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縱橫探——鍾南山等院士用什麼感動了我們?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防控中,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陳薇院士等一大批專家帶領廣大醫務工作者勇敢逆風而上,擔當起戰疫的主攻手的險重任務,贏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讚譽。是什麼贏得了如此的信賴、崇敬、讚譽?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從教師和學生的成長來說,是他們身上的哪些精神感動我們、啟迪我們,並對我們的今後的成長具有標杆性、燈塔性的意義呢?

一是專業精神。毫無疑問,這些院士醫術水平高,雄踞醫學界一流。1.能夠把自己的專業當成崇高的事業追求,孜孜以求,並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贏得社會各方面高度讚揚。2.活到老學到老,鍾南山院士84歲,李蘭娟院士73歲,都是如此大的年紀,依然以專業精神、專業態度,堅守在一線,奮鬥在一線,而且是奮鬥在人民最需要,也是最危險的戰疫一線。其精神令人動容,令人驚歎!作為有追求的老師,作為未成年的學生,在這次疫情中學什麼?應該學習他們這種精神,努力做到學術有專攻,秉持學習無止境、事業無止境的理念,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不愧自己的時代責任和歷史責任。

二是求實精神。醫學是一門科學,教育也是一門科學。科學需要求實嚴謹的態度,來不得弄虛作假,來不得喧囂浮躁。在具體工作中,發現問題,就要實事求是的提出了,講真話,講實話,對人民負責,對事業負責。在專業領域中,在職責範圍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想當然,不能信口開河,必須立足於深入、客觀、真實的調查研究,基於以事實為準繩的做出科學判斷。醫護工作者面對的是患者,事關人的健康與生命,事關民族的生存與幸福。而教育面對的是孩子,事關人的成長、成才,事關國家的未來與發展。求實精神,絕對不可缺少。什麼時間缺失了,就要受到歷史的懲罰!

三是擔當精神。突發的重大疫情出現後,這些院士們,不顧疫情的危險,不顧自己的高齡,帶著家人的戀戀不捨和擔心,依然聽從國家的召喚,聽從人民的召喚,依然義不容辭的擔負起責任和使命,確實是難能可貴,確實堪稱國士,真是百姓之福,國家民族之幸!他們的這種擔當精神,絕不僅僅是這次疫情才展示出來,而是一貫的。特別是到了疫區之後,對發現的問題實事求是的說出來,對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然後從專業的角度積極開展救治與研究,為遏制防控疫情提出科學的思路與方法。遇到問題敢於擔當,是需要從日常工作開始的,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一種自覺和品質。作為老師和學生應該自覺學習這種擔當精神,不斷引領和激勵自己在事業、學業上取得新成就。

四是奉獻精神。他們是丈夫,是爺爺,是爸爸,是母親,是奶奶,是妻子,卻放棄一家人春節團聚,放棄了與兒孫們其樂融融的溫馨,依然奔赴戰疫一線。從這些院士身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們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是公而忘私的,是大義凜然的,是捨我其誰的,是自覺地為百姓、為國家、為民族而奮不顧身的。每每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奔波的身影、戰鬥的身影、與患者親切交流的身影,我們都會悠然而生敬意,我們緊張的心就會得到安慰。他們奉獻的不僅僅是高超的醫術,更有愛國愛民的情懷,救苦救難的高尚醫德。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也要激勵學生去深入地學習、自覺地追隨!作為學生,應該以這些院士為榜樣,樹立為國為民的人生理想!

林則徐有句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范仲淹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境界、格局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期盼有更多的青年學子學習他們的寶貴精神,為百姓,為國家,為民族擔當起美好的明天!


教育縱橫探——鍾南山等院士用什麼感動了我們?


教育縱橫探——鍾南山等院士用什麼感動了我們?


教育縱橫探——鍾南山等院士用什麼感動了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