自己編造的關於武植和潘金蓮的“醜事”,甚至還張貼大字報,引出來一個流氓西門慶!西門慶為黃堂“出謀劃策”,兩人一合計,在“醜事”的基礎上添油加醋,西門慶化作“男小三”,《水滸傳》描述的故事便初具模樣!

後來,當黃堂回到家中,卻發現家裡早已蓋起了新房子,本來武植是要給黃堂一個驚喜的,結果黃堂真夠荒唐,愧疚萬分的他急忙滿大街說武植和潘金蓮的“醜事”是假的,可惜,造謠容易滅謠難,最後連斯耐庵也信以為真,寫到了《水滸傳》裡流傳至今!




1996年專家在河北清河縣發現的一座古墓,墓誌銘才揭露出了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武大郎的後代該怪施耐庵嗎?該!施耐庵不經核實,聽信謠言還進行藝術加工,致使武大郎武植揹負汙名流傳至今!但是,施耐庵後人寫信致歉武植後人,就有點譁眾取寵的味道,純粹是帶有目的性的行為,感覺想要蹭一波熱度,想出名而已!

人啊,出名不一定就是好事,比如某強東!


瀚海說史


武大郎有原型嗎?

據說是有的!

1966年,河北清河縣發現了一座古墓,墓的主人是明朝永樂年間陽穀縣縣令武植及其老婆潘氏。


據說,這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當時人們出於好奇,打開了墓葬,發現了一男一女兩具遺骸,根據骨骼判斷,武植的身高有一米八幾,根本就不是侏儒,而是像武松一樣身材高大之人。

按照《水滸傳》的說法,潘金蓮毒死了武大郎,武松殺了潘金蓮,既然潘金蓮是謀殺親夫的淫婦,怎麼可能死後合葬一起呢?這根本不符合常理啊!

據當地的說法,武植和潘氏和和美美,恩恩愛愛一輩子,從來沒見紅過臉,吵過架,他們是舉案齊眉的模範夫妻。

而且,武植勤政愛民,仁厚寬慈,是個受當地百姓愛戴的好縣令。


那麼問題來了,高富帥的武植怎麼變成了矮矬窮的武大郎了?溫柔賢惠的潘氏怎麼變成了水性楊花的潘金蓮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當地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話說武植有一個朋友,姓黃。有一天,這位黃姓朋友過來找武植尋求幫助,原來他家的房子不小心失火燒壞了,他最近手頭比較緊,希望武植能夠從縣衙裡支點錢出來,幫助他修修房子。

武植是個公私分明的人,平時他家裡打個傢俱,買個衣服啥的,從來不從縣衙報銷,而是從工資裡面開支,這次,朋友提出了這個有些“過分”的要求,讓武植左右為難。


武植回覆道:“黃兄啊,這公是公,私是私,我實在無能為力啊?”

老黃一聽此言,臉色瞬間黃了,心中暗罵:“裝啥大尾巴狼啊,誰不知道當官的,一家老少吃喝拉撒睡都在縣衙報銷啊?連和小三開個房,都要公家報銷。”

當然,這話老黃不好意思當面說出來,他說道:“哈哈,我只是開個玩笑,武兄當真是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啊,佩服啊佩服!”

武植說道:“哪裡,哪裡,黃兄過讚了,咱們許久未見,中午略備薄酒,與黃兄暢飲一番。”

老黃說道:“謝謝武兄美意,我這還有事,改日我請你吧,再會!”說罷,頭也不回地走了!


老黃一出大門,一路咒罵不止,大尾巴狼,偽君子,垃圾。老黃一邊回家,一邊抹黑武植,把武植“塑造”成了武大郎,連他的老婆也不放過,把她“塑造”成了潘金蓮。

一傳十,十傳百,後來施耐庵就把武大郎和潘金蓮故事寫進了《水滸傳》。

武植的後人看了《水滸傳》之後,非常生氣,決定找施耐庵的後人討個說法。施耐庵後人非常慚愧,又是賠禮,又是道歉。

然而,武大郎和潘金蓮早已深入人心了,成為了經典形象,想改變人們心中固有印象談何容易啊!


