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中國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中稱張騫通西域為“鑿空”,然而,在眾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中都有“周穆王西遊”的的說法,特別是在《穆天子傳》中,更是詳細記述了周穆王西遊的見聞,說明遠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國同西域、中亞、西亞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經開始接觸和交流。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共傳30代37王,共計791年。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遷都雒邑(今河南洛陽),稱為東周。武王死後,成王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與武庚叛亂,周公奉成王命東征平叛,後周公還政成王,成王之後康王繼位,周朝進入一個穩固強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康王死後,子周昭王繼位,繼承昭王而立的是周第五代君主周穆王(公元前1054年—949年),姬姓,名滿,統治周朝達55年之久(公元前976年—前922年),享壽105歲,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天子,他周遊天下,極為浪漫,亦真亦幻,極富傳奇,被世人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於神話色彩的君王。周穆王執政時期,犬戎勢力日漸強大,阻礙了周朝和西北許多國家和部落的往來。周穆王致力於向四方發展,他兩徵犬戎,獲其五王,將其部落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一帶)。周穆王征服了犬戎,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障礙,開闢了周人和西北地區友好聯繫的新篇章。此後,周穆王東攻徐戎,在塗山(今安徽懷遠東南)會合各部諸侯,召開同盟大會,鞏固了周在東南的統治。他在位時,注重禮儀法典,遵章守制,循規而行,朝綱重振,威風八面。可以說是西周一位頗有作為的國王。周穆王喜好遊歷,曾於穆王13年—17年駕八駿之乘,驅馳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觀黃帝之宮,宴會瑤池,與西王母作歌相和,互訴衷情,並以遊記形式所著《穆天子傳》,成為中國與西域進行交流最早的史料記載。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周穆王時期,國力強盛,周王朝的影響已擴展到東南西北很遠的地區。關於他那次聲勢浩大的西遊,在先秦史書及六朝志怪小說中,都記載了這段美麗的傳說。《列子•周穆王》載:“穆王肆意遠遊,命駕八駿之乘……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瑤,王和之,其辭哀焉。”《太平御覽》卷七四引《抱朴子》載:“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竹本記年》說周穆王通過青鳥(今天的敦煌),一直前行到達崑崙,同母系氏族部落首領“西王母”相逢瑤池。晉朝汲冢出土戰國竹簡《穆天子傳》記載更為詳實。說的是西晉初年(公元218年),汲郡(今河南汲縣)有人盜掘了一座戰國時魏王的陵墓,盜墓賊不學無術,渾然不知道竹片上的文字,只是拿了值錢的寶物逃之夭夭,官府得竹簡古書數十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穆天子傳》。該書主要記載周穆王在公元前989年,率領七萃之士(七位出類拔萃的人才),攜帶供沿途賞賜用的大量珍寶,精選出赤驥、盜驪、華騮、白義、逾輪、山子、渠黃、綠耳八匹駿馬,還有六條叫作重工、徹山等名的猛犬。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這八匹駿馬來歷不凡,是穆王御者造父從夸父山得來的,據說這些寶馬原為穆王祖散放夸父山戰馬的後裔,一直在外生存,野性得以保留,英武氣概飽滿。造父善於駕馬,精於養馬,八駿都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它們其貌不凡,各有絕技,有的奔跑起來蹄不踐土,有的飛馳而過比飛鳥還快;有的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有的背上生翅,可以飛翔……傳說東海島龍川有草名“龍芻”,“一株龍芻化為龍駒”,駿馬吃過此草,更是神奇無比,天下無雙。