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平臺幣才是幣圈最後的歸宿


說到底,平臺幣才是幣圈最後的歸宿


一週前的行情有所回暖,險些給人一種減半行情開始了的感覺,但我們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各大交易所上線的幣種漲幅,OKB的24h 漲幅高達50 % ,ZG平臺幣單日漲幅達到了300%,即使BTC震盪回調,平臺幣的單日整體回撤比最高也只有40%~50%,這相比與漲幅來說,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即使與EOS,DASH,ETC等減半幣種的跌幅相比,優越性從數據上看也十分直觀。


你突然發現,能跑贏所有主流幣的竟然是平臺幣。2020年開篇,第一季度內的平臺幣表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從最早提出IEO,已經過去一年多了,如今市場熱度重新迴歸IEO,能吸引大家目光的原因就在於自帶的造富賺錢效應。如果到了減半年的今天,大家還不去了解平臺幣IEO這些名詞背後的含義,不僅不會大幅度的贏得減半行情的紅利,而且會出現比如OKB暴漲,別人曬收益,你只能看戲的尷尬。


大平臺,為了推自己的平臺幣,新上線的IEO項目,如果投資人想要以很低的價格迅速進場佈局,會對用戶持倉的平臺幣數量做要求。比如,想要火幣prime的項目,必須滿足針對項目的HT持倉量,根據自己的賬戶額度去申購項目代幣。


IEO類的幣種,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漲幅大,行情快。但我們想要賺錢,入場就要早。這給了交易所一個完美的強制性誘導用戶購買自己平臺幣的理由。


交易所自己的平臺幣,它是作為股票分紅類的存在。很多吸引人目光的幣種,它的紅利週期不會太長,有時往往只有幾個月。一不留神,就處於高位接盤的悲催幣圈群眾了。


我們經常看到許多關於投資人的訪談,會被問到你如何判斷一個公鏈項目的好壞等等。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投資人應該考慮的,

代幣的白皮書和經濟模型我們也應該主動去了解一點,培養自己的市場敏感度。


說到底,平臺幣才是幣圈最後的歸宿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預判未來走勢?

說到底,平臺幣才是幣圈最後的歸宿


因為它理解了項目設計的思路,評估了市場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再從過去推未來,10次有6次對,也會收益滿滿的。我們所作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走在市場前面。

只有這樣才能主動給自己的收益加槓桿,如果簡單的按照減半幣種去買,那不僅連市場整體回報率都跑不贏,更別說判斷失誤或者踏空行情了。


關於平臺幣,它從都是從傳統的公司IPO衍生來的。發行主體由實體公司變為了交易所;由傳統的證券交易所,SEC審核變為了交易所通過區塊鏈,公開自己的代幣發行量,查詢團隊分紅,鎖倉地址的代幣持有量等。


那麼,它能有這麼大的收益,就擁有很大的風險。發行量大,且不可控,幣圈往往一個公告,說增發就增發。第二,它的價格在操控的情況下,投資者買入比傳統的IPO,ICO等形式更高,換句話說就是一種高價融資。當然,它也有很大的優越性,比如通過造富效應吸引新韭菜進場;相比傳統的年息或者半年,季度分紅模式,它的分紅頻率變得很高,以周為單位,甚至以天為單位。


但是我們看到,很多表現不好的平臺幣在一開始都很火爆的,但後來價格一路下跌讓很多投資者很失望,最後導致項目黃掉。比如前幾天鬧出很大丑聞的Fcoin,他們的FT代幣也是一上線就到高潮。但是市場是有承接度的,投資人買平臺幣,就像買公司股票,這是看好交易所發展的價值投資。


一旦增發或者連續發行一個系列,就明顯的供過於求了。即使在幣圈,一切不滿足供需平衡的定價最終都會被打破,往往都是以投資人高位接盤為結局。


那麼平臺幣區別於其他的公鏈代幣,它吸引我們的地方在哪裡?或者說,它誘導我們投資的幾個關鍵機制是什麼?


第一就是回購銷燬,它通過控制市場總供應量,被動調整價格。比一開始就約定一個百分比形式,收益率要更大一些。但對於交易所發行平臺幣,這屬於私募基金類,所以關於盈利情況和真正的投資收益率,是可以不對外公開的,或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虛擬一個數字。那麼這種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利於我們投資的分紅機制陷阱在哪裡?


回購銷燬的比例我們無法及時查看,一部分高層權限過大,比如張健可以不顧整個團隊的反對,為了蹭熱點套利,擅自銷燬。另外,分紅的比例依據他們隨時可以調整,有很多的藉口,比如交易所整體盈利不高等,或者以抵扣手續費等形式來把你本來應該得到的收益,換個形式轉移。


關於手續費抵扣,我一直認為,所有以免除或者降低手續費為理由,來宣傳吸引用戶註冊的平臺都不靠譜。大家應該經常在幣圈的群裡看到,買賣火幣,ok點卡的人員,一級級都成了代理,看起來疑惑且好笑。這些都是誘導你進行短線交易,用BTC買平臺幣的做法。


總之,我們不能被這些模型繞暈。


考察項目要按照項目的生態和技術發展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