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上外出巡訪如何證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遊離的行者


舉兩個活寶皇帝的例子吧,一個漢武帝,一個明武宗正德皇帝。

漢武帝14歲登基,18歲開始迷上了微服出巡,這時候太皇太后還在位,很多大權都不在他手裡,心裡也覺得鬱悶,就經常跑出去轉轉,在都城周圍四處出遊。

不過,他畢竟是皇帝的身份,出去也不可能一個人,所以需要帶一些隨從,但是大白天帶著一幫子人出遊,難免太招搖,容易被老百姓向官府舉報,所以他經常大半夜帶著一幫人出去溜達。

這一天夜晚,漢武帝帶著隨從們來到了柏谷,這裡距離長安已經老遠了,轉了半個晚上也累了,他們就找了個旅館投宿,順便向旅館主人要酒喝,爽一爽。

秦漢法制是比較嚴格的,這大半夜的一大幫人湧進旅館,張口就要酒喝,旅店主人就懷疑他們是歹人,至少也是地痞流氓,他於是對他們就沒有好印象,直接眉頭一皺,喝道:要酒沒有,要尿要嗎?

然後,旅店老闆還暗自讓下人去周圍聯絡了一幫青年人,準備抄傢伙教訓這些歹人。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旅店老闆娘站出來了,她怎麼看都覺得漢武帝這幫人和一般人不一般,他們衣著華貴,談吐不凡,萬一是哪邊的權貴呢?咱小小旅店可是得罪不起的。

於是,老闆娘反覆勸說丈夫不要衝動,不過老闆不聽,說:我把人都叫來了,如果不打了,咱的面子往哪裡擱?

見丈夫像頭犟驢怎麼說都不聽,老闆娘把丈夫索性灌醉了綁了起來,然後把丈夫叫來的人都打發走了。

隨後老闆娘親自下廚燒了一些好菜招待漢武帝他們,還請他們喝了不少好酒,並連連對自己丈夫的行為賠不是。

第二天,漢武帝回到宮中,就下令召見了這個老闆娘,賞賜了她不少東西,還任命她的丈夫為羽林郎,加入自己的御林軍隊伍。

從此,漢武帝長了記性,他為了方便晚上住宿,就在各處設立了不少便於自己更衣休息的地方,以後晚上就住在自己的地方,這樣就方便很多了。

至於正德皇帝,相對漢武帝,那就屬於浪蕩公子哥了。

正德皇帝經常帶著江彬等隨從四處尋花問柳,動不動就在夜間闖入老百姓家裡,逼著人家的老婆給自己陪侍,如果覺得滿意的還帶回宮裡,使得老百姓非常不滿。

一次,正德皇帝又帶人來到了昌平,民女四處躲藏,永平知府毛思義看不下去就貼了告示,宣佈凡是沒有官府文書,就妄稱自己是皇帝而禍害百姓的,一律嚴懲,這可把皇帝給惹毛了,正德皇帝下令把毛思義抓了起來,關入大牢,過了半年就發配到雲南去做知府去了。

後來,皇帝又看上了民女鳳兒,就把鳳兒納為妃子,還封她的哥哥為官,只可惜,鳳兒還沒到北京城就病死了,皇帝很難過,過了不久,她又找上了一個樂工劉氏,把她納入宮中為妃子,並對她一度寵愛有加。


雲中史記


這個問題提的有深度,古代沒有身份證,沒有照相技術,沒有先進的通訊工具,假如有人冒充皇帝巡遊地方,地方官大多沒見過真龍天子,他說是皇上就是皇上。最多是聽上級的指示,假如一時聯繫不上,古代又沒有手機,就是請示上級也得需要時間。不過我覺得沒有人那麼大膽冒充皇上吧?

