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樓宇烈:不要誤讀"以今釋古"、"以洋釋中"的人本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有一些與人有關的詞,比如易經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管子的"以人為本"、張載的"天人合一"等,這些詞與中文翻譯西方文化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是完全不同的。在這個問題上,"以今釋古"、"以洋釋中",容易使現代人在很少完整閱讀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情況下,誤讀出"西學中源說"的結論。

上述三個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與人相關的詞,易經之"人文"是指人對天的關係的外在表現,與"人文主義"強調個性解放、"人本主義"強調抽象個人完全不同;管子的"以人為本"是指要把統治老百姓作為執政之本,根本不是尊重個人;張載的"天人合一"要求人類與自然心靈的和諧,更不是突出人是"本"。

在天人關係、人人關係和人己關係中,儒家側重於人人關係。但如果把這理解為"人本主義"、"人本位主義"或"人文主義"等,則是牽強附會的。

陳來先生在《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一書中,對中西方文化關於"人"的價值觀不同的分析,可供參考:即中華文明價值觀念中,群體高於個人。也就是說,中華文化講集體的人,西方文化講個體的人,而"人本主義"、"人本位主義"或"人文主義"等,是以個體的人為語境的。

其實,如果一定要用現代的、西方的語言譯讀古代中國文化中的"人論",用"人道主義"似更妥當。《易傳》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漢代揚雄《法言·君子篇》下定義曰:"通天、地、人,曰儒"。"三才"之道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是人道,即天地之道為玄虛,人道之道多實用,以"仁義禮智信"為主的"五常"所規範的倫理準則,反覆強調的皆是學為人、盡人事之道,從而進階"內聖外王"的"大學之道"。當然,這與完全現代西方意義上的"人道主義"仍有區別,只不過比起"人本主義"、"人本位主義"和"人文主義",更為接近中國古代"人論"的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