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張良為保韓信誘漢高祖寫下赦書稱:“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最後呂后殺韓信是否抗旨了,你怎麼看?

嘉瑞728


所謂的“三不殺”,不見得真有其事,既便是真有這麼一回事兒,也不能真當一回事兒。朱元璋賜了大臣那麼多的免死鐵券,沒有一個人能拿出來用。由此可見,皇帝想殺一個人不愁找不出理由。

史書記載,劉邦平息陳豨叛亂回來後,呂后對他說:我把韓信殺了。劉邦的表情很耐人尋味:且喜且憐之。這就說明劉邦希望韓信死,只不過是稍感可惜而已。

由此可見,韓信之死不過是劉邦與呂后演了一出雙簧罷了,明顯是呂后做了一件劉邦想做但又不好意思做的事情。既然有劉邦的默許,自然也談不上抗旨一說。


劉邦從來就沒有對韓信放心過,用著、防著、懷疑著。每當劉邦打光了兵馬就把手伸向韓信,好多次韓信還在睡夢中兵馬就被劉邦調走了,韓信連拒絕的理由和機會都沒有。劉邦之所以這樣做,一舉兩得,既解決了自己的兵源問題,又不給韓信形成尾大不掉的機會,可以說是高明至極。

劉邦稱帝后,馬上把擁有73座城池的齊國從韓信的手中奪了過來,直接轉手給了長子劉肥。為了安慰韓信那顆受傷的小心靈,劉邦又象徵意義的封了韓信一個楚王。僅一年後,楚王也不讓當了,直接以謀反的罪名抓回京城,放在眼皮底下看著。所以劉邦一直在朝信的頭上罩著一張無形的大網,隨時都可以把網一收,韓信束手無策。


最終韓信幡然醒悟,但是為時已晚,此時的自己就像是一隻被拔光牙齒的猛虎,只能在籠子裡焦燥不安的轉著圈。既然是老虎,劉邦自然不會放心,雖然沒有了牙齒,但爪子一樣可以傷人。但是,此時的劉邦很為難,如果把老虎留下,可能後患無窮,因為這隻老虎正值壯年,自己死後怕沒有人能看的住。如果把老虎殺了,但又怕遭人詬病,畢竟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這隻老虎的功勞。怎麼辦呢?丟給老婆呂后處理,知妻莫若夫,呂后心狠手辣,這點小事根本不在話下。

韓信知道自己離末日不遠,於是聯絡已經起兵的陳豨,想做最後的拼死一搏,結果不慎走露風聲,正好給了呂后擒殺他的理由。韓信一輩子最感恩的人就是蕭何,最信任的人也是蕭何,這也是呂后可利用的一個人性弱點。所以呂后請蕭何出馬,把韓信誘騙到長樂宮,武士一擁而上把韓信五花大綁,之後投入麻袋,懸於長樂鍾室。這時,一群手持長竹竿的宮女魚貫而入,韓信仰天長嘆,悔之晚矣。一頓竹尖大餐下來,兵仙戰神已經被一群女人戳成了一面篩子。


總結:呂后為劉邦解決了後顧之憂,劉邦甚是欣慰,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治呂后的罪呢!如果真有抗旨一說,呂后不會把韓信處理的如此乾淨利落、一氣呵成。因為呂后抓住韓信後,一沒有請示劉邦,二沒有查實罪證,呂后之所以敢於擅自做主,屠戮功臣,原因再簡單不過了,因為這是劉邦想要的結果。如此一來,所謂的“三不殺”聖旨即便屬實,也不過是一張毫無意義的廢紙罷了。如果劉邦去怪罪呂后,豈不成了笑話!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這個所謂的“赦書”就是小說編的,原出《西漢通俗演義》,史書上從來沒見過這種說法。

而之所以這些以“評書”、“話本”為底本杜撰的“西漢初年故事”喜歡這樣的橋段,在於對韓信之死的惋惜,以及對張良這個智囊形象的拔高和對呂后這個女性形象的極致醜化。

在中國古代民間流傳的“話本”、“評書”世界裡,多數情況下,對於歷史人物的描畫是有典型套路的,比如對於“明君”的推崇,往往會讓他成為一個比較虛化的符號,類似於《興唐傳》中的李世民。

