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支持與感動是堅持動力——“方艙”裡的“戰地記憶”

來源 | 都市現場(jxtvdsxc)原創發佈

近日,江西援助武漢醫療護理隊是頻頻引發關注。23號,《都市現場》一起幫助武漢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劉猛,找到了他在洪山方艙醫院治療時,給他“活下去”希望的江西護士楊輝利;而方艙醫院中,“江西護理排班模式”也在越來越多的醫療隊中流行了起來。

患者的支持與感動是堅持動力——“方艙”裡的“戰地記憶”

徐丹,江西醫療護理隊的一名“85後”護士,今天來聽聽她日記裡的“戰地方艙 ”是怎樣的?

時間:2月23日晚8點

口述人:徐丹

患者的支持與感動是堅持動力——“方艙”裡的“戰地記憶”

2月23日晚8點,因護目鏡和口罩壓迫形成的創傷終於好了!晚上7點15分,燒好水,照了照鏡子,徐丹發現昨天黃老師給她處理的鼻子上的壓創,奇蹟般地好了,徐丹想盡快戴上防護裝備,不再受傷。徐丹表示,從醫11年以來,她還是第一次在一座33小時建成的醫院裡,與好幾百位病友共患難。江西隊是第一個進艙的,這一夜,大家都通宵沒閤眼。

徐丹說:“當我看到這些床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南丁格爾,南丁格爾是一個戰時女神,其實在那個時候,就是相當於戰地醫院,條件也非常地簡陋,我們方艙醫院其實參照的也是戰時醫院的,這樣的一個模式。”

徐丹告訴記者,一開始,大家在艙內工作都是6小時起步,加上穿脫防護服、交接班,一個班下來差不多要9小時,胸悶、噁心嘔吐、頭暈,都成了家常便飯。

戰“ 疫”,如果只靠一時的衝勁、激情,又能支撐多久呢?更何況咱們醫護人員又不是鐵打的。很欣慰,咱們江西隊很快摸索出了一套特有的排班制,每天6個班次,一班7個人,艙內的工作時間也穩定在了4小時。用徐丹的話來說,大家充電足足的,戰鬥力自然滿滿的。

患者的支持與感動是堅持動力——“方艙”裡的“戰地記憶”

徐丹說,這裡有很多“90後”的小姑娘,她們跟患者溝通交流也特別好,並且會把她們那種樂觀的心情都傳遞給患者們,因為患者的心理治療,很重要。

戰地方艙,有著“戰”的樣貌,卻又猶如“諾亞方舟”,託付著“生”的希望。徐丹記得有位爺爺,跟她說的第一句話是“姑娘,對不起,大過年的就讓你們大老遠跑來,還跟我們這些人待在一塊。徐丹也在心理說:“大爺,你們‘這些人',是我們血脈相連的同胞啊!”

徐丹說,其實在醫護人員看來,既然選擇了這一個職業,選擇了披上這一身白大褂,能做好的就是照顧患者,救治患者。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患者們居然還能反過來安慰我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和他們一起打贏這場仗呢?

患者的支持與感動是堅持動力——“方艙”裡的“戰地記憶”

曾經,武漢讓人留戀的是它熱鬧,是它櫻花,所以徐丹也時不時會來這座城市,逛逛、吃吃,未曾想,有一天和武漢,是這樣的相見。

徐丹說:“我們希望我們能儘早地呼吸在同一片的藍天下,共賞櫻花,在武漢的街頭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