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之我國鑄造最早的圓形錢幣圜錢

我國現在發行的硬幣都是圓形的,古代社會鑄造和流通的貨幣形狀也多是以圓形為主,但是我國最初的貨幣是以貝殼為貨幣,後來慢慢的鑄造了銅貝,又以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為媒介而鑄造和發行了刀幣和布幣等一系列的錢幣,那我國最早的形狀為圓形的錢幣是什麼呢?

古錢幣之我國鑄造最早的圓形錢幣圜錢

圜錢也被稱做是圜金和環錢,它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鑄造流通的銅幣之一,主要流通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和魏國,和刀幣是以生活中的刀具演變而來,布幣是因為以布為媒介而得名的一樣,圜錢一種說法是由紡輪演變而來,另一種說法是由璧環演變而來。圜錢形狀為圓形,中間有一個圓孔,也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貨幣的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類是圓形圓孔的,另一類是由圓形圓孔演變而來的圓形方孔,初期的圜錢中間的穿孔是比較小的,後期慢慢的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文字,反面則沒有。

古錢幣之我國鑄造最早的圓形錢幣圜錢

圜錢中間的孔用繩系扎以後便於攜帶和清點,符合商品經濟交換髮展的需求,在我國流通的二千多年的“方孔錢”就是從它慢慢演變而來的。 圜錢的分類可以從幾個方面去區分,一是流行的地區不同,可以把圜錢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刀幣與刀布幣並行流通區發展起來的圜錢,貨幣單位沿用刀幣的“化”;另一類是在布幣流通區發展起來的圜錢,貨幣單位一般為“釿”,幣面鑄造有地名和貨幣單位。按照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以“兩”為單位的秦國鑄造的圜錢;以“釿”為單位的兩週和三晉地區流通的圜錢;以傳統貨幣“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古錢幣之我國鑄造最早的圓形錢幣圜錢

秦國最初也是布幣的流通區,但是秦國的圜錢與別的國家不同的是以“兩”為單位,幣面上只鑄有貨幣單位,而沒有鑄造地名,這也就說明秦國的貨幣鑄造權集中於朝廷,在貨幣的制度上保持著進步,秦國的圜錢最初也是圓形圓孔,背面沒有文字,正面刻有文字“重一兩十二銖”或“重一兩十四銖”,在戰國的晚期演變形成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由於半兩大小適中,便於授受,適合當時流通的需要,得到迅速發展,後來成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圜錢在我國貨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我國第一枚統一貨幣“秦半兩”的前身,還有圜錢也是我國最早鑄有紀重紀值和紀地名的貨幣,所以圜錢的價值很大,有很多的偽造者採用翻砂、改刻、訂製拼合和挖補等手段來偽造圜錢,用真錢作模翻砂同樣必須做假鏽,因此在辨別圜錢的時候要認真的判斷鏽色,只要發現錢幣本身重,有偽造繡痕的肯定是假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