不過歷史上也有例外,北宋楊金業的大兒子楊大郎長的特像宋太宗趙光義,他不是代替皇上身赴金沙灘死亡之約了嗎?當然這是英勇的壯舉。 



無獨有偶,歷史上還真有膽大妄為之徒,根據《世載堂雜憶》記載:在1899年,湖北武昌鬧市就出現了主僕兩人,僕人沒有鬍鬚,長得白白淨淨像個太監,主人卻一副精神打扮,穿著“五爪金龍”服,腳踩“沖天履”,手捧金碗,碗上刻著“五爪金龍”。讓人一看就是皇宮御用之物。

主僕二人深居簡出,並不張揚。主僕住在“悅來客棧”,一日店家去房中添水,走到窗前,聽到有叫“皇上”的聲音,店家心中一動,透過窗戶隱隱約約看到僕人跪在主人面前奉茶,“皇上,天不早了,喝了茶水早點安歇了吧。”僕人低聲下氣的說道。

“我的媽啊,皇帝微服私訪來了。”店家轉身消失在了夜色。

第二天,整個武昌城迅速傳遍了一條爆炸新聞,“光緒帝”來武昌城微服私訪了。無論是大小官員,還是平民百姓,都一股腦的跑到了“悅來客棧”,希望一睹“龍顏”,摸摸皇帝睡過的床,沾沾龍氣。

這些老百姓哪見過真龍天子,一沒有電視,二沒有照相機,說是皇帝人人都信,因為那個僕人太像太監了,皇帝身邊不是跟著太監嗎?平常人誰用得上太監呢!當時居然有人看到他蹲著尿泡,還真沒有男人獨有的“東西”。

老百姓不明就裡也就算了,知府大人唯恐見駕來遲,屁顛屁顛的也來了。知府大人哪有心思核對真假,再者說了,知府大人去京城也沒機會見到皇上,知府大人入門就拜,連連磕頭,口稱“萬歲、萬歲、萬萬歲,恕奴才見駕來遲,罪該萬死。”但看那個皇帝派頭十足的說“平身吧”。

隨後主僕二人對宮中的規矩和事情對答如流。這讓知府大人打消了疑慮,本來他還納悶怎麼沒人通知呢?現在想來,皇上微服私訪不就是為了不驚動任何人嗎?知府大人釋然了。



當地的鄉紳和地方官更連不跌給“皇上”送錢送禮,希望自己一步登天。

當時這消息傳到了兩廣總督張之洞的耳中,張之洞不大相信,此時光緒因為戊戌變法失敗,被老太后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瀛臺。他怎麼能從紫禁城來到武昌微服私訪呢? 這裡面肯定有鬼,我先別忙見駕。萬一是假的呢?  

張之洞雖是湖廣總督,但畢竟不是皇宮之人,更不可能天天見著皇上,因此他也不敢斷定這個“光緒帝”真偽。因此他立刻安排在京師的朋友和眼線,調查光緒帝現在的行蹤,等得知仍在瀛臺之後。張之洞鬆了一口氣,便派人把這兩個假冒的皇上、太監抓了起來,並親自審問,原來二人用的金碗是假的,是演戲用的道具。 

這個僕人的確是皇宮中的太監,因為偷了皇宮中的寶物被趕了出來。而那個男子本身是個戲子,經常去宮裡給王爺大臣唱戲,也十分了解宮中的規矩,而且長得和光緒帝也有幾分想像。他們二人原本是想騙些財寶再逃走的,沒想到越鬧越大,真驚動到了湖廣總督!

最後這兩個膽大妄為的騙子,被張之洞秘密處死了。



從上面的故事可以得出,世上敢於冒充皇帝的真不多。皇帝微服私訪能夠證明自己是皇帝的東西很多,比如玉璽、印章、龍袍、聖旨等皇家用品。在古代,黃色是宮中御用色彩。老百姓根本不讓用。更別說玉璽等一系列貴重用品了,這些都能代表是皇家用品,冒犯這些都是殺頭之罪。


秉燭讀春秋




古代的皇帝微服出訪,基本上身邊都會帶幾個大內高手和太監親隨。這樣就不容易引起太多外界的關注,順利達到自己出行的目的。人少也輕裝簡從,能夠提高行進的速度。

那麼皇帝微服出訪能不能碰到自己不認識的官員呢?這個概率就很小了。因為古代的官僚體系非常簡單,一個縣城只有一個官員,那就是縣官,這還是皇帝任命的。


比如其他的那些師爺、捕快和縣丞等,都不是正式編制,屬於臨時工。這些人不認識皇帝有可能,但縣官一定是認識皇帝的。

縣官在上任以前,大多數人都是通過科舉考上來的,是要經過皇帝親自面試的,因此被稱為天子門生。三年皇帝和吏部就會對各級官員進行一次大考核,官員們都是需要進京述職的。這些工作皇帝們都會親自參與,沒有不認識皇帝的道理。



