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村“吃冷席”现象严重,为啥份子钱随了,人却不去吃饭?

新大风歌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凡是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升学升迁等,都要摆上几桌。

当然农村也不例外。但是现在农村却频繁出现“冷席”现象,就是人们只出份子钱,却不去主家吃饭。这是为什么呢?

一、 生活节奏加快,没有时间去。

在过去的农耕社会,人们是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过的是慢悠悠的散漫生活。

而农村除了老人去世这种事不可预知,其他一些嫁娶等事宜,尽量错开农忙季节。因此,只要谁家办酒席,亲戚朋友拿了份子,能来的就拖儿带女都来了。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空闲时间少了。年轻人有的自己创业挣钱,有的去大城市打工,只有等到过年过节才可以回到家里。

如果亲戚朋友家里有事摆酒席,除非至亲,一般是不愿意舟车劳顿地回一次家的。耽误工作不说,来回的路费更是一笔额外的开支。

青壮年都去打工了,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子。一般情况下,农村的酒席是安排在中午。

孩子放了学,再跟着老人去吃酒席的话,往往下午上学就要迟到了。而且老人还要在家给孩子们做饭,甚至还要接送小一点的孩子上下学。因此就没有时间去参加酒席。

再者,有的亲戚朋友都不住在一个村,这就更增加了吃酒席的难度。如果家里没有得力的人带着去,老人孩子一般也不会参加这种酒席。

二、 生活水平提高,吃酒席的吸引力变小。

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不高,鸡鸭鱼肉都是稀罕物。人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点。如果亲戚家要办酒席,一些小孩子宁肯不去上学,跟老师撒谎请假,也要跟着大人去亲戚家吃酒席,只是为了解解谗。

而且有书君老家曾流传着一句话叫作“吃一席,饱一集”。“一集”一般是五天。

意思是说人们吃一顿酒席,五天不吃饭也不会饿。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夸张,但足以说明当时吃席的确可以让人们酒足饭饱、回味无穷。当时吃席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农村实行了公路“村村通“工程,交通方便。而且家家户户几乎都买了汽车或者两轮摩托车。

出行更便捷。农村人买什么东西,一脚油门很快就到了城里的菜市场或者超市。

再者,物流也方便,每个村里都有规模不等的便利店,农民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就是不进城,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鸡鸭鱼肉也成了家常便饭。

这样的话,农村酒席上的大鱼大肉,对人们的吸引力就小多了。

有的孩子,宁肯在家吹着空调多玩会电脑,也不愿意跟着大人去吃酒席。

三、 不放心农村酒席的卫生状况。

农村的酒席一般是摆在自家院子里,往往也是请村里有两把刷子的烧菜能手来家里充当大师傅,帮忙掌勺。

但是,农村比不得大饭店的后厨,各种餐具琳琅满目,洗涮都方便。农村酒席的餐具一般都是借来的或者租来的,平时洗衣服的大盆就是洗碗池,用洗衣粉充当洗洁精。

夏天还好点,冬天这些碗就统统在两个大盆里洗两遍就OK了。菜上桌以后,往往还能看到盘子边上那些黑黑的手印……

再就是农村酒席摆在院里,也没有搭个大棚。冬天人们在瑟瑟的北风中,热菜一上桌,一会儿就变成凉菜了。

更别说人有多冷了。况且一些细微的灰尘也会随飞飘舞,一会儿盘子边上就会落下一些,肉眼可见。这种情况下,吃一顿酒席简直是受罪!

四、 不喜欢农村酒席的某些陋习。

其实虽然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在酒席上,还是存在一些陋习的。有的人不等别人吃完就开始拿出塑料袋打包,往往让别人很不舒服。有的用自己的筷子从盘子里扒拉来扒拉去,专找自己喜欢吃的食材,也不管自己筷子上是不是沾着啥东西。

有的带着熊孩子,整个吃饭过程闹腾不说,冷不丁冲着桌子打个喷嚏,或者一不留神就捏起掉在桌子上的骨头扔到汤盆里,你说这饭还怎么吃?如此这般几回,人们对吃席都有些恐惧了。

