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韩信是兵仙,为何垓下之战以多欺少用几十万兵马才能消灭项羽?怎么不是以少胜多?

不为五斗米折腰9


楚霸王项羽实力太强了,没有兵力的优势的话,谁也没把握击败他。这是韩信以多欺少,用几十万人打项羽的主要主要原因。

一、韩信虽然用兵如神,可项羽在垓下兵败以前,也是无敌的存在。在秦朝末年的战争中,凡是项羽亲自领兵出战,基本就没败过。

1、前期

首次出场,与叔父项梁起兵时,单人杀死太守殷通,并击杀其手下一百多人。攻定陶,杀死李斯的儿子李由。至于章邯击败并杀死项梁的那次战争,恰好当时项羽不在,如果在的话,结局应该没这么惨。

2、中期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率兵5万救赵。当时宋义畏敌不前,并在军中饮酒作乐。项羽只身入帅帐,杀掉宋义,夺得兵权,领兵渡河与秦军鏖战。当时楚军战意高昂,以一当十,最终杀苏角,擒王离,迫降章邯,消灭四十万秦军主力。

战后,项羽接见各诸侯国将军,这些人全部跪着进入,没有人敢仰视的。此一战,除了基本消灭了秦军的能战之兵,开启了秦朝灭亡的前奏之外,还给天下诸侯留下了项羽不可战胜的印象。

3、后期

彭城之战,项羽三万精锐破刘邦56万诸侯联军,后者仅率领数十骑逃脱。此后又数次击败汉王刘邦、田荣、彭越,如此骄人的战绩,当时无人能比;无论谁,遭遇项羽这样的对手,恐怕寝食难安。与之对阵,还会嫌弃己方人多?

二、韩信作为最杰出的军事家,他对战争的凶险和战场形势的瞬息多变理解更深。自律和谨慎是他的优点,这样才能帮刘邦平定天下,被后人誉为“国士无双”。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垓下之战是楚汉之间的决战,事关两个集团生死存亡的大事,无论韩信多么自信和自负,都不会托大到想着以少胜多。并且在垓下之战的初期,初次交锋时,面对楚军进攻,韩信还是以退让避其锋芒的。

我们读这段历史,经常看到刘邦被项羽追赶,好几次都是带着身边几个人逃出来,非常狼狈。这样好多人会认为,刘邦不会打仗。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刘邦带兵打仗只是比不上韩信和项羽,但碰到其他人,胜率还是很高的,甚至到了晚年还能出兵讨平英布。刘邦也深知项羽的厉害,所以也支持韩信稳扎稳打,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取得垓下之战的最终胜利。

结语

总之,面对楚霸王项羽时,包括韩信在内所有的人,在军队数量相当的情况下都没把握取胜,所以垓下之战,韩信必须要有多出数倍的军队来击败他。这不是以多欺少,是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子冬


在一些文艺作品、戏曲的渲染下,我们对项羽的认识有一个谬误,那就是项羽就是一个五大三粗、浑身蛮力、没有脑子的莽汉。

五大三粗没错,浑身蛮力也没有错,但是项羽却不是一个莽汉。不但不是莽汉,还是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天才。尤其擅长在劣势中打突击战、破袭战、奔袭战,可以说是特种作战的老祖宗。如果说韩信是兵仙的话,项羽再不济也是一个战神。

我们先来看看项羽的战绩:

公元前208年,雍丘之战项羽以3万人马大破十万秦军,赢得胜利;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带二万人马对敌秦军王离下辖的二十万人马,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迫降章邯。

公元前205年,项羽军攻打邯郸,刘邦率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偷袭楚军大本营,成功拿下彭城,在腹背受敌的危急形势下,项羽带三万骑兵,长途奔袭,神兵天降,破袭刘邦大军,几乎全歼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活捉刘邦父亲、妻儿,刘邦只身带领了十多名近卫才得以逃命。

其余小战就不一一列举了,就这三大战役,每一战都足以成为军事教科书。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孙膑虽有兵法传世,但是真正像这种险恶的战争一场也没用经历过。

而韩信虽然号称兵仙,但是一直没有跟项羽正面交锋,而是讨伐一些小角色。韩信最拿的出手的战役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偷袭章邯军得手。但是那个时候的章邯军已经不是对敌项羽时期的章邯军了,章邯是降将封王,他自己的嫡系部队被项羽给坑杀了,现在带领的部队战斗力远远无法与项羽对抗时期的秦军相比。

