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原始寰金示意圖。“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統稱,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材質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是秦國的主要鑄幣形式之一。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對於古錢幣愛好收好的品相圜錢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戰國古錢幣“圜錢”、“圜化”、“也稱“圜金”、“環錢”,是中國古代一種最重要的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形狀是圓形,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至於它的歷史演變過程:一說由紡輪演變而來;一說由璧環演變而來。但是它是方孔錢的前身這是毋庸置疑,秦統一六國後,也統一了幣制,就是採取圓形方孔銅錢幣作為全國流通幣制。這種圓形方孔形狀錢幣幾乎伴隨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見證其興衰歷程。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最早的圜錢產生在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錢幣上面鑄造有銘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比起“布幣”、“刀幣”來便於攜帶,也便於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換髮展的需要。它的出現在錢幣興起上就有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在戰國時期為各國先後所仿鑄。先是趙國、秦國仿鑄,後有齊國、燕國仿鑄。圜錢迄今發現有十餘種,但是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古書記載“藺”、“離石”地區在戰國大部分時期內是屬於趙國的,卻有秦國鑄錢幣流通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齊國益化錢示意圖。齊國鑄造的圜錢,上面有銘文字為“益化”。“益化”錢幣是戰國時期由齊國鑄行的圓形有孔銅金屬貨幣。其形制較為獨特,穿孔呈方形且幣面有郭。齊圜錢的鑄造時期略遲,大約是在戰國晚期,但它們仍然繼承了齊刀幣的“化”為貨幣單位。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齊國“益化”錢根據上面的銘文分為三種: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錢幣直徑長3.5釐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錢幣直徑3釐米,重5.45克左右;“益化”錢幣直徑一般為2釐米,重1.30—2克。齊國圜錢方孔、背平素,有郭。錢幣上面銘文字“益化”也有人解釋為“寶化”、“明貝”、“燕貝”,只是個人觀點不同,也不一定不正確,對於說這種解釋是不確切的說法,也是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益化”錢的“益”舊說等於20兩或24兩,看來也不一定。“益化”字的“益”是為20朋貝,銅一益曾等於貝幣的20朋貝,但它的幣材重量稱“溢”,應該不是20或24兩的鎰,這個“溢”字為一把粟米的重量。'益化"錢鑄行時期在戰國末年,具體說,"益化"錢開始鑄造流通時間應是齊襄王復國以後的事情。如果鑄行在秦漢之際,否則,近年在山東戰國晚期墓考古發掘就不會只出土一枚益六化了,而是會有大批“益化”錢被發現。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燕國圜錢。錢幣銘文為“匽”、“匽化”、“一化”都是燕國晚期所鑄造。“匽” 錢方孔圓形,無輪廓,背平素,一般直徑2.9釐米左右,重4.2—4.6克。“化”本來是刀幣的單位,齊刀就鑄上化字而稱為“法化”。看來“燕化”與一枚燕刀化就名目價值來說應該是相等的。“一化”錢圓形方孔,分為有廓和無廓兩種,背平素。這種圜錢一般直徑1.8—1.95釐米,而厚薄很懸殊,所以重約1.1—2.6克,一般重為1.4—1.5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燕國寰金。是通貨紊亂時期產物,多次改造後流通的鑄幣。有人把“匽”、“匽化”、“一化”三種貨幣看作“三等制”,以齊國“益化”圜錢的三等制來比較作依據的,可能有點不對。其實,這三種燕幣的鑄行時間是有先後順序的。“匽”錢是由"燕化刀幣"改的“圜錢”,流通時間很短,便又鑄造發行了減重的“燕化”圜錢,後又再進一步減重而鑄造發行燕“一化”銅幣,所以後世不易發現“匽”錢,因其鑄造最早,後逐漸被“燕化錢幣替代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秦國半兩圜錢示意圖。