一半秋色


事實上河北那個所謂的武植的古墓並不是1996年發現的,而是1996年重建的。

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葛仙莊鎮武家那村,一個叫武雙福的老人表示自己是武大郎的24世孫,而武大郎的墓已經於1946年被挖了,裡面的陪葬品,也被村裡拿走去解決饑荒了。

所以一直到1992年,自稱武大郎的25代孫的武書常做了村幹部,才開始尋找此前的武大郎的棺木,打算重新安葬。結果找到的是一個鐵索纏繞的楠木棺材。也就是說這個品級檔次真的不是一個普通的賣炊餅的小市民可以承擔得起的。

1996年,在縣裡的支持下,重建了武大郎的墳塋、牌樓、祠堂。那篇著名的墓誌銘是當時縣裡主要領導要求時任縣文聯主席的許超起草,時任縣教委的王勝書寫的。現在能看到的那個隸書“武植墓”的三個大字是當時縣文化館王慶昌寫的。墓誌銘如下: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武大郎的本名叫武植,是商朝武丁的後人,父親死的早,所以小時候家裡比較窮,但是肯讀書好武藝,到了中年中了進士,做了七品縣令,做官很清廉,受百姓愛戴。老婆潘氏也是名門淑媛,兩口子相敬如賓,關係很好。但是被人無端汙衊,留下了“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現在正本清源,告訴後人,以慰武大郎。

但實際上,武植是不是施耐庵筆下的武大郎,這裡缺乏一個具體佐證,還有邏輯漏洞。

那就是無論《清河縣誌》、《陽穀縣志》還有相關的史料上沒有查到武植的履歷。而根據原來的武植墓遺留的證據,武植是永樂年間從洪桐大槐樹遷徙到清河縣孔宋莊的,但永樂年間官員名錄裡也沒有武植這個人。所以武植肯定是有錢人,但是肯定不是明朝的官員。

武植是永樂年間的人,而施耐庵是洪武年間成書。施耐庵成書在前,武植被汙事件在後。後發生的事情不可能先被人獲知。

但是網絡流行的故事那版本就多了,更是有一篇故事會性質的,解決了武植被汙衊的邏輯。

武植好友黃堂,在武植落魄的時候,曾經幫助過武植,武植做官後,黃堂落魄,家中屋子被焚,找武植幫忙,武植不冷不熱,使得黃堂心中不滿,於是造謠武植之婦潘金蓮。結果回家才發現武植已經幫他修好了房子,心中頓悔,可是這個謠已經造了,無法收回。已經被施耐庵抄到了《水滸傳》中。

其實,黃堂者,荒唐也。這比施耐庵的故事更是一個故事。不過講故事,還會有圓故事的。

此事立刻得到了自稱施耐庵後人的施勝辰的回應。施勝辰是河北省廣宗縣文化館副研究員畫家,他不但繪製了武大郎和潘金蓮的畫像,還題詩道歉。這事就演變成為了施耐庵後人給武大郎後人道歉的故事。

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賬施姓還。"——武大郎畫像配詩"餘曾敬繪武潘正傳十六幅,端懸於武氏祠壁為其平反冤假錯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滸傳中潑汙之過,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餘今重塑武潘正容,還其本來面目,願乞武潘在天之靈寬恕,施氏焚香再拜。"——潘金蓮畫像配詩

其實對於《水滸傳》的作者,學界也一直未有最終定論,現在標註為施耐庵和羅貫中。也有學者考究,施耐庵可能只是一個化名。施耐庵者,實乃俺也。

武植這個人是否真的是被汙名化,尚需認證,但是武植墓現已列入河北省清河縣文化景點之一。



炒米視角


這個完全是造謠,一是歷史上是否有施耐庵這個人還存爭議,所謂施耐庵後人純屬往自己臉上貼金;二是所謂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武植根本不存在,是毫無依據的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的武大郎墓

河北省清河縣武家那村是一個不知名的小村子,直到1992年,當地村民對外播報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我們村是武大郎故里,我們是武大郎後人,我們驕傲!

原來,這一年,武家那村從村裡挖掘了一處墓葬,不知年代何時,不知墓主何人,墓內只有一座懸棺,一處屍骸,沒有其他任何有價值的遺物,沒有進行任何鑑定,就在這種情況下,當地村民公然對外宣稱:這具屍骸就是明代進士武大郎,我們就是武大郎的後人!