还有的人,去吃酒席的时候,特别“缠席”,就是总也吃不饱,喝不够。甚至有的家里老人去世后办酒,别桌的人都吃完撤了,有些人还没有眼力见,还在吆五喝六酒兴正浓。同桌的人催着上主食,这个人还想喝,甚至还极力劝酒。仿佛这个桌上没有人喝醉,他就不肯罢休。

去农村吃酒席的时候,如果遇上以上几种情况,也是非常悲催的。因此,人们对吃酒席也就有些抵触情绪了。

五、 只随份子不吃席,以示对主人的不满。

过去人们办酒席,就是家里有孩子要结婚,或者添丁进口的,或者有人去世,才办酒席。但现在人们也是富裕了,除了以上提到的,孩子考上大学,搬家,老人祝寿等也要办酒席。

有书君老家那边,原来孩子订婚也不举行仪式,就是双方父母,再加上婶子、姨这些近亲的女眷出面,摆上两桌就行了。但是有书君的一位同学X却独辟蹊径,他的孩子订婚,却开创了一个订婚也摆宴席的先河。他通知了有三百人,预设了三十桌。

像我们这些平时根本就不联系的女同学也都通知到了。

订婚拿份子,结婚更少不了。同学有的私下议论,都对X颇有微词。

有的同学说,那天自己也没什么事,离着很近,但是只是从微信给X转账过去,不想去吃酒席。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对X的不满。

可能好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最后这三十桌只稀稀拉拉来了二十桌人,每桌也不过六七个人。这样主人家是赚了钱,但是却赔了口碑与好感。

其实,现在农村吃席出现“冷席”的现象,有的是因为社会的进步,比如,人们忙着挣钱,没有时间去吃酒席;还有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酒席对人们的吸引力变小了。

再就是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农村酒席卫生状况堪忧,存在一些让人接受不了的陋习,使得人们对农村酒席望而却步。

还有,有些人巧立名目借机敛财,招致被邀请赴宴的人不满,只拿份子不去吃饭,也是用这种方式在表达一种抗议。

不管怎样,人们生活在红尘中,总要跟别人打交道,要处理一些人情世故。只愿人们在相处时,多一分真诚,多一分美好!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这是为何?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上小时候自己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去和父母一起吃酒席,那时候觉得吃酒席是最幸福的事情,各种饭菜都馋的自己流口水,最喜欢的就是那道八宝甜米饭,后来长大后感觉吃到的八宝甜米饭都没有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吃酒席吃到的好吃。

那时候如果谁家办红白喜事,一个村里面的人都会来帮忙,一些推小车卖小零食的老人还会早早的在办事人家的门口摆上摊子,桌子都是摆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最兴奋的就是小孩子了,饭菜一上桌小孩子的筷子一个比一个快,吃完之后大人们还会将桌上没吃完的饭菜收一收,拿回家继续热着吃。就算是收回家的剩饭,那时候都觉得无比的美味。但是现在不同了,农村办事已经远没有过去那样热闹了,不少人家办事的时候都有些冷清,吃饭的酒席也没有过去的多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种原因生活条件变好了,现在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变得比过去好很多了,村里面的小汽车、小洋楼比比皆是,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吃的也比过去好太多了。小时候吃肉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现在想吃随时都可以,下馆子更是经常的事情。不仅吃的好,各种菜品大家也都吃过。所以酒席上的那些饭菜大家已经没有那么感兴趣了,吃不吃也都可以。想想小时候吃酒席大部分都是会带上自己的孩子的,为的就是给孩子吃点好的。现在小孩子生活的好,对肉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如果不是节假日很少会有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去吃酒席的。自然吃酒席的人就少了。

大伯说,以前吃一次席比过年还开心。那时候家里的小孩多,为争去吃席的名额兄弟几个还大打出手呢!现在随了份子钱却不去吃,时代真的变了。

相隔太远,互相随份子钱就算了

我记得我前两年结婚,就不想通知我的大学同学。同学分散在天南海北,来是不可能来了,知道了也只是发个红包,所以就想“偷偷”结完婚就好了。

最终,同一个宿舍的死党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风声,纷纷发来祝福并红包,可是没有一个来婚礼现场的。前两天,其中一个舍友结婚,又得随礼回去,来来往往,倒显得有些俗气了。

