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初到漢中,不得劉邦重用出走。分析一下最可能走哪個方向?

自由無限江山


韓信初到漢中,不得劉邦重用出走,幸虧蕭何把韓信追了回來。現在做個假設,如果蕭何沒有追到韓信,那麼韓信接下來會去哪裡?

本人認為韓信會去找下一個能重用他的諸侯王,嘗試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從韓信早年的經歷就知道他絕對不會放過這個能夠封侯稱王的亂世而去過一般人的平庸生活。韓信在還是一介草民的時候就表現的性格放縱且不拘於禮數,在自己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也不想著去務農經商,而是去別人家蹭飯。韓信在和平時期尚且如此,那麼在這個亂世韓信更不會從事那種他不屑於乾的行當。韓信覺得自己缺少的就是那第一桶金。

如果韓信覺得劉邦不給他這個機會,那麼他就會選擇別人,他有那種自信,相信在自己的輔佐之下,那位伯樂明主肯定會得到天下。那麼他會去投奔誰呢?

秦亡之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並且把天下分成了十八國,相對於戰國時期,天下變得更加碎片化。項羽的分封為自己日後的失敗留下了禍根。除了老牌對手劉邦之外,在項羽分封之後又增加了不少的憎恨者。在秦末動亂中,關東六國紛紛復立,各國都想著恢復自己曾經的勢力範圍。但是項羽在分封過程中明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劃分封地,不斷從其餘五國的土地上分割出新的封國。

秦國是這次動亂的公敵,項羽把原來的三秦故地分封給了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這三個秦朝降將,把漢中和巴蜀給了劉邦。這本來就是秦國的土地,其餘諸侯沒什麼意見。

在原來的韓魏故地上,除了建立了西魏國(魏王魏豹)和韓國(韓王韓成),又多弄出了河南國(河南王申陽)和殷國(殷王司馬卬)。

趙國故地被分成兩個國家代國(原趙王趙歇)和常山王(原趙相張耳)。

燕國被分為燕國(燕王臧荼)和遼東國(原燕王韓廣)。

齊國則被一分為三,分成了濟北國(濟北王田安)、齊國(齊王田都)和膠東國(膠東王田巿)。

原來楚國故地分成了臨江國(臨江王共敖)、衡山國(衡山王吳芮)、九江王(九江王英布)還有項羽自己的西楚國。

韓信在尋找自己下一個投奔的目標會按照以下步驟篩選:

1.對項羽此次分封心懷怨恨的。

此次分封完全按照項羽自己的喜好,真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怒。其中心懷怒氣的除了劉邦之外,還有韓王韓成、代王趙歇、膠東王田巿

韓國在戰國時本來就很小,項羽又把河南郡分給了張耳的部下申陽建了一個河南國,這下韓國的勢力又被衰弱了。

趙歇本為趙王,在分封時卻只得到了北部的代地,原來的趙國故地絕大部分都分給了張耳的常山國。

膠東王田巿原來的齊國被項羽拆解成了三家,齊國國都都沒在自己的手裡。

這三位原來的六國貴族本想趁著這場亂世恢復自己的故國,沒想到項羽卻將自己故國的土地分給了別人,這種借花獻佛的行徑讓三國極為不滿。韓國在楚漢之爭一開始就倒向了劉邦。趙歇在分封結束後,派陳餘進攻常山國,趕跑了張耳。齊地的反叛在楚漢戰爭中也是起到了牽制項羽軍隊的作用。

2.有能力與項羽、劉邦抗衡

在心懷不滿的韓、代、膠東三國中,韓國力量太弱,並且韓國處於天下正中心的四戰之地,韓信會直接不予考慮。膠東國與齊地其餘兩國矛盾重重,肯定會發生兼併戰爭。山東之地物產富庶,的確是一個逐鹿天下的好跳板,但是這裡離項羽太近了!一旦出事,項羽會第一時間派兵北上。那麼代國就是最佳的選擇了,代地雖然地處北疆,但是卻有地理的優勢。代國和西楚之間隔著一個常山國,距離西楚路途不近,有一個較大的戰略緩衝地帶。代國的鄰國的戰力也是比較弱的,如果代軍能夠趙軍的戰力,那麼對抗周邊幾個國家的軍隊應該也是不成問題的。

韓信去代國只要能夠要到一支軍隊,那麼韓信就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本錢了,我覺得韓信第一步也許會從代地南下進攻西魏,佔據山西。

山西可以說是北部中國的屋脊地區,向西可以繼續進攻西魏,向東則可以配合陳餘剷除常山,重建趙國。穩定了山西之後,趙軍就能夠向西奪取關中,此時可以封鎖劉邦出川,讓劉邦失去逐鹿中原的機會。那麼趙王趙歇就有可能取代劉邦在歷史上的角色了!


遊在路上的魚


劉邦說過這和戰國時期的趙國平原君話語一致:“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不過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人在倒黴的時候,喝涼水都能噎死。韓信是個成就大事業的人,自然不拘小節,因為家裡窮,韓信葬自己母親的時候,居然連棺材都買不起,民間更有“九里山前活埋母”的說法;韓信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沒有施展才華的空間,投軍項羽,項羽看他貌不驚人,因此只讓他做警衛員之類的小官;韓信雖然挎著長劍,但是依據當時的法律,不能殺人。因此街頭受人凌辱遭遇鑽褲襠。種種行為表明,韓信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角色,不適合擔當統領天下兵馬的重任。


弱水三千0001


韓信是一個真正有抱負的人,可以忍氣吞聲,可以受胯下之辱,他也清楚自己的能力,也能看清當時的天下形式。但是,一個人不管能力再強,不把你放到合適的位置,都只能徒呼奈何。在劉邦手下一段時間,蕭何也推薦給劉邦了,劉邦竟然從未召見過韓信,就是說他對韓信的能力是懷疑的,走是不得已,是逼一下自己,也是逼一下蕭何,其實從內心韓信是不想走的。因為當時劉邦已經到了最危險的境地,兵將多有出走,既然得不到重用,給劉邦陪葬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只能以這種以退為進的辦法來引起劉邦的注意。那麼如果這個策略失敗,那麼以韓信的性格,最有可能還是再投項羽,去碰碰運氣了。





東山客


韓信初到漢中因不得劉邦重用而出走,最有可能是走向南方,招兵買馬割據一方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