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請像創造者一樣思考

做產品的有趣之一,就是在工作中除了能慢慢提高技能外,還能在工作倒逼的學習中,慢慢重塑或改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發現一些以前發現不了的東西。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2016年7月,拼多多上線運營已經近一年,用戶量已經破億,並獲得B輪1.1億美元融資,IDG資本、騰訊、高榕資本領投。這個成績對一個新產品來說,已經很牛逼了。

正常情況下產品經理都會注意到並進行不同程度的把玩研究,但當時我還沒有入產品坑,思想覺悟並不是很高,所以對拼多多並不是很關注。

當拼多多的商品鏈接開始入侵併肆虐微信環境的時候,我也開始被朋友“請求”一起拼團,也算從用戶角度體驗過拼多多。當時比較深刻的感覺就是這產品怎麼一股山寨味,界面山寨,商品也山寨,實在沒興趣用。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覺得好LOW。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不久,我就轉崗成為一個產品經理了,對一些新的明星產品,還是會下載來研究研究的,只不過我當時還是個小白,能力實在有限,只能感嘆一聲:電商的山頭早就已經被幾個巨頭佔據了,做這樣新的一個網站,賣這樣的“山寨”商品,真的真的會有這麼多人用??

2018年7月的某天,我的朋友圈被一個熱點新聞瘋狂地刷屏了,拼多多上市了!8月,拼多多公佈上市來首份財報,2Q營收同比增2489%!!

這個經歷,其實對我的固有的認知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我暗自反省,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太“隨意”了點?反覆思考下,便有了這篇文章。

角色轉變,本質是思考模式的轉變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充當了不同的角色,而每個角色,都有它一定的思考模式和角度。必要時,我需要在特性的場合進行角色的切換,以更好的分析問題,達到目的。

回到上面拼多多的故事,當時我的反應,其實是作為一個“使用者”的反應。“覺得LOW”,是我作為“使用者”對產品的一種直觀感受。與“使用者”對立的角色,是“創造者”,這兩個角色,有著天然的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

舉個栗子:

使用者使用一款產品,想到的可能是“這個東西挺好玩的~”、“這是什麼鬼?”,這是一種很直接的感受,是一種自然的情緒,不需要大腦深度思考。

而創造者想的可能是“我要怎麼樣才能讓它好玩?”、“我要怎麼樣避免用戶產生負面情緒?”。

當創造者兼任使用者的時候,他想的可能就是“這個東西為什麼會讓人覺得好玩?”“這裡之所以設計成這樣,是出於什麼問題的讓步決策?”

這裡,人物其實進行了一個角色的切換,由“使用者”轉變成了“創造者”,所以思維模式也進行了一個轉變。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你看,面對同一款產品,同一個事物,創造者的思維模式就完全不一樣。

當我還不是產品經理的時候,我面對刷屏級產品拼多多,我的思考模式就是一個“使用者”的思考模式,“感興趣”、“符合我”,我就用,“不感興趣”、“不符合我”,我就不用。我只是一個“使用者”,我不會也不需要去想,究竟是什麼深層次的原因,讓數以億計的人在使用這款我眼中這麼LOW的產品。

張泉靈,原央視主持人,2015年從央視辭職,進入創投界,成為一個投資人。這個角色的轉變,也帶動了她思維模式和看待事物角度的轉變。

當她還是主持人的時候,她看待一個火爆的平臺,是這樣的: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而成為一個投資人後,她是這樣的: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備註:以上截圖取自張泉靈本人語音課程的文檔

這就是一個角色或身份的轉變帶來的影響,一旦你擁有了創造者思維,你對很多事物和現象的看法就會截然不同。你的思維會變得理性,變得客觀,變得整體,你會去探究一些問題背後的原因,這對我們產品經理來說尤為重要。

我們再來延伸一下,跟使用者相近的角色還可以有哪些?

有消費者,評論者,圍觀者等等,他們的共同點都屬於接收方,接收方儘管接收,給出感官評價,不需要去分析他的來由。

而跟創造者相近的角色如提供者,設計者,生產者,他們的共同點都屬於提供方。提供方需要創造一個環境,讓接收方覺得舒適,可能是功能解決了難題,也可能是使用感官上覺得良好。

產品經理在工作中,分析需求,分析痛點,找出解決方案,設計產品,保證需求落地,就是一個創造者,而當產品經理不在工作中,他就暫時脫離了創造者的角色。

然而,基於產品經理的天性,在長期的工作中,我們會慢慢形成相對穩定的思維習慣,即使在生活中充當一個使用者,也會啟動創造者的身份,去還原和模擬產品的產生和構成。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先理解一個問題,人對很多事物或現象的反應,其實感性的直接的反應,如果沒有經過職業或強化訓練,是比較難切換到另一個需要燒腦的運行模式的。

5W1H六何分析法,創造者的創造技法

使用者,能說出使用感;而創造者,則能說出造成這些使用感的原因。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如果不用使用者思維去思考問題,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思考問題呢?

答案:可以對某事物,進行不同維度的提問並回答。

採用的方法就是著名的5W1H分析法。

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種思考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創造技法。是對選定的項目、工序或操作,都要從原因(何因Why)、對象(何事What)、地點(何地Where)、時間(何時When)、人員(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比如這樣: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當然,我們也不是對每個事物都要進行這麼詳盡的分析,可以選擇某一個維度進行分析。

以抖音為例,我們作為使用者在使用抖音的過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容易沉浸其中,也就是容易“上癮”。

作為使用者,我們可能覺得上癮就上癮了,少用就是。但作為創造者,我們需要對為什麼上癮進行解釋,挖掘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也就是HOW?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如果你體驗到某產品缺少你作為使用者認為應該要有的功能,你不能只是吐槽“什麼鬼,連這個功能都沒有!”,而是要跳出使用者思維,用創造者的思維問Why?

還是以抖音為例:前段時間跟朋友一起看抖音某大V的課程,在進入大V主頁作品列表的時候,發現沒有搜索入口,要在“茫茫”作品中一個個翻找歷史記錄,何其困難。朋友非常苦惱地吐槽了一句:“體驗不好,為什麼不做一個搜索功能,這找到什麼時候?”。

我們猜想一下,如果實在沒有這個功能,我們會怎麼找到想要的內容呢?

最笨的辦法就是根據印象,從大概的時間軸和封面,逐個查找內容。“在作品列表裡新增一個搜索功能”屬於期望型需求,沒有也行,對產品的傷害較小。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我們通過體驗-提問-解答,積累一個個問題背後的方法論或解決問題的思路,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庫,為日後自己的工作提供解決問題的靈感。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而這也解決了產品經理自身的一個痛點:客觀環境受限,只專注自己的項目,經驗積累較少,成長較慢。

如果只有使用者的思維的話,就會錯過很多成長的機會,就像下圖演示的那樣,除了感受,沒有實際性的積累。

产品经理,请像创造者一样思考

小結

  1. 角色轉變,本質是思考模式的轉變;
  2. 沒有經過職業或強化訓練,較難切換到燒腦模式;
  3. 在作為使用者的時候,產品經理要刻意轉換創造者思維;
  4. 通過回答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積累自己的方法論庫。

以上,是我在拼多多打臉事件中一點心得,共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