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能夠自給自足,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糧食?

她叫楊小颯


誰告訴你我們糧食能自給自足?我們糧食不夠吃~~別看年年豐收,實際這些豐收作物裡水稻小麥並不多,佔的份額比例很少,大多是大豆和玉米這些附加值很高的作物,即使這樣,我們的大豆仍然不夠用,年年無論是水稻小麥還是大豆玉米都要靠進口來彌補差額,沒辦法~~這就是現實


日照大漠孤煙直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世界有名的糧食生產大國,在古代中國我們常常自詡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富有四海,中華之物力絕對可以自給自足,雖然這句話有不少誇張的成分,但是中國糧食生產自給自足一直都是我們的驕傲,再加上袁農平雜交水稻的貢獻,中國的糧食產量更是一年比一年的飛躍,截至2016年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的糧食總產量已經到達了61623.9萬噸(12324.8 億斤),這個數據也足夠讓我們驕傲的了,雖然我們是糧食生產的大國,但我們似乎也有著很多奇怪的問題,比如說中國的農民種地一直賺不到錢,然而我們的糧食進口卻越來厲害?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我們的盤中餐,糧食問題。

一、奇怪的農業困局

中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農業國,雖然我們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的比重不斷提高,但終究不能否認的是,中國依然有著高達6億的農村人口,對於大多數農村人口來說,除去外出打工的人,大多數人都還是從事著自己老祖宗幾千年傳承的手藝:種地。但是,中國的農民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這就是對於中國農民來說,大家想要依靠種地賺錢變得越來越困難。瀚哥家中也有很多的親戚留在農村,每次回老家幾乎必然會談及的一個問題就是種地,父輩每次回家第一個問題都會問今年的天氣如何?糧食的收成怎麼樣?在大多數時候,由於優良的種子,大型的農業機械化,糧食豐收已經成為了這些年經常聽到的話題。

在我們為農業豐收感到欣慰的時候,往往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這就是老家的親戚總會說,豐收是豐收了,但是現在種地越來越難以賺到錢了,往往是好不容易把種來的糧食賣出去,結果一賣出去才發現,在不考慮人工成本的情況下,除去農藥、種子、化肥,還有請人播種、收割等的機械費之後,經常是一畝地賺不到一點錢,如果再碰到年景不好,甚至種地不僅不賺錢還經常虧錢。於是,老家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土地,迫不得已走上了去城市打工的道路。

一開頭瀚哥還以為這個是我自己老家的特殊情況,然而越來越多的媒體都關注到農村種地不賺錢的問題了,瀚哥才意識到這個可能不是一個地方的特殊情況,可能是不少地方的共性問題。在我們考慮種地不賺錢的同時,我們卻發現,中國卻在大量進口糧食,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2017年的糧食自給率已經從2015年的94%下降到了2017年的86%甚至有著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其中,中國玉米、小麥和大米的進口量都在翻倍增長。而大豆需求更是在過去的十數年間激增,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貿易國和消費國。

這幾乎成為了一個極為奇怪的悖論,一方面中國的農產品幾乎每年都是豐收,農民的收入不斷下降,完全是一副穀賤傷農的架勢,另一方面,中國卻出現了農產品的不足,需要靠進口來滿足國內的需求,這簡直是一種奇怪的天方夜譚,到底是怎麼回事?

二、中國的農業的問題到底怎麼了?

瀚哥覺得,中國如今的問題具有嚴重的結構性問題特徵,並不是我們沒有糧食,也不是我們的糧食產量過低,卻是我們的糧食結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乃至於我們的農業出現了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歸納到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

一是農業生產的結構不足。我們能夠看到的是,我們大批量生產的都是高產量的雜交水稻等高產量糧食,這些農產品的特點是產量很高,但是實際上的品質卻並沒有達到其產量該有的高度,這就導致了中國農業生產的低檔次產品處於長期過剩的情況下,但是像高檔農產品卻出現了斷檔,舉例來說日本的和牛,泰國的香米這些都是在中國市場上賣出高價的農產品,然而國內農產品雖然數量眾多真正品質上能夠達到類似水平的農產品卻幾乎沒有,這種結構性短缺和低檔次產品過剩構成了中國農業生產的第一大問題。

二是中國農業生產效率的問題。我們一直都說所謂的工業革命的標誌是什麼?是以工業的機械化大生產取代了以手工作坊為代表的個人小生產,這個取代不僅在工業領域,更在農業領域,美國1%的農業人口養活了美國3億的人,還有大量的餘力可以出口,讓美國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出口大國,這就是機械化大生產帶來的好處。然而,中國從幾千年到現在一直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生產,我們的農業生產叫做精耕細作,在這樣的生產方式下,農業生產的效率極低,是一種低效率的競爭,完全無法和真正的機械化生產方式抗衡,這也就導致了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很低,我們的農產品生產出來之後成本很高,自然難以和進口產品抗衡。

