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所做的《大風歌》是他的原創嗎?

獨釣秦時月


大風歌,大風,一定不知道,歌,一定會知道,誰知道古今帝王的詩句都是怎麼來的?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2


出身布衣,劉邦的《大風歌》是否原創?

陳涉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作為大漢帝國的締造者,他的《大風歌》如今仍久久傳唱,那麼,《大風歌》是否原創,背後又有何故事呢?

楚地風流,大氣與悲涼的交融!

作為漢高祖流傳至今的為數不多的詩歌,大風歌為何如今仍能被人侃侃而談?

相對於中國古代的其他詩歌來說,《大風歌》整首詩並不長,僅僅只有三句,但它卻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值得我們傳唱的價值。這不僅是因為創作者的地位與歷史影響力,還有其獨特的藝術與思想價值。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歌》並不長,只有短短的三句,但在詩中卻蘊含了高祖劉邦的遠大政治抱負。除此之外,詩詞同樣蘊含著作為勝利者的悲涼之感!《大風歌》中,短短三句,卻每句詩中皆帶有“兮”。帶兮這一特徵,一般都是出現在騷體之中。騷體,即是由楚國大夫屈原所創立的楚辭文體,在傳統詩詞中,“兮”在古詩中一般是作為文言助詞出現。

比如說我們耳熟能詳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以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等。

那麼,劉邦的大風歌與此有何關聯?漢高祖劉邦故鄉沛縣,在春秋戰國戰國時期,此地原本雖為宋地,而後又被楚國佔有百年。隨著時間的潛移默化以及當地生活習慣的改變,在此地生活的人們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的文筆中沾染了些許楚風。由於楚辭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慘命運,楚辭,特別是騷體這一文體成為了當時許多人抒發憤懣的文體。楚地處於邊荒之地,民風彪悍,因此使得楚辭在作為人們抒發憤懣的文體的同時,也為文體本身增添了幾分大氣磅礴。作為沛縣人,也可以說楚國人的後代,劉邦的《大風歌》恰到好處地利用了騷體這種文體,既表現了對家國興亡的擔憂,又不失王者風範。

《大風歌》為何久久傳唱,背後的思想!

作為騷體在秦末漢初的代表作品,《大風歌》儘管不長,但也可以說是亂世之中極具文學價值與思想價值的作品。《大風歌》整首詩僅有三句構成,這在中國曆代詩歌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但三句詩中,每一句都代表一個廣大的不同的場景與心境。

因此,《大風歌》可以說是惜墨如金、高度凝鍊。

比如首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並沒有直接描寫自己的麾下的英勇善戰,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沖天豪邁氣概。劉邦一統天下,榮歸故里,心情是何等的榮耀與威風!儘管劉邦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但劉邦最終依靠他的努力與才智取得了最終勝利。但這就結束了嗎?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居安思危,面對層出不窮的叛亂,劉邦不得不思考自己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

秦末漢初的時代特點,通過《大風歌》寥寥幾筆就全勾勒出來了。秦末漢初,天下動盪不定,農民起義及諸侯爭霸風起雲湧。但是,笑到最後的是劉邦。“威加海內”“衣錦還鄉”,四年楚漢相爭的歷史,一生不停的征戰平亂,最終讓劉邦取得勝利,得以分享自己內心成功的喜悅和自得心情。

統一併非是結束,相對於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統一隻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這個時代,劉邦還面臨著其他威脅與風險!

《大風歌》的背景!天下初定叛亂不斷!

漢高祖劉邦,從起兵之際,便一生都在戰爭與平亂之中。沛縣起兵,此後受封漢王;楚漢之爭,天下終歸大漢;平異姓王,非劉氏稱王天下共擊之。陳涉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劉邦的成功,第一次讓人知道,原來布衣真的可以做皇帝的。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高祖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

為什麼會創作出《大風歌》,背後的創作背景是什麼?大漢建國之後,諸侯王叛亂不斷,漢高祖十二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英布英勇善戰,軍勢甚盛,高祖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最終,劉邦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故鄉——沛縣,並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為什麼會創作出《大風歌》,因為天下初定,等待他的還有諸多嚴峻的考驗。諸侯王們擁兵自重,隨時有造反的威脅。同時,匈奴又在邊關虎視眈眈。但是,高祖劉邦卻並不敢讓這些諸侯們去抗擊匈奴,因為抗擊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內外勾結,造成新的分裂。所以劉邦才不得不“安得勇士兮守四方”。在《大風歌》創作的前幾年裡,新建的大漢帝國相繼經歷了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視眈眈,國內反叛實力伺機而動,整個國家搖搖欲墜。劉邦在這時返回到了故鄉,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換來了如今的榮華,而各方勢力又正欲把這個他親手打造的帝國推向深淵,

想必劉邦在吟唱這首詩歌時必是懷著一股被悲涼掩蓋的豪氣!