就这样,还与韩信对峙了几个月,最后被韩信水淹废丘逼迫自杀。

所以,韩信是属于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谋略家,善于打大兵团作战。而项羽是身先士卒注重奇袭的军事天才,也就是李云龙似的人物。楚汉相争初期,他跟项羽是两个阵营两大王牌,各自割对方的韭菜,从未遭遇。但是项羽政治不行,每战事必躬亲,战场、后勤都得操心。韩信背后却有一个刘邦集团,不断抵消项羽的实力,到了垓下之战时,项羽军已经被消耗的精疲力尽、强弩之末了。

这个时候韩信登场,指挥着五六十万汉军(包括诸侯联军),围困项羽十万残军,而在军事谋略上特别是大兵团作战的耐心上,韩信显然比项羽高明一些也沉得住气一些,所谓倍则围之、十则歼之,他以五六倍的优势兵力围困项羽,毕竟优势在手里。最后在楚军弹尽粮绝下不断慢慢消耗,项羽的闪击战、破袭战在兵力占优、用兵谨慎的韩信跟前根本派不上用场,终于消耗殆尽时被韩信一曲断肠音,吹散八千子弟兵,被逼自杀。

项羽和韩信,可谓既生羽,何生信?两者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在战场冲锋能力、以少打多上,项羽占优;但是在军事谋略、谋篇布局上韩信更胜一筹。所以以同等兵力对垒,韩信应该不是项羽的对手。


谢金澎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里最为经典的口诀,有兵仙之称的韩信,自然比一般人更懂得这句口诀的含义。项羽是什么人,他是能以5万人马在短时间之内打跨40万秦军的西楚霸王,他是能用3万骑兵于半日之内把刘邦56万大军打的稀里哗啦的无敌战神。所以,面对项羽如此强硬的敌手,虽然项羽的楚军只有十万,兵仙韩信调集了30万大军都还没有取胜的自信,故而取得刘邦亲率的另外30万大军,共计60万大军的强强联手之后,韩信才有几分取胜的把握,这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出名的以多胜少的合围歼灭战。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项羽率领的楚军在垓下之战中的整个表现。当项羽所率的十万楚军被韩信部署的60万大军层层包围后,作为主帅的项羽毫无惧色,他随即率领军队勇敢突围。突围刚开始时,刚劲勇猛的楚军把汉军打的节节败退,全凭“多多益善”的韩信以人多势众的车轮战苦苦支撑,汉军在这苦苦支撑的一日之内不知死伤多少?我敢断言,若不是兵仙韩信亲自督阵的话,估计汉军早就让开一条大路让楚军突围而去了,这些汉军将士在咬牙苦撑时时刻盼望着天黑的到来,以求楚军在天黑后的攻击有所停歇。


好不容易熬到天黑,楚军经一整天的杀伐突击,虽然勇猛不减,但也已然疲惫,他们需要吃饭休息,哪怕是极为短暂的休息也行,这也是汉军早就求之不得的结果,于是双方各自收兵。这样一来,兵神韩信着急了,如果让楚军休整一夜,次日的战果就难以欲料,也许彭城之战的一暮又会重新上演。不行,决不能让悲剧重演。于是,韩信便与张良等人合谋,于夜间即时上演了一出“四面楚歌”的文戏,这些不畏流血牺牲的楚军,听到这催人思归的楚歌后即刻产生了厌战的情绪,纷纷缴械投降。

飞速急转的战况让项羽难以欲料,但集霸气、勇气、豪气于一身的项羽怎肯轻易认输,他霸气十足的上演了催人泪下的霸王别姬的一暮后,带着八百亲信实施了勇猛无比的突围,冲破韩信布下的几十万人的包围圈。但由于中途走错了路被汉军的5000轻骑追上,于是项羽和几百亲信随从又和汉军发生一场血战,拼死杀开一条血路来到乌江南岸,此时身边已只剩28位骑兵。项羽指挥这28位骑兵丢下战马,只手与汉军追兵左右冲杀,自己在遍体鳞伤的情况下还杀死数百名汉军。末了,项羽拒绝了渡他过江东的船家,拔剑自刎,一代战神的战斗神话于他31岁时划上圆圆的句号!

