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童年”還是上補習班?取決的標準:孩子是否把快樂建立自身

在當下,家長們彷彿分成了三派:一派認為孩子應該有一個快樂童年,另一派認為孩子應該“贏在起跑線上”,這種狀況讓一些新手家長感到疑惑,童年“太快樂”的往往成年後會一事無成,而童年在學習的往往成年後能保證生存。到底應該如何選擇?


“快樂童年”還是上補習班?取決的標準:孩子是否把快樂建立自身


如果快樂是指隨心所欲地玩,那麼這種快樂童年,是一種摧毀;但同樣,如果只有一直的學習而沒有玩,那麼這種童年是不快樂的。

丹尼爾戈爾曼在著作《情商》中說過:當代兒童無形中成為經濟和技術進步的受害者--個人是贊同這一點的:

因為經濟的進步某程度上給我們帶來了更強烈的社會競爭,為了讓孩子適應這種競爭,所以許多家長不斷地給孩子提前教育,給孩子滿上各種補習班;

因為技術的進步給我們提供了便利,某程度上讓我們變得懶惰--過去我們自己教育孩子或者讓孩子自行發展,而現在即便在家也可以不落下任何課程學習,這就讓家長希望孩子無時無刻都可以通過可能的路徑進行學習,增值自我。


“快樂童年”還是上補習班?取決的標準:孩子是否把快樂建立自身



快樂童年,不是單一的快樂

越來越多地心理學研究指明孩子的早期發育需要快樂這份心理營養,以構建他們的世界觀--這是一個快樂的世界;而即便是教育局,也指明瞭幼兒在幼兒園時期應該以玩為主,不能進行提前教育。

但我們解讀這裡面的“快樂”的時候,是有誤解性的,實際上這個快樂是有前提的:因勢利導的快樂玩耍。

試想,如果漫無目的地讓一個孩子在環境中上躥下跳,孩子是快樂了,某程度上身體運動智能也發展了,可是這樣的快樂對於環境中的他人來說是一種災難,長期以往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而在幼兒園裡,他們也是快樂地玩耍,但是有老師的指導,進行有目的的學習,最基本的是給他們建立了“學習是快樂的”的一種價值觀。

所以,我們不能把快樂童年,就等同於讓孩子什麼都不學,只是隨心地玩;快樂童年,應該是在發自內心的快樂的前提下學習,在守規則的情況下玩,在有引導下的情況下玩。


“快樂童年”還是上補習班?取決的標準:孩子是否把快樂建立自身


當情緒佔據主導地位,智力可能毫無意義

當情緒佔據支配地位時,智力可能毫無意義,這同樣是丹尼爾戈爾曼所描述的,不過不同的是,上面那句話是他的推測,而這句話是他的研究成果。

不斷地給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是在不斷強化孩子的智力發展,在學業上的高成就,只能證明孩子能勝任教授等專業性的工作,但如果以此為一個“成功人生”,具備“社會競爭力”的條件,那顯然是不足的。

孩子固然是有情緒的存在,而當孩子的負面情緒佔據主導地位的時候,孩子的智力可能就顯得那麼“無用”。

舉個例子,某個孩子對父母的安排不滿,但他無從反駁,在這種情緒下,首先他的學習效率是極低的,因為他抗拒;即便強壓下來,那麼他也必然會因此而產生被動攻擊(可能是把學習內容搞砸,小錯不斷)。

而戈爾曼則提了另一個例子:一次車禍中,健康的夫婦二人和腦癱的女兒一同跌落河裡,但夫婦二人竭力把女兒推上了岸邊,最終女兒得以存活,而夫婦二人則長眠河底。

用理性來思考,兩個健康的成年人其社會價值肯定大於一個腦癱的兒童;用感性的角度來思考,父母的愛是偉大的。而這份愛,讓父母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

這份愛同樣也是情緒的一部分,在這份情緒的支配下,他們的理性就失去了意義。

同理,孩子如果被負面情緒所支配,他們的智力就難以發展。


“快樂童年”還是上補習班?取決的標準:孩子是否把快樂建立自身


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學習得快樂

學習是可以在快樂中進行的,幼兒園給我們證實了這一點,而學習的目的,也理應是幫助孩子獲得快樂的人生。

例如某個孩子在數學上有所建樹併為之感到快樂,成年後他成了一個會計師(與數學相關的職業),這份工作同樣讓他感到快樂,而不是埋怨。

而一些家長不斷給孩子滿上補習班、興趣班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孩子是否快樂,或者說孩子把快樂建立在哪一個層面。

依據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人的需求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面中不斷提升。孩子同理,他們有這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斷追求認同的過程,而健康的是最終實現自我認同,不健康的是一直在追求他人的認同。即把價值觀建立在對自身認同上,還是建立在依附他人認同之上。

為什麼要提到這一點?

因為一些家長會誤以為滿上的輔導班的孩子是快樂的,那是因為一開始孩子在追求父母的認同,某方面取得成就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向自己的父母展示、分享,當他們發現父母因此快樂,他們也就快樂。

當然,這是一個必經過程,只是家長接下來的觀念和作為,就決定了孩子的後續發展。

好的家長會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責任,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我為你願意和我分享這份快樂而高興;--把快樂“歸還”給孩子;

而不好的家長會告訴孩子,我為你的成績快樂,你的這份成績建立在不斷補習上;--把快樂建立在“成績”上;

前者讓孩子把快樂歸於自身,通過學習獲得快樂;而後者讓孩子把快樂依附在成績上,通過好成績獲得快樂;

學習是有風險的,你不能保證自己在任何學習領域上永遠獲得好成績,一旦遭遇這種風險,前者任然能享受學習的過程,而後者則可能一擊擊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