對於“智囊”的偏愛,比如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這種“能掐會算”的搖羽毛扇子的智慧象徵,往往集善於一身,並有各種先驗的預測性奇謀,而他們的挫折,往往被冠之以“天命”或“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對於“福將”則突出其“小聰明”及“狡黠”,對於“猛將”則突出其“高傲”及“憨傻”。

整體而言,即極致性突出角色的某一個性格特徵和能力特徵,以製造簡單的戲劇衝突,以利於單一線索敘事。

而這之中,女性政治角色,基本上都是負面的,無論是呂后還是薛剛反唐中的武則天,都屬於陰毒狡猾之輩。

而在韓信被殺的故事中,各個人物恰恰各居其位,張良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呂后的陰毒,都囊括其中。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張良根本沒有記載參與了誅殺韓信的密謀,而只有蕭何和呂后合謀,還是由蕭何親自騙韓信入宮朝賀,劉邦戰勝陳豨。

而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韓信應該確實與陳豨密謀,要裡應外合謀反,而呂后和蕭何作為當時留守關中的決策者,屬於典型的應付挑戰者。

呂后“當機立斷”殺死韓信,恰恰在前線戰事沒有結果之時,消滅了隱患,應該算是比較合格的政治選擇。

而劉邦在戰勝陳豨回朝聽到韓信的死訊,也是且憐且喜,心情複雜,說明這個事件,並不是什麼處心積慮地剷除異己,而是在網開一面後,一代名將部下仍要走向自己對立面的複雜情感。

所以,呂后無所謂抗旨,因為就不存在這麼可笑的聖旨。


劉三解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

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后。

呂后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后說:“哼哼,你見不著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著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后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韓信為何會被殺呢?


其一是,有很大的劉邦授意因素。我們知道,公元前202年,劉邦終於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那時,劉邦54歲,韓信才29歲。韓信——戰必勝,攻必取。在當時的天下,他的威望是很高的,一旦造反劉邦是沒有勝算的。關於這一點,劉邦是非常非常的忌憚,況且,韓信還這麼年輕。所以,劉邦是怎麼樣也會讓韓信死在他前頭的。因此,在劉邦領兵討伐陳豨叛亂前,完全有授意呂后趁機剷除韓信的旨意的可能,因為這比讓他這個皇帝親自下手更穩妥。這就不難解釋,在劉邦平叛回來知道韓信被殺後,先喜後悲的表現了。

其二是,與呂后的深謀遠慮有關。劉邦稱帝的時候已經50多歲了,而在楚漢對峙滎陽時,劉邦受過箭傷,未痊癒,一直有傷痛。這點呂后是知道的,所以她也保不準劉邦還能撐多久,必須為將來考慮。呂后的兒子劉盈是個文弱的小年輕,尚未成年,一旦劉邦駕崩,自然無法駕馭韓信。呂后知道,太子今後要繼承大統,所以要為兒子去掉荊棘。加上,呂后想讓自己專權,一直想要重用外戚,而韓信是劉邦手下的名將,這就造成大臣與外戚之間的矛盾,因此殺掉韓信便可獨攬大權。

不得不說,像韓信這麼一個軍事上的大才,在政治方面卻表現出很大一片空白,淪為了那些政治家、陰謀家的掌間棋子與玩物


何止生活


關於韓信的死法,江湖傳聞非常之多。

因為既有三不殺即題主所說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更有一說是五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君不殺,見鐵不殺”。


為了滿足這種種“不殺”的條件,也是煞費苦心。三不殺相對來說簡單一些,可以裝個袋子吊起來,用木籤扎死,反正上不見天、下不見地,也沒用鐵器。

五不殺相對複雜一些,要弄個三層繡樓,把韓信放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二層,再裝進不透光的麻袋,劉邦不出面,再用木籤扎死或者用繩子勒死,總之不能用鐵器。


為了表達韓信的被冤殺,文人們也是煞費苦心,甚至於韓信死後,長安城,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大地昏暗,日月晦明,愁雲黑霧,一晝夜不散,長安滿城人盡皆嗟嘆:雖往來客商,無不悲滄”。