三是農村人口的不斷減少。在中國的農村制約農業生產效率的還有一個問題,這就是農村人口的問題,一方面中國正在一個快速城鎮化的進程當中,在這個進程中必然大量的農民成為了市民,另一方面則是農業的低收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原先的農業生產進入城市務工,中國多達2.8億的農民工就是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農村留守的往往都是老弱婦孺,但我們不要忘了在中國當前的生產條件下,農業依然是一個重體力勞動產業,更何況農業科技不僅需要青壯年更需要高素質人才,這都是農村留守的人口難以解決的問題。

四是農村耕地面積的不斷下降。2001年以來,全國耕地在不斷減少,雖然在2007年起,農村土地整治在全國範圍內展開,要求加大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村土地復墾開發力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然而,最近幾年我們看到的依然是從統計數據上不斷下降,根據國土資源部的數據,農村的耕地面積已經從2009年的20.31億畝下降到目前的20.25億畝,從數據上來說,雖然這個下降還不算太厲害,但是實際情況土地的質量卻是堪憂的,不僅有著農村土地的汙染問題、肥力下降問題、鹽鹼化問題等等,讓人不容樂觀。

農村問題是中國重要根本問題,也是真正不容忽視的問題,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關注農村問題,才有可能真正解決中國人千年來的問題根源。


瀚海觀察


(文章整理自網絡)

咱們知道,我國大豆是依賴進口的,為啥糧食也要大量進口呢?我們就以前一段時間,我國允許美國的大米也將進入中國市場為例,以小見大,來看看原因。

<strong>中國稻米市場爭奪戰打響!

經過中美雙方多輪磋商,2017年7月19日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在華盛頓舉行期間,中國質檢總局與美國農業部代表簽署了《關於美國輸華大米植物衛生要求議定書》,這標誌著中美雙方就美國大米輸華的檢驗檢疫要求達成了一致。美國農業部7月20日稱,已和中國達成共識,美國將在歷史上第一次得以向中國出口大米。

經過長達十多年的談判,美國首次獲准可對華出口大米,這無疑是國際大米市場的一個重磅消息,未來大米貿易格局或被重構。水稻是美國的小作物,2017年種植面積位於玉米、大豆、牧草、小麥、棉花、高粱之後,為103.76萬公頃,僅佔全國作物面積的0.28%,僅相當於最大面積作物玉米的2.8%。儘管美國水稻面積很小,但卻是全球第五大稻米出口國。FAO(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我國水稻單產排第13位,美國排第4位。水稻單產位於全球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埃及,希望,美國,烏拉圭。

現階段,國際大米出口市場的競爭已經白熱化,而在對中國這個最大的稻米消費國的爭奪上,美國的參與,又將如何攪局?蛋糕就是那麼大,在分配上,或將有較大的變動,不過短期內原有格局不容易被打破。國內外商家針對中國高端大米市場的爭奪戰已經打響。

“供大於求”為何還要進口美國大米?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7年1-5月,中國進口累計大米181.6萬噸,同比增加2.42%;同期,中國出口大米44.9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87%。而且中國的稻穀現狀是階段性過剩,產量高,庫存高,那麼為何還要進口大米?

“允許美國對話出口大米旨在打破貿易保護主義,這是通過談判協商作出的決定。在這過程中,中國放棄了一定的自身利益,同時也是希望美國能夠對中國進行同等開放,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首先,根據入世承諾,中國每年應按糧食消費量的5%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所以中國進口大米更多的是一種兌現承諾;其次不管是進口還是出口,不單單只是需求和供給的問題,更深層次的是打破貿易保護主義,實行對外開放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大米要真正對華出口,還要滿足倆條件:一是企業要經美國政府註冊並經中國質檢總局認可;二是美方需對獲得資格的企業生產的輸華大米進行燻蒸,燻蒸藥物、方法等技術條件需經中方專家評估、確認,以防有害生物傳入。

出口一定有利?