情谊淡了,彼此来往得少了

我从小就不爱走亲戚,每次父亲都会说:你不去亲戚家,亲戚也不来我们家,那还算什么亲戚?亲戚之间就该多走动走动。

以前总是说“礼轻情意重”、“人来即礼到”。可是现在变了,红包多大要攀比,送的礼品要比较贵重不贵重。现在的亲戚,在一起的的时间太短,彼此的情谊断了,彼此来往得次数自然就少了。

席面等级不高,没有必要来

农村俗话叫做“红事叫,白事到”,很多喜庆的事并不是很重要,只是请亲朋好友来吃一顿而言。一般的红事,在外上班的人是不会火急火燎地赶回家的,通常给一些礼金就好了。

白事的话,是不能寄礼,需要本人到场的。哪怕离家好几百公里,也是需要赶回去的。不然的话,错过了是没有补救的方法的。


平谷胖二哥


人口结构

从人口结构来说,在过去农村人比较多,因为过去都有要儿子,要很多儿子的想法,导致大量的农村家庭都在比拼生孩子比赛,而过去交通闭塞,想要出门是非常困难的,导致农村人口较多,而且农村生活单一,对于酒席来说看热闹的人会比较多。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由于交通发展,农村人想出门已经像过去上街一样简单,加上农村赚钱的机会少,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外出务工,就算是家里有什么酒席之类的,只要不是红事白事,一般都是家里面随便有个人意思一下就行了,所以虽然农村人口仍然多,但是实际上剩余的只是一群老人小孩,在不是非常重大的红事白事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冷席现象。

外出打工的人多

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我们当地来说,我们贵州风俗还是比较多的,除了我们常见的婚嫁和老人去世往往会有较多的外出打工的人回家帮忙外,比如过去比较流行的搬家、过大生、剃矛头、打保福之类的酒席已经引发很多人反感,一般外出务工的人是不会回家的,只是家里有个老人甚至小孩去看一下,份子钱随了,打个电话甚至连电话都不打就了事,所以这些酒席现在办起来是比较冷清的,几乎就是几个老人小孩在办。

农村人的生活水平提高

在过去生产力低下,很多家庭人口多,而唯一的经济来源靠养殖或者农业种植,在那个时候医疗技术不发达,农业技术也不发达,导致种植产量低,养殖死亡率高,很多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都不高,就像我们小时候我们贵州很多地方都是吃包谷饭,想要是稻谷饭只有等村里有酒席的时候才可能吃到,甚至那时候的酒席还要等到正规酒席的那天才有稻谷饭吃,其它时间还是包谷饭,所以我们那时候想要吃到稻谷饭的两种渠道就是村里的红白事或者过年。在那个时候,为了吃的,自然会有很多人去,就连成人也是这样,往往遇到红白事的时候都是全家上阵,不会在家里做饭吃的。

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家庭的孩子都不多,加上外出赚钱方便,很多家庭的还是都过得比较好,而且学校还有不错的福利,实际上红白事的那点吃的,相对家庭来说已经算不上好了,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孩子们有了更多比参与红白事更加有趣的玩法,导致就连孩子也不愿意去参加,少了过去红白喜事一旦吃饭孩子们狼吞虎咽抢座位的热闹局面,现在农村很多孩子想要参与这些活动甚至要用哄才会去,自然就没有过去那么热闹。

还人情

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原因,由于现在交通发展,人际关系也比较广,导致大量的年轻人在外面结石了很多朋友,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关系也慢慢变淡,但是由于过去接受过人家份子钱,在人家做酒席的时候由于距离太远,又不得不还,所以大多采用请朋友带或者发红包的方式,人却不到现场,就连很多外出的亲朋好友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导致酒席更加冷淡。

心里不满

其实现在农村很多酒席已经令人厌恶,不但国家整治,老百姓也不喜欢,有的人一年做酒席很多次,导致亲朋好友也厌烦,毕竟农村也忙,红白事是没有办法,但是那些乌七八糟的酒席确实令人厌烦,就如我们当地来说,有一家人生了几个儿子,儿子又生了一堆儿子,一年办的酒席据十几次,每个孩子要剃毛头一次、整天又是做大生、叫魂、生日、搬家等等层出不穷,哪怕被村里警告了多次还是悄悄办,其实很多就算是亲人也厌烦了,但是为了赚点小钱,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会不厌其烦的办下去,最后导致就连亲戚也只能是送点钱甚至装作不知道就算过了,这样的酒席冷场就比较正常了。


蜂部落


大伯手里拿着一把写着名字的红包,看着好几桌空席,小声嘀咕:现在的人都怎么了,礼金都给了,席面也开了,怎么就没人来吃呢?