《大風歌》是否為高祖所創?

劉邦從小沒讀過什麼書,是當街頭混混長大的,可是他卻能夠寫出千古名詩《大風歌》。這件事,或許讓很多人匪夷所思,甚至可能讓諸多寫了一輩子詩,但依舊沒有多少名聲的人臉紅不已。

那麼,為什麼不學無術的劉邦,能夠寫出這樣的千古名詩呢?不得不說,這是一首好詩。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氣勢磅礴,代入感非常強。那種俾睨天下的霸氣,無疑是君王所特有的特徵。如果自身沒有人生閱歷與深厚功底,普通人是寫不出這種氣場強大的詩。從古至今,很少有三句的詩歌,但是劉邦三句就寫完了,如果為了符合詩體,可能是四句或者雙數句,但劉邦沒有硬要湊成四句,只是直抒胸臆,言簡意賅,毫不拖泥帶水。

劉邦這首詩,最大的優勢就是寫實。無論是一統天下,還是衣錦還鄉,還是擔心諸侯擁兵自重,還是擔心匈奴入侵,沒有一句是虛的,這全是大實話,都是身為皇帝的劉邦不得不將要面對的問題。詩歌最重要的就是真實,必須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真實的心情。“千古詞帝”帝王李煜,他的詞寫得好,也是因為真實,被人稱為“赤子之心”。而乾隆的詩,僅僅是一些辭藻的堆砌,所以儘管寫了無數的詩詞,卻無多少得以流傳!真實就是感人的,感人的就是留得下來的。劉邦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他寫出了真實!

劉邦雖然沒讀過書,但他一定唱過民歌。民歌相當於那時候的流行歌,在那個年代是深入人心的,大家都在唱的,也是那時候常有的音樂形式。一些娛樂行業,也常常唱那樣的歌。劉邦作為一個整日在街頭混的人,甚至也經常光顧娛樂場所,他當然熟悉那樣的歌。而《大風歌》,無疑就是劉邦用民歌唱出了自己真實的心聲,“天然去雕飾”,因而成為千古名詩。

綜上所述,《大風歌》中的豪邁之感與其中的帝王霸氣,無疑都表明這是劉邦所原創!劉邦儘管沒有多少文化,但貴在他的人生閱歷豐富。帝王的人生經歷,而後結合楚地的民歌與文化,最終讓《大風歌》脫穎而出!一掃楚辭的華麗與愁怨,將一代政治家的君王意志體現的淋漓盡致。


龍羽評青史


《大風歌》應該是劉邦寫,這個推測基於以下理由。首先,劉邦出身低微,屬於巿井無賴之徒,沒有什麼正當職業,靠喝灑、打牌、吹牛混日子。後來混到了我們沛縣一個泗水亭長,也就是個今天的派出所所長,相當於現在的副科級幹部。劉邦結交的一些人都是些社會低層,如養馬趕車的夏侯嬰,以殺狗販賣狗肉為生的樊噲。紅白喜事靠給人家吹簫的周勃。這些朋友當中,大多數都是不被人看好的“狐朋狗友”,沒有文化人。劉邦本人沒什麼學問,缺少對文化的積澱,寫不出高水平的詩句。

其次,這首詩是在劉邦平定英布之亂班師回朝途中經過家鄉沛縣,與父老鄉親置酒歡飲時即興而唱的。他原本出身較低,現在身為一國之君,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想讓家鄉人,特別是原來在一起混跡社會的低層人顯示、炫耀一下他的威風。我現在也能當皇帝了,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時興起,可由於胸無多少墨水,儘管豪情萬丈,只能憋出兩句半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想想看,這像一個文化人寫出來的嗎?

