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中藥背了又忘怎麼辦?

娃娃愛天晴


[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背了又忘,這是你對中醫,對人體,對藥性藥理作用,對疾病的認識無知的結果!想要學中醫,可不是背幾個藥方,看幾本著作就說你會中醫了,,,,,,,,


誰是青天


中醫內容豐害,博大精深,所以背了又忘了是常事,但是我們的老祖宗非常智慧,由此編了許多歌訣,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專門針對記心不好的人。如李時珍不但用畢生精力收集統編了《本草綱目》,還針對號脈難,編寫了《瀕湖脈學》,還都四言詩、五言詩編寫,對初學者來說真的是及時雨。

當然學習中醫光靠背,只是理論上旳東西,實操才是掌握中醫旳真正途經。這樣打個比方吧,一個人在學校學三年,真的還不如跟師傅實踐觀模半年。持別是當師傅讓徒弟放開手腳的時侯,除了把傳承的技能用好,還需要有股鑽勁。因為中醫變化萬千,而疾病也是各種各樣的情況不同,所以學中醫是學原理,不是死記硬肯。比如說脈象有27種,中草藥上百種,怎樣給病人開出處方呢,就是辯症論治,首先要分出陰陽、寒熱、虛實、表裡等等,這樣心裡就一目瞭然了。

另外好記心不如爛筆頭,養生記筆記旳習慣,我學中醫時光筆記本就寫滿了十多個,連晚上睡覺前的時間都用上,如俆文斌旳巜黃帝內經》,倪海廈的《針灸》都是中醫學習的捷徑。聽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就瞭然在胸中了。

關於中藥,我一般是隻記藥性,熱溫平涼寒,因為我最崇拜扶陽派的開山大祖鄭欽安,用藥以熱溫性居多,對寒涼藥的用法非常慎重,因為滋陰伐陽就是一把看不見旳刀,無形中就傷害了患者,正如清代醫聖黃元御所說:醫者,生人之術也,不善用之,則之生而死。

最後,學醫背中藥都不是一件易事,同時,去繁求精,可以多看《長沙藥解》《王揪藥解》,這才是中醫正本漱源的精華,完全在《本草綱目》之上,內容也不多,適合初學者或偏學者重新掌握真正的中醫原理。還有多看看唐容川的書,他點評的中藥如身臨其境,把藥材的靈魂都描繪出來了,所以會讓人終身難忘。


嘻吹呼


學習中醫中的中藥背了又忘記了,這是你學的方法不對。為什麼?應從湯頭歌來學,湯頭歌是有順序的,也跟初學電腦鍵盤打五筆一個道理。那麼中藥記憶也應從筆畫開始記憶,一畫藥名至十畫藥名,這樣去記,然後再來記每味藥的藥性及用途。

我是82年學中醫;那個時候進校6周就練抄法,就是抄寫湯頭歌及藥名。6周後就每天都考背記憶,記憶力好的同學,當天就抽去學中藥物標本等。如果你沒背好,你就只能溫習昨天的課!有時只留下一個同學在教室,哈哈!你連續三天都記不好,老師就不任意管你了。

記憶方法;邊寫邊讀


國夢醫緣


理論結合實際,跟個師父,他寫方子你就琢磨,就會了,有時候一個藥,常用甚至天天用的,好的大夫早就脫離書本上的知識運用藥物了,中醫永遠是臨床大於理論,很多用法理論上找不到,甚至成方配藥時候,都是覺得用這個藥,覺得用多少,不是要用什麼藥,要用多少


東北特產直播放心店


中醫必須從十歲左右學起,記憶力強,從內經、傷寒、溫病、金匱、湯頭歌、藥性賦、脈學等。還要博覽群書,彙集百家,然後融匯貫通,自成大家。不聰明好學者、無嚴師者不宜。


叢中笑160272908


中藥學,常用藥幾百味。背了忘是常事,關鍵要找方法論,中藥歸類治症二十一、二類,不同症候不同用藥分開記憶,也許會易記些。


馬忠雪1


中藥不用背,記住配伍禁忌,毒性藥,峻烈藥就行。熟悉常見症的常用藥-藥對。把中醫辯證學明白,開方的時候翻一下方劑學和中藥學就行。現在醫院都有開方輔助系統,背的東西沒那麼多了。


自力更生的我很驕傲


背了忘記很正常,你重複的少,你同事、朋友的名字怎麼不忘記,一是重複,而是字少。中藥學按七版教材,背目錄和藥名,再加一個特點,不斷重複,分散記憶,廁上、枕上、車上。成人要重複三年的時間才能不忘。


硅谷13


那就要學習掌握記憶的原理和方法。搞清楚什麼是暫時記憶,什麼是永久記憶。再根據暫時記憶和永久記憶的不同,按照兩者的原理和方法,增強自己的永久記憶。這時,你記下的中藥就不易忘了。另外,從中藥自身的特點對其進行分類,可按藥材性質和用途分類記憶,也可按藥材植物的科目來分類記憶。這樣從不同的角度去記憶,既不枯燥乏味,又容易記住不忘。總之,記憶必須下功夫。


孤行者39405521


學習民間中醫從來不用去背中藥,記得當年跟師父學習時,每一味中藥都有一個故事,師父首先帶上我去山上找到這味中藥。然後,再給我講這味中藥的故事,故事中會告訴你這味中藥生長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效果?治什麼病?一味中藥就有一個奇妙的故事,到老也不會忘記。現在中醫學院的學生,背了中藥還不知道這藥生長在哪裡?長的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