纵观项羽霸气十足的传奇人生,他自巨鹿之战一战成名一来几无败绩。所以,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不得不对之采取以多欺少、十面合围、四面楚歌等一系列“下三滥”的手段。尽管如此,项羽还是从数十万埋伏中杀出一条血路,如果他不顾念江东父老的安危而拔剑自刎的话,楚汉战争的历史很有可能被改写。


谢谢亲们点赞关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奔马155314228


简答一下

这个问题设计不好,韩信人马众多,就不可能以少胜多。而且当时也没有消灭项羽。

 

垓下之战的史料非常有限。垓下之战实为陈下之战的组成部分。

陈下之战是刘邦为项羽布好的局,撤退的项羽楚军在陈下遭到汉军的围攻及内部的叛乱,损失惨重。于是向垓下方向退却。垓下实际上也是陈下地区的近邻,不是安徽灵壁是河南鹿邑,陈下是河南淮最陈胜的老家、河南太康吴广的老家。项羽在陈下作战失利,突围到了垓下,看那个地势可以固守,就准备再战。到了实际作战时,即韩信指挥的那一役,感觉兵力悬殊,且部队缺少粮草及休息,作战只是虚晃一枪,便选择了突围。而史料记载到的部分,还写了韩信没有取得优势,估计项羽盯住韩信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史料最后说项羽败,未必。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因为楚军只有十万人,如果大败后再突围,起码折损过半,但项羽弃军逃跑后,大营还有八万人马,表明垓下之战项羽损失不大,意味着没有深度交战。因为司马迁没有详细区分陈下垓下,那个大败垓下,实为整个战况的总结。

从项羽战场成功突围来看,韩信的指挥是失败的。因为楚军本来就是战败之师,又人数劣势,汉军的架式是围歼,没想到让项羽突围了。所以记录到的淮阴不利却,是战场上的真实情况。估计韩信还是自告奋勇要来会会项羽。刘邦因韩信此前表现上佳,就同意了,没想到韩信根本非项羽之敌。如果是刘邦主持垓下之战,项羽肯定逃不掉。只因项羽缺少粮草休整,跑到灵璧又让汉军给追上围住。项羽看部队根本不堪作战,就弃军逃跑,最后死在乌江。

详细考据可参见菜子

千古谁识战垓下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1685502

 

垓下小考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332970&boardid=1&replyID=70359042&page=1&1=1#70359042


菜九段的酒


很多人都说韩信垓下之战是以多欺少,,胜之不武。我特么就想笑了,我时常在想,如果当年韩信不是以多欺少,而是同等兵力击败项羽,这类人又会不会说韩信有本事和项羽单挑呀。当然,这是玩笑话,言归正传。

垓下之战韩信的确是以多欺少了,然而,表面上看着是汉军以多欺少,然而实际上呢?其实是汉军以弱胜强。为什么这么说,可能很多人只看到了楚汉军的数量差距,却忽略了本质上的差距。

先说数量上的,汉军名义上是六七十万人,然而正面战场上和项羽交锋的大约也就四十万左右,而这四十万人只有三十万是主力,而剩下的孔费二将约十万(可能都不到)只是负责打援的。

其次兵员素质方面,楚军虽然只剩下了十万,然而这十万却是跟随了项羽多年的精兵了,可谓是精兵悍将,而汉军这边,三十万主力军基本是新兵蛋子

再看兵种方面,项羽这边不仅仅是精兵悍将,而且还有不少的骑兵,而汉军这边,主力军是韩信带来的那三十万,这三十万基本都是步兵(汉军骑兵本来就没多少,而且由灌婴负责的,也就是在垓下之战后追杀项羽才派上用场)。懂军事的可能都知道,步兵对战骑兵,本就不占优势,可以说是以卵击石。然而就这样韩信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带着这三十万新兵蛋子上场。

最后就是形势方面。有很多人说此刻的楚军已经是穷途末路,各种不利等等。与其说他们此刻是穷途末路,不如说是亡命之徒。可以想一下巨鹿之战。项羽作为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是说着玩的吗?越是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才越能激发楚军的战力。所以面对这一群骁勇善战的亡命之徒是闹着玩的吗?对于汉军来说,这一战赢了就功成名就,输了大不了逃命就是,而想要功成名就什么最重要?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几个愿意玩命的?