以上兩點就足以說明,《大風歌》應該為劉邦所寫的。


澗溪VX


《大風歌》是劉邦原創,正史記載及後世詩詞可證。

參考文獻之一是正史《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後世稱此歌為《大風歌》。

參考文獻二是唐朝杜甫詩《傷春》之五:“得無中夜舞,誰憶《大風歌》?”。

參考文獻三是明朝夏完淳《送友北行》詩:“高皇豐沛地,愁絶《大風歌》。”

劉邦從公元前209年沛縣(今屬江蘇省徐州)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滅亡秦朝,到公元前202元滅亡西楚霸王項羽,七年多年時間,從一個泗水亭長成為漢朝的皇帝,這一路走來滿是艱難。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二年),淮南王英布(也稱黥布)目睹韓信、彭越相繼被滅,終於起兵反叛,高祖劉邦親自帶兵平叛,在打敗英布後,劉邦順路回了自己的故鄉沛縣,與昔日親朋好友暢飲十日,此時的劉邦已身患疾病,年歲已高,他可能知道這是自己最後一次回故鄉了,衣錦還鄉難免胸中感嘆,寫下了《大風歌》,其中包含了打天下的豪邁氣概,也有衣錦還鄉的喜悅,還有天下難守的惆悵,這其中的滋味可待後人品味。(圖片轉自網絡)





用戶62417114213


這首歌的歌詞和創作背景記載在《史記.高祖本紀》之中。劉邦平定英布(黥布)之亂班師回朝途中經過家鄉沛縣,與父老鄉親置酒歡飲時即興而唱的。現場人數很多,目擊者眾,不存在作假可能。

太史公生活的時代距漢初不遠,太史公為了蒐集材料走了大半個中國,他去過高祖故鄉沛縣,當地父老會告訴他一些陳年往事。

這首歌只有短短三句歌詞,比較簡單,符合即興創作的特點。

清人有句詩“劉項原來不讀書”影響很大,其實劉邦文化程度不低,在秦代焚書坑儒的荒漠上,劉邦算是個文化人。

劉邦智商很高,反應機敏,即興創作幾句歌詞難度不大。

這首歌詞從內容和氣勢來看也非常符合劉邦的身份。劉邦這次回鄉心情複雜,當年他是沛縣一個農民的兒子,如今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是自豪的。為了漢朝的長治久安他定都長安,這次回鄉可能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故鄉的山水以後再也看不到了,這又讓他心生傷感。

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受了箭傷,箭傷一直未愈,他預感自己即將走到生命的終點,而他一手建立的漢朝還沒穩定下來。遠離王朝中心的燕、趙、齊、楚、吳、越等地怎樣統治是個難題。將領們不可靠,他的兒子大都沒成年,派誰鎮守那裡讓劉邦很頭疼。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劉邦內心焦慮的真實寫照。



江山與美人99


是,不是,部分是部分不是。

《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漢高祖,歷史記載出生時間有二:秦昭王五十一年或秦莊襄王三年,相差約九年。說明一個問題,歷史是不怎麼準確的。《史記》是司馬遷受刑後完成的,因為事前為李陵說了句公道話,事後證明話裡判斷定性有誤,結果漢武大帝大怒,司馬遷被定誣罔罪,好不容易贖身得以苟延殘喘完成史學第一鉅著。試想,司馬遷敢言高祖是非不,不敢!歷史評價劉邦是歷史上傑出政治家,戰略家,軍事指揮家。儘管說沒有拍馬屁說劉邦是文學家,詩人,搞首詩來,貼標籤說是漢高祖所為,酒後吟誦,也不無恰當的。因為漢族都是他老人家開創的,劉邦是赤帝之子呢。從沛縣泗水亭亭長位上起家,我容易嗎我。

看到漢高祖想不起文化,但劉邦二字是有文化的。楚漢爭霸,鴻門宴,運籌帷幄等成語故事的出處少不了劉邦。所以由此可見《大風歌》為劉邦所做沒錯。《大風歌》一共才三句,幾近今日之白話,通俗易懂。

但是也有疑問:安得猛士兮守回方。《大風歌》寫於何時何地呢?倘若寫於西漢政權建立後,高祖還鄉之時:與父老鄉親酒肉排打,酒勁發作微醉非醉之時。可是這個時候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威猛大將軍尚健在,怎麼能這樣說缺乏猛士,還安得猛士,不恰當,無病呻吟。難怪元曲戲耍劉邦,謂之《高祖還鄉》:……

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白什麼改了姓更了名喚作漢高祖。

還有一位大人不得不提,張耳。張耳與陳餘之間的龍門陣,後代名家多有提及,總結為人性劣根性。刎頸相信而以勢利相伐!張耳藉助劉邦剿滅陳餘。明朝曹安詩曰:將軍原是漢功臣,此地身藏脫髒身。香火綿綿遺廟在,落花啼鳥幾番春。劉邦與張耳啥子關係?劉邦任亭長之前去投靠無忌不成,轉而投靠張耳,劉邦是張耳的門生,學子。師傅就這個樣,徒弟能好到哪兒!有公信力嗎,誰信啊!