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穆王西巡,從中原北上,再從北方轉到西方,大致路線是從宗周(鎬京)出發,越過漳水,經由河宗、燕然之山、樂都、積石山、崑崙之丘、群玉山等地,至西王母之邦,與西王母宴飲,然後繼續西進到大曠原,一路上獵到許多珍禽異獸,東歸帶回各種珍奇異寶。此次西遊,行程二萬五千裡,歷時兩年之久,是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可謂遠古的長征。沿途所經邦國,受到當地人民的熱情接待。穆王周遊天下,使許多部落和國家歸順於周的統治,對周的鞏固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公元前989年,周穆王決定西巡,他親率七萃之士,駕八駿之乘,以柏天為先導,造父為御者,長驅萬里,開始了以開拓北方和西方為目的的西巡。史載出發點是宗周,古文獻多指鎬京(今西安西南),(有學者指出此應指洛邑,今河南洛陽)。渡過漳水以後,順著太行山西麓向北行進,第一個重要停留地是河宗氏居住地,穆王曾在此舉行祭河的盛典(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然後折而向西,沿黃河而上,直抵達陰山腳下,八駿之乘行駛到據說連羽毛都浮不起來的弱水(黑河,發源於祁連山,向北而行進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居延澤)時,河裡的魚、龜、鱷魚等自動為他搭起了橋讓車通過。而後再次北上,經燕然之山(其地在今蒙古國杭愛山),西行樂都(在今青海省)、積石山(當在今青海、甘肅交界處)、崑崙之丘(可能是巴顏喀拉山)、群玉山(今甘肅祁連山,產玉)。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一路上,他經歷了許多稀奇古怪、妙趣橫生的人和事。他喜好打獵,在滲澤地方,他不但獵到了許多獐狍野鹿,還捕獲了純白色的銀狐和純黑色毛的貉;在陽紆山下,為了祭奠水神河伯,他把珍貴的碧玉和豬、馬、牛、羊沉入黃河,表示虔誠。上了崑崙山,他觀覽了黃帝當年住過的宮殿,還給雷神豐隆的墓培了土;在舂山,他觀賞了許多珍禽怪獸:赤豹、白虎、熊羆,還有能用巨爪抓起野狼、山羊的猛禽。在陽紆山見到水神河伯;在休與山見過性情平和溫良的帝臺;在崑崙山遊覽過黃帝的宮殿;在赤烏族接受了奉獻的美女;在黑水封賞了殷勤的長臂國人,最後,到了大地的西極,見到了他平日思慕已久的西王母。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周穆王西巡是從陝西到河南,再到山西,一路北上出雁門關到達內蒙古,沿黃河經寧夏、甘肅、青海到達新疆,跨過崑崙山到達中亞細亞。據《穆天子傳》載,西王母之邦在群玉山之西三千里,大約已在今帕米爾地區。翦伯贊、金惠等教授認為,西王母國“在今新疆和田以東或塔里木盆地,是春秋時期的西王母方國部落居地”。《穆天子傳》不同於《山海經》中西王母“怪物”之形象,而將她描繪為一位雍容平和、能歌善舞的女王。歷代文人墨客、宗教大家把她繼續加以美化,甚至神化,成了道教天庭的“王母娘娘”。其實西王母大概是一位強悍、美麗的部落女首領。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周穆王見西王母,特選甲子吉日,並呈上奇珍異寶:白色的圭、黑色的璧、一百匹錦緞、三百匹白綢。西王母愉快地接受了他的禮物,在瑤池大擺筵席招待了穆王,設宴的瑤池,亭臺樓閣,雕樑畫棟,奇花異草,如同仙境,人留連忘返。西王母秀髮如雲,身穿下垂的豹尾式服,席間飲酒吟詩,共頌友誼,西王母唱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意思是說:“白雲悠悠飄藍天,山川大地自顯現。你我一別路途遠,中間更隔數重山。願君長壽身體好,終有一日再相見。”穆王也唱歌附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意思是說我返回故國原路行,永固江山理好政。待到萬民皆幸福,跋山涉水再啟程,別去未等三載過,將回貴國喜相逢。西王母作歌“祝君長壽,願君再來”,表達了她對穆王的依戀之情。”雙方宴飲唱和,以致“樂而忘歸”。