當地村民還親自量了一下那具不知名且不完整的遺骸,根據其大腿骨長度,得出科學結論:真實的武植(武大郎)高大威猛,身高至少在1.8米以上,根本不是什麼三寸釘!<strong>

於是乎,武家那村一下子成名了,為了充分利用名人資源,該村把武大郎墓修葺一新,開發為文化旅遊景點,併為武大郎樹碑立傳,寫下墓誌銘,揭發了武大郎的昔日同窗心胸狹窄,故意醜化武大郎及其妻潘金蓮的罪惡行徑,對施耐庵進行了有力的控訴!墓誌銘全文如下:

武公名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人,搬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喪父與母祖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中年中進士,官拜七品,與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曆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這篇墓誌銘是當代人執筆,水平之拙劣就不說了,關鍵是所謂的武植(武大郎)在任何史料中都沒有記載,就連《清河縣誌》《陽穀縣志》等地方誌都沒有記載,墓誌銘中的事蹟從何而來?當地村民甚至考證出武植(武大郎)的祖先是商朝武丁後裔,真是牛掰到家了。

<strong>

更重要的是,明代將近三百年時間僅錄取不到3萬名進士,所有進士的姓名、籍貫、初次授官都有明確名錄記載,而明代登科進士名錄中根本就沒有武植(武大郎)這號人物,墓誌銘內容純屬後人虛構,捏造水平極其低劣。

無中生有的網絡段子

自從河北清河縣的武植(武大郎)出現後,網上關於施耐庵利用《水滸傳》對武大郎和潘金蓮這對模範夫妻大肆詆譭的段子甚囂塵上,水平之低劣,毫無底線,令人髮指。

段子的大意是說武大郎發達後,昔日同窗想讓他幫忙解決工作,但清廉如水的武大郎拒絕了他,這位同窗懷恨在心,回家鄉的路上一路編段子詆譭武大郎,結果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惡名很快傳的人盡皆知,而曾被武大郎整治過的惡少西門慶也抓住機會,大肆抹黑武大郎,以致於施耐庵都聽說了這個故事,作為素材寫到《水滸傳》中,連三個人的名字都沒改。

但當這個同窗回到家鄉後才發現,武大郎雖然沒有給他解決工作,卻早已派人給他家送去了大量銀子,他的家人已經用錢蓋了大房子,買了好幾畝地,成了一個小地主,他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武大郎,後悔不迭,但造謠的惡劣影響已經傳播開來不可挽回了。

作者實在佩服這個段子手的胡編能力,明朝段子傳播速度居然比現在自媒體時代還要快?清廉如水的大清官武大郎哪裡來的大量銀子資助同窗?真心拜託現在的自媒體小編,不要拿觀眾當傻子,胡編亂寫,好歹有點良心。

無中生有的施耐庵後人

說到施耐庵,在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就是這個人是否真實存在,因為關於施耐庵事蹟的史料記載少得可憐,幾乎為零,很多歷史學家都傾向於施耐庵和羅貫中可能是同一個人。

羅貫中之所以署名“施耐庵”,是因為《水滸傳》宣傳“官逼民反”,在那個時代屬於禁書,羅貫中為擔心引火燒身,用筆名“施耐庵”暗示“實乃俺”,山東話“其實就是我”的意思。

既然施耐庵是否真實存在仍是謎團,所謂的施耐庵後人也沒有任何證據,其實就是一幫人為了秀存在感,自己主動攀附名人,而他們寫信給所謂武大郎後人道歉的事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若施耐庵真實存在,估計會把這個後人臭罵一頓:你個龜孫道的哪門子歉?!

可以說,所謂的武植(武大郎)墓、施耐庵後人道歉,完全是無中生有,牽強附會,炒作熱點,充分展現了他們為追逐名利,毫無底線的做派。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1


狄飛驚


施耐庵的《水滸傳》真是武植和潘金蓮的名譽徹底毀了;就是施耐庵後人道歉,也是無濟於事,畢竟“名聲在外”,武大郎是矮窮矬的代表,還有頂綠帽子;潘金蓮則是蕩婦的代表;


其實武大郎原型武植,身高一米七,相貌堂堂,還是做官的。這跟矮矬窮根本不搭邊;潘金蓮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相夫教子,簡直就是模範夫妻;


可武植還有潘金蓮如今的形象,是武植的友人,找武植借錢,武植沒給她,他就在沿途編造武植夫婦的留言,還編成戲文傳唱;就這樣,回到家,才發現,武植幫了自己,這時想給武植恢復名聲,可是以前的流言傳播太廣泛了,他自己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漸漸的就認為武植夫婦是反面典型。