說到糧食進口,一定會牽扯到糧食安全問題。國際需求就是農業的指揮棒,都說“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世界”。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很多人都在表示擔憂,但當前,中國吃貨們的“胃”,時常控制著美國農產品的“位”———大豆對中國出口有增無減,玉米、高粱等品種也對中國形成價格優勢;加州等產區也因應中國需求種起了苜蓿。中國熟制禽肉輸入美國,中國雞肉也將首次進入美國市場。

在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機制框架下的 “百日經濟計劃”中,農產品貿易被視為 “早期收穫”的重要領域。美國是世界上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國,出口佔了產量的1/3、農業總收入的1/4。這意味著美國農業比工業更依賴國外市場,農產品貿易一直以來也被視為中美貿易的“平衡器”。


中國農村科技


中國糧食已經連續12年增產豐收,從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9億斤,連續3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糧食進口量卻也在一直攀升,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我國糧食雖然連年增產,但是相對需求還是有一定的缺口的,像大豆和大米、小麥、玉米,這些需求還需要進口來滿足。

二是,我國是世界WTO貿易國,完全禁止進口別國的糧食,從自由貿易的規定上也說不過去。就好比,別人完全禁止進口我們的糧食,沒有理由的話,也是說不過去的。

三是,國外部分農產品成本低,加工企業進口用來加工飼料等等,能降低相應的生產成本。

而在事實上,在進口的2400億斤糧食中,大豆佔了大頭。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大豆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8169萬噸,比2014年增加了14.4%。

也就是說,中國目前進口的以油料作物為主,小麥、玉米進口量並不算多。

至於養殖業、蛋奶業並不存在大量進口這一現象,美國牛肉等才是今年剛剛登陸中國市場,而且沒有任何競爭力,至於雞蛋等至今沒有允許進口。

從這點來說,其實我國對糧食的保護是非常嚴謹的,並不是像網上傳得那樣大量進口,適當的進口糧食、保證一定的糧食進口渠道,對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都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能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下載雲種養app,專業回答農業相關問題】


雲種養


如今,在我國的農業技術和科技的大量投入下,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糧食呢?原因分析如下:

一:我國不可能完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來禁止糧食進口的。況且很多時候糧食進口是市場自發行為,是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為負責人的大國,也不敢輕易實行單方面禁止進口行為。

就目前我國進口量最大的糧油作物大豆而言,進口大豆是需要,也是必然。

我國大豆進口在21世紀呈快速上升趨勢,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進口量分別為8900萬噸和9200萬噸。

目前大豆的進口關稅為3%,根據我國大豆頂峰時期產量而言,國內產量和需求之間具有太大的差距。

二:由於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美國、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單產快速提升。而中國非轉基因大豆單產相對保持穩定,明顯低於美國、巴西、阿根廷,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另外,受比較效益的驅使,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相對偏少。2008年金融危機,我國大豆等農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下跌。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在東北地區實行臨時收儲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國內大豆價格快速回升。而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始終存在較大價差,近幾年進口大豆價格已經遠遠低於國產大豆的價格。

進口大豆持續增長還有利益的驅動。

進口大豆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出油率高,所以壓榨進口大豆給國內油廠帶來了不菲的利潤。儘管我國大豆生產仍具發展潛力,但目前來看,要在短期內滿足我國對蛋白粕和油脂的需求還相差甚遠。因此,中國不可能離開進口大豆。

而作為進口調劑的作物主要有小麥、大米、玉米等,實行的是配額管理,其中小麥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

在進口配額內進口關稅為1-10%,超出配額部分的進口則適用20-65%的進口最惠國稅率。這個數量看起來很大,其實對比國內產量來看並不多。其中小麥進口僅佔國內小麥產量的7%左右,大米佔4%左右,玉米佔3%左右。小麥進口主要是進口的一些硬質小麥,多用於烘烤麵包。說白了就是國內生產的小麥重產量不重品質,加上一些環境汙染問題,隨著市場對高品質小麥的需求增加,只能通過進口來彌補。

我國糧食總產量雖然居於高位,已經連續12年增產,達到12429億斤,但部分糧食作物還是相對短缺,需要進口才能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工業需求。

並且,中國的耕地一般來說比較分散,不像美國的耕地面積大且土地成片。同時中國機械化程度低,小農經濟模式生產率低,小規模種植農業競爭力弱。所以,相對來說,國內糧食生產成本更高,進口糧食會具有價格優勢,國家願意付出更少的代價進口大量的糧食。


農產品期貨網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五常鄉下一稻儂


正式的調查我沒做過,畢竟不是幹那個的。但是,走馬觀花還是經常有的。真實的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地農村有兩個比較突出的印象:第一是種植不方便的稻田基本上拋荒了。第二是原來種兩季稻的現在差不多都種單季稻。第三是沒有硬性公糧指標了,農民基本上是自家種多少留多少,沒有人送給糧庫。第四是很多農家養豬喜歡買飼料和玉米等,自己家的糧食都不夠飼養。

