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傳統學校教育是按照工業設計思維,將相同年齡的兒童,按照統一進程封閉在特定的時間和固定場所,進行標準化與同質化教化。

未來學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挖掘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與社區、家庭、生產、生活形成良性互動,構建開放多元的辦學格局。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對於以“中國製造2025”和工業4.0時代為目標的人才培養,亟待要對傳統學習方式進行改造。在互聯網學習與現場學習的融合下,“互聯網+學習”突破了傳統學校圍牆,拓展了學習時空,形成了時時、處處的學習狀態。


當學習內容與生產生活實踐逐漸趨向一致,學習也成為人類自身再生產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部分,“互聯網+學習”開放生態圖景日益展現,學校形態也將呈現出去中心化、跨邊界化、社區化、虛擬化、共享化、開放化等特點。


在互聯網學習與現場學習融合的語境下,急需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互聯網+學校”解構與重構


在可預見的未來,對於基礎教育的中小學生來說,實體學校有著必要的存在價值。“互聯網+學習”作為當下學校教學改革的著力點,推動學習方式從標準化“班級授課制”向“個性化學習”轉變;推進學習環境從“封閉式校園”向“互聯網學習環境”過渡。


2030年,我國社會發展將會逐漸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的轉型,把握作為學習者的“人”的進化進程,如圖1所示;把握“互聯網+學校”解構與重構,學習方式將呈現“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典型特徵,如圖2所示。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開放結構導向的“互聯網+學校”頂層設計和學習評價體系改革


“互聯網+學校”要以傳統學校為基礎,以改革傳統學校為抓手,以培養工業革命4.0時代和核心素養所需人才為培養目標和評價導向,要以“開放生態”思維佈局以學校為主體虛實融合的開放的校園生態結構,做好頂層設計,如圖3所示。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協同治理”導向的學習組織架構與管理機制改革


利用互聯網思維中開放、個性化、多元化、草根化參與和去中心化等思想,解構傳統學校過於嚴格的科層制管理體系和班級建制,跨界融合並重構;構建開放辦學的、扁平化分佈式的學習生態管理體系;推進學校信息共享、數據融合、業務互聯,管辦評分離,推動傳統學校組織架構和運作流程變革,提升執行效率,構建政府部門、學校、社會等廣泛連接與互通局面,形成高效的多元化合作治理體系,建立起協同治理的學習生態創新機制,如圖4所示。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尊重人性”導向的課程內容設計與組織方式


差別化、不確定性、個性化教育的時代,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選擇權,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系統的核心應該充分體現尊重學習者個體價值,釋放學習者的人性。將多種課程、多年級、多學科的課程進行學科課程整合,開展STEAM;更多連接實際生活,設計主題式學習,開展項目化學習,探討基於情境問題動態配置課程,將課程嵌入到日常生活,將生活嵌入到課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不同的課程形態、讓更多的學習資源(包括師資等)聚集在網絡上,廣泛共享並分散控制,提供虛實結合的跨界教育服務,推動線上線下優勢融合,藉助於“互聯網+”的學習方式,落實學分、選修、走班制,取消統一的上下課方式,推行長短課和大小課、拓展學習時間和空間,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定製”,如圖5所示。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疫情時期不忘學習#   解構“互聯網+學校”,如何重新設計學校生態?

“混合學習”導向的學習活動設計與學習模式改革


藉助互聯網平臺搭建合作平臺,加速海量優質課程資源的集群;引導學生開展基於聯通主義的在線學習,促進學生課前“備課”常態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藉助於線上課程及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有效地改造傳統課堂教學,包括改造教學結構、流程、方式、模式、課時、內容,以及類型等,把教學分散在社區、博物館、高校、田野等;藉助於3D打印技術的創客教育和綜合學科實踐活動等新型的教學活動設計,強化體驗式教學方式,真正實現“做中學”,將遊戲更多地嵌入學習過程,促進線下高階認知學習和綜合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把線上與線下、課前課中與課後、校內與校外等有效結合起來,設計不同的混合教學和泛在學習的學習模式,從而對線下課堂分層、走班教學活動設計提供依據,實現課程個性化學習。

來自未來學校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