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強,卻不立其為帝,結果導致內亂?

娃兒我熱飯


朱元璋為了使自己的帝業能傳萬世定下了分封諸王的制度。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其中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第九子早死、皇子朱楠未封,其餘的二十三個兒子從1370年起先後三次被封為親王,分赴全國各個戰略要地駐防。朱元璋規定,封在各地的親王不能過問地方的民政,他們是皇帝在地方軍權的代表,是地方守軍的監視人,掌握著地方的軍事指揮權。封在北方邊塞的親王,除了要監視地方的官軍,鎮壓人民反抗外,還擔負著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朱元璋就把自己最寵愛的四王子燕王朱棣分封在北方。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4月16日,燕王朱棣正式來到自己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就藩。 正因為朱棣就藩北平擔負著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朱元璋不僅讓他的軍隊比其他親王的軍隊編制大,而且還准許他除大事報告朝廷外,可以決斷軍中的小事。朱棣曾多次奉命出塞巡邊,率軍出征,在邊地築城屯田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朱元璋非常高興,朱棣的名聲和實力也就越來越大了。

朱元璋起始是培養皇太子朱標作為自己皇位的繼承人的,讓他一直跟著自己參與政事,十分看重朱標,對朱標寄予了厚望, 朱標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朝廷上處理的十分周全,朱元璋甚是喜歡,為了讓朱標之後能順利當皇帝,朱元璋殺了很多功臣。誰料想朱標卻英年早逝,朱標的死對朱元璋的觸動很大,十分傷心,所以朱元璋為了表達自己對朱標的感情,直接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朱元璋以為把軍權交給自己的親骨肉,他的基業就萬無一失了。萬萬沒想到,就在他死後不久,他的兒子朱棣和孫子朱允炆,為了爭奪帝位,竟然內亂打了起來,這就是發生在1399年的燕王朱獻奪位的“靖難之變”。


劉文廣


不立朱棣為太子的原因:

其一,朱棣的母親不是馬皇后,朱棣的母親只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身份不夠高貴。在那樣的時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兒子才有機會繼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機會。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是老大,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賞識,朱標死後朱元璋愛屋及烏,讓皇太孫朱允炆做儲君,還是看重他的出身。

其二,朱棣的脾氣暴躁,而且很有殺機。朱標做太子的時候,朱棣就往往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是一個皇帝,同時也是一個父親,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兒子受到傷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殘暴的朱棣可能會禍亂皇族,讓其他兒子人頭落地。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其三,朱元璋在位,以殺戮為主,比如殺掉很多功臣,目的為子孫創造一個平穩的條件,可他不知道此舉反而削弱自己太子太孫的左膀右臂,為他們坐江山少了很多保國大臣。而朱棣身經百戰,覬覦皇位久矣,採取安撫的態度反而不科學。

其四,隔輩親。每個祖父都喜歡自己的孫子。大兒子小孫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雖然視生命如草介,不過晚年也是對孫子視若珍寶,而此時朱棣在北方雖然有雄兵,但一直裝的很孝順,對儲君很恭順,這給人一種錯覺,朱棣沒有造反的野心。另外朱元璋也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朱棣是一條兇猛的豺狼。

其五,另外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標,還有老二老三,這裡面本沒有四兒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朱棣其實是與皇位無緣的。當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讓朱元璋很不高興。因此朱標死後,皇太孫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選。

其六,據有的資料記載,朱元璋也想讓朱棣做太子,因為朱棣文武雙全,鎮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殘餘部隊也是穩準狠,可惜大臣們不同意。他們也都希望有一個仁慈的君主來統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罷。

朱棣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書生系


明成祖朱棣,的確有一定的本事。在他還是燕王之時,便奉命出塞掃蕩蒙古,斬獲頗豐。在性格方面,朱棣與朱元璋的相似之處也不少,遇事果決,心狠手辣,崇尚嚴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終並沒有立燕王為繼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還是確立了朱棣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而不是與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這就很令人費解,按理來講,朱棣作為一位久經考驗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頭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繼位,則具備足夠的威信震懾住朝中大臣,同時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盡其才,充分發揮明朝朝廷的“團隊性”。但朱元璋偏偏沒有這麼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從元朝手中奪取天下,雖然朱元璋本人承認元朝為正統王朝,但元帝國的統治者畢竟是異族。朱元璋宣傳元朝的正統性,實則為他“順天應人,繼承大統”創造了合法性,這是出於政治目的。但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當時的元朝蒙古人統治,畢竟是“異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號也是類似於“驅逐韃虜”之類,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須體現所謂“興復漢室”的特點。宗法觀念,便是“正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點。