只可惜,這一切都是出自後世文人之筆,而非正史所云

正史中,劉邦在前線平叛,而韓信因為有跟叛亂者陳豨有合謀的嫌疑,被蕭何以“豨已死,群臣朝賀”為名,請韓信入朝道賀。等韓信一到,就被埋伏在兩旁的武士所擒,並“斬之長樂鍾室”。

韓信被斬之時,仰天長嘆——“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蒯通之計,恰恰就是教韓信謀反,與項羽、劉邦成鼎足之勢。只可惜,時機一去不復返,韓信既萬分後悔也無濟於事。

所以,韓信死在鍾室之中,至少是“見鐵”的了,只可惜,那個旨並不存在,所以也無謂抗旨一說了。


水一白聊歷史


民間有這樣一種傳言,說是當年韓信滅掉齊國後,派人向劉邦討封假齊王。劉邦聽到這個消息後,當時就氣得火冒三丈,直接對著韓信的使者大罵起來。

看到劉邦情緒失控,張良就趕緊踢了劉邦一腳,劉邦頓時醒悟,便立馬叫張良給起草了一份委任狀,正式冊封韓信為“三齊王”,即“與地王齊,與天王齊,與君王齊”。同時,在張良的見證下,劉邦又親口立下誓約,許諾他“五不殺”,即“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見繩不殺,見君不殺”。

隨後,韓信才滿心歡愉率領大軍到垓下圍殲項羽。然而,等到天下平定之後,劉邦覺得韓信勢力太大,便採用陳平的偽遊雲夢之計,將韓信給活捉,但考慮到先前曾答應韓信“五不殺”,便只將韓信貶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



五年後,代國陳豨謀反,劉邦決定親自帶兵出去平叛,但又害怕韓信在後方搗亂,於是憂心忡忡,卻又無可奈何,畢竟君無戲言,自己曾經許諾的“五不殺”,自然不能反悔。這時呂后看出劉邦心思,就對劉邦說:“這事就交給我處理吧,你只管放心出去!”

隨後,呂后逼迫蕭何將韓信騙到未央宮的鐘室裡,然後命令宮女將韓信蒙上眼睛後裝入麻袋,接著將其吊在空中用木棍亂棒打死。此時,韓信雙眼被矇住,看不見天;而他被吊在空中,也不見地;讓宮女用木棍亂棒打死,也沒有違背見鐵不殺和見君不殺的原則。這個過程中,也沒有用繩子綁住韓信,所以並沒有違背劉邦的諾言。

雖然說,這種說法被大家傳得神乎其神,但正史上卻沒有任何關於“五不殺”的記載,而且這種說法其實也是根本經不起推敲的。因為,韓信從來就不是什麼信男善女,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不惜犧牲酈食其奪取齊國,不惜拿鍾離昧人頭脫罪可以看出來。

更主要的是,韓信作為最優秀的統帥,奸詐狡猾是他最基本的素質,欺騙對手、迷惑對手一直都是他的強項,所以他自然明白,君王如果想殺你,什麼丹書鐵券、誓言承諾,統統都可以隨時作廢,因為最終解釋權都在他手上。而想讓君王不殺你的真正辦法,就是要讓他明白,如果殺了你,給他所帶來的壞處要大於好處。



也正因為此,韓信才敢逼迫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後來更是逼迫劉邦給他劃分地盤後才肯到垓下圍殲項羽。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邦、韓信之間誰會真正信任誰呢?韓信又怎麼可能天真的相信劉邦那所謂的“五不殺”,劉邦自己也不會搞出這樣一件貽笑大方的事情出來。

後來,韓信在劉邦偽遊雲夢時,之所以敢獨自去拜見劉邦,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並沒有實際謀反行為,而鍾離昧也已經被他所殺,如果這個時候劉邦拘捕韓信,甚至把他殺掉,會讓其他諸侯王沒有安全感,甚至兔死狐悲。

因為,在這些諸侯王看來,這可能就是劉邦打算削藩的前奏,到時其他諸侯王很有可能為求自保而實現某種串聯,甚至積極行動起來,如果是這種結果,那劉邦就算成功拘捕韓信,也會引起他難以收拾的後果。



