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四川的评价如何?在国外呢?

绝世神僧大轮明王


诸葛亮为什么拥有那么高的历史地位?

因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首先放结论,最大的原因:给诸葛亮崇高的历史地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其次的原因:诸葛亮自己的丰功伟绩与道德操守。

从两个角度来简单分析。

第一,统治者的角度。

作为统治者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呢?盛世繁华?不不,是自己的统治千秋万代。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封自己为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统治,二世,三世,十世,百世,甚至千世万世。如果秦始皇想要盛世繁华统一度量衡就够了,又何必征发大量徭役致使民不聊生呢。

司马炎得天下后以孝治天下,为何无忠?因为司马氏的天下是篡魏得来,若论忠,司马氏何来的政权合法性!刻意淡化忠,就是想维持自己的政权合法性,继续统治天下。

回到诸葛亮,先主去世时候,在病榻旁托亮辅政,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帝王话语诸葛亮自然是听得明明白白,切不说当时有无刀斧手在帐后,若诸葛亮真有异心,在诸葛亮取得实权后还不是能为所欲为?他没有异心,于是后来事必躬亲,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于是出师表明世,陆游评价其“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么一个忠心为国的好臣子,统治者得知,自然倒履相迎。若臣子都如诸葛亮这般,千世万世统治自然可高枕无忧。

第二,文人士子的角度,尤其是隋唐科举以后的文人士子。

作为文人,货与帝王家是不二选择,是上升渠道,是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康庄大道。而诸葛亮一生正是完美诠释了文人心中这一梦想,从先主三顾茅庐开始进入政治集团,一路兢兢业业,白帝城受命于危难,而后挽狂澜,立下不世功勋…这样的人生轨迹,难道不是自己的完美典范么?

清末时内忧外患,而废除科举何尝不是压垮大清王朝的稻草?皇权不下县,县里的统治完全靠乡贤耋老的宗法结构来维持,而乡贤耋老又大多是科举士人,废除科举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否认了乡贤耋老的宗法结构,县及以下焉能不乱。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很像的人,大成至圣文宣王。两人都是身前的巨大影响在死后还在作为工具被持续发挥作用,幸也不幸也?



点滴见证


1、(清)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2、(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沧海一次笑


诸葛亮这个名字,在中华大地上是十分响亮的,可以说已经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根据史书记载,其人素有大志,天文地理,占卜星象,各家兵法无一不精,刘备三顾茅庐后,追随其出山共图大业,曾联合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其后又进占荆州,攻取益州,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蜀汉事无巨细,皆取决于他,而后率军南征,平定了诸多少数民族,后又率军北驻汉中,六出祁山,多次伐魏,最后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诸葛亮在身后一千多年时间里,受到了后人难以数计的赞裹,尤其是作为智者的形象,不管是在国内或者国外,对其评价都异常的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