朱元璋希望通過以宗法手段規制皇室內部的秩序,以體現一種“官化儒學帝王”的文化正統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編纂了《皇明祖訓》,其中規定了皇室成員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輩,皇位繼承規則等等。其中,對於皇位繼承的規定便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永遠由太子朱標一系壟斷,若無直系繼承人,則兄終弟及。這種繼承方式與周代的宗法制中規定相同。立嫡以長不以賢,這是朱元璋表明他“驅逐韃虜”成功的舉措。但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許多類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響,如朝貢體系的完善,民間服飾,社會組織形式,甚至軍隊。這一切影響,朱元璋並非不知道,但這些勢無法通過行政手段去打斷的。

除了彰顯文化正統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視他的一個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修改了明太祖實錄,這一點乃是共識。他修改實錄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為了給自己“換個媽”。根據現存的實錄以及明史的記載,朱棣的生母為馬皇后,如此則朱棣的身份為嫡子。然而,種種證據表明,朱棣並不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他的母親應該是朝鮮妃子,一個地位並不高的妃嬪。這樣的出身,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繼承。所以,朱棣繼位後,不惜“亂認媽”來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對於朱允炆的喜愛,也是朱棣未能被確立的重要因素。朱標在世時,乃是當之無愧的皇太子,不僅因為他的嫡長子身份,他在各個方面似乎都完美得無懈可擊。朱標是一位愛護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包括朱棣在內,無一不對他充滿尊敬和愛戴;同時朱標也是處理政務的一把好手,他能夠巧妙地處理與大臣的關係,同時對於政務都能做出正確的決斷。因此,朱元璋非常喜愛這個兒子,一直有意讓他參與朝政——這對於朱元璋這位權力慾望極強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卻主動讓兒子與自己分享統治權,可見他對這個兒子給予厚望。

朱標去世之時,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見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將自己對於朱標的希望和情感,寄託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爭氣,用自己的行動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猶豫地立他為皇太孫。

然而,朱允炆畢竟是年輕,削藩之時操之過急,最終導致靖難之役的發生。建文四年,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繼承皇位,從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庭州行者


題主好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通過農民起義建立了大明朝,在確立自己的繼承人上面依舊還是按照中原漢族文化傳承立嫡長子為儲君。

太子朱標(1355年—1392年)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的出生給朱元璋帶來了極大喜悅,此時的朱元璋還在於元朝和陳友諒等人進行戰爭,太子的出生向是給了朱元璋一股強心劑,讓他充滿了動力。朱元璋對朱標的培育也是盡心盡力,在朱標很小的時候就讓他試著處理政事,對大臣呈上來的摺子進行批改,於公元16368年確立為皇太子。

朱棣(1360年-1424年)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雖然同意作為皇子,朱棣的命運卻是大不相同,他的出生並沒有給朱元璋帶來什麼喜悅,朱棣從小就生活在軍營裡,與太子朱標不同的是朱棣從小見到都是殺戮,各種血腥的場面,漸漸的他已經習慣了,經過從小在戰場的磨練朱棣變得更加強大,也更加精明。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去世,朱元璋痛心欲絕,但是他依然沒有看到朱棣才華和能力,依舊選擇自己皇長孫朱允炆即位,同時這個選擇為大明朝的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


小歷史課堂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眾所周知,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允炆的親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事,通過靖難成功,正式登基稱帝,改元永樂。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在繼承太祖基業的基礎上,還積極開拓北疆,設置奴兒干都司,鞏固北部邊防,以此掃除北元殘餘勢力的威脅。另外他派遣鄭和下西洋,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使永樂時期的海外貿易得到高度發展,同時帶來了大明國內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因此出現了繼唐宋以來又一偉大的盛世——永樂盛世。