比如明朝的皇帝朱厚照,這是一個既聰明又調皮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他比較不喜歡皇宮裡邊呆板鬱悶的生活,經常向往詩和遠方的田野。

朱厚照曾經有一次微服出訪來到山海關外,指揮當地的軍隊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小王子打了一仗。他出宮之前先封自己的一個威武大將軍的稱號,並且化名朱壽。

朱厚照利用自己威武大將軍的稱號和官印把各的官兵調到一塊兒,把少數民族的小王子所部圍起了一通暴打。朱厚照後來回京後,還宣稱自己還殺死了一個敵人。戰爭的規模不詳,但打的北方的少數民族十幾年都不敢進犯大明。

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看出,皇帝微服出行,你一定會帶有一些印章,這些東西足以能夠證明自己的身份。皇帝記不住下邊的官員長相,但如果官員記不住皇帝的長相,那就該辭職還鄉了。



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更是敢於冒險,他曾經親自進入今天的關中,到秦國的地盤兒去偵察敵情。傳說還碰到了秦王,秦王一眼看出這不是個一般人物,但萬萬沒想到是趙武靈王。

上邊我們提到的朱厚照在他短短的執政經歷中,曾經多次微服私防。當然他的目的不是為了體察民情,而是為了找一些民間別有情趣的小妹妹。他碰到看上眼的美女,就會命令身邊的人把她們搶進宮中。

再比如清朝的同治皇帝,對於慈禧太后給自己安排的皇后非常不滿意。他就經常跟著幾個阿哥偷偷溜出宮去,到八大胡同去逛妓院。當然這些活動都是秘密進行的,不會隨意讓官員知道。

在歷史上,大部分皇帝都不會隨便去微服私訪的。因為在歷史上通訊條件太差,現在碰到什麼意外,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與大臣們溝通。那些佔山為王的土匪也不是好惹的,隨便挖個坑能就能網到大魚。



像我們看電視劇裡面最多的康熙和乾隆的微服私訪,其實都是胡說八道。康熙和乾隆都曾經六下江南,這都是公開去的,有浩浩蕩蕩龐大的一支隊伍。

在沿途到處都修有行宮,因為一般地方皇帝是不願意居住的。沿途接待這些人是要花費大量銀子的,每個地方的接待費用基本都是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這些費用都只能從國庫裡面支出,最終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去。



在古代歷史上,皇帝親征的例子都不多。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太兇險。在戰場上,從來就沒有常勝將軍。一旦打仗打敗了被活捉,那就會引起很大的動盪,土木堡事變中的明英宗就是如此。

其實皇帝微服私訪肯定是有自己目的的,本身就不希望讓地方官知道。也許是為了體察民情,也許是為了調查一些情況。老百姓不認識皇帝倒也正常,如果碰到正式的官員,不用說皇帝出面,就是隨便一個皇帝的隨從出面,也能把地方官嚇個半死。


新知傳習閣


看電視劇,似乎皇帝非常喜歡微服私訪,閒著沒事就離開京城四處走走,最著名的就是題主所說的《康熙微服私訪記》,其實這種場景在歷史上很難出現,大部分出現在戲曲小說影視劇中,是民間的戲說。

由於清宮劇的泛濫,我們看到微服私訪次數最多的皇帝就是康熙和乾隆,這兩個皇帝都離開過京城,但根本沒有微服,私訪更是談不上。

清朝是皇權達到頂峰的時期,皇帝事事都要管兩手,權力是大了,可工作量猛增,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連個病假都不能請,一請整個國家朝政就面臨停擺,而且請假回來,沒批的奏摺不得補上?

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清朝皇帝連閒暇時光都少,將這寶貴的閒暇抽出來微服私訪?安全問題先不說,皇帝自己就不樂意,好不容易休息呢。

康熙帝就曾表示對微服私訪的不屑一顧,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諭大學士,學士,九卿等:“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開創帝王恐人作弊,昌言於外耳。此等事,朕斷不行。舉國臣民以及僕隸,未有不識朕者,非徒無益,亦且有妨大體。況欲知天下事,亦不繫於此也。”