只可惜,劉邦也是玩弄政治的高手,他身邊更是有張良和陳平這種能夠洞察人心的高手,所以他們將計就計,直接趁勢將韓信活捉,但卻沒有殺掉韓信,甚至都沒有治韓信的罪,只是把韓信封為淮陰侯。劉邦這樣做,等於公開向天下表示,自己並不是要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只不過,因為韓信實在太厲害,留著他這個藩,他會睡不著覺。所以只能把他給削掉,但我依然讓他享受榮華富貴。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邦這樣對韓信,並不算過分,而且還非常的寬大。因為,蕭何、張良也都只是封侯。

同時,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後,也沒有把韓信的地盤收歸中央政府,而是把韓信的地盤分為兩塊分封給其他人。劉邦這種處置辦法,會讓諸侯們感覺,劉邦只是要收拾那些威脅自己的藩王。在這種背景下,韓王信、張敖、彭越、英布就會覺得,只要自己謹慎做事、低調做人,就可以保留既有的地位。因為,劉邦並沒有顯示出要削藩的意圖。

後來,韓信在淮陰侯的位置上,一直呆了五年時間。此時,燕王臧荼已經被殺、漢王信已被逼得亡命天涯、趙王張敖也被廢、彭越已被剁成肉醬誅滅三族,劉邦的削藩計劃已經快接近尾聲,韓信是死是活已經顯得不再重要。

在這種背景下,呂后就趁劉邦外出平叛之機,果斷聯合蕭何將韓信殺死,將韓信手中的權力給瓜分掉。於是,蕭何接替韓信成為大漢朝的相國,並將韓信的五千戶食邑也給拿走。(“上已聞淮陰侯誅,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


我是趙帥鍋


前言: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在功成名就之時被呂雉處死於鍾室,在他死前一個“悔”字,表明韓信至死都不認為自己該是如此下場,那麼韓信被殺真是因為呂雉自作主張?劉邦在之前有沒有寫下或者說過,在將來的某一天絕對不會出現三不殺的情況?

張良會保韓信?沒有史料記載

同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從劉邦舉起反秦大旗到奠定大漢基業,張良為劉邦謀劃的地方很多,如鴻門宴脫險,如韓信要齊王之權,再如暗度陳倉等等,漢初三傑的作用劉邦點評的很到位:運籌策帷帳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不如韓信。張良是韓國貴族,韓信是淮陰的遊俠,蕭何是沛縣的縣吏,在劉邦起始前未見有交集,打天下時一個負責出謀劃策,一個負責行軍打仗,另外一個負責後勤保障。這樣來說碰面的機會也是比較少的,在韓信被誅殺之時,張良不要說不在跟前,即使在跟前也不會為其當說客,一來沒有那情分,二來韓信的所作所為還真不是冤殺!

呂雉殺韓信,是將危險降低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

前面提到張良不會為韓信求情的原因中,這是最直接的原因,什麼呢?就是韓信確實與陳豨暗通款曲,不僅有書信往來,更有具有的操作動作,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張良再幫其辯解,要麼就是張良想當老好人,沽名釣譽;要麼就是與韓信同夥,怕韓信咬出自己而心虛。正是沒有這樣的情況,張良斷不會幫韓信求情。為什麼要呂雉與丞相蕭何共同動手才能除掉韓信?因為此時劉邦在平定陳豨之亂,朝中呂雉與蕭何留守,光有呂雉出面,其局面相對僵硬,而讓蕭何借陳豨被誅慶功為由,一來蕭何有舉薦韓信之功,多少有點交情。二來理由比較溫和,就是到朝廷內去赴個宴,又能怎麼樣?你韓信有丞相親自去請,這麼大的面子還有什麼拒絕的理由?前面的工作蕭何已經做好,等待韓信到達後,呂后完成下部分內容即斬殺韓信於鍾室。

呂雉殺韓信是自作主張,還是形勢所迫?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劉邦平定陳豨回來後,聽聞韓信被誅的反應:且喜且憐。為什麼要喜?韓信的狂妄不是他被殺的致命原因,從偽雲夢澤就可以看出,劉邦沒有找到殺掉韓信的重要理由,所以才有降低韓信爵位的做法出現,這裡的喜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呂雉與蕭何等人的果斷出手,避免朝廷的危局出現。而一個“憐”字,可以看出劉邦對於韓信的死多少還是有點感覺可惜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信被殺,呂雉抗旨之說明顯站不住腳。

總結:韓信稱為“兵仙”確實不是誇出來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樣的戰績是真實的,也正是項羽陣營的龍且被他打敗後,項羽的好運開始減少,而韓信的人生逐漸開始走上坡路,可惜的是韓信的遊移不定,在與陳豨私交之時,步步進入泥潭,最後導致身死的結局,與人無尤!