同時為了加強對明朝北部地區的統治,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五年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城,準備日後遷都北京。與此同時,他還加緊了對運河的疏浚,以保證南糧北運。這些措施對鞏固明朝北部邊防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這一切也表明了明成祖朱棣確實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封建帝王,並且明成祖的才幹也不是在登基後才表現出來的,在他還是燕王時,能力在各位藩王中就已經十分傑出,那麼明太祖為何當初不選擇能力傑出的燕王朱棣作為其繼承者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1.明太祖朱元璋所承襲的是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念。儒家思想裡就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統。自從皇位嫡長子繼承製一經被確立之後,就被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奉為合法、正統的政治制度。而且嫡長子繼承製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將儲君的範圍降到最低點,能在某種程度上減少皇位繼承的衝突,有效避免諸子爭立、骨肉相殘的局面,以保證政局的穩定。

綜合以上原因,明太祖自然就成為了嫡長子繼承者的堅決擁護者,因此他的選擇範圍只會在太子朱標及其後代之內,其他藩王就算能力再突出,也不會進入明太祖的視野,甚至有可能會為了鞏固政治局面而被明太祖除掉。

2.明太祖對太子朱標的感情很深。這裡要從馬皇后說起,太子朱標的母親馬皇后早年是郭子興的養女,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當時朱元璋只是一介布衣,沒有任何社會地位,但馬皇后並沒有嫌棄他的出身,並且給予了朱元璋最大的支持,助他平定天下。朱元璋由於出身低微農戶之家,所以骨子裡其實還是帶著一個普通人的情感色彩。

因此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感情很深,正所謂愛屋及烏,這也讓他對與馬皇后所生之子朱標的感情很深。所以在明朝建立後,馬皇后與朱標就直接被冊封為皇后與太子。

以上就是朱元璋為什麼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強,卻不立他為繼承者的原因。


漁公子讀史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朱元璋是一個從底層一步步走上來的皇帝,說他是雄才大略一點都不為過,他的四子燕王朱棣能力很強,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朱元璋寧願立柔弱的孫子朱允炆為繼承人,也不立朱棣,這是有原因的。

下面我們將從明朝以前的繼承製度、朱明王朝皇位的繼承製度、朱元璋朱允炆為選繼承人有親情在裡面,以及由此帶來的影響方面來探討一下。

明朝以前的繼承製度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中國古代的繼承製度也經歷一個演變過程,特別是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繼承製度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總的來說繼承製度經歷了一下幾個重要時期。

一、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繼承製度。如果細說起來,各代略有差異,但大體上是一致的。由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繼承製度,其核心是身份繼承。身份繼承核心主要有兩點:

第一、宗祧繼承。

所謂宗祧就是指家庭相傳的世系,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祖廟。宗祧繼承是集祭祀、身份和財產於一體的制度。這種制度是指作為祖宗的後嗣,有繼承祖宗的宗族身份和祭祀祖先的權利。宗祧繼承適用於所有等級的人,只是由於身份地位不同,其所繼承的內容有所不同。

第二、政治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繼承。

商朝最初採取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方式。但實行的結果,往往在王族內部引起爭奪王位的鬥爭。為扭轉這種局面,商朝統治者吸取了教訓,到商朝末年初步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的繼承方式,並用宗法形式將其固定下來。到西周時,便形成了奴隸制宗法嫡長子繼承製。按照這種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周王其他嫡子和庶子都被分封為諸侯。諸侯對周王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封國則為大宗,其國君位置也由嫡長子繼承。卿、大夫和士之間的繼承關係依此類推。在這種身份繼承中,財產附隨於身份而被繼承。

商、西周和春秋時期,婦女沒有獨立人格。她們根本沒有被納入繼承人的行列,因此不享有繼承權,這一規定幾乎貫穿著整個中國古代。後世所謂的周禮,主要是西周確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其中影響巨大的就有宗法嫡長子繼承製,這對後世影響巨大。


二、秦漢時期的繼承製度

這一時期的繼承製度,主要包括政治權利繼承和財產權利繼承兩項內容。政治權利繼承包括皇位繼承、官職繼承和爵位繼承,其具體內容由於各代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

(1)皇位繼承。秦朝採取立“太子”這種指定繼承人的制度。秦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的君長,其繼承人也是指定的,稱為“後太子”。漢朝的皇位繼承,基本上沿襲秦代。

