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支持与感动是坚持动力——“方舱”里的“战地记忆”

来源 | 都市现场(jxtvdsxc)原创发布

近日,江西援助武汉医疗护理队是频频引发关注。23号,《都市现场》一起帮助武汉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刘猛,找到了他在洪山方舱医院治疗时,给他“活下去”希望的江西护士杨辉利;而方舱医院中,“江西护理排班模式”也在越来越多的医疗队中流行了起来。

患者的支持与感动是坚持动力——“方舱”里的“战地记忆”

徐丹,江西医疗护理队的一名“85后”护士,今天来听听她日记里的“战地方舱 ”是怎样的?

时间:2月23日晚8点

口述人:徐丹

患者的支持与感动是坚持动力——“方舱”里的“战地记忆”

2月23日晚8点,因护目镜和口罩压迫形成的创伤终于好了!晚上7点15分,烧好水,照了照镜子,徐丹发现昨天黄老师给她处理的鼻子上的压创,奇迹般地好了,徐丹想尽快戴上防护装备,不再受伤。徐丹表示,从医11年以来,她还是第一次在一座33小时建成的医院里,与好几百位病友共患难。江西队是第一个进舱的,这一夜,大家都通宵没合眼。

徐丹说:“当我看到这些床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南丁格尔,南丁格尔是一个战时女神,其实在那个时候,就是相当于战地医院,条件也非常地简陋,我们方舱医院其实参照的也是战时医院的,这样的一个模式。”

徐丹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家在舱内工作都是6小时起步,加上穿脱防护服、交接班,一个班下来差不多要9小时,胸闷、恶心呕吐、头晕,都成了家常便饭。

战“ 疫”,如果只靠一时的冲劲、激情,又能支撑多久呢?更何况咱们医护人员又不是铁打的。很欣慰,咱们江西队很快摸索出了一套特有的排班制,每天6个班次,一班7个人,舱内的工作时间也稳定在了4小时。用徐丹的话来说,大家充电足足的,战斗力自然满满的。

患者的支持与感动是坚持动力——“方舱”里的“战地记忆”

徐丹说,这里有很多“90后”的小姑娘,她们跟患者沟通交流也特别好,并且会把她们那种乐观的心情都传递给患者们,因为患者的心理治疗,很重要。

战地方舱,有着“战”的样貌,却又犹如“诺亚方舟”,托付着“生”的希望。徐丹记得有位爷爷,跟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姑娘,对不起,大过年的就让你们大老远跑来,还跟我们这些人待在一块。徐丹也在心理说:“大爷,你们‘这些人',是我们血脉相连的同胞啊!”

徐丹说,其实在医护人员看来,既然选择了这一个职业,选择了披上这一身白大褂,能做好的就是照顾患者,救治患者。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们居然还能反过来安慰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和他们一起打赢这场仗呢?

患者的支持与感动是坚持动力——“方舱”里的“战地记忆”

曾经,武汉让人留恋的是它热闹,是它樱花,所以徐丹也时不时会来这座城市,逛逛、吃吃,未曾想,有一天和武汉,是这样的相见。

徐丹说:“我们希望我们能尽早地呼吸在同一片的蓝天下,共赏樱花,在武汉的街头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