相關史料:

《史記·淮陰侯列傳》


農夫說歷史


漢初三大功臣,張良、蕭何、韓信,只有韓信未得善終。說張良為保韓信,誘漢高祖劉邦寫下赦書:“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這是演義評書裡面的故事,在正史之中,根本沒有記載,所以可信度不高。說呂后殺韓信抗旨,更是莫須有的事情。

呂后殺韓信本是劉邦之意

因為聽到韓信謀反的消息,漢高祖劉邦採用陳平之計,假託巡遊雲夢澤,召見諸侯,韓信提前來朝見劉邦,被劉邦擒住,削去楚王爵位,帶到洛陽,改封淮陰侯。

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日夜怨恨,在家悶悶不樂,為和絳侯、灌嬰等處於同等地位而感到羞恥。

有一次,韓信部將陳豨拜為鉅鹿太守,來向韓信辭行,韓信就私下給陳豨說“你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現在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你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取得了。”陳豨知道韓信才能,就說:“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御駕親征,臨行前曾讓韓信一起出徵,韓信託病沒去,這一舉動讓劉邦心裡不舒服,朝中不少大臣都懷疑韓信有反叛之心,估計劉邦心裡也清楚,所以讓蕭何和呂后留守關中。

韓信謀反的事,被韓信一個家臣的弟弟告發給呂后,呂后找蕭何商量,採取假託劉邦平叛勝利回朝,召見韓信,韓信來朝,被呂后安排的武士抓住,並且將韓信殺死於長樂宮的鐘室之中。

漢朝初期,劉邦非常痛恨造反之臣,所以韓信造反,劉邦本想殺他,但念及他的功勞過大,殺了他怕影響眾臣臣服,所以當初沒殺韓信,而是改封淮陰侯。而這次韓信又蓄謀造反,碰到了呂后,算是栽啦!呂后採用蕭何計謀,殺了韓信,滅了韓信三族,可惜一代大將得此結局。

劉邦平定陳豨叛亂,回京以後,見韓信已死,又是高興,又是憐憫他。說明劉邦是希望看到韓信死的,所以他才高興。呂后是劉邦妻子,並且是皇后,在劉邦外出平定叛亂的時候,主持朝政,殺了韓信,怎麼能算抗旨呢?

張良計謀一直在利用韓信,不可能誘使劉邦寫赦書,即使有赦書,也是充滿計謀

張良是劉邦的謀臣,在楚漢之爭中,一直利用韓信幫助劉邦爭奪天下,在項羽自刎烏江以後,又給劉邦獻計,趁機奪了韓信的兵權,並且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此後便託病在家,修行辟穀之術,不再參與朝政,所以張良不可能誘使劉邦為韓信寫下赦書,即使有赦書,應該也是在楚漢之爭中,為取得韓信信任採取的權宜之計。

“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故事來源

“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更多來源於演義小說,及評書野史之中。主要是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還傳說,呂后在殺韓信時,為了履行劉邦的誓約,將韓信裝於布袋之中,吊在長樂宮鍾室的宮梁之上,讓武士用竹籤將韓信扎死。

結語

不管是否有“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等赦書,但是韓信造反,已經觸及了劉邦、呂后的底線,所以韓信之死不可避免,可能這種死法還算好的,如果韓信也被呂后給做成“人彘”,那可就更慘了,估計到那時,韓信欲哭無淚,欲死不能啊!


管理故事會


《西漢演義》記載:“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

其實原本是“五不死”,那麼這個五不死又是怎麼來的?劉邦為什麼會承諾這些?

當年韓信幫助劉邦鞍前馬後,蕩平天下,在與項羽對戰的時候,項羽不敵,韓信一路追趕,未曾想,韓信追到滎陽時就按兵不動,下令所有部隊士兵原地待命,這可把劉邦急壞了,劉邦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候張良和蕭何跟劉邦說“韓信這是故意而為,意思是想讓主公封賞呢!”

