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明辦、衛生部“相約健康社區行”首席專家楊秉輝教授建言


中央文明辦、衛生部“相約健康社區行”首席專家楊秉輝教授建言

圖:中華武龍首席專家楊秉輝教授

楊秉輝,中華武龍首席專家,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教授、博導。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雜誌》副總編、《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總編輯等職。曾因“早期肝癌”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主編《現代內科學進展》、《全科醫學概論》等學術專著十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

舊作重溫:“非典”留下的思考

作者加註:此文寫於10年之前,收錄於2011年出版之文集中。其時為“非典”肆虐後7年,禽流感、甲型流感仍時有發生,故有此“思考”。最近待在家中避疫,檢出舊作,覺得不但還需繼續“思考”下去,而且若只是思考並不付諸行動,恐亦是枉然。如今疫情仍在繼續之中,對我們一般民眾而言,仍需繼續嚴格執行各項防疫規定。乘著難得的閒暇,一起思考、思考我們生活中的衛生行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並認真實行,應該是有益的。

中央文明辦、衛生部“相約健康社區行”首席專家楊秉輝教授建言

一場突然到來的叫做“非典”的疫情襲擊全國許多省份。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迅速地將這場疫情撲滅。充分顯示了堅強的民族自信。春去秋來,“非典”雖沒再來,不過這幾年禽流感、甲流感似乎也不太平。舉國上下無不充分關注,各級政府更是嚴陣以待,未敢有半奌懈怠。對人民大眾來說,抗擊“非典”過程中所形成的許多良好的衛生習慣如何保持下去,到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那些是值得一提的應該堅持下去的良好的衛生習慣呢?

首先, “非典”肆虐,讓人們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喚起了人們的健康意識。曾記否當時許多人當時到處打聽“有什麼增強免疫力的藥”。結果有人打了胸腺肽,有人吃了維生素。“非典”過去了,當然不必天天打胸腺肽,其實也不必要人人吃維生素藥片,到是要把人們對於維護健康的概念保持下去,努力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事。抽菸、喝酒總不利健康吧,麻將打到深夜總不增強免疫力吧。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合理飲食,戒菸限酒,適當運動,心理平衡”是我們應該努力遵循的健康準則。認真地做並且持之以恆,相信必定有益於健康。

其次,這“非典”是一個呼吸道傳染病。可巧這禽流感、甲流感也是呼吸道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的載體是痰、唾液、鼻涕、飛沫。隨地吐痰是國人的一大陋習,是極影響中國人國際形象之事。“非典”雖已過去,禽流感、甲流感仍在,能不能改掉隨地吐痰這個陋習?除了夫妻之間,親人之間,人際之間通常的交談應有一手臂長的“公務距離”。打噴嚏要揹人,這是一種應有的道德行為。如果患了感冒,就不應該到公共場所去,這也是一種公德。必需去時應該帶口罩,麻煩自己保護別人。看到有人因患感冒帶著口罩,應該得到周圍人的尊重,因為這是道德高尚的表現。

第三,陽光、空氣和水是健康的必要保障。單說這個空氣,人不能一刻不呼吸空氣。人要健康就要講究空氣的質量,“非典”流行期間很重要的一條預防方案便是開窗通風。風是什麼?空氣流動便成為風,“流水不腐”,流動的才是新鮮的,所以風便是新鮮的空氣,當然與沙塵暴一塊兒來的風除外。不過國人對於空氣新鮮一事卻不重視。可能古代的人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空氣清新本無問題。不過今天早已時過境遷,大城市動輒人口數百萬、上千萬,上百萬輛的汽車、還有許多工廠排出的廢氣、空氣質量實在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如果我們今天還視風為賊,把門窗關得緊緊的,“死氣沉沉”還談什麼健康呢,所以注重空氣的流通,是十分重要的維護健康的舉措。

中央文明辦、衛生部“相約健康社區行”首席專家楊秉輝教授建言

還有,引起“非典”的冠狀病毒也存在於唾液中、存在於糞便之中。雖然科學並未證明“非典”亦能經消化道傳染,但預防“非典”的措施也強調了洗手一事。手是人體與外界接觸最頻繁的器官,很難避免不被細菌、病毒汙染。這細菌、病毒也可以手為媒帶到口鼻處進入呼吸道。洗手是杜絕消化道傳染病、也是杜絕呼吸道傳染的重要環節。“飯前便後要洗手”是小學衛生教育課的內容。其實很多成人也沒有做到,比如洗了手再吃飯。還有的人養著長長的指甲,尤其是一些男士亦是如此,其實這也是一項易引起外人詬病之事。指甲下面藏汙納垢,既不衛生又不文明。能不能乘著這次預防“非典”的東風,革除這種顯示自己無需勞動或是方便挖鼻掏耳的蓄指甲之風呢?

分餐制也是此次“非典”期間被強調了的進餐方式的改革。許多人的筷子伸向同一碗菜,同一盆湯。這菜、這湯,最終成了眾人唾液的大雜匯。唾液中雖有消化酶,唾液中也有各種細菌和病毒。唾液中的幽門螺桿菌是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甚至胃癌重要致病因素,近年還有人研究發現,可能動脈硬化、甚至肝癌亦與此類螺桿菌有關。幽門螺桿菌在我國的感染率甚高,各地報道約佔人口的60%至70%,而在英美各國,感染率只在10%左右。專家們認為我國的共餐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非典”期間已經形成的分餐制,“非典”之後堅持下去該多好呢?

流行病學家們在一些野生動物中也發現了冠狀病毒。雖然並未證明此次“非典”即來自野生動物。但是人畜共患病有數十種。鼠疫就是從鼠類傳染到人的,禽流感,瘋牛病都是人畜共患病的例子。有一年香港宰殺了150萬隻雞,避免了一場禽流感的流行。哪裡發現了瘋牛病,我們便禁止它的牛肉進口。家禽、家畜可以檢疫,而野生動物就不可能做到了,往往是從山林之中打來便吃,萬一這些野生動物中患人畜共患病,便很可能傳染給人。以往宣傳不吃野生動物大多是從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的角度說的,今天還需要從維護人類自身的健康的角度來談不要吃野生動物的事。在非典期中形成的理念,需要堅持下來啊。

“非典”留給我們的是深刻的思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人們應該是能夠從中得到教益的。

原載:楊秉輝著《66個健康話題》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

中央文明辦、衛生部“相約健康社區行”首席專家楊秉輝教授建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