康熙帝沒有微服私訪,但他卻是離開過京城的,有親征,也有巡遊,但每次都是浩浩蕩蕩一群人,身份不需要證明,身邊人都認識呢。

再說乾隆,他六下江南是我國小吃三大來源之一,但六下江南可不是帶著幾個侍衛就去微服私訪,尋花問柳順便搞幾個貪官,每次下江南,乾隆基本都是帶著一大家子,車隊數千人馬不在話下,身份也擺在那裡。

不過,皇帝微服私訪的例子的確是有的,比如我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賜黔首裡六石米,二羊。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秦始皇在咸陽微服私訪,應該是考慮天子腳下,只帶了四個人,結果碰上盜賊了,不過秦始皇手下的武士幹掉了盜賊,秦始皇應該是沒有亮出身份,不然樂子就大了。

總的來說,微服私訪的皇帝是比較少的,大部分都是大搖大擺出去,就算是微服私訪,以印章、玉璽等皇家專用品作為證明,要證明身份還是很容易的。


平沙趣說歷史


在電視劇中,好像很多皇帝都喜歡微服私訪。可在真實的史冊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多見。皇帝即便出宮巡遊,也是住在各地行宮裡,有寵臣、妃嬪陪伴,不會隱瞞自己的皇帝身份。

至於《康熙微服私訪記》,那全是編造的,是戲說。遇到危險,靠一身龍袍就想證明自己的皇帝身份,那更是很可笑。

清朝倒是真有喜歡微服私訪的皇帝,他就是同治皇帝。可他出宮,不是為了探訪民情,而是為了找樂子,去那個什麼幾大衚衕。為了怕遇到臣子,還不敢去那些高檔的,只能往低檔的裡面鑽,最後染了一身怪病,不到20歲就一命嗚呼了。

如果皇帝真的去微服私訪,真的遇到麻煩需要證明自己的身份,倒也不是不行。只是要費一點周折。

皇帝微服外出,一般會帶著大內侍衛吧。大內侍衛都有宮禁的腰牌。古代的造假術,還沒到可以假造腰牌的地步。因此,大內侍衛掏出腰牌,讓當地的官吏一瞧,基本就明瞭了。

如果皇帝真的不怕死,真就帶著一兩個隨身小太監就敢出去,那就只好發揮太監的用處,以此證明皇帝的身份。只要把太監驗明正身,這至少可以證明皇帝的一半身份。因為民間一般是不會有太監的。剩下的一半呢,就需要層層上報,看看皇帝是否出了宮,以此獲得證明。

如果連太監也沒帶呢,那證明起來就更加費勁了。

用什麼證明呢?只好用皇帝御用的物件。比如隨身佩戴的玉佩,比如隨手使用的御扇子。不過,底層的官吏,是不可能識貨的。必須把這些物件送上去,一直送到那些識貨的大臣眼前,才能幫皇帝驗明正身。

不過,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多慮了。皇帝的身份多金貴吶,怎麼可能隨便就丟了身份呢?所謂微服私訪,都是民間老百姓的一個美好願望。可事實呢,願望是沒美好的,可現實是冷酷的。大明湖畔,不可能有夏雨荷。


趣談國史


在影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緊要關頭康熙換上一身龍袍,所有人都要對他行大禮,高呼萬歲。那麼在皇帝微服出巡時怎麼證明自己的身份,僅憑一身龍袍嗎?

要知道在影視劇中經常會有皇帝微服出訪,先不談這是否真實,只說皇帝如何證明身份。所謂微服出訪,古代皇上外出巡訪是要隱瞞的,地方官都不會知道皇帝來了這窮鄉僻壤,而且,皇帝的面容不是誰都能見到的,只有大官在上朝時才有機會一覽聖容,況且像知府,知縣這種小吏平時是沒有機會見到皇帝的,說不定連皇帝在面都沒有見過,就是皇帝從他面前經過,他也是認不得的。

那皇帝出行時,遇到需要證明身份時怎麼辦呢?總不能你說是皇帝就是吧。實際上皇帝要證明身份在辦法很多。

身邊大臣

皇帝出行,不會像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那樣,只有一兩個人跟隨,而是帶上一堆人,像什麼皇帝隨從太監、帶刀侍衛、親信大臣等人,這些人也是皇帝身份的有力證明。