秦圜錢係指戰國時期秦國所鑄行的一類圓形有孔的貨幣。其形制特徵是以“兩”作為單位,鑄造的錢上銘文只有貨幣單位和鑄造者而沒有地名銘文。秦的半兩圜錢,實際上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鑄行的方孔半兩錢的先驅。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秦國“銖重一兩·十二”錢幣示意圖。目前,秦圜錢已經發現“銖重一兩·十四” “銖重一兩·十三” 、“銖重一兩·十二”、“半兩”及方孔的“兩甾”等品種。銖重一兩錢銅質純赤,圓形圓孔,背平素無廓,形制古樸。一般直徑約3.7釐米,穿孔約0.8-0.9釐米,重約14克左右,輕者也有9克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秦國銘文“銖重一兩·十三”錢幣示意圖。目前,秦圜錢已經發現“銖重一兩·十四” “銖重一兩·十三” 、“銖重一兩·十二”、“半兩”及方孔的“兩甾”等品種。銖重一兩錢銅質純赤,圓形圓孔,背平素無廓,形制古樸。一般直徑約3.7釐米,穿孔約0.8-0.9釐米,重約14克左右,輕者也有9克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秦國銘文“銖重一兩·十四”錢幣示意圖。目前,秦圜錢已經發現“銖重一兩·十四” “銖重一兩·十三” 、“銖重一兩·十二”、“半兩”及方孔的“兩甾”等品種。銖重一兩錢銅質純赤,圓形圓孔,背平素無廓,形制古樸。一般直徑約3.7釐米,穿孔約0.8-0.9釐米,重約14克左右,輕者也有9克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秦“半兩”銘文錢幣圖示。“半兩”型錢,方孔圓型,平均重量約為10克左右,重的有15克以上,輕者6克左右。“半兩”錢中還有一種名曰“兩甾”的變異錢,“甾”即“錙” ,一錙為六銖,兩錙是十二銖即半兩。這種錢外圓內方,初期無廓,後期有外廓,直徑大約3釐米左右,重量約為8克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秦“兩甾“錢幣示意圖。“半兩”錢中還有一種名曰“兩甾”的變異錢,“甾”即“錙” ,一錙為六銖,兩錙是十二銖即半兩。這種錢外圓內方,初期無廓,後期有外廓,直徑大約3釐米左右,重量約為8克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秦半兩。秦半兩的鑄行,與商鞅變法和惠文王“初行錢”有關係,秦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到了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任用商鞅變法。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十四年(公元前348年)“初為賦”。租禾是實物田租,“賦”就是要農民交實物田租稅外,還要以貨幣來納口賦。手工業者和商人也要以貨幣來納稅。錢幣由公家政府來鑄造,私人不許鑄造。這秦國改革成功的關鍵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文信錢。此錢上的信字旁沒有固定,不是小篆,文信錢是秦統一以前的鑄幣。在秦始皇沒親政前,呂不韋掌權,他在封地內用封號鑄錢,這也留下了他企圖篡政的歷史罪證。錢於河南鑄造,錢圓孔方,幣面有外向四曲紋,沒有內外廓,背平素。徑2.4-2.5釐米,重2.9-3.4克。賹化錢有“賹化”、“賹四化”、“賹六化”三種。環錢面有外廓、方孔、背平素。徑分別為1.1-2.3和4.7-6.7及7.4-10.7釐米。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長安錢。與文信錢相似的是長安錢,也是謀反一個證據。面文“長安”旋讀,背平素,直徑長2.1釐米,穿孔寬1釐米,重1.8—2.5克。“長”字在穿孔右邊,“安”字在穿孔下,這種文字的排列,只有圓錢才有。秦王贏政時由長安君成矯所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成矯於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率軍“擊趙,反”,此錢當為長安君反叛前所鑄。陝西省西安市出土過“長安”與“文信”錢各一枚。關於長安錢也是謀反證據。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銅錢幣文化欣賞-圜錢種類知識及其發展使用範圍

安臧圜錢。安臧圜錢目前最早發現,直徑3釐米,穿孔0.8釐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範不磨邊。安臧二字是地名,現在不知確切所在,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文字書法都不及這錢工整。因為發現不多,對此古老的圜錢無法詳細研究。這一錢穿孔細小,其流通時間在東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黃河的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