如果只是需要個形象,《水滸傳》隨便寫都沒什麼;可是他把武植夫婦做原型,就有問題了。


過去即歷史


一部《水滸傳》讓我們知道了武松還有個賣炊餅的哥哥武大郎。而且武大郎的命運還那麼悲劇,先是妻子潘金蓮與西門慶通姦,後又被二人合計毒死。

在《水滸傳》第二十五回“淫婦藥鴆武大郎”和大名鼎鼎的《金瓶梅》第九回“西門慶偷娶潘金蓮,武都頭誤打李皂隸”中都有描述。

那其實有縣誌和武氏家譜為證。這歷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蓮分別是河北省清河縣相鄰孔宋莊和黃金莊人。《水滸傳》裡還有《金瓶梅》裡說武大郎先天不足,三寸丁谷樹皮,可實際上真實的武大郎,人家非但不矮,還是個氣宇軒昂的七尺男兒。

武大郎真名喚作武植,字田嶺,因排行老大故稱武大郎。父母早亡,自幼家貧。但從小聰慧勤奮,能文能武,長大後性格也好啊。心慈面善、樂善好施,年紀輕輕那就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出任山東陽穀縣七品縣令。

而小說裡邊毒死武大郎的潘金蓮呢?其實也是一位才貌雙全、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貞潔之婦。潘金蓮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縣潘家莊(後改名黃金莊)。在家鄉還開有染坊是一個大戶人家。武大郎能考中進士,多虧了人家潘金蓮,人家這個千金小姐父母視為掌上明珠。打小琴棋書畫是樣樣精通,出嫁前就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武植家貧吶。年輕的時候就在潘家做過短工,他岳父人也不錯啊。一看小夥子品端能幹,學問不錯,長得也是眉清目秀啊,就資助他求學。還把這個寶貝女兒今年也許配給了他。

那有潘金蓮做賢內助,武植髮憤讀書,終於是鯉魚躍龍門,高中進士成為一時佳話。史載,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個孩子。

那奇怪了啊。既然歷史上的武大郎是高大英俊,頗有才華,潘金蓮又是賢良淑慧。怎麼就會成了《水滸傳》《金瓶梅》裡那樣的模樣呢?這一切啊。其實都跟交友不慎有關。說武大郎家貧的時候,有一個好友叫做黃堂,經常接濟武大郎。後來,這位朋友家的房子一把大火全燒光,無奈之下呢,就投靠了已經當上縣令的武大郎。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他住在武植家這幾天是好酒好菜被招待著,可武植絕口不提修房子的錢,那既然家裡的房子壞了,那就讓武植給找份差事幹幹唄,結果也被一口回絕,因為剛才說了武植不循私情,是個清官。黃堂心裡這個氣呀,發達了老朋友就忘了,連重建房子的錢都不出一分,於是心胸狹窄的他就開始瘋狂的報復了。就是四處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種種醜事啊。最後覺得用嘴說還不過癮,還白紙黑字寫在紙上四處張貼大字報。果然這麼一來,武大郎和潘金蓮兒頓時就成了焦點人物。

西門慶,也是有歷史原型的。這個時候,他也出場了。本來呢,西門大官人就是一大流氓啊。曾被武植治過罪,所以心懷不滿,唯恐天下不亂。有人抹黑好友這麼起勁兒也就跟著在一旁是出謀劃策。最後更是犧牲自己把自己描寫成了謠言裡的男小三,而當事人武大郎當時和潘金蓮還矇在鼓裡。最後,黃堂回到家裡發現,武植早就派人送來了錢銀幫他修蓋了房屋,置辦了良田。

可是造謠容易滅謠難,猶如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了。這個謠言是一傳十,十傳百。最後,施耐庵這位大才子也都信以為真了。在這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這本書裡就寫到了武大郎和潘金蓮這兩個人是這樣的形象,使得二人是蒙受了千古的不白之冤。據記載,這位造謠的黃堂最後呢,覺得自己無力收回詆譭武植的這些故事了,是悔恨交加,最後是自殺身亡。

施耐庵的後代,是深明大義,也是引咎自責,竭力為武潘二人平反昭雪。施耐庵後代施勝辰,曾赴武家作畫16幅,並配詩文,以表歉意。其中武植畫像配詩為:“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被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家祠堂斷公案,施家欠賬施家還”。