大伯说,以前吃一次席比过年还开心。那时候家里的小孩多,为争去吃席的名额兄弟几个还大打出手呢!现在随了份子钱却不去吃,时代真的变了。

相隔太远,互相随份子钱就算了

我记得我前两年结婚,就不想通知我的大学同学。同学分散在天南海北,来是不可能来了,知道了也只是发个红包,所以就想“偷偷”结完婚就好了。

最终,同一个宿舍的死党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风声,纷纷发来祝福并红包,可是没有一个来婚礼现场的。前两天,其中一个舍友结婚,又得随礼回去,来来往往,倒显得有些俗气了。

情谊淡了,彼此来往得少了

我从小就不爱走亲戚,每次父亲都会说:你不去亲戚家,亲戚也不来我们家,那还算什么亲戚?亲戚之间就该多走动走动。

以前总是说“礼轻情意重”、“人来即礼到”。可是现在变了,红包多大要攀比,送的礼品要比较贵重不贵重。现在的亲戚,在一起的的时间太短,彼此的情谊断了,彼此来往得次数自然就少了。

席面等级不高,没有必要来

农村俗话叫做“红事叫,白事到”,很多喜庆的事并不是很重要,只是请亲朋好友来吃一顿而言。一般的红事,在外上班的人是不会火急火燎地赶回家的,通常给一些礼金就好了。

白事的话,是不能寄礼,需要本人到场的。哪怕离家好几百公里,也是需要赶回去的。不然的话,错过了是没有补救的方法的。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对于那些碎完的玻璃,拿回去翻修,的现象,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


一点三农


说说我们那里吧,河南南阳的,农村,我们这里是有这种情况的,在我们家就有过这种情况

现在农村大多数是老人在家,看孩子,看家,种地,家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种地从播种到收获都是机器,虽然说一年到头不挣啥钱,但毕竟人也不费多大事儿,所以也在种。家里收入主要来源于年轻人打工,年轻小两口子出去南方打工,一年也得挣个十万左右,所以现在我们那里家庭条件都相对于以前,好了特别多,房子有了,车好多人也有了,手里还能有点闲钱,平时没事几个人,或者家人都会去镇上饭店去吃饭,吃的比坐席时候还好,所以坐席有时候也不稀罕去,稍微有点事就不去了,没事了才会去吃。去的大多数也都是年纪大的老人。

平时逢节假日,年轻人回来了,有的也不喜欢去凑那个热闹,常年不在家,遇见人也没那么亲了,见了长辈了一遍一遍的被问,在哪儿打工啊,一个月挣多少啊,干的啥活啊,问完一群老太太在那儿闲扯,互相交流一下信息,攀比攀比,谁混的好,谁混的不如谁呀,说说别人闲话。所以年轻人不愿往那些个场合去,但最基本的礼仪还要有,礼该上还得上。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哦😊


乐多08


农村的“冷席”现象频出,份子钱都给了,为啥人都不到场吃顿饭呢?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是每个地方的风俗、给的红包数量、以及个人原因引起的。

这3年,我家就办理了两场白事,一场红事。16年奶奶去世,17年我弟结婚,今年4月底大奶奶去世。我奶奶去世,我爸叫我们准备55桌菜,我叫二叔准备了70桌,结果总共有80多桌的客人,都得去街上买十几桌的菜。厨房以及建坟墓的都没好菜吃,亏待了他们。第二天再叫他们过来吃饭。我弟结婚,这是喜事,基本都是发了请帖才来的,总人数按照一家老小都算好了。后来多出几桌客人。今年大奶奶去世,也是有很多客人过来,还好我们经历过两场,菜准备得够。