总结:汉军虽说此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然而不代表此刻的汉军就已经稳操胜券了。看一下刘邦撕毁鸿沟协议后的惨状以及垓下之战中的布局就应该能明白,这个时候连刘邦自己心里都没有把握能稳操胜券,不知道现在的人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作为后世看客就觉得是这场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了。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韩信坐镇那三十万大军,换谁都不可能赢。先不论汉军的作战方略是不是由韩信策划的,就看汉军中谁能指挥得了数十万大军面对项羽这种狠人能临危不乱,进退自如?项羽的勇猛以及楚军此刻的战力,我想没人会比刘邦心里更有数了,要不然他也不会把自己的老弟兄们都安排在身边保护自己。一旦前面韩信战败,他那些弟兄们可以掩护他出逃,不至于像彭城战败那样慌不择路。

至于韩信为什么以多欺少,除了上述几点,还有一点至为重要,汉军输不起。楚军此刻虽然已是穷途末路,然而战力也比以往更加恐怖,可谓是破罐子破摔了。汉军一旦战败那么之前做的一切很可能就打水漂了,用现在话就是破产。好一点就是退回汉中,龟缩养老。而楚军如果战胜汉军,不仅可以东山再起,而且很可能凭借此战铲除最大的对手——刘邦。所以韩信此战不仅仅关乎自己的名声,也关乎着汉军将士以及天下百姓的命运。所以,必须尽最大的把握,以最小的代价来击败项羽。

希望一些项羽粉能有点脑子,战争不是一个人在玩命,而是团队的生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你可以不顾自己生死,但是不能拿团队人的生死不当回事,如果你不拿团队当回事,最终只会自取灭亡!


买鱼送熊掌


有一句成语叫: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似乎是说,韩信打仗不是靠谋略能力,而是靠人海战术,靠数量优势来取胜。

事实上这未必就是科学的评价。对于平庸之辈来说,人多未必就是能够驾驭的。双方在战场上对阵并不是匹夫斗殴,人多就行的。人数越多,更是对领导者统兵能力的考验。

韩信虽为兵仙,但那也要看对手是谁。事实上,面对项羽,他几乎是没有必胜把握。

项羽麾下的士兵,那是何等强悍的存在!他只用几万人马,便能把数倍于己的秦军打趴下,而后来的对阵,他更是把十数倍于己的刘邦军队杀得摧枯拉朽。

面对这样一个强悍的对手,韩信深深地知道,如果双方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他要取胜是非常难的。所以,看着对方的十万人马,纵使他手中握有30万,也还是踌躇不前,直等到刘邦再追加了30万,他才敢放手一搏。

而项羽,却是虽败犹荣。骇下一战,他的战斗气魄,不但震撼了敌手韩信,还持续了几千年,至上今天也依然令人动容。


史海惊奇录


韩信虽用兵如神,但他的对手项羽并非等闲之辈。可以说是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敌闻寒胆的西楚霸王,韩信在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根本不能打败项羽。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数万士兵击败四十万秦军,威震天下,令各诸侯军佩服的五体投地。

项羽攻打齐国时,刘邦率领五十多万大军攻打项羽的大后方楚国,项羽大怒,其余部队继续攻打齐国,自己亲率精兵三万去救援彭城。短短几天时间就大破刘邦,杀死汉兵十余万。可以看出项羽的战斗力爆表,韩信也是心知肚明。

项羽与汉军对峙于广武,因粮草殆尽,而刘邦也没有歼灭项羽的实力。于是,双方签订鸿沟和议,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项羽率十万楚军准备撤军。但张良、陈平建议刘邦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惫回撤之机,发动偷袭。

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退入陈下,坚壁不出,楚军包围了刘邦。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和彭越。换得韩信,彭越挥军南下,同时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合围项羽。由于粮草匮乏,形势严峻项羽退至垓下,筑垒安营,整顿部队,韩信等人在垓下将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中军主力,对楚军发动攻势,进攻不利而后退,由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陷入胶着状态,韩信立即掉头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又退回垓下。韩信采用心理战术,让汉军高唱楚歌,楚军以为汉军已全部占领楚地,随即士气一泻千里。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亲信八百骑兵突围南逃。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因为走错了路线,被汉军追上,仅剩二十八骑。

项羽凭自己的勇猛,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逃至乌边,自觉 无颜见江东父老,抱着必死的信念,与汉兵厮杀,又 杀汉军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