以上各人看法,希望大家評論指教。


那時情節


1996年,河北清河縣發現了一座古墓——武植墓,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墓主人武植是明朝永樂年間的陽穀縣縣令,古墓裡還有妻子潘氏與他合葬在一起,正是《水滸傳》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當古墓打開時,人們發現武植並不是水滸傳中矮窮矬的形象,竟然是個身材魁梧的一米八九的大個子。過了一段時間,有一位自稱是施耐庵後人的畫家施勝辰親自登門向武氏後人道歉,這中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武植中年時候考中了明朝的進士,被委任為山東陽穀縣縣令。做了縣令的武植勤政愛民,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收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他的妻子潘氏也不是水性楊花的女子,出身大戶,通情達理,在武植沒有考取進士時就對武植很是愛慕,一直不顧父母反對接濟貧困的武植,嫁給武植以後勤儉持家,兩人恩恩愛愛,生下四個兒子。武植的這種形象與《水滸傳》中的描述有天壤之別,而相傳敗壞武植聲譽的人,正是武植的一個好朋友黃堂。

黃堂和武植是幼時的好友,武植也曾受黃堂的幫助,後來,黃堂家裡遭了火災,無奈之下投奔到武植家裡,武植夫婦熱情款待了黃堂,礙於面子,黃堂只談了自家遭遇,並沒有提出希望得到幫助,滿以為武植會贈予或者借給修繕房屋的銀兩,但是武植卻只是好吃好喝款待,每天早出晚歸的忙於縣裡的賑災事務。這一待就是三個月,黃堂一看武植沒那幫自己意思,實在待不下去了,一氣之下不辭而別,路上越想越氣,覺得武植忘恩負義!一路抹黑汙衊武植夫婦,這些流言恰巧傳到缺乏素材的施耐庵耳朵裡,於是武植夫婦被作為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寫進了《水滸傳》裡。

但是,當黃堂回到家時才發現,自己家立起一座新的宅院,一問妻子才知道,這三個月裡,武植派人來修好房子併購置了一些地產,只是沒有告訴黃堂罷了!知道誤會武植的黃堂想到自己一路的所作所為,後悔莫及,但是想挽回卻為時已晚。

後來武氏宗族為武植修好墳墓和祠堂後,專門立了石碑寫了墓誌銘,提到武植夫婦“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再後來就有了施勝辰親自上門道歉,並當場贈送與武植夫婦形象相符的畫像的事。

但是這件事還是不太可信。首先武植是永樂年間的進士,但是明朝洪武到永樂年間的進士中都沒有叫武植的人,就算是有,施耐庵死於洪武三年,也不可能預知後世的事。再說很多學者認為“施耐庵”乃是筆名,寫的《水滸傳》當時也是禁書,他的後人怎樣證明是施家後人的?

所以武植因為恰巧是排行老大,夫人又姓潘,剛好符合水滸傳,正好可以以此以訛傳訛,施耐庵的後人道歉也不排除作秀炒作的嫌疑吧!


國史通論


這個古墓位於河北清河縣,並不是在1996年的時候才被發現的,在很早之前,人們就知道了這個墓的存在。

在當地人的說法中,這個古墓的主人是明朝永樂年間的陽穀縣縣令武植,這個古墓裡除了他之外,還有他的妻子潘氏與他合葬在一起。



而他們夫妻二人,正是水滸傳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所在。

當地人在為武植重修墳墓的時候,他們特意打開過武植的棺材看過,得知武植的身高在一米八到一米九左右,身形魁梧,並非水滸傳中矮壯醜陋的形象。

武植被朋友抹黑的故事

在他們自己的說法裡,武植是中年的時候考中了明朝的進士,後來被委任為山東陽穀縣縣令的。

武植在為官期間盡忠盡職,為老百姓們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在家庭方面和妻子潘氏恩愛和睦,未曾出現過什麼家庭糾葛,是當時的典範夫妻。

至於後來為何會出現水滸傳中的醜夫淫婦形象,主要跟武植一個朋友的抹黑有關。


在他們自己的說辭中,武植有一個姓黃的朋友,住在武植的鄰縣,他這位朋友當時不小心失火燒掉了自己的房子,在房子被燒後,他就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武植,想讓武植給他找個工作或者給點錢幫助自己修好房子。