“大風起兮雲飛揚",如果進一步思考,細究,你會發現別說大風,就是狂風,大狂風,你也看不到雲,飛揚。生活中白雲是在飄,烏雲是在跑,最多奔跑吧,這都能嚇死人了。雲飛揚,誰見過?赤帝之子,高祖見過。也一定是喝酒醉了見到的,因為身體東倒西歪,腦袋左右搖晃,眼睛天旋地轉,腦洞大開上天入地,高喊:飛揚跋扈吧,雲彩!

呂雉,亦即呂后,非常兇險惡毒的女人,殺猛士英雄只是小兒科,關鍵是能把人搞成豬。幸好豬年已過,不然豬們要翻圈朝拜老佛爺。劉邦是怎樣把這個女人弄到手的,吹牛!要不要劉邦會吹,分文沒有敢亂報10000錢(入場券1000錢),連門都進不去。所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使勁,趁著酒興大膽吹牛逼的。

當然,《大風歌》也有可能是做於劉邦在碭山避難時,夢見自己皇袍加身,醒來後酒興未過而做,這就有點真實,肯定是劉邦所做,並且事後的歷史發展也證明,劉邦夢想成真,做了漢高祖。一點沒錯,點贊!











狼舞翩翩


劉邦自小頑皮,沒受過什麼像樣的教育。但是很熱心腸,喜歡幫助他人,結交了很多好朋友。成年後,通過考試當上了泗水亭長。

劉邦在咸陽服徭役時,曾睹過秦始皇出巡,氣派的場面令劉邦嘆羨不已,說道"大丈夫就應該這樣啊″。

劉邦自斬蛇起義,歷經千難萬險,創立了大漢王朝,終成一代開國君王。但漢政權創立之初,局勢不穩,反叛事件不斷,劉邦忙於滅火。在平定了大將英布的叛亂後,得勝回朝的途中,劉邦回了一趟故鄉沛縣,招集了一些故舊、長者飲酒暢談。席間,劉邦想起了創業之艱難,平叛的不易,心生感慨,藉著酒興一邊擊築一邊高歌:“大風起兮雲風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大風歌》雄壯而又平白的詞語通俗易懂,千年傳唱。

這道歌只有簡單的三句話,也直白得像囗語。但卻雄健渾厚,慷慨激昂。如果心胸不夠寬廣,沒有大格局的人是萬萬唱不出這樣氣勢磅礴的歌詞。如果是飽讀詩書滿口之乎者也的人,也難以運用駕馭如此通俗易懂的詞語。只有學識不多,但志向遠大且歷經磨難的劉邦,才能以最簡單的歌辭唱出最豪邁的《大風歌》。





大河橋下流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




默道18K


你好,我是阿卿聊歷史,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問題。

劉邦所作的《大風歌》是他的原創,《大風歌》出自於《史記.高祖本紀》。

漢高祖十二年(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劉邦親自出兵擊敗了英布。得勝之後,劉邦順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沛縣(今江蘇徐州)。他把昔日的朋友、長輩召到身邊,共同歡飲了十多天。其中有一天,劉邦喝的很盡興,他一邊擊築,一邊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我們來欣賞一下《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

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

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新建不久的西漢王朝經歷了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視眈眈,國內反叛實力伺機而動,整個國家搖搖欲墜。劉邦回想起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而各方的勢力對他的西漢王朝產生了威脅,所以他在吟唱這首詩歌時必是懷著一股被悲涼掩蓋的豪氣。

這一首《大風歌》表達劉邦遠大的政治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複雜心情。

我的回答完畢,希望能給你有所幫助。


阿卿聊歷史


這個真的只有劉邦知道了!

不排除劉邦同志在戰場上苦心學習,後發先至,畢竟做老大的人,總有些過人之處。也不排除是史官們在劉邦同志的虛心指導下杜撰了這麼一條,畢竟做老大的人,總得有點異像(參考朱元璋同志琢磨不透的容顏),再不濟也得有點異於常人的言行。

歷史本就沒有標準答案!

劉邦,何許人?漢高祖是也。我們的主體民族稱“漢”,那是一兩千年的過往浮沉也蓋不住的風華無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