劉邦一聽,雖不高興,但是韓信確實身經百戰,戰功赫赫,如今關鍵時期,先答應了韓信再說吧,於是封韓信為“三齊王”,所謂“三齊王”就是指“與地王齊,與天王齊,與君王齊”,韓信似乎還不滿意,劉邦看出韓信心思,就決定賜他“五不死”,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

這下韓信才滿意,便下令追擊項羽,後劉邦滅掉項羽,結束了楚漢之爭,統一天下,然韓信勢力過大,劉邦整日憂心忡忡,但是卻無可奈何,畢竟君無戲言,答應的“五不死”,現在卻成了自己的絆腳石。

劉邦的妻子呂雉,也就是呂后看出劉邦心中所想,於是對劉邦說“陛下,您這件事就交給我處理吧!”

呂后又是如何破解這“五不死”的?

因有人說韓信謀反,呂后決定召韓信進宮,可是貿然前往,韓信不一定會來,於是派蕭何去請,韓信見蕭何前來,於是放鬆了戒備,進了宮中,前腳剛邁進宮殿,就有人將大門關閉。

呂后開口便說:“韓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謀反罪,陛下念與你有恩,特讓我來殺你。”

韓信也懶得解釋謀反一事,直接說道:“你怎麼殺我,當年陛下允諾我五不死,你可以問陛下。”

呂后:“這我自然知道,陛下沒有辦法,我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麼地方!”

韓信四處打量,發現宮殿陰森,抬頭往上看也是不見天日(見天不死),往下看並沒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見地不死),此時劉邦也不在場(見君不死),這時韓信心裡有些發慌。

韓信假裝鎮定稱:“那又如何,天下沒有捆我韓信的繩,殺我韓信的刀!”

呂后:“殺你自然是用不上這些,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麼會召你進來。”

說完呂后就讓身邊的宮女拿著棒槌,活活將韓信打死,但是這個說法不嚴謹,說韓信一個大將軍豈能被十幾個宮女打死?所以也有另一種說法,呂后在韓信進宮後,早已埋好的陷阱瞬間將韓信吊起,就這樣,韓信被吊在長樂宮的大鐘內,不見天日,腳離地面。

呂后讓宮女拿著早已準備好削尖的竹子,對著韓信一頓擊殺,最後韓信被竹子刺死。

那麼歷史上韓信究竟是如何死的?

楚漢之爭結束之後,韓信很快就被解除了兵權,徙為楚王,韓信就國後,經常有陳兵出入,後被人告發謀反,公元前201年,劉邦採用了陳平的建議,假裝遊雲夢,趁韓信鬆懈,將其一舉拿下,押送至洛陽,赦為淮陰侯。

韓信不滿,隨著陳豨謀反,劉邦親自領兵,前去平叛,韓信與陳豨私底下有接觸,據說原本想要突襲呂后和太子,結果又被人告發,呂后便於蕭何用計將韓信騙入長樂宮中,將其斬殺,並滅了韓信三族。


貓眼觀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女人而興,因女人而亡。這講的便是大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韓信!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戰神,精通兵法,擅於排兵佈陣,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漢王朝,並且也為中國迎來第一個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同時成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功名!

劉邦所建立的漢朝繼承了短暫而輝煌的秦朝的江山,消滅了與之爭鋒的楚霸王項羽。這其中張良、韓信、蕭何三人的輔佐功不可沒。而其中又屬韓信功勞最大,知名度最高。一方面是因為韓信的功績巨大。善於統兵佈陣。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韓信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



韓信的前半生可謂是碌碌無為,在秦朝已經被滅亡時,韓信依然只是一個軍中小卒。最開始韓信投靠的是楚霸王項羽,但是楚霸王項羽卻對其冷嘲熱諷。更是不會接受韓信的治軍良策。隨後韓信前往漢中地區投靠了漢王劉邦。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統領全軍準備與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出川並且拿下秦地,隨後從西到東,從北到南與楚霸王項羽展開爭奪。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楚霸王項羽慘敗後自刎烏江。

韓信在劉備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楚漢相爭中居功至偉。因此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對韓信賞賜頗豐,被封為異性王。

