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死人,要吹嗩吶,有的還放煙花,很熱鬧,你怎麼看?

柳絮飄飄風淡淡


我們這邊農村有人去世的話就是吹嗩吶,這是一種風俗,但是放煙花的沒有過。

在農村誰家有個紅白事近房都會來幫忙,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場面是很熱鬧的。

一般農村人都在外打工,可以聚在一起的機會很少,所以即使是白事大家聚在一起還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小慧小慧呀


以前也就在五年前吧,我們這故去老人再省也得一萬四五。宴席,嗩吶,棺材,棺罩一應俱全。八人嗩吶隊得一千六百至二千元。再來二人女唱角又要五佰元。出殯時鞭炮齊響,嗩吶震天,真不像死人情景。在縣鎮村各級領導三令上審,反對鋪張,弘揚節儉這三四年我們這全改變了。人死後火化,上午回來,下午親戚朋友弔唁,接著入土為安。現今也就三四千元完事,又節儉又省去麻煩。


王連全


對於這個問題我說一下我自己的感受,還記得小時候農村老人去世就是隻有嗩吶,我們那的叫法就是有幾班嗩吶,一般有幾個子女就有幾班嗩吶,一個子女負責一班嗩吶的錢。嗩吶班數多就代表這一家家丁興旺,熱鬧。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後來又有了歌舞表演,這個一般是在晚上表演,就是在車上搭個表演舞臺,表演內容也各不相同。再後來又有了放煙花,因為有一種老人如果是高齡去世那就叫喜喪,一般放煙花也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人家。關於這個做法,一個是圖熱鬧,其實另外一個原因也是攀比心態造成的。


小孟身邊事


這是農村的一個習俗,我老家那邊也是這樣,也算是對去世的人一種送行的方式,畢竟人不在了,那麼自己的親人還是很悲傷的,熱鬧這個詞應該所表達的並不是快樂,而是場面大,想為已故的人帶去這麼表達,嗩吶聲帶去你的悲傷,煙花為你照亮遠方的路。


鄉村阿喬哥


對於這個問題我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我是一位河南人,在河南生活了二十多年,對於我們那邊的習俗也有所瞭解,我小時候如果死人了有的請吹嗩吶的,但是大部分都是沒有請,簡簡單單的,也只是有兒女守在逝者身邊,根本不會放煙花的。現在的人死了,只有一小部分請吹嗩吶的,大部分都是請歌舞,挺熱鬧的,感覺一點都不像是辦喪事的。我老公是重慶的,我和我老公結婚十多年了,對這邊的風俗習慣也慢慢的瞭解了。我個人感覺這邊的風俗習慣不是很好,這裡死人的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首先人死了以後,周圍幫忙的最少要幫三天,一般遇到時間不合適的要五六天,甚至有時候七八天,周圍的人一家老小都去幫忙,名譽上是幫忙其實也就是一天三頓煮飯吃,然後就玩,打牌,根本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一天到晚煙,酒,米,菜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另外還要給死者請道士先生做法,超度亡靈。人要埋的前一天那些客人都要來吃酒,凡是親戚每家每戶都要請人打鑼鼓過來,並且還要買火炮,對於親戚來說開支也不小,死者的兒孫還要請樂隊,請大鼓等等,晚上主人家放火炮,放煙花,一放就是幾個小時,這些都是錢。我本人認為這種風俗習慣真的不好,太浪費了。其實作為逝者的親人,他們也表示是確實是浪費,但是風俗習慣已經現成這樣了,你不這樣做,別人會看不起你的,所以只好打腫臉充胖子,都是為了面子。我認為政府部門應該制止一下,既然人已經不在了,但是活著的人還要繼續生活,即使你做的再風光,人死不能復生,他(她)也活不過來了,更加看不到你所做的一切。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孝順的人,那麼生前就要好好的對待他(她)孝敬他(她),讓他(她)開心快樂的度過每一天,而不是等他們不在了,為了要面子,而做樣子給活著的人看,對於這樣的人,請問你們良心上過的去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4f9c67b7cba84edba5967efbeb7cadd6\

80後的寶媽敬敬


生老病死,死者為大。

千古艱難唯一死,人死如燈滅。

人生短短數十載,隨著最後一口氣嚥下,生前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輝煌沒落,統統都雲消霧散,如同過眼雲煙。

而死者的家屬為了送至親之人的最後一程,吹嗩吶以表示哀悼,請道士做道場為死者指路昇天,都是中華五千年的傳統,雖然會有花費,但一個人一生只有一次,死者家屬願意掏這個錢。

