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天京,曾国藩放纵军士劫掠,自毁声誉,原因何在


拿下天京,曾国藩放纵军士劫掠,自毁声誉,原因何在


在曾国藩与何桂清的这场官场纷争中,曾国藩赢了,而且赢得很漂亮。

杀掉了何桂清,慈禧下旨让曾国藩尽快拿下天京,以解朝廷之忧:你要我帮你杀掉老对手,我不惜得罪一帮文武大臣,帮你做到了,现在该是你表现的时候了。

对于慈禧的相逼,曾国藩仍是慢条斯理地陈述他攻打天京的计划,并解释战斗之艰难:自围困开始,我每天都督促部队进攻,现在已经陆陆续续扫清了南京的外围,这南京的天气真是的,动不动都下雨,将士们每天在泥水里打战,受伤不说,还得了病,生病的将士,每个营少则几十个,多则过半,我现在一面整顿军务,一面找人给将士们医治。我能够苦熬着不让太平贼寇冲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等将士们的身体恢复了健康,我一定尽快拿下南京。太后,到时候你就看我的吧!

另外说朝廷采取的招降之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太平天国很多中下层将领投靠了清军,英王陈玉成遭部下出卖被杀,太平天国断了一支臂膀)

对于曾国藩的那点小九九,慈禧也是心知肚明的,虽然心里有些生气,可也没有办法,还得下旨好生安慰:好了,好了,你们湘军确实不容易,死伤那么多人,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打战的事情,朝廷不懂,你看着办就是。

年底,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曾国藩闻之大恸,自出兵以来,这是他第二个死的弟弟了。

曾国葆一死,他的工作由二哥曾国荃来做。

慈禧听说了曾国葆死于军中的消息,赶紧下旨安抚:加国子监学正衔,赐号迅勇巴图鲁。感觉有些不妥,又赠按察使。

这时候,李鸿章的折子到了,讲述了曾国葆舍生忘己,一心忠勇大清的光荣事迹。慈禧和奕訢一商议,也觉得前面的封赏低了一点,于是诏依二品议恤,赠内阁学士,予骑都尉世职,建专祠,谥靖毅。

对于一个死人,给予再多的赏赐都没有什么用,但那是给活人看的。姓曾的,我够意思吧?你弟弟死了,我给了他那么大的荣耀,你们老曾家也算光宗耀祖了。赶快表现吧,我看着呢!


拿下天京,曾国藩放纵军士劫掠,自毁声誉,原因何在


曾国藩和曾国荃两个人的性格大不相同。曾国藩人到中年,屡经挫折,久历风波,老成持重,往往事情一开始,他已经看到了结尾。曾国荃则不过是一个湖南乡下土秀才,除了去过一趟北京,没出过远门,也没办过大事,年纪轻,见识窄,经验不足。而且曾国荃有一个巨大的毛病,就是嗜杀和放纵。攻下一座城池,放任湘军奸淫掳掠,对于太平军的降兵,也从来不留活口。

应该说,曾国荃的功名完全得益于老兄的指授安排。然而曾国荃对曾国藩却不是特别地佩服,总认为老兄做事过于迟缓迂拙,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过于“道学”。对曾国藩的批评,曾国荃虚心接受的时候不多。

曾国藩多次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要他约束部下,安抚民众,可是曾国荃不听,而且回信说:我们湘军出征,根本没有粮饷,大家都是为了升官发财,才来干这活的,现在压制他们,一旦军心散了,谁来帮我们打仗?至于湘军士兵欺负民女的事,他们作为男人,在军营里憋久了,打了胜仗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

曾国荃虽然一肚子的歪理,但是打仗却不含糊,手下的那些兵勇,祸害百姓厉害,打仗同样厉害。

十月,李秀成率兵二十万回援天京,曾国荃手下不过区区四万人马,可就是这四万人马,与太平军大战四十多天,仍坚守在雨花台。在这期间,曾国藩的另外几路人马,相继扫平了安徽、浙江和江苏其余地方的太平军势力。

曾国藩让弟弟深挖战壕,死死困住南京,并不急于进攻。他很清楚,只要太平贼寇不灭,朝廷就对他无可奈何。

从某种角度上说,太平军是他与朝廷对抗的筹码。

这个筹码可不能轻易丢弃。

到了同治三年( 1864)初,各地战事陆续平息,天下大城,只剩下南京了。


拿下天京,曾国藩放纵军士劫掠,自毁声誉,原因何在


天下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南京,看“曾铁桶”围城。相比李鸿章用开花大炮几个月就攻下一座坚城,曾国荃的铁桶战法显得太“原始”,太“笨”了。

但是这种“笨”办法,却是减少伤亡的最好办法。围困了几个月,南京城内已经没有了粮食。到了五月底,连天王洪秀全都要吃草充饥了。洪秀全一死,李秀成拥立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他要保住幼主弃城而走了。

可是曾国荃不让,奶奶个熊,老子那上百里的壕沟,可不是白挖的,老子不想白白牺牲这么多将士,所以围住你们,可是朝廷那边不知有多少老家伙给我射冷箭呢,还好都有我哥给挡住了。