我这里是广西都安,我们这边红白喜事,都是随礼,100起步,好一点的200,家人自己愿意给多少就多少。而且来的以及随礼过来的都会返还20的红包。我们每次办酒席,最怕菜不够。如果是白事,你可以只开一百块,别人家办三天道场,你每个晚上都来吃饭,也没有人说你,家主还很乐意。这边上了年龄去世的白世,很多人是自愿过来的。喜事的,只要他们认为你可以交往,口头通知,或者他不知道,也会过来。

出现冷席的现象,可能是你们那边份子钱过多,给的少的,不愿意来,或者人家白天上班,没时间过来。

在我们这里,家里有红白喜事,很少出现这种冷席这种情况。

不要认为我们好酒,白事没人喝多,喜事为了开心,猜码的是有。


农村人雄起


农村宴席礼到人不到,份子钱随了人不吃饭就走,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常见了,归根揭底的原因,现代人的生活水平高了,不在会刻意的因为去吃,而把时间浪费在宴席上面,毕竟在农村一场宴席的时间长达几个小时,我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能吃席,不管是婚丧嫁娶喜事忧事,只有听到村子里面有放炮的,马上就寻思着能大吃一顿了。

农村“冷席”现象频出,份子钱都给了,为啥人却不到场吃顿饭呢?

原因一生活水平高了,农民对于大吃二喝已经有些疲惫,现在农村的日常生活,虽然不能做到每顿饭有鱼有肉,但是不在一门心思的馋吃喝了却是事实,所以过去那种单纯的因为吃喝,而必须参加宴席的事情逐渐的不存在了,农村宴席上面基本上没有素菜,一桌子都是肉,这对于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的人是很排斥的,第一感觉肉吃多了不好,宴席上面的肉质也得不到保证,而且人多嘴多,人都会有一种多虑感觉。

原因二生活节奏太快,农村的喜事一般开席的时间都会在一点左右,而丧事因为礼数太多,很多时候两点钟都吃不到饭,你卡着吃饭时间去有会被别人认为没有礼貌,所以对于事情多,不喜欢热闹的人来说,是受不了这种时间上的煎熬的,一场宴席就会用掉一天的时间,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原因三吃饭地点有待改善,客观事实的说,现在农村的宴席还是在露天进行的多,一般情况下说秋天冬天,在外面参加宴席还好说,如果赶到春天呼啸而过的风,夹杂着灰尘实在是让你吃不下去,而夏天室外将近40度的高温,面对一桌子的肉,那种油腻而又炎热的感觉,会让你彻底没有吃下去的胃口。

原因四人际关系单薄,很多宴席都处于一种没有必须要去的理由,别人通知你了,你去吧周围都是陌生人,吃喝会感觉到拘束,不去吧有损人家的面子,因此把钱随上和办事的主人打一个招呼离开,实在是在稳妥不过的事情了。

原因五拒绝喝酒,参加宴席对于不想喝酒的人总是很被动的事情,一个桌上几个人都喝酒你自己不喝,难免会给人一种孤傲的感觉,喝吧自己实在是难以入口,不喝吧有怕亲戚朋友认为自己拿架子,通常劝过来劝过去,就会合格烂醉如泥,我自己参加宴席有好几次这样的感触,姥姥那里的人好客好喝,你去了本身自己就是晚辈,长辈和你喝个酒你根本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代驾提前都给你安排好了,这酒你还能不喝吗?所以我通常都是能躲着不去就不去,只要去了就做好了烂醉如泥的准备。

在我认为农村的宴席会逐步的走向一种完善发展的过程,会有专门用来吃饭的厂房屋子,而菜品也逐渐会慢慢把肉所沾的比重去掉,毕竟吃的精致一下,喝好不喝倒才是参加酒席一件惬意的事情,在这里小小李想问一下,你们村里有专门摆宴席的地方吗?遇到大雨大风天气你们有是怎么解决的那?