地方大官

雖說是微服出行不讓任何人知道,但實際上還是回提前打好招呼,至少地方上的大官會了解,一旦皇帝有任何需要,就可以去找巡撫等人。

玉璽、龍袍等皇室專用物品

在古代,黃色是皇室的專用顏色,一般人是不可以穿黃色的衣物,只有皇帝才敢穿黃色,而且龍是皇帝的象徵,龍袍就更沒有人敢穿了,一旦被發現,那就是殺頭大罪,所以說在影視劇中為什麼康熙一穿龍袍,就成了皇帝,因為平民百姓,那個敢冒著殺頭大罪了冒充皇帝啊。而玉璽,自秦朝以來,就是皇帝的象徵,證明身份更是無可置疑。

說了這麼多,都是從影視角度看的,歷史上的皇帝,其實是不會微服出訪的,大多數皇帝都是在宮裡過完了一生,即使有出過宮的,那也不會像電視中演的一樣,帶上兩三個人,就出去了。而是浩浩蕩蕩,臣子,侍衛,妃子一大波人,一路上走到哪官員接見到哪,修這樣修那樣,勞民傷財。像康熙皇帝,在歷史上並沒有微服出巡過,而都是明訪,像三次東巡,三次西巡,六次南巡以及多次北巡,統統是光明正大的出去的,而他的孫子乾隆,號稱最愛微服出巡的皇帝,就更不是低調出巡了,聲勢比康熙還大。

那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微服出巡呢?有,當然有,不過應該不是為了考察民情,而是尋歡作樂,像以這種目的出宮的皇帝,他也不好意思大張旗鼓,但也不會走的太遠,一般都是在京城附近,像清朝的同治帝就喜好出宮尋花問柳,據說還因此染上了花柳病。

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它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有些細節並不是按真實歷史來的,需要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像皇帝微服出宮這種事完全就是經過加工後的故事。


雨霽視角


首先必須指出——

清朝皇帝沒有微服私訪過!

對,雖然《康熙微服私訪記》作為電視劇拍得很精彩,但歷史上的康熙皇帝並沒有微服私訪過。不僅如此,清朝皇帝都沒有搞過微服私訪。

康熙本人其實對微服私訪非常反感。

根據《清聖祖實錄》的記載,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庚申,皇帝有諭示:

朕嘗觀書,見……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開創帝王,恐人作弊,昌言於外耳。此等事,朕斷不行。舉國臣民,以及僕隸,未有不識朕者,非徒無益,亦且有妨大體。況欲知天下事,亦不繫於此也。

這段話說得很清楚了,康熙對前代帝王的微服私訪不以為然,而且“此等事,朕斷不行”。

歷史上有沒有微服私訪的皇帝無法證實身份的事呢?

還真有。

根據《漢武故事》的記載,青年漢武帝曾經微服私訪至柏谷,可惜沒人認識:

帝即位,為微行。嘗至柏谷,夜投亭長宿,亭長不納,乃宿逆旅。

柏谷當地的亭長不識漢武帝,所以概不接待,可憐的漢武帝只能夜宿到一家旅店。

當然,《漢武故事》也只是傳說而已,未必就是真事。

總而言之,清朝皇帝不微服私訪,希望大家能明白:巡遊是滿人的傳統,人家出去都是光明正大的。


HuiNanHistory


古代的皇上微服私訪,遇到不認識自己的官員,如何證明身份?說實話,這不是問題的關鍵。

遇到不認識自己的官員怎麼辦?那最好不過。

既然皇上微服私訪,就是不想讓別人把自己認出來,悄悄的體察民情,官員認識不認識自己無所謂,不認識最好。

如果官員不認識皇上,那麼他最真實的一面才能展示出來,好官就是好官,剛正不阿就是剛正不阿。庸官就是庸官,阿諛奉承就是阿諛奉承。



皇上在微服私訪的過程中,瞭解了地方官員的本來的樣子,也算是收穫滿滿,不虛此行了。

古代皇上真的喜歡微服私訪嗎?有,但喜歡的不多。

說實話,當皇上的,分為勤政的和不勤政的兩種。

勤政的皇上日理萬機,比如像雍正皇帝那樣,天天忙著處理奏章和大小事務,休息都沒有時間,哪有時間去民間體察民情?他完全可以派自己的親信,兒子們代勞。

不勤政的皇帝,更忙了,忙著享樂,那還顧得民間的疾苦,所以更不會出去微服私訪了。



我們瞭解的皇上微服私訪的故事大多來自影視劇:皇上帶著一幫子人去民間了,由於人們不知道他們的身份,於是鬧出了不少的笑話和麻煩。總是在千鈞一髮之際,皇上解圍了,惡人得到懲治,好人得到回報。

康熙、乾隆喜歡去民間走走。

康熙、乾隆這爺爺和孫子真是一脈相承,都有這喜好。而乾隆帝六下江南的故事流傳的比較廣,關於乾隆帝下去巡查是幹什麼?