(2)官職繼承。秦朝採取立“葆子”的指定繼承人制度。“葆子”由被繼承人在其諸子弟範圍內選定。漢朝時,這種繼承製度已被廢除。

(3)爵位繼承。秦朝採用立“後子”的指定繼承人制度,“後子”由被繼承人在其諸子中指定。漢朝的爵位繼承,採取嫡子繼承製度。非嫡系正宗而繼承爵位的叫做非正,一經查出便免其爵位。

秦漢各代,一般都實行諸子平分家產的財產繼承製度。這一時期,無論是政治權利還是財產權利的繼承,婦女都是被排除在外的。

三、從三國到宋元時期的繼承製度

這一時期,從總體上看可分為宗祧繼承、爵位繼承和財產繼承三種繼承方式。

(1)、宗祧繼承。

原則上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但由於各代情況不盡相同,其繼承情況也略有差異。東漢末年的曹操,根據因戰亂而導致人口死亡眾多的現實,實行允許異姓親屬繼承宗祧的制度。唐代律令則明確規定,宗祧繼承權歸嫡長子所有。

(2)、爵位繼承。

改變了以前各代只允許親生子繼承封爵的制度,將繼承人的範圍擴大到養子及孫。唐朝時,更明確規定了繼承順序,並規定了處罰偽詐承襲行為的具體措施。

(3)、財產繼承。

這一時期各代的法典,對財產繼承都有明確規定。其中《唐律》的規定比較具體,其內容大致有三個方面。第一,財產繼承總的原則是諸子平分。《唐律·戶令》規定:“應分田宅者及財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承父分。”第二,確認了女子在特殊情況下的財產繼承權。唐文宗開成元年規定,男子死絕之家的財產可由其女子繼承。第三,確認了寡婦的財產繼承權。《唐律·戶令》規定:“寡妻妾無男者,承夫分。”這就是說,在死去的丈夫享有繼承先人財產權利的情況下,其守寡之妻妾可以代替丈夫繼承應得份額之財產。

朱明王朝的皇位繼承製度

朱明王朝的繼承製度,基本沿襲前代,特別是在皇位繼承製度方面,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朱元璋制定了和嚴格執行了這一制度,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在朱元文進位吳王的時候,朱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成為皇帝的時候,朱標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這是明朝的第一位太子。

朱元璋為了給後世樹立一個規範的皇位繼承製度,在《皇明祖訓》和《大明律》中都規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了保證這種制度,直接選擇了朱標當時實際上的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其實就是為了保證這一皇位繼承製度的實施。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為繼承人有親情在裡面

都說皇家無情,特別是在權力面前,父子兄弟也會自相殘殺,比如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誅殺大哥和弟弟,楊廣為了皇位殺兄弒父等,這也給人一個錯覺,那就是在皇位面前親情什麼的都不靠譜。特別是朱元璋這樣從屍山血海中起來的帝王,冷血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但是朱元璋也有溫情的一面,比如在面對髮妻馬皇后的時候,他不是皇帝而是一個普通的丈夫,面對長子朱標的是,他只是一個丈夫。

雖然太子朱標沒有朱棣的勇武,但是朱元璋就喜歡這一位仁愛的太子,順帶著喜歡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特別是朱標病死之後,朱元璋就更加喜歡這個和自己兒子性格很像的孫子。

而且更為重要的朱允炆十分孝順,根據史書記載,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十分孝順我知道了,但是你難道就不想想你爺爺我嗎?孝順的朱允炆讓爺爺朱元璋十分滿意,這樣有仁愛之心,會是一個好皇帝。

而朱棣的能力朱元璋也十分喜歡,替大明守衛北部邊疆,這樣的人也許只是一個合格的將領,替大明,替朱家開疆拓土吧。

朱元璋立朱允炆所帶來的影響

朱棣的能力在當時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朱元璋出於江山社稷和親情的考慮,還是立朱允炆為繼承人,由此帶來了一些列的後果,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引發了靖難之役。

朱允炆畢竟年輕沒有經驗,上位就開始實行削藩,削藩政策是正確的,但是操之過急,引發一連串的反應,最終導致靖難之役,自己被趕下皇位,生死未知,而朱棣成了皇帝。從後世的角度來看朱棣確實是一個好皇帝,天子守國門,做的比朱允炆要好。