只不過在他來到武植家中後,武植雖然很是熱情地招待了他,但是卻並沒有同意給他安排一個工作的要求。

他本人也不好意思直接向武植借錢,所以在武植沒有主動提及借錢給自己修房子的情況下,他就覺得武植不夠朋友,記恨起了他,然後憤然地想回到家中。


而在他回家的路上,他為了報復武植的見死不救,就到處抹黑、汙衊起了武植夫婦,把武植夫妻二人的形象描繪得非常醜惡。

因而當施耐庵在聽到武植夫妻二人惡劣的事蹟之後,武植夫妻二人就被施耐庵當成寫書題材寫進了水滸傳中。

但實際上,武植並非不想幫助自己這位朋友,他在這位朋友居住在自己家中的時候,就專門請人去幫自己朋友修建好了房子,只不過一直沒有告訴朋友罷了。

至於這位朋友是在回到家後才知道了武植為自己修建房子的事情,這時候,他才知道自己誤會了武植,正當他想挽救自己散佈出的謠言時,一切已經晚了。




施耐庵“後代”登門道歉

當地的武氏宗族在為武植修建好墳墓和祠堂後,他們就專門在武植的墳墓前立上了一塊石碑,專門寫上這些事情控訴起了施耐庵寫水滸傳時的不嚴謹,說施耐庵抹黑了自己的祖宗,併到處在新聞上公佈這種說法,吸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而與提問中所說的不一樣,在這件事情公開出來後,施耐庵的後人並不是寫信向他們道歉的,而是直接登門來道歉的。

在前些年,有一個畫家來到了當地,他自稱自己是施耐庵的後人,在來到當地後,他誠懇地向當地武氏宗族的人道了歉,承認了自己祖先施耐庵的錯誤,並在當時,留下了一首詩、畫上了幾幅與當地人描述相符的武植畫像贈與他們。

武植跟水滸傳中的武大郎並沒有什麼關係

這些事情在現實中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我覺得當地人的說法有些不太可信。

首先我們要知道施耐庵是什麼時期的人,施耐庵生於元末時期,死於明朝洪武(朱元璋)三年。

雖然我們不太清楚施耐庵到底是什麼時候寫好這本書的,但是可以想象,他寫這本書必然是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以及心血,很有可能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就已經書寫,然後才慢慢寫完、發表出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即便施耐庵要吸取民間的故事題材書寫水滸傳,他所挑選的題材也是元朝或者宋朝之前的民間題材,是絕不可能穿越到後來把聽聞到的武植故事書寫在書裡面的。


而且在當地人的說法中,武植是明朝時期的進士、縣令,但是無論人們怎麼在明朝的進士錄中尋找,都無法找到武植這個人的存在。

因此關於武植這個人在歷史中到底是不是當地人所說的那樣,還是一個問題。

還有我們要知道,施耐庵是在明朝洪武三年的時候去世的。

明朝的科舉重開正是在施耐庵去世的那一年,我覺得就算明朝的進士、縣令中真的存在武植這個人,那麼以施耐庵去世的時間,施耐庵也是不可能把武植夫婦寫到自己書中的。

在我看來,當地人的說法可能是一個在攀附名聲情況下編造出來的謊言。


武植這個人在歷史中應該是真實存在的,是他們的祖先,只不過與施耐庵書中的武大郎、潘金蓮沒有半毛錢關係。

他們只是覺得武植在家中排行第一被稱之為大郎、妻子又正好姓潘,在偶然的巧合下,所以才產生了聯想,然後在以訛傳訛的情況中,我們開頭所說到的說法就編造出來了。

而那個專門去向他們道歉的施耐庵後人有可能是在不瞭解真實歷史的情況下,聽信了他們的說法,所以才去向他們道了歉。

或者那個人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後人,他這樣做只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名聲,才裝作施耐庵後人去道歉的。


孤客生


侏儒武大郎

武大郎,大家都知道,是一個賣炊餅的侏儒,媳婦賊好看,叫潘金蓮,但是水性楊花,謀殺親夫,武大郎不僅被帶了綠帽子,還被人給弄死了。

如果你說誰像武大郎,那個人一定和你拼命,因為這樣的比喻可不就是在罵人嗎?可見,武大郎在大家的心中是什麼樣的地位,簡直是反面教材的典型。

武大郎這樣的形象深入人心,《水滸傳》功不可沒,正是火爆全天下的《水滸傳》,將武大郎這樣一個形象搞的人盡皆知。

直到1996年,專家發掘了一個古墓,發現這個古墓的主人居然是武大郎的原型,是一個叫武植的人,他可不正是武大郎嘛,他的媳婦兒正是潘金蓮。

大家直呼想不到,這《水滸傳》不是小說嗎?咋還真有其人了呢?一時間大家都非常好奇,想知道武大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和潘金蓮是不是真如《水滸傳》所說,等到“真相”揭開的時候,大家傻眼了!