所以,第一個判斷是,在我觀察過的地區,基本上農民對國家糧食安全,沒什麼大的貢獻。

現在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基本上超過了農村人口了,特別是食量大的年輕人。現在飯桌上的肉食極度豐富,都是飼養得到的動物肉類。要知道,一斤肉要多少斤糧食啊,現在的飼養技術基本上不給動物吃草和爛菜葉子了,還有食用油呢,知道一斤豆子產多少油,能夠炒幾個菜嗎?看到有的人炒菜放油像放水一樣,我的看法就是放了半鍋豆子。這樣看起來,一個人一餐要吃掉原來幾個人一餐的糧食啊。

所以,第二個判斷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往城市集中,消耗的糧食是以前的多少倍。

那麼,我國當然有很多主糧區,這些應該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底氣。按照人口計算產量的話,或許確實可以保證糧食安全,但是這個僅僅是飯碗裡面的米飯呀,其他的呢?

再加上一個國家一定會做糧食的戰略儲備,比方天災人禍的誰也避免不了,還有一個這麼大缺口從哪裡填補呢?

綜上所述,糧食確實可以確保安全,但假如想過好一點的生活,還真的需要大量進口,用於飼養肉類,榨油等等。


老龔說勢


進口的糧食廉價


橘子洲頭6562


中國的糧食確實很多都可以自給自足,但是還是有很多是不能滿足的,所以完全的放棄進口這個從需求上就是不能滿足的。先來看一下去年中國進口的一些農產品。

大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是大豆第一進口國,2017年進口大豆9553萬噸,美國佔了30%。

對於很多人來說以為中國只進口大豆,但是在看看其他的進口量。

高粱;2017年進口量為506萬噸,世界第一。

油菜籽:2017年進口量為475萬噸,世界第一。

稻米:2017年進口量為403萬噸,世界第一

大麥:2017年進口量為886萬噸,世界第二。

豬肉: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消費國,還有進口國

。。。。。。。。。。。。

還有太多太多了。

可以看到中國現狀已經是農產品第一進口大國,中國人太多了,如果不依賴進口的話,還是很難的。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每年中國的糧食確實一直是在增產的,但是如果想要徹底解決中國進口糧食這個問題,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而且進口不光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滿足,關鍵還是看市場的,即使有一些能夠滿足但是還是需要進口的,中國目前的農產品在高端市場幾乎是很少的,中國的高端農產品基本上都是依賴進口的,可以看到中國的大米市場,泰國的,日本的大米來中國了就是幾十塊一斤,但是國內的基本上是在幾塊錢一斤,一方面是因為國人的崇洋媚外,覺得外國的就是好,就像日本的馬桶蓋。一方面中國的農業技術確實和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導致農產品質量跟不上。

而且如果僅僅只是靠國內滿足的話,那麼糧食價格就難以控制,民以食為天,糧食作為最重要最基礎的,國家是不會允許你漲價太高的,所以為了拉低國內價格也會大量的進口。

但是不管怎麼說,中國的農業現在目前最要緊的還是科技,只要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解決農業問題。


三農帝國


很多人會有疑問,中國產的糧食不能自給自足嗎?為什麼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的糧食?這不是壓低國內的糧價嗎?如何惠及三農?是否會影響農民致富?帶著這些疑問,小編給大家講講為什麼這麼做?

中國的糧食,主要是小麥、水稻,玉米等是主糧,已經實現了連續多年的增產豐收,糧食自給自足是完全沒問題的。

目前中國糧食進口量最大的主要是大豆,國內的大豆產量嚴重不足,中國可以不種大豆,最多是吃的豆油是轉基因食品,但糧食如果不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那可是大問題。畢竟咱們國家有十幾億人,這麼龐大的人口數量,沒有自給的糧食供給,絕對是不可行的。

如果把大豆也當做糧食的話,自然會產生中國糧食大量進口的假象。但實際上,大豆並不是咱們的主糧,咱們的主糧是水稻,小麥和玉米,優先保證這三大主糧的生產,咱們國家的糧食就是完全夠用的。

當然了,除了大豆外,近年來中國進口小麥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但是實際上,中國進口小麥不是因為國內的小麥生產量不足,而主要考慮的是對小麥需求結構的調整。

總體上來說,中國的糧食是完全夠吃的。但我們國家每一年都還在強調糧食的重要性,更多的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戰略要求,畢竟像我們這麼多的人口,吃飽是要每天都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