洞悉历史


韩信这个著名的军事家,他对项羽的军事能力应该是十分了解的,不会产生轻敌的思想,不会打无把握之战,楚汉之争的关键战役“垓下之战”,是决定楚汉前途和命运的大决战,是丝毫不能麻痹大意的,如果在兵力上准备不足稍有疏漏的话,消灭不了项羽的力量,项羽还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楚汉相争还会持续下去。所以韩信必须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不给对手项羽喘息的机会。所以在力量上要数倍于项羽的兵力,才能大获成胜。

军事上的以少胜多战例虽然很多,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由于战争双方的条件不同、对手不同、任务目标不同,有的战役只能以多胜少,比如秦始皇派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楚,结果被楚军打了大败,后来名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终于旗开得胜,王翦才是真正的名将,因为他没有低估了对手。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家,用优势的兵力打败项羽,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求圆4


真正杰出的的军事家总是让扬长避短让自己占据优势、让对手完全占据劣势,而绝不是拼狠斗勇的和别人单挑或者玩什么以少胜多!秦末汉初之际的韩信正是这样的人物。

真正的将才绝不是一时之勇

我们可以盘点一下韩信打的几个经典战役。

背水一战的井陉之战

刘邦从汉中进军关中,并平定项羽在关中分封三个诸侯章邯、董翳、司马欣后,开始以关中为基地与项羽进行争夺天下得到大战,他发布项羽的十大罪状要求天下诸侯,跟随他一起打项羽,项羽的人缘显然不好,于是当时赵国、魏国、代国等等纷纷加入刘邦阵营,刘邦集合50多万大军进攻项羽,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此时的项羽正在山东攻杀一直不降服他的齐国,听闻老家彭城被占后,紧急回师彭城,并且大败汉军,眼见汉军大败,当时的魏国、赵国等纷纷倒戈,不再听从刘邦调遣,于是刘邦命令韩信以及张耳对这些国家展开进攻。

韩信率军攻破魏国,迫降魏王魏豹后,继续进攻赵国,而是赵国实际掌权者为相国陈余。

背水一战

韩信带着兵力穿越井陉口来进攻赵国,此时赵军兵力达到20万,而韩信带领的汉军仅仅数万人,可是韩信却将数万人军阵列于河水之边,同时埋伏骑兵,然后大战开始后,赵军依仗数量优势,将汉军不断逼入河水之内,而陷入绝境的汉军反而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来对赵军形成巨大杀伤,并使占据进入胶着状态,此时韩信埋伏的骑兵尽出,偷袭赵军大营,结果赵军大乱,最终是彻底击败赵军,并斩杀陈余。

此次战役韩信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陷入绝境的汉军步兵拖住了赵军主力,然后利用骑兵优势奇袭赵军大营,最终彻底击败赵军。

水淹龙且的灭齐之战

韩信灭亡赵国后,燕国畏惧韩信,因此燕王臧荼也臣服汉军,于是此时韩信已经平定了魏国、赵国和燕国,他的下一个目标是齐国。可是此时刚刚经历荥阳大败的刘邦来到韩信大营,夺走了韩信的兵权,然后封张耳为赵王,并命令韩信用剩下的少数兵力进攻齐国。

而后刘邦命令郦食其去说服齐国,当时齐国已经同意臣服齐国,而韩信接受蒯通的建议利用齐国的松懈而突袭齐国,结果虽然郦食其被杀,但是韩信很快攻占齐国,而后项羽派遣大将龙且率大军20万,救援齐国。

龙且20万楚军被韩信利用水攻击败

结果韩信一路示弱,诱敌深入,随后筑造土坝堵截合流,待河水暴涨,突然开坝放水,结果楚军20万被韩信大败,大将龙且也战死,韩信彻底平定齐国。

四面楚歌的垓下之战

汉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在中原荥阳、成皋反复拉锯作战多年的项羽和刘邦最终讲和,以鸿沟为界,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河汉界,随后项羽向刘邦送还刘邦的老爹和老婆吕雉。

而就在项羽率军东返不久,刘邦就违背和约,率军追击项羽,此时刘邦对于异性诸侯的态度不明确,因此韩信、彭越等拖延不来,结果刘邦在固陵再次被项羽打败,而后刘邦接受张良建议,对韩信、彭越等人进行了政治承诺,于是汉军主力及各路诸侯都纷纷赶来,最终韩信军、彭越军、英布军以及刘邦所率领的主力汉军共计数十万人,将项羽包围在垓下,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终于到来。

