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四川的評價如何?在國外呢?

絕世神僧大輪明王


諸葛亮為什麼擁有那麼高的歷史地位?

因為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首先放結論,最大的原因:給諸葛亮崇高的歷史地位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其次的原因:諸葛亮自己的豐功偉績與道德操守。

從兩個角度來簡單分析。

第一,統治者的角度。

作為統治者最想看到的是什麼呢?盛世繁華?不不,是自己的統治千秋萬代。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封自己為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後代能繼續統治,二世,三世,十世,百世,甚至千世萬世。如果秦始皇想要盛世繁華統一度量衡就夠了,又何必徵發大量徭役致使民不聊生呢。

司馬炎得天下後以孝治天下,為何無忠?因為司馬氏的天下是篡魏得來,若論忠,司馬氏何來的政權合法性!刻意淡化忠,就是想維持自己的政權合法性,繼續統治天下。

回到諸葛亮,先主去世時候,在病榻旁託亮輔政,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帝王話語諸葛亮自然是聽得明明白白,切不說當時有無刀斧手在帳後,若諸葛亮真有異心,在諸葛亮取得實權後還不是能為所欲為?他沒有異心,於是後來事必躬親,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於是出師表明世,陸游評價其“千載誰堪伯仲間”。這麼一個忠心為國的好臣子,統治者得知,自然倒履相迎。若臣子都如諸葛亮這般,千世萬世統治自然可高枕無憂。

第二,文人士子的角度,尤其是隋唐科舉以後的文人士子。

作為文人,貨與帝王家是不二選擇,是上升渠道,是實現“立德立功立言”的康莊大道。而諸葛亮一生正是完美詮釋了文人心中這一夢想,從先主三顧茅廬開始進入政治集團,一路兢兢業業,白帝城受命於危難,而後挽狂瀾,立下不世功勳…這樣的人生軌跡,難道不是自己的完美典範麼?

清末時內憂外患,而廢除科舉何嘗不是壓垮大清王朝的稻草?皇權不下縣,縣裡的統治完全靠鄉賢耋老的宗法結構來維持,而鄉賢耋老又大多是科舉士人,廢除科舉在很大程度上等同於否認了鄉賢耋老的宗法結構,縣及以下焉能不亂。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一個很像的人,大成至聖文宣王。兩人都是身前的巨大影響在死後還在作為工具被持續發揮作用,幸也不幸也?



點滴見證


1、(清)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2、(北宋)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滄海一次笑


諸葛亮這個名字,在中華大地上是十分響亮的,可以說已經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根據史書記載,其人素有大志,天文地理,占卜星象,各家兵法無一不精,劉備三顧茅廬後,追隨其出山共圖大業,曾聯合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其後又進佔荊州,攻取益州,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劉備稱帝,拜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蜀漢事無鉅細,皆取決於他,而後率軍南征,平定了諸多少數民族,後又率軍北駐漢中,六出祁山,多次伐魏,最後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代封建地主階級的傑出政治家,諸葛亮在身後一千多年時間裡,受到了後人難以數計的贊裹,尤其是作為智者的形象,不管是在國內或者國外,對其評價都異常的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