武大郎原型?

經過了解,原來這個真實的武大郎,不僅不是侏儒,而且還是一個純爺們兒,身高居然超過了一米八,我了個乖乖,既然武大郎身高這麼高,那麼潘金蓮還會出軌嗎?

帶著這樣的問題了解了一下真實的潘金蓮,差點驚掉了下巴。潘金蓮居然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嫁給武大郎後生育了四個孩子。

這個武大郎不僅身軀偉岸,腦袋也特別好使,儘管他家庭條件不咋好,但是他能文善武,在中年考中了進士,是的,你沒看錯,人家武大郎是正牌進士一枚,憑藉考取的功名,任職山東陽穀縣縣令。

武大郎和潘金蓮根本不是侏儒配煙花女子,而是進士和千金的組合,絕對是當時的一對兒璧人,說是金童玉女或許誇張,但是說郎才女貌絕對不吹不黑。如此說來,為什麼《水滸傳》中給人家夫妻倆寫成那樣呢?難道他們得罪了施耐庵嗎?

原來呀,當年武大郎和潘金蓮生活得好好的,結果武大郎的家鄉來了一個朋友,這個人叫黃堂,黃堂的家裡著火了,房子燒沒了,走投無路之下,黃堂想起了當年他資助過的一個人,這個人正是武大郎武植。

武植一看黃堂來了,特別高興,迎進屋子內,潘金蓮一聽是武植的朋友,趕緊去給做了幾個好菜,讓哥倆好好喝一頓。

就這樣,黃堂在武植這裡待了3個月,武植就不提幫他的事兒,也不給他安排一個工作,黃堂越想越憋屈,天天在這混吃混喝也不是辦法啊,畢竟家裡還有家人呢,黃堂一怒之下,獨自返鄉了,一路之上,黃堂逢人就罵武植,還抹黑潘金蓮,甚至用紙寫上他倆的倒黴故事四處張貼,就這樣,一路走一路黑武植和潘金蓮,等到家的時候,發現家裡著火的房子已經煥然一新,他有點納悶,正好遇到了從家裡出來的妻子,他妻子說,這是他好朋友武植派人花錢給建的,黃堂一聽,差點找地縫鑽進去,但是為時已晚,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形象已經讓他成功抹黑,甚至寫入了《水滸傳》。

就這樣,武大郎和潘金蓮醜陋的一面被四處傳播,而他們美好的一面,卻鮮為人知,造化弄人。

疑點

不過,此事也是疑點重重,對武植的瞭解,證據來自他的墓誌銘,如下所示: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但是這個墓誌銘不是一個古老之物,而是經過後人根據傳說故事進行編纂,可信度也不是百分之百,況且還有可疑之處。

根據傳說,武植是永樂(1403-1424年)年間的進士,但是在明朝洪武到永樂年間的進士中,並沒有一個叫武植的人。所以說,這個武植是否真的存在還是一個未知數。

至於施耐庵後人給武植後人寫道歉信,這個說法更是讓我雲裡霧裡,大家都知道,小說《水滸傳》在古代是禁書,作者施耐庵是筆名,到現在都搞不清施耐庵是誰,哪來的施耐庵後人呢?

施耐庵是誰尚未明確,後人寫道歉信自然是無稽之談;武大郎的墓誌銘是後世撰寫,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武植曾經為進士,更沒有地方誌證明有他這位縣令,所以武大郎現實原型站不住腳,至今為止,武大郎還是一個故事人物。


野史日記


原來施耐庵筆下“其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上身長下身短”的武大郎,實際上並非如此。

真時亦假,假時亦真,真真假假,但錯亂了的人物真實性格至今卻依舊是人們飯後茶點的笑話。

現實中的潘金蓮非水滸傳之“潘金蓮”,武大郎也並非水滸之“武大郎”。現實中的潘金蓮家境非常好,確實是個美人兒,但並非是黑心毒婦。

武大郎也並非矮小丑陋,既然武松能身材魁梧,同是父母的骨肉,武大郎也是個魁梧之人。與武松不同的是,武大郎腹有詩書,而武松是武者。

潘金蓮是知州家的千金,而武大郎卻是個寒窗苦讀的窮小子。但武大郎身材魁梧,卻有文人之態,深得潘金蓮青睞。

潘金蓮的父親深知女兒的心思,而對武大郎也非常欣賞,便時常接濟。後值武大郎高中,兩人愛的火花終於有了結果。女嫁男娶,終成一方人羨慕的鴛鴦。

武大郎之後擔任山東陽穀縣令,而潘金蓮勤儉持家,是縣令賢惠的內人。

武大郎為官清廉,潘金蓮小家碧玉知書達理識大體,兩人的名聲傳揚在外。如果兩位在地下有知世人竟將潘金蓮如此汙衊,是否靈魂不安?