這是其一,其二朱元璋立朱允炆也給明朝後世之君定下了規矩,嫡長子繼承製度,必須要嚴格遵守,即使是朱棣用武力奪取了皇帝之位,但是也不得不遵守這個制度。

我們來看看明朝有多少皇帝是嫡長子。

仁宗洪熙帝朱高熾更加是永樂大帝的嫡長子,雖然身體胖,朱棣也不怎麼喜歡,即便朱棣不是嫡長子,是用武力奪取的皇帝之位,可是最後還是堅持了嫡長子繼承製。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這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長子,而且也是朱棣早就確立的皇太孫,更加是嫡長子。

明英宗正統帝朱祁鎮,他也是嫡長子,因為朱瞻基原來的皇后沒有兒子,被廢了,他的母親被立為皇后,所以他也是嫡長子。

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他是明英宗的長子,繼承皇位理所應當。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這一位更是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嫡長子了,他老爹明孝宗只有他們這麼一個兒子,(另一個兒子早夭),他這個嫡長子的位置沒有人去撼動。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他是明穆宗隆慶帝的嫡長子,也是靠著嫡長子繼承了皇位。

也就是說朱元璋立朱允炆確實給明朝樹立了典範,明朝後世之君也確實嚴格遵守了這一制度,也許這一點朱元璋早就料到了吧。


所以說當時朱元璋選擇繼承人不一定全部看能力,朱棣的能力是有,但是朱元璋不會考慮,因為朱元璋看的是朱明王朝的萬世江山,而不是一朝一代!


天楓說


明太祖朱元璋60歲的時候,太子朱標死了。這下皇位繼承人的位置就空了出來,選誰當太子讓朱元璋傷透了腦筋。他最喜歡四兒子燕王朱棣,但是如果立他為太子,老二老三肯定不服。

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反覆考慮,朱元璋決定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認為這樣就名正言順了。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聊天,問他:*邊境上的事我都交給你叔叔們管了*。沒想到朱允炆卻說:*那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怎麼辦呢*?朱元璋沉默了一會說:*依你看怎麼辦呢?*朱允炆回答說:*用德行來爭取他們的心,用禮義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如果不起作用的話,就削減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興兵討伐他們*。朱元璋覺得也只能這樣,沒有其他的方法。

朱元璋去逝後,朱允炆登基。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的遺詔,他禁止叔叔們進京奔喪,當時朱棣已經從燕京趕到了淮安,也被迫反回。這件事引起了諸王侯的不滿,民間有人造謠說,各路諸王要造反。朱允炆聽到這個消息後,忙把兵部尚書齊泰和黃子澄找來商量。黃子澄說:*燕王兵馬最多,實力最強,人也最有能力,如果先拿他開刀,他肯定會造反。應該從其它王侯開始削藩,最後剩下燕王了,他勢單力孤的時候再收拾他*。大家都覺得有道理。

於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派了幾個大臣到燕王的屬地去負責當地的軍政事務,實際上就是讓他們去監督朱棣。朱棣為了爭取時間,乾脆裝瘋賣傻,他一會跑到街上大喊大叫,一會又搶別人的東西吃。這些朝廷派來的大臣經過明查暗訪,很快把朱棣的內慕調查出來,馬上就報告給建文帝。

建文帝馬上就調兵遣將,準備討伐燕王朱棣。這時燕王朱棣得到了消息,派士兵們把朝廷派來的幾個大臣都抓起來,然後都給殺了。隨後以燕王為首的幾個王爺都起兵造反,他們打著消滅朝中奸臣齊泰、黃子澄等口號,又稱*靖難*。

這場戰爭打了近4年,朱棣最終打敗朝廷的中央大軍,攻到了南京城。幾天後,守將李景隆開城投降,朱棣率大軍進了北京城。隨後皇宮裡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等大火撲滅後,朱棣派士兵們在灰塵裡找建文帝的屍體,都沒有找到。民間傳說建文帝從暗道逃跑了,具體情況誰也說不清楚。

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隱者康司馬


我是爺死奴,歷史領域創作者新兵,這個問題我比較感興趣,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個人淺見。


題幹是:

朱元璋為什麼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強,卻不立其為帝,結果導致內亂?

