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流暢的經濟社會,基礎設施價值凸顯

構建流暢的經濟社會,基礎設施價值凸顯

文 | 李安嶙

算下來,我也隔離了大於30天了,疫情的形勢,依然正在影響國人,確切的是整個亞太區,因此而受影響。相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經濟社會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當然,「危機並存」的今天,用長遠的眼光,將「危變成機」,進而消化這一轉變過程中的勢能,那麼,下一次風起之時,依然會出現很多驚喜。

但是,這一次「疫情」,有一個很大現象,就是:基礎設施型公司,能夠挺身而出,激戰疫情第一戰場,這些公司,這些經濟體都是社會的寶貴資產。他們是阿里、騰訊、京東、蘇寧、百度、網易、360、小米、華為、以及國企基礎設施巨頭。

也就是說,大公司正在「疫情一線」,激戰與貢獻,當然,還有無數的中小企業,和個人。

其實,在這一次「疫情」之中,這些企業,和個人能夠站出來,足以體現中華名族的柔韌性,以及面對公共危機之時,展出出來的快速應對能力。物資的捐獻是一方面,「雷神和火神山的快速建立,也能夠完全體現這一特質。」所以,我覺得,這是無比令人欣慰的事。

能夠被納入「基礎設施」的經濟生態,其實相對有限,特別是互聯網裡面的生態。如物流,這個傳統生態,在接入互聯網和商業零售之後,物流的作用變成「承載社會化商品流通的引擎」,而成為基礎設施。這些是「京東物流、蘇寧物流、菜鳥網絡、順豐、四通一達、中國郵政。」

還有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還有云計算,「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等等。

那麼,這些生態,都在這一刻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和價值,也是具備廣泛的社會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