況且老人相信來生,如果死者沒有道士做道場,靈魂會沒有歸宿,不能輪迴,會成為孤魂野鬼,而死者的兒女會被認為天大的不孝,所以不要讓別人背上 不孝的罵名。

關於放煙花這個現象,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死者安葬都能放煙花。

死者年齡大,屬於生病或年邁自然死亡才能放煙花,如果死於車禍或者非自然死亡,是不能放煙花的,或者死者沒有滿60週歲,屬於短命,這種情況也是不能放煙花的。

在農村,一般死者在80歲以上自然死亡的,放煙花的要多一些,因為死者是高壽,如果不是單身漢,至少稱得上四世同堂,老人離世是哇。往等極樂,駕鶴西歸。

所以說吹嗩吶和放煙花都是正常現象,相反一味禁止傳統喪葬習俗,是有背華夏傳統,不尊重信仰。


蟹小小小花


在農村,死人辦喪事,在人們眼中可以說喪事在農村的講究有不少,人們都十分重視這些講究,喪事不僅是對已故之人的悼念,而且稍不注意辦的不好,村裡人還會說閒話。

許多地方都有專門主持喪事的人,他們對喪事的各種流程都很精通,專門負責整個白喜事的各種繁瑣之事。

在很多地方,農村在辦白喜事的時候比較講究熱鬧,通常烘托出一個熱鬧的氛圍,這時候放鞭炮、音樂、煙花、奏樂器都是為了起到這樣的效果。



然而最近幾年,喪事在農村大操大辦,讓不少農民苦不堪言,隨著農村移風易俗的改革,專家們提出建議,禁止這些活動,違者將要罰款。喪葬改革新規上面第一條就寫著,取消吹鼓手、唱大戲、提倡現場播放哀樂,據瞭解有的地方為了加快移風易俗的轉變,對違規者進行罰款,對此很多農民表示非常不解。



我個人認為,這種移風易俗的風氣,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不能搞一刀切,要循序漸進的對農民說服教育,慢慢的農民的思想就該轉變過來了。


蜜汁林


這一切都流於形式了,好像搞得越隆重就彰顯出對逝者越孝順似的。

我村上有一對夫婦,生有三兒兩女,按輩份,還是我的叔公。一生勞勞碌碌,娶兒媳帶孫子孫女。漸漸地幹不動了,兒子們也看不順眼了,便把兩老趕到堆雜物的土房裡住。

一日,叔公胃病又犯了,疼得在地上打滾,有鄰居看見了,告訴他正在打牌的兒子,他兒子說:“別理他,又裝病。”

第二天,叔婆推推龜縮在牆角不再叫疼的老公,已經硬梆梆了。有人說,可能是胃穿孔。

喪事辦得很熱鬧,爆竹煙花,鼓手喇叭,和尚尼姑,道士齋媽;哀樂陣陣,哭嚎聲聲,正所謂“活著不孝順,死了奉鬼神”。

公道自在人心,這些表面光遮不了人們的眼,茶餘飯後,還是遭人撇嘴。

可惜的是,兒子們並沒有從此有所改變而把母親照顧好,仍舊讓她住在那間被煙燻得黝黑的小土房裡,不知何日歸仙。


家鄉氣象


農村白事是一件很注重文化傳承的事情,大部隨波形式,吹嗩吶,放煙花,抬棺入土,都是為了讓去世的長輩入土為安,說一下我自己簡單得理解!

吹嗩吶是自古傳承,有各種曲調,白事嗩吶意為哀悼親人,有悲傷的音調,讓人聽了心裡很難受,封建迷信的不可多說,傳承不等於迷信,大家都知道!

放煙花鞭炮,有通知傳達的意思,不年不節沒人放鞭炮,除非紅白喜事,老人去世大多晚上或者凌晨,先放鞭炮,通知鄰居,老人去世,有很多事情要辦,通知鄰居前來幫忙,也有痛苦哀悼的意思,前後需要準備棺材,壽衣,套棺,給老人換上衣服,等等事宜

老人去世後事很多,親朋好友都需到場,人多自然熱鬧,畢竟有好多事情需要辦理,人多熱鬧才顯得兒孫滿堂,親朋眾多,大家齊心辦理後事,好讓老人入土為安!



豫南胖哥


我覺得這種風俗持續發揚的好,要不以後誰死了直接拉去火化?這樣不是很淒涼?中國人向來重視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樣重要。

死者為大!是中國的傳統。

人在世時,不管有多大的矛盾,一死白了,尊重逝者。白事是見人最後一面,從此生死兩隔,再無相見之日。

孝子守陵,不能離開棺槨周圍,外邊的事。白事到,喜事叫!都有鄉親們主事的操辦。請道士和尚唸經,超度亡靈。扎紙人、紙馬、別墅、轎車、童男、童女、我們哪還請唱戲的,請歌舞團,人死後放3天宇5天或者7天。全村的鄉親全家都來吃夥飯。很是熱鬧。人赤條條的來,死後事辦的大些,走的風風光光,算是體面!如果人少了,辦的簡單,鄉親們會說這家人緣不好,主家沒面子,難看。喜事你去是錦上添花,白事你去是雪中送炭。是份大人情,因此喜事你忙可以不去,禮到了就行了,白事就趕回去。

喪事在農村看來是件大事,在農村辦喪事有很多禁忌和講究,還有很多專門主持喪辦的人,這類人在農村也被稱為“大支客”“總管”,負責整個紅白喜事的策劃、調度、人事。在一些北方的農村,講究的就是一種氣氛,在入殮時,就會由鼓匠也就是嗩吶組成的樂隊,從轉村子一週,來烘托熱鬧的氣氛。

吹嗩吶,以表悲傷之情,最後等到去下葬的時候,吹嗩吶的也會跟著去,這一路上都會吹著,大家也都會跟著非常的悲傷。

雖然現在禁止放鞭炮,但是在農村辦喪事,禮花鞭炮是少不了的,很多地方還是可以放的,如今不少地方出現了用大炮的形式,就是把設備裝在車上拉著,而且還不止一輛車,甚至是四五輛車,這種現象在農村事很常見的,因為很多人為了面子,自己親人去世了,要把喪事辦的響亮一些。

有時太鋪張浪費的意思,其實這樣是很沒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