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師長蔡廷鍇投靠蔣氏,軍參謀長投奔朱培德

南昌起義,打響了與蔣氏武裝鬥爭的第一槍,英雄城南昌,成為人民軍隊的誕生地,是軍旗升起的地方。

南昌起義,師長蔡廷鍇投靠蔣氏,軍參謀長投奔朱培德

實際上,由於南昌起義頗為倉促,起義後部隊又急於南下,沒有充分的時間對起義部隊加以改造,黨在部隊中的影響力依然很弱,還沒有牢牢掌握部隊。起義部隊仍對外聲稱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依然戴著國軍帽徽,舉著青天白日旗,而且部隊的架構、規章制度完全承襲了國軍那一套。

諸如官兵待遇懸殊、體罰打罵、派糧派款等舊軍隊的惡習也依然存在。雖說和北伐軍一樣,起義部隊在團、師、軍三級設立了黨代表,但部隊黨員人數很少,且主要集中在中、高級軍官,基層士兵黨員鳳毛麟角。普通士兵對黨瞭解甚少,就更別提有多少覺悟了。

南昌起義失敗後,劉伯承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起義部隊仍是舊時代的僱傭性質的軍隊。參加起義與否,全憑部隊長官態度。普通士兵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依然是“長官叫打誰就打誰”。這樣的部隊,和歷史上層出不窮的流民起事隊伍一樣,“勝則蝟集一團,敗則一鬨而散”。

南昌起義,師長蔡廷鍇投靠蔣氏,軍參謀長投奔朱培德

古田會議舊址

南昌起義部隊挾勝利之餘威,剛離開南昌城,部隊就開始動搖。不僅有第10師師長蔡廷鍇率部投靠蔣氏,還有第20軍參謀長陳裕新率該軍第5團投奔朱培德。南下途中未遇惡仗,各部隊中的“兵油子”“營混子”就開始逃亡。

這樣的部隊,是經不起風雨,經不起挫折的。若單純地將南昌起義等同於“建軍大業”,是無法向世人解釋清楚,為什麼人民軍隊最終成為了拖不垮、打不爛、不懼任何強敵的鋼鐵雄師。

南昌起義,師長蔡廷鍇投靠蔣氏,軍參謀長投奔朱培德

歷史上,在南昌起義之後的秋收起義中,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才第一次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製作出了第一面自己的軍旗。在其後的廣州起義中,第一次使用了“工農紅軍”的名稱。不過同樣由於準備不足,這兩次起義,依然沒能解決創建人民軍隊的根本問題。

我黨真正意義上的建軍,始於三灣改編。1927年9月27日,秋收起義軍餘部抵達江西永新縣的三灣村。毛主席總結過往教訓,將他一直以來對創建一支有另於歷史上任何一股武裝力量的,真正意義上的人民軍隊的種種設想,通過三灣改編付諸實踐。

南昌起義,師長蔡廷鍇投靠蔣氏,軍參謀長投奔朱培德

他在對秋收起義軍餘部指戰員進行動員教育後,將1個師的番號縮編為1個團,共7個連,另有特務隊、軍官隊和衛生隊,共700餘人。在整編中,我黨第一次在軍隊中健全了各級組織,把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小組,營、團成立黨委,由黨的前委統一領導。同時還決定,廢除打罵、體罰。在連以上設立了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一致,提倡官兵平等。通過這次改編,才開始確立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

當然,建軍大業並非一蹴而就。在戰鬥頻繁、各種思潮激烈碰撞的情況下,建軍過程走一些彎路、遭遇一些挫折,亦是無法避免之事。不過,通過總結2年多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召開的紅4軍第9次代表大會(亦稱“古田會議”),最終確定了建軍綱領。從而使整個中國工農紅軍,肅清了舊軍隊的影響,開始成為真正的人民軍隊。

南昌起義,師長蔡廷鍇投靠蔣氏,軍參謀長投奔朱培德

古田會議舊址

由此可見,人民軍隊的建軍,絕對不是一群熱血青年,僅憑著“青春、熱血和激情”,揭竿而起,奮起一擊,就大功造成了。建軍是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期間經歷了諸多挫折,也走過一些彎路,但最終總結了經驗教訓,找到了正確的建軍之路,為革命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