那麼就可以提煉出兩個作者已經預設好的論點。


第一:朱元璋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強,卻不讓他當太子以及後來的稱帝。這是朱元璋主觀故意的一個行為。

第二:朱元璋沒有讓燕王當皇帝,所以導致內亂,這是一個有很強關聯性的前因後果的關係。


下面我們從幾個維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朝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這個不是什麼新鮮事情,從歷朝歷代延續下來的,基本都是這麼個套路,即有嫡子立嫡子,無嫡子立長子。具體來說是:立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為太子。如朱標被明太祖立為太子。太子若未繼位而死,太子有兒子,則立太子妃的第一個兒子為太孫繼承皇位。如果這些都沒有,才輪得到後邊皇帝的各個小老婆們所生的孩子。


從這個角度來說,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則是不合法的,不符合老祖宗的規矩,其實說白了就是造反了,通過發動政變來奪權上位的,因為他不是嫡子啊,作為朱元璋的四兒子,前面還有幾位呢,按照祖宗規矩往下順位繼承的話,怎麼著也輪不到他呀。


皇帝的兒子誰能當上太子皇帝,得看他媽是誰?

  • 嫡長子

他媽是皇后,他又是老大,那妥了,基本上沒跑,只要是沒病沒災的,全須全尾,智商情商都有個差不多的,那鐵定是當太子的命了,繼承大統當皇上那是早晚的事情,一出生這名就定下了。皇帝跟皇后也會悉心教導,助力這傢伙順順利利當上皇帝,繼承家業。

  • 非嫡長子

他媽是皇后,他卻不是皇后生下的大兒子,是老二老三或者老四,那麼只有幾種可能後邊的能上位,那就是兄終弟及,他哥哥死了,弟弟才能依次繼承,遞進的。可是哥哥也隨隨便便死不了,那可怎麼辦呢?所以出現了兄弟相殘的事情,各種明爭暗鬥,栽贓陷害,總之,要麼是讓皇帝老子生氣,把太子廢了;要麼搞點事情引起紛爭內鬥,憑武力把太子滅了;要麼施展歪門邪道,靠玩陰的把太子黑了。不管怎麼搞,都要擔很大的風險,畢竟這名不正言不順,心裡發著需呢。

  • 連嫡子都不是的,只要不是皇后生的,妃子跟宮女或者民女給皇帝生的兒子有一個算一個,都歸為此類

他媽沒有名分,或者有名分但是沒有得到皇帝冊封成的皇后。那皇后的兒子們如果夠多,夠爭氣的話,基本上沒有後邊這些小弟們什麼事情了。但是萬一皇后沒生兒子,或者皇后的兒子不爭氣,或者命不長,或者被廢完了,那後邊這幫皇帝的親生兒子們可能就有點機會了。

常見的做法是:

  1. 皇后的兒子們都死了,不管是自然死亡還是下黑手了,被皇帝廢了,或者皇后沒兒子,那麼認皇后為親媽,得到皇后的支持。
  2. 通過後宮的運作,加上妃子孃家勢力的加持,把皇后廢了,讓自己的親生娘當上皇后,那麼自己也就有上位機會了。
  3. 武力發動政變,把對皇位有威脅的兄弟全部都滅了,自己先上位再說,缺什麼手續後邊再補——比如自己認先皇后為親媽,比如燕王最後自稱是馬皇后的兒子,其實據說他親媽是個朝鮮妃子。


嫡長子繼承製的好處是:所有人都知道誰應該是皇位繼承人,名分已定,省了紛爭。壞處是:繼承人的質量無法保證,因此皇帝前面的大兒子要是有才能有德行還算是好的,如果是遇到個不成器的混蛋,那就比較扯了——事實證明,這種制度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歷朝歷代一些有能力的皇子沒當上皇帝,而一些庸才卻上位的很多。


但是從朱元璋和燕王這個立太子的事情上來說,還真是怨不得朱元璋,開過皇帝如果對宗法繼承製度都不講究,如何來保證朝代的延續呢?