四面楚歌之下楚军军心涣散

此时韩信虽然已经获封齐王,但是他依然作为汉军大将军指挥所有汉军,为了进一步涣散楚军的军心,韩信在利用优势兵力将楚军紧紧合围在垓下的同时,命令包围圈的汉军开始吟唱楚歌,韩信、刘邦都是楚人,唱楚歌并难,结果四面八方的楚歌,让项羽都以为汉军已经完全攻占了楚地,于是楚军军心涣散,心无斗志,结果最终汉军赢得了垓下之战,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于乌江边上。

所以真正军事天才,绝不是玩弄以少胜多的把戏,而是在战场上调动所有条件为己所用,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让敌人处于捉襟见肘的劣势,这才是真正的将才。


大东北的小豆包


我觉得很多人真的对用兵有所误解,有些人觉得能打就是打赢每一场战役,要你这样说红军长征还什么意义,上去和国民党军队直接怼不就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还有什么意义,直接打南京不好了吗?

兵败彭城

其实我们可以把刘邦兵败彭城,数十万大军一败涂地,为了逃过项羽的追杀,进行的战略大转移看作是一场长征的话,那么韩信就是帮助刘邦制定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布局。


汉高祖二年,刘邦以项羽弑君篡位为由,率领诸侯联军五十六万,趁项羽讨伐齐国分身乏术之际,大举进攻彭城。很快就占领了彭城,同样也很快被回师的项羽打的一败涂地。

诸侯联军土崩瓦解,刘邦仓皇西逃。在逃跑中,刘邦展现出来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卓越领导才能,我个人认为这是刘邦最成功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当然这个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刘邦如何逃出项羽追杀的,还能在荥阳稳定住局面的,今天的重点是韩信如何在这种局面下帮助刘邦反败为胜的。

此时刘邦虽然在荥阳稳定住了局面,但是形势依然很严峻。其它诸侯背叛刘邦倒也罢了,但是魏王豹的背叛,却直接切断了刘邦和关中的联系,魏豹在封锁河内后,直接威胁到了汉军的退路。郦食其劝降魏王豹未果,刘邦为这件事很忧虑。

韩信的策略

八月,韩信率军在佯装从临津渡口进军,吸引魏军主力。但是主力的从百里外的夏阳渡过黄河,绕道魏军后方,打的魏国措手不及,一举擒获魏王豹。


但是汉军的实力仍然不足以抗衡楚军,韩信给刘邦制定一个战略计划,不与项羽正面抗衡,只需要剪除项羽的羽翼,对项羽进行包围,然后断了楚军的粮道,楚军必败。在《汉书》中记载这个战略就是

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遇大王会于荥阳。

这就是对项羽进行战略大包围,活脱脱的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你本身就弱小,难道吴敌人硬碰硬才算是会打仗?巨鹿之战那样硬碰硬的战争也只有项羽那样的才能打的出来。

垓下之战

项羽的破釜沉舟其实打的很辛苦,为了切断秦军,断绝王离的粮道,项羽击退了章邯九次进攻。你只看到了项羽吃肉,却没看到项羽挨打。你项羽是铁人,但是士兵可不是啊!士气一旦瓦解,你退路都没有,当然了项羽其实根本也没想过退路,所以最后被包围到垓下,连回楚国的路都被切断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韩信,韩信在灭了魏国以后,继续向背灭了赵国,逼降了燕国,于是下一步就是齐国。齐国告急,项羽只好派龙且率领20万楚军援助齐国,但是在潍水又再次被韩信击败。

韩信灭掉齐国就完成了对项羽的包围,然后灌婴从齐国南下,扫荡楚国后方,刘贾从寿春出发切断了项羽东归之路,彭越切断了楚国粮道,西面丢失了成皋,南面九江王英布早已背叛楚国。东面齐国已经被韩信消灭。此时

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羽此时已经是瓮中之鳖,你再破釜沉舟也没用了。战局的走向完全按照韩信所设想的那样,如果这还不算高明,你告诉我什么算高明?

人家用三年时间布了一个局,消灭了一个几乎不可能战胜的对手,这还不算高明,难道你觉得只有一战定胜负才算高明?我就不明白有些人怎么想的,总觉得只有武力值爆表才算会打仗?要按照你说的当年红军就应该直接打南京才算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