施耐庵為何要將被醜化了的潘金蓮與武大郎寫入書中,使潘金蓮的形象盡毀呢?

首先得怪罪於武大郎的好友黃堂。黃堂本性並不壞,在武大郎年少有困難之時,也曾接濟過武大郎。

有一說是後值武大郎擔任知府一職,便想從中獲利,借武大郎之力提攜自己。武大郎為官清廉,怎肯做“一人升職,雞犬升天”之事,但受恩於人,必報之。

黃堂在武大郎家中受盡盛款,夫妻二人對他恭恭敬敬,卻隻字不提提攜他之事。黃堂大怒,憤憤而去,回家路上播散誣衊潘金蓮與武大郎的謠言。

加上當地惡霸西門慶由於看不慣武大郎的為官清正,處處與他作對,便與黃堂勾結,在黃堂的謠言中添油加醋,各種骯髒的事情集於謠言之中。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加上當時百姓對朝廷官員的失望,此事便被信以為真的傳揚四海。

謠言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一口傳一口,一代傳一代,味道越變越惡臭。



後到元末明初,施耐庵收集民間各種事件,此事也便被寫入了《水滸傳》之中,流傳就更加廣泛了。而此事以書的形式記載出來,人們就更信以為真了。

又有一說是因王某散佈的謠言,說法和黃堂之說差不多,在此不多介紹。但潘金蓮的形象盡毀,使兩家承受冤屈,導致兩家族關係惡化,清河縣潘家和武家至此幾百年都不通婚。

一對曾經令人羨慕的鴛鴦,便成為了人們飯後茶點的笑話,潘金蓮從此也就成為了女子淫蕩不守婦道的代表。

其二也怪施耐庵本人,他為何將醜化了的潘金蓮寫入書中我認為除了客觀因素之外,還有他自己的主觀因素。

謠言固然是謠言,但施耐庵卻深信,除了民間傳言力量的強大之外,還離不開施耐庵身處的時代背景。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戰火紛飛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混亂,各地英雄又崛起,起義推翻元朝末期腐敗統治的聲音連綿不斷。

皇家內部爭權奪位,朝廷大臣腐敗不堪,施耐庵與當道不合,退隱朝廷。

但其又心繫民間疾苦,便收集民間口中貪官汙吏之事著書痛斥,內心更是渴望有清官執政,英雄人物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施耐庵是想借被醜化了的“潘金蓮”與惡霸西門慶勾結之事來彰顯“武大郎”行善卻遭惡報的悲慘,無非就是想讓世人看清惡人醜陋的嘴臉,證明好人不得道。

腐吏滿朝廷的現象,便無意間加速了使潘金蓮形象盡毀的速度,使虛構變成了事實。

潘金蓮、武大郎、西門慶被虛構的故事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專家在河北青縣打開武植墓之時,見武大郎骨骼,判斷有身高1米8又餘,與小說有出入。

進一步考察調研才發現,武大郎並不是賣燒餅的,而是知府大人。潘金蓮也並非與西門慶有勾當,只是被虛化扭曲了的小說人物。

但一切真相大白之時,潘金蓮的名譽已被毀幾百年。施耐庵的後人施勝辰得知此事後,對武家與潘家深感愧疚,便寫了一封道歉信。

信中有言由於是收集民間故事,所以導致清官武植被抹黑。

但由於《水滸傳》成為四大名著之一,讀此書者數以萬計,而道歉信又並未公之於眾,所以這個故事依舊流傳,但道歉信卻一直放在武家祠堂。

也許施耐庵《水滸傳》中潘金蓮並非現實中潘金蓮,武大郎也並非現實中武大郎,但西門慶卻是現實中西門慶。
小說是根據現實虛構的人物,所以說是這也並不完全是施耐庵的錯,況且小說人物畢竟具有虛擬性,但傳謠者添油加醋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