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早於諸葛亮七年提出“三分天下,再圖中原”如實施劉備危矣!

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深入討論天下形勢後,亮為劉備制定出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其實在這之前早就有人為孫權提出了類似規劃,這二人就是魯肅和甘寧。

此人早於諸葛亮七年提出“三分天下,再圖中原”如實施劉備危矣!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這也是“指囷相贈”故事由來。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在周瑜的引薦下魯肅投奔孫權。魯肅也是一個相當有政治頭腦的人。他向孫權提出“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意思是等北方處於戰亂中時,就向西進軍,滅黃祖,代劉表,取荊州,佔益州將整個長江流域據為己有。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個謀略整整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七年。

此人早於諸葛亮七年提出“三分天下,再圖中原”如實施劉備危矣!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先後投靠劉表、黃祖,但都不受待見。直到投靠孫權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建安十三年甘寧獻策孫權。甘寧對孫權說:荊州“山陵形便,江川流通”,可作為東吳屏障,劉表無深謀元遠慮,根本守不住,將軍一定要先下手為強。具體步驟,先滅黃祖,打開東吳西進的口子,那時便天地廣闊,就連佔巴郡,蜀郡,取益州也不是難事。甘寧的策略思路和魯肅相同,但更具備可操作性。

此人早於諸葛亮七年提出“三分天下,再圖中原”如實施劉備危矣!

魯肅為孫權提出的規劃,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的方略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不是孫權內部爭鬥,可早於諸葛亮七年實施,孫權將比劉備佔得先機。劉備的命運是否也會被改寫?甘寧對孫權提出的規劃,直接引出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