在韓信為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同時韓信與劉邦的矛盾也越來越大。因此在大漢王朝建立的那一天起韓信的結局便已經註定不可能善終。劉邦在籌備大漢王朝的未來規劃的同時,也開始將屠刀砍向了曾經的功勳們。

大漢十年,公元前197年,與韓信交好的鉅鹿郡守陳豨反叛,漢高祖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平叛,韓信託病未隨駕左右。而且韓信暗中與陳豨書信往來,但是試圖趁京城之中防務空虛,意圖不軌。但是韓信的一個手下因得罪韓信而怕被治罪。因此令自己的弟弟秘密進宮覲見呂后,並將韓信意圖謀反的計劃和陰謀如數告訴了呂后。以後連夜召集蕭何進宮,準備應對之策。

蕭何獻計,令呂后以皇后之尊傳召韓信入宮。就說戰爭前線傳來捷報,漢高祖劉邦已經將反賊抓獲。要宴請群臣。不知真相的韓信在傳喚官的引導下進入長樂宮之中。隨後埋伏在那裡的刀斧手將韓信殺死。

民間有著這樣的傳言。劉邦在奪得天下之後與這些居功至偉的老部下們有過約法。其中韓信居功至偉,因此劉邦曾向其承諾,即使將來君臣不和,也會對韓信網開一面:承諾其“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原本以為有此約法三章。韓信便可高枕無憂,再無辦法可以殺害韓信。

因此呂后在殺死韓信時,令宮女太監們將韓信捆綁後裝入麻袋,吊在半空之中,然後用木棍打死。既不見天,下不著地,未用鐵器便將韓信殺害。這也就避免了違背劉邦與韓信的約法三章。

當然這只是傳聞,不足為信。但是韓信功高震主。確實不為皇帝所容。而且韓信從始至終都是一個恃才傲物的怪才。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確實很容易觸犯龍顏。也很容易因怨生恨,走上反叛的道路。

韓信的死既有其歷史必然性。也跟韓信自身的性格密不可分,同時劉邦作為統治者也有過河拆橋之嫌。

但無論如何,韓信的才能和他輝煌的戰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會將韓信列為中國古代最知名的戰神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兵仙”!



珞珈山的貓


張良保不了韓信,韓信的死是必然的,怪就怪他能力太強,強到了讓皇帝都感到恐怖的程度。

劉邦一生最大的對手是項羽,項羽死後,劉邦終於完全擁有了天下。但是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那個幫助劉邦打敗項羽的韓信,就開始成為了劉邦最大的威脅。韓信的存在,也成為了導致劉邦不安的最大因素。

而韓信這個人,能力雖然很強,但是卻沒有自保之明,而是仗著功勞大,以為就可以得到特殊的待遇,誰也不肯放在眼裡,怪不得一直得不到劉邦的真正信任。

在韓信投奔劉邦的時候,一出場就向劉邦索要大將軍的職銜,當然,這個還不算問題,畢竟能者高配吧。可是後來,韓信的野心就有點藏不住了。比如在攻入齊地的時候,韓信就放著劉邦被項羽圍困而不救,反而要挾劉邦封其為齊王。後來韓信雖然得到了齊王之位,但是劉邦與韓信的過節算是徹底結下了。

韓信之死,其實就是劉邦為了穩固皇位的陰謀。韓信封楚王不久,就被告發謀反。而鑑於韓信在軍中以及眾多開國大將之中崇高的威望,劉邦用計捉拿了韓信以後,並沒有急著殺死韓信,而是將其釋放,降為淮陰侯,以此逐步削弱韓信的影響。等到陳豨謀反的時候,劉邦借親征之機,終於用呂后和蕭何之手殺死了韓信,夷三族。

呂后和蕭何殺韓信,肯定是在劉邦的首肯之下才殺的,並非擅自做主,否則不會這麼順利。而利用呂后與蕭何之手,劉邦就會出現緩衝的餘地,可以最大程度減輕其他開國重臣對劉邦和漢朝的猜忌,從而避免群雄皆反的情況。

不過,所謂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其實是無中生有的,韓信所處的境遇,早晚難逃一死,誰也保不了。就算劉邦有這樣的承諾,至於劉邦要不要踐行諾言,也取決於劉邦。當然,在維護皇權的問題上,如果劉邦放過了韓信,那才是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