我是农村小小李,如果你对我的回答有些许满意,希望你能给我一个点赞和关注。


农村小小李


我给你讲讲为啥冷!我只代表辽宁,先说说我们这都干啥需要随份子,摆酒席,1结婚,2死人,3生孩子,4/60大寿,66大寿,80大寿,5高考,6当兵,7家里开业以及孩子在外地做生意开业一般爸妈都在家旁边饭店摆桌,8盖房子,孩子买楼房了,我可能还有不知道的就说这些吧、每一家还不一年有那么一回事、全村好几百户、你就听吧、天天都有放炮仗的,以前都是谁家办事提前找人挨家通知、后来在村里大喇叭直接喊谁谁家办喜事,现在农村都哎声遍地哪还有心情吃东西、一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随礼20000元、一年种地才几个钱、那你要是不去呢、周围人都不待见你、农村人观念偏执、都怕自己家有个啥事没人捧场、假如死人了、那要是没人来抬不得让村里笑话死、所以咬着牙,有那种没办法家里就是没事的咋办、把门框换个新的、摆桌、还有一件事情是真实的,有一家老母猪下崽子,放炮摆桌!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没办法啊都是逼的、村里有个人,为人特别会来事,那是各家办事情都找他做主持,这个主持能说会道、他自己家也盖了俩房子,人缘好啊,摆桌收了二十万左右,收玩了俩口子在家数钱高兴,村里人茶余饭后议论也是人家厉害、后来每年的每天他都在还礼、这一年他儿子结婚,又轮到他摆桌了、好一顿宣传,这一下接了26万,等没一星期、一家人搬走了,从此打电话不接人也联系不上了、后来知情人说、他真的玩不动了,才选了这个路、!农村啊!不容易!





财神1449316


说起来这件事情老张就特别的来气,因为去年家里面举办喜事的时候,一邀请了很多的亲朋好友,而且这些亲朋好友也信誓旦旦的答应到时候一定亲自到场。要知道老张家里面这将近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办过什么大点的红白事,这些年光给别人送份子钱都送出去了上万块钱。但是到了当天的时候,很多朋友和亲戚只是到场晃一头,写一个份子钱就走了,当时老张还非常的生气,觉得这是人家不给我面子,事后老张也反思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出现这种“冷席”现象并不是老张家一个,实际上现在农村这种做冷席的现象非常普遍。



①人情关系的淡薄。以前农村有句老话叫做“姐死门槛段,姑死不往来”,说的就是亲戚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但是现在很多的关系比以往变得更加的淡漠,因为本身现在的通讯越来越发达,以前发生什么事情都需要见面,现在只是在手机上打个招呼,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实际上长时间的不见面,亲情关系自然就淡疏了。



②现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忙。农村很多人的生活现在实际上和以前的变化非常非常的大,有出息的就直接搬到城里面去住了,彻底的跳出农村。但如果留在村子里边的年轻人,基本上也都外出务工,只有过年的几天可能会回来几天。这样的生活实际上让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毕竟外出务工,不像以前在农村家里面那么多有空的时间,时间的不自由,实际上也是出现这种农村做冷席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生活水平变好了。以前的时候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那可是一个很大的事情,熟人也喜欢去凑这个热闹,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席间可以吃顿好的。现在咱们的生活水平都好的,平时的生活完全可以吃上大鱼大肉,因因此这种作息对于很多人就失去了一定的诱惑力,自然而然很多人就不稀罕了。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实际上这种现象就不是一两个案例,而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现在农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好有坏,但是从目前来看还是让很多人心里不是很舒服,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欢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讨。


老张谈三农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就像我把5月1号有个朋友孩子百岁宴。他去年结婚时候我随礼1000元,一年后孩子满月又打电话来,还提前半个月打的电话,我都告知他了,我说五一我可能要去西安,但是,人家电话口气貌似像我欠他钱一样,有种不去也得去意思,后来,我和其他几个朋友商量一下每人再随礼1000,人就不去了。

有两种原因: 1 这种随礼事情,我见得太多了,一年怎么也得随出去几万块钱,像结婚,百岁宴,乔迁宴 生日宴 其实全都是关系网,那有什么朋友间真情实感。

2 酒店 都吃烦了,过来过去就那些饭店,翻来覆去就那些菜 流水朋友,固定的席。平时请客吃饭,也吃的那些东西,实在觉得没意思。钱到位就行了, 人家叫你,也不就是为了要钱吗。 对吧!你人不去 人家还剩了。还少定一桌,要得也就这个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