李秀成几次想突围,都被湘军给打了回去。

到了七月份,曾国荃挖了一个大地洞,用炸药彻底轰开了南京的城墙。他带兵冲入城的时候,接到曾国藩派人紧急送来的信,只有四个字:纵兵劫掠。

他有些愣住了,这个当哥哥的是玩的哪一招,我以前纵兵劫掠的时候,老是被你骂,现在却鼓励我那么干。

他那木鱼脑壳,可没有曾国藩的智慧,也不愿去想那么多。既然哥哥都同意了,那就抢呗,杀呗!一路过来已经屠了好几座城,这次也不例外。

天京(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百姓倒在血泊中。

这南京的百姓也真是作孽,前后不到一百年时间,竟然两次横遭屠城之祸。后一次有数据显示是30万(可能还不止),前一次的数字,应该大大超过后一次,虽然那时候没有人去统计,但仅仅是城内的太平军,就有十几万人,至于百姓,就更多了。有专家论证过,保守估计,超过五十万人。

“曾屠夫”这个名号,不应该给曾国藩,而应该让给他弟弟曾国荃。


拿下天京,曾国藩放纵军士劫掠,自毁声誉,原因何在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八日夜,当曾国藩接到攻克天京的消息时,内心十分激动,也有些害怕。天京终于攻克下来了,太平天国终于灭亡了,但他的心情却愈加沉重了。兔死狗烹的历史教训,会不会在他的身上重演呢?

朋友们每天都来向他祝贺,或是当面祝贺,或是写信祝贺,唯独一姓窦的朋友提醒曾国藩说:大功成矣,意中事也,而可喜也。顾所以善其后者,于国何如,于民何如,于家何如,于身何如,必筹之已熟,图之已预矣。窃尝妄意,图下所以为民者,欲以‘退让’二字保全晚节。此诚忧盛明之定识,持盈保泰之定议也。

曾国藩看后冒了一身的冷汗,这个姓窦的朋友倒也实在,一语中的,话里话外就是要他知道进退。其实他早就考虑到了,太平贼寇扫平了,他拥兵十几万,势力遍布江南几个最富裕的省,皇宫内的那个女人坐得稳才怪呢!

如果一个大臣拥兵自重,且深得民心,朝廷肯定会下手减除后患。所以首要的任务就是自污,成为千夫所指的“大罪人”才是。

天京攻克之后,他根据曾国荃写的攻城、杀敌的信件向同治皇帝(实际是慈禧太后)拟了《报捷折》,等待着皇帝的批复。捷报上只说湘军将士多么勇猛,多么艰苦作战不惜牺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拿下了天京城。

除了对皇帝和太后的歌功颂德外,只字不提天京城破后湘军烧杀劫掠的情况。

实际上,经过一个多月的大烧大杀大抢,无名小卒都发了横财。他们不仅将城内的金银财物洗劫一空,甚至连建筑物上的木料也拆下来,从城墙上吊出,用船运回湖南。“泊船水西门,见城上吊出木料、器具纷纷。目顿时整个长江中千船百舸,联樯而上。”满载从天京抢来的财物妇女,日夜不停地向湖南行驶。经过这场大劫掠,“江宁锱货尽入军中”。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惨淡经营十余年,从其他地方抢来的财务,全都汇集到了天京,这些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大多成了湘军的囊中之物。

在曾国藩的过问下,曾国荃才拨了两艘船,直接押送北京。就这两艘船的财务,已经令“朝中大臣皆变色,贼富如此,国何以堪”。

太平天国从广西发家,一路打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凡是富户,皆杀其全家举其财。那时候太平天国就跟土匪一样,抢粮抢财,用手指头想想也都知道,财务肯定不得了,很多都是稀世珍宝。


拿下天京,曾国藩放纵军士劫掠,自毁声誉,原因何在


曾国藩虽然未身临其境,但曾国荃每天都用书信向他汇报情况,所以他对攻破天京的情况也了如指掌。他当初在湖南起兵的时候,公开说过了:你们大家跟着我混,只要扫平了太平贼寇,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财。

现在打完仗了,人家出生入死的跟着你,肯定要让人家发财啊!所以对于弟弟的所为,曾国藩鼎力支持。

七月中旬,朝廷又给曾国藩发下一道廷寄,追问天京财富下落。上谕说南京城下之前,人人都说城中财富如山,现在怎么没听你们兄弟提起?如果金陵真有巨款,自然应该交给国家,作为军饷赈灾之用。但是,这道上谕的重点还不在这里,而是其中借题发挥的几句话:“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做,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

曾国藩一看这廷寄,非常开心,心道:老子又赢了。

(要想知道曾国藩是如何从一个傻子读书的二愣子,逐步通过智谋,克服重重困难,与何桂清、咸丰皇帝、慈禧等人斗智斗勇,最终变成一代封疆大吏、大清国柱的,请点击下面的链接,观看全部章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