西王母還請穆王暢遊了當地的名山大川。兩人攜手登山眺望遠景,在山頂大石之上,穆王揮筆寫下了“西王母之山”五個大字,親手種下槐樹以示留念。臨別之際,西王母憂傷地賦詩一首,以表示她對周穆王的惜別之情和期望之意,只見她高聲吟道:“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烏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這首長詩的意思是:自從我來到西方,就住在西方的曠野;老虎豹子和我同群,烏鴉喜鵲與我共處。我守著這一方土地而不遷移,因為我是華夏古帝的女兒;只可憐我的那些善良的人民呀,他們又將和你分別,不能跟著你去。樂師吹奏起笙簧,心魂在音樂翱翔;萬民的君主呀,只有你是上天的矚望。他們就這樣時唱時和,纏綿悱惻,直到離別,才互道珍重,依依不捨分手而行。後來,周穆王並沒有再如約西行,而是西王母在四年之後東來,朝見了周穆王。作為國賓,周穆王把她安排到昭宮下榻,好生地招待了一番。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隨後,穆王一行返回,向北兩千裡到達西北大曠原,取道伊犁河經天山北路東歸。周穆王最西所到之地是赤烏氏,赤烏氏的祖先和周宗室同出一系,可見關中移民此時已到蔥嶺(對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脈西部諸山的總稱。《穆天子傳》中稱春山,春、蔥乃同音)。赤烏所在的葉爾羌河(塔里木河源,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上游,這裡是西王母部落的散居之處,又盛產美玉,於是周穆王大量採購玉石,取玉版三乘(車),載玉萬石,並運回關中。周穆王每到一處還以絲絹、銅器、貝幣饋贈各部落酋長,而各部落酋長又向他回贈以大量馬、牛、羊和穄(俗稱糜子)酒。他在異國他鄉所見所聞,在《穆天子傳》中皆有記載。因此,有學者提出把《穆天子傳》看成是一部“最早記錄中原與西域交往的史詩”,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據穆王西巡故事推斷:中國與西方早有通商之路,當時有玉石自西方而來,便是一個例證。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發現玉質晶瑩圓潤,美感十足,質地堅硬,擊之發聲,可以作為觀賞和娛樂之工具,最為重要的是古人把玉看成神器,可以通神靈,慰靈魂。中國古代最好的玉石,產於崑崙山麓的和田玉龍喀什一帶。在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遺址發掘出大量和田美玉,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之墓發掘出和田青玉、墨玉、白玉、黃玉等,數量頗豐,造型優美,雕刻細緻,經考古專家考證和研究,這些玉來自遙遠的新疆和田一帶。

這足以表明,早在戰國時代,甚至西周、夏商時代,新疆和田美玉已經通過一條比較穩定的路線(很可能是草原絲綢之路)運往中原各地了。和田美玉開鑿後由駝隊或馬匹馱運,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沿塔里木河向到達天山西麓樓蘭古城及庫車一帶,然後翻越天山,進入吐魯番,再到哈密,出巴里坤草原,經明水,過馬鬃山,隨後一路向東越過戈壁沙漠,沿陰山南簏抵達居延海以東草原古道進入華北,再由山西雁門古道南下,傳入長安、洛陽等地。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草原絲綢之路是連接中西文化的重要紐帶與橋樑,它承擔著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是歷史悠久、輻射廣泛、影響深遠的大通道。草原絲綢之路是青銅時代以來溝通歐亞大陸主要的商貿大動脈。玉石之路是絲綢之路的先驅,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商業古道之一,它遠遠早於絲綢之路,中肯地說,是先有玉石之路,後有草原絲綢之路。玉石之路要比草原絲綢之路早一千多年,是一條與皮毛之路、茶馬之路,絲綢之路相輔相成的貿易大通道。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對於《穆天子傳》中的記載,真實和虛構的成分到底有多少?歷代史學家考證和推測,認為真的實有其事。從交通道路上看,周穆王帶著龐大的軍隊穿過蒙古大戈壁、青海荒原、天山冰川,直到人跡罕至的西域,在《穆天子傳》的洪頤宣校讀本中竟發現書中所記山川、村落歷歷可查,又發現酈道元所寫《水經注》,曾根據它註釋山川河流,確實令人驚訝。從民族關係上看,周族的始祖本是西域本地原住民,周穆王西征,本意是朝拜周族發祥地,西王母所言“我惟帝女”值得商榷,很有可能,西王母也是炎黃後裔,是中原選派西域用來治理這方水土的女首領,從歌詞中可以看出,西王母念念不忘東方故土養育之恩,周穆王西巡,很有可能是來探望同宗同祖的姊妹。

周穆王西遊——華夏族人第一次遠涉西域

周穆王是歷史上神話故事色彩最為濃郁的帝王,穆王駕八駿之乘,西遊萬里,沿途飽覽眾多異國風情,一路撒播中華帝王恩澤,與諸多國家部落交流結盟,有利於當時處於不同地域的人們瞭解中原和西域的地理面貌、風土人情,也有利於各民族的相互認識和交流,穆王西巡,開闊了世人的視野,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在中華文明向西發展的歷史上開啟了先河,創造了奇蹟,穆王堪稱首位偉大的旅行家,他是遊歷西方的第一個君王,也是瞭解西方風土人情的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