皇親國戚的背後較量。


明朝的幾個太子,死掉的和後來沒死的,誰家後面都有皇親國戚的勢力,有的還是封王封侯的皇親國戚,勢力有多大,皇帝心知肚明。對於皇帝來說在指定太子人選的時候往往會權衡這些外部因素,也是一個兩難選擇。


  • 外戚勢力很大, 所扶持的兒子又爭氣的,雖然不夠當太子的名分,但是如果不給封個太子或者封個王什麼的,以後要是動亂給太子製造麻煩,那麼江山基業不穩定啊。

  • 外戚勢力很大,所扶持的兒子不太爭氣的,萬一真給扶持起來了,自己的兒子能力不行,成為了外戚的執政傀儡,外戚干政,那麼很可能國家就要改姓了,風險也不小啊。


所以一般皇帝在立太子之前,都要進行一些削弱皇親國戚勢力的事情,敲山震虎,不讓這些外戚勢力干擾皇帝的判斷。有時候甚至不惜用一些極端手段,殺掉一些可能會出現在王權爭端漩渦中的大臣,做一些權利清洗什麼的。畢竟怎麼著也不能讓皇權旁落啊。哪一任皇帝都會考慮讓太子繼承後能騎上馬還能送一程,保證千秋基業的。



明朝朱元璋時期的情況也差不多是這樣,同時因為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打了一輩子仗才建立了政權,手底下一起艱苦創業拼下江山的兄弟們多,封侯拜相的也不少,朱元璋的媳婦裡有些就是開國大將的妹妹之類,你猜朱元璋心裡犯嘀咕不?


朱元璋執政後期基本上一直是在進行削弱這些開國元老權限的事情,這個可見一斑。當時算是內憂外患還比較嚴重的時候,朱元璋在內部肅清可能有異心的大臣之時,燕王這個比較能幹的皇子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偏偏這麼能幹的一個兒子就沒有能入朱元璋的法眼,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按道理說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第一人選。最後實際上朱元璋是把皇位傳給了大孫子,也就是朱標的兒子,朱棣的大侄子朱允炆,可能是隔輩親的原因,也可能是朱元璋為了一碗水端平,堵住跟自己一起白手起家創業的老哥們的悠悠之口,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舉措。但是事實上的確是導致了後來更加混亂的局面。


兒子輩的玩命表現,拼死了在掙繼承皇位的權力,都還沒爭明白呢,你把皇位傳給了孫子輩,那兒子輩的這些正當年的叔叔伯伯們能心裡服氣嗎?至於燕王朱棣後來發動政變自己當了皇帝,這可能是朱元璋沒能想到的一個結果。


以上是爺死奴個人淺見,歡迎交流。


爺死奴


古代王朝立儲講究立長立嫡。朱棣為皇四子,根本輪不到他。

而且朱棣是讓朱允文逼反的。此前周王、魯王都被削藩,下場都很慘!





晶晶樂道道歷史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朱元璋不立朱棣為帝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朱棣出身不夠高貴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的生母是馬皇后,四子朱棣的生母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妃子,在那個時代,只有皇后的兒子才有資格繼承大統。朱標死後,朱元璋愛屋及烏,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儲君,主要還是看重他的出身。

朱元璋像

二、朱棣性格原因

朱棣的性格向來暴躁而且嗜殺。在大哥朱標被立為太子時,朱棣就表現出不臣之心。朱元璋是皇帝,同時也是一個父親。他了解朱棣,一旦讓朱棣做皇帝,朱棣很有可能會對自己的兄弟手足趕盡殺絕,這樣的場面他是絕對不想看到的。

《大明風華》裡朱棣劇照

三、隔輩親

每個做祖父的都喜歡自己的孫子,比如朱元璋疼愛朱允炆,朱棣疼愛朱瞻基。朱元璋征戰半生,嚐盡了生活的苦楚,到了晚年,對自己長子的孫子自然視若珍寶,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他。而且那個時候朱棣在北方一直表現得很孝順,在立朱允炆為儲君後也表現得恭恭敬敬。這給了朱元璋一種錯覺——朱棣沒有造反的野心。

朱允炆像

四、嫡長子繼承製

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是根本的制度。朱棣排行老四,上面有大哥、二哥、三哥。就算太子朱標死了,朱棣也必定無緣皇位。何況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所在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將皇太孫朱允炆立為儲君是最好的辦法。

結語

根據已有的史料記載,朱元璋也是想過立朱棣為儲君的。朱棣文武雙全,鎮守北方更是立功無數,打元朝殘餘部隊時也是穩準狠。可惜大臣們不同意,因為他們希望有一個仁慈的君王來統治自己,朱元璋這個想法只好作罷。

後面的事大家也都清楚,朱棣發動靖難,篡位成功,開創永樂一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成千古之謎。

靖難中的北京城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涼夜寒塘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