幹什麼呢?有幾種猜測:第一種是說去江南找美女,尋樂子去了。第二種說法是乾隆下江南去海寧陳家。傳言是乾隆是海寧陳世倌親生,被後來的雍正帝用掉包之計換成了自己的兒子。第三種說法是去南方視察水利去了。估計第二種說法流傳的比較廣,但是可信度估計也不高。



而我認為不論是康熙還是乾隆去江南,首要的目的是體察民情,其次是放鬆心情,呼吸下新鮮空氣,就像是我們過節放假出去旅遊一樣一樣的。

古代的皇帝微服私訪,遇到麻煩,而官員又不認識自己怎麼辦?



這個也好辦,如果皇上遇到麻煩,自然有證明自己的東西。比如龍袍,皇上個人的私章,信物等等。皇家的東西,地方官員還是認識的。所以官員不認識自己還好說,關鍵是一些其他人,地痞流氓,二楞子什麼的出了麻煩就大了。他們天不怕地不怕的,什麼事都能做絕!

如此,皇上外出也是有一定的風險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少出去,或者是不出去。


歷史漫談君


古代信息不發達,很多地方官一生都沒有見過皇帝,更不要說普通老百姓了。所以,皇帝如果來到民間,自然是不會有人認識的。

事實上,不管是哪個朝代,皇帝是不會經常有事沒事出宮微服私訪的,主要考慮的還是安全問題。特別是在清朝,皇室家法裡面就有這方面的限制。如果皇帝非要出宮微服私訪,最好不要讓大臣們知道,因為他們會極力勸阻的。

當然,在某些特定的時期,皇帝出宮微服私訪的事情還是有的。比如說漢武帝劉徹,在他年輕的時候,由於竇太后把持朝政,漢武帝一度沉迷於玩樂,經常帶著幾個隨從就出宮遊玩,東方朔就是他在微服私訪的時候認識的;再比如說朱元璋,他在當了皇帝之後,十分關心百姓的生活狀況,於是經常喬裝打扮,帶著侍從下鄉考察民情。

但是,清朝實際上是沒有任何一位皇帝微服私訪過的,包括元朝也是沒有的。至於說他們為什麼不微服私訪,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但你只需要知道這很不安全就行了。


言歸正傳。

題目問到如果皇帝微服私訪,如何證明自己是皇上。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如果有人冒充皇帝,是怎麼被揭穿的。遠的我們不說,我們就說說清朝末年發生的一件冒充皇帝的案子。

事情就發生在今武漢武昌。

由於當時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給囚禁了,結果社會上就有些江湖騙子抓住了機會,冒充光緒皇帝。

武昌有個退休的官員有一天將自己家閒置的房子租給了一對主僕,僕人長得白白淨淨,因為沒有鬍子,所以顯得格外扎眼。因為古代男人流行蓄鬍須,一般只有太監才不留鬍子;而主人則穿著一件五爪龍服,腳上穿著沖天履,手裡還拿這個金碗。更奇特的是,那僕人稱主人為皇上,行的也是三跪九叩之禮。

那位退休官員雖然沒有見過皇上,但是皇宮裡面的穿著打扮和禮儀他多少是知道一點的。於是他就想,難道是皇帝微服私訪來了?

到了第二天,這件事就在整個武昌城傳播開來,老百姓們紛紛前來觀摩皇帝。而那位假皇帝出來的時候,眾人紛紛跪倒,高呼萬歲。

更為誇張的是,那些曾今在京城遠遠地看見過皇帝的官員,還有那些武昌本地鄉紳土豪,紛紛跑過去拜見皇帝,給他送吃送喝,還送了不少錢財。

皇帝島武昌微服私訪了,這在當時可是天大的新聞。事情很快就傳到了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耳朵裡。張之洞一聽就認為那兩個人是騙子,但是他畢竟不在京城,也不敢枉下斷言。於是他就找了個人,跟他交代了幾句話,那個人就去了。

等那個人回來的時候,跟張之洞彙報了幾句話,張之洞立馬下令,將那兩個人抓了起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張之洞石派人去觀察那兩個人,發現他們穿的衣服和鞋子雖然是皇帝用的,但是其材料質地都不對。真正的龍袍應該是上好的材料做的,而他們的衣服則顯得比較粗糙,更像是戲服;那兩個人佩戴的配飾也不對,皇帝的配飾比較有特徵,且都是極品,而那兩個人的配飾一看就是山寨貨;破綻最大的還是他們兩人的言談舉止,完全與張之洞對光緒皇帝的瞭解不同,他們說的那些話像是從戲文裡面學來的。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張之洞就可以輕鬆做出判斷了,其他的漏洞更不用就不說了。張之洞也是個聰明人,知道這件事比較敏感,不好上報,於是就將那兩個人秘密處死了事。


好了,我們現在反過來說皇帝如何證明自己,辦法自然是很多的,除了龍服,宮廷御用物品可以被當地官府識別之外,皇帝的印章也是很好證明。並且更重要的是,皇帝微服私訪一般會準備好一些蓋有玉璽的公文帶在身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需要表面身份的時候,只需要將公文拿出來一切就都清楚了。


圍爐煮酒話春秋


中國古代的皇帝要外出巡視,只能有兩種情況發生:一是無需證明自己的皇帝身份,聲勢浩大的隊伍證明了一切;一是沒必要證明自己的皇帝身份,這種出巡本就是隱瞞身份的。

其實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裡,皇帝出巡的機會是很少的,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是呆在皇宮裡,要麼忙著處理政務,要麼忙著搞娛樂,哪有什麼機會和時間出去巡遊呢,就算是有巡遊那肯定也是興師動眾,比如秦始皇就喜歡外出巡視天下,甚至都死在了巡視回朝的路上。

後來的漢武帝,宋太宗,明武宗,康熙、乾隆等等皇帝都有外出巡訪的經歷,但是他們的這種出巡基本就是昭告天下,本來出巡的目的就是為了顯示皇帝威嚴和帝王威儀的,都巴不得天下人都知道他是皇帝,所以就無需隱瞞自己皇帝 身份。

這種出巡一般叫明訪,明明白白出巡,實實在在的擾亂地方秩序,皇帝的出巡那種派頭無異於一支大軍出征,甚至比大軍出征聲勢浩大,有保衛,有儀仗,還得有後勤,當然還有成群的女人跟著,這種隊伍出巡到任何一方,對當地的官府來說都是莫大的壓力。

皇帝的這種明訪,不需要證明自己皇帝身份,所有人都知道皇帝老兒來了,另外一種皇帝出巡就簡單多了,換上平常百姓的衣服,帶上三五個侍衛就出宮了,然後在外瞭解瞭解民情,順帶調戲調戲民女什麼的,指不定還能帶上一兩個回宮當個嬪妃什麼的。

以上情節清參照《戲說乾隆》《康熙微服私訪記》等流行電視劇,但是很遺憾的告訴大家,這些情節沒有除了名字是真的,其他一律是假的,整個大清朝從沒有一個皇帝能夠著便衣出宮巡訪過,大家不要扯什麼順治出家,他明明白白是死於天花。

至於康熙、乾隆,他們爺孫倆的確出巡過,而且次數還比較頻繁,都喜歡往江南之地去,但每次都聲勢浩大,甚至可以說是勞民傷財,特別是乾隆後期的江南南巡所產生的費用佔了國庫支出的很大一部分,這讓大家對乾隆的出巡很有意見。

真正意義上便衣出訪的,有史料記載的只有兩人:秦始皇和明宣宗朱瞻基。秦始皇曾經帶領四名侍衛出宮訪查咸陽民情,還遇到過匪徒;朱瞻基是帶領侍衛外出北京西郊地區考察民情,甚至和種地的百姓們進行詳聊,瞭解農業生產情況。

這種皇帝外出暗訪,不但不會主動證明自己的皇帝身份,更是可以的隱瞞,萬一要是洩露了身份,引起一些不軌之臣的暗殺,那就虧大了。

綜上來看,皇帝的出巡基本不需要證明自己是皇帝,一種是大家都知道你是皇帝出巡,一種卻是皇帝根本就不敢讓人知道自己在暗訪出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