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卸甲事件,年羹堯當時應該怎麼做,才能儘可能縮小惡劣影響?

只為尋找那瞬間的快樂


導讀:年羹堯寧死不認錯嚴重暴露了他政治情商低下的硬傷。他自持西北平叛的大功甚至對雍正的帝位有存亡繼絕的作用,所以雍正不應該這麼對待他。可惜他不瞭解帝王這種生物,冷酷無情。套用一句臺詞:小孩子才分對錯,成人只看利弊。年羹堯既軸又犯矯情,這又不是談對象或者兄弟間鬧彆扭。這涉及到帝王尊嚴,無論雍正對錯他想讓你死這就是結果。帝王已經習慣了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論條,那麼年羹堯還想跟皇帝分辨一下是非曲直豈不是太天真嗎?再說就年羹堯犯的這些錯,即使放到現代社會的職場也不會太受重用。

無論是在什麼年代功高震主都不是一個好現象,所以該收著點才能有好下場。更別說封建社會的皇權時代了,所有妄圖挑戰皇權尊嚴的行為下場一定是悲慘的。年羹堯有大功勞不假;和雍正有多年的主僕情誼也不假;有妹妹年妃幫自己吹風也不假,但是這一切跟皇帝的尊嚴相比都一文不值。有情有義的帝王本來就屬於稀有動物,更何況早就被年羹堯僭越、貪腐等毫無人臣之禮的行為氣得火冒三丈的雍正了。

雍正繼位從西北召回大將軍王,年羹堯、雍正君臣共渡難關

雍正繼位之初,第一件事就是以奔喪為名召回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王老十四回京。雍正也害怕老十四起兵造反,所以命令山西布政使李衛給西北大軍的糧食從一月一給變成一天一給。在隨時可以切斷軍糧的情況下,派圖裡琛帶著聖旨去西北帶回老十四胤禵。在返程過程中為預防意外,還派年羹堯派三千綠營兵尾隨。同時任命年羹堯擔任撫遠大將軍,接替老十四負責西北平叛事務。

雍正即位之初千頭萬緒,他也想雷厲風行辦幾件大事。雍正也想讓天下臣民和八爺黨看看自己的作為。可惜天不佑人,頭兩腳就臭了:首開恩科就發生了科考舞弊案;自己下詔褒獎的天下第一巡撫諾敏弄虛作假,以欺騙的手段來填補藩庫虧空。如果自己親自任命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再不能消滅叛軍主力,那簡直讓天下臣民和八爺黨看了天大的笑話甚至雍正的皇位都坐不穩。

為了平定西北叛亂,年羹堯調動20多萬大軍將青海團團圍住但是依然沒有找到叛軍主力。為了維持西北大軍的消耗,不說糧食就是餉銀都需要20多萬兩。一個月700萬兩,這個巨大的消耗不但掏空了國庫還逼得雍正不得不抄貪官的家不足軍餉。這讓天下怨聲載道,面對巨大壓力無論雍正和年羹堯都像坐在了火山堆上。一旦平叛有失內憂外患一起爆發,雍正和年羹堯都沒有好果子吃。可以說年羹堯和雍正這對君臣需要共渡難關,無論如何要打贏這場仗。

年羹堯自私自利左右逢源的個性

年羹堯雖然在《雍正王朝》劇中是四王爺胤禛的包衣奴才,但是並不像其他奴才那樣對主子忠心耿耿。他要的是權力和地位,投機鑽營的手段運用得爐火純青。

第一次:在四王爺胤禛江南籌款賑災的時候,年羹堯就私自從杭州駐地來到江南。為的就是在賑災過程中立功好留在北京,方便鑽營升官。果然由於事情辦得漂亮,年羹堯在老八的保舉下被升職為四川提督。年羹堯去八爺府磕頭感謝,雖然一句話沒說但是從此二人有了交通的橋樑。說白點,年羹堯打算在主子胤禛和八王爺胤禩之間左右逢源、兩頭下注。

第二次:因辦理百官行述案件,胤禛和胤祥哥倆定計對於劉八女和任伯安先放後抓。年羹堯在辦案途中還抽空去拜訪隨皇上南巡的上書房大臣張廷玉。結果張廷玉早就知道他的為人,奉勸了一句

“希望您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年羹堯毫不放在心上,在江夏鎮拿到當票後對全鎮700多口人滅口。為的就是吞沒劉八女世代積累的幾百萬兩銀子,但是都私吞了跟主子胤禛一個字都沒提。

第三次:四阿哥胤禛和鄔先生定計用大將軍王和老十四交換陝甘總督的職位。明令下達後年羹堯還以為是老十四和老八起的作用,在沒有告知胤禛的情況下私自進京去八爺府拜謝。這惹惱了胤禛,威脅要把年羹堯的陝甘總督的任命文書收回。年羹堯這才知道拜錯了大神,道歉認錯甚至幫胤禛洗腳來彌補。

第四次:在西北平叛時,老九代表八爺黨去拉攏年羹堯為以後舉事準備。年羹堯的態度是既不拒絕,也不談成的接受。收了九阿哥的銀票,也沒有給個準話。這是年羹堯一慣的作風,先看誰能獲勝就投向那邊。以自己手中20萬大軍委籌碼,妄圖在雍正和老八之間左右逢源。

有養寇自重嫌疑僭越毫無人臣之禮等挑戰皇權的行為讓雍正無法忍受

年羹堯只是一個撫遠大將軍,這是一個臨時官銜沒有具體品級。但是卻因為西北平叛的需要,掌控了西北數省軍政大權。根據雍正發出的上諭:“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年羹堯突然之間掌控瞭如此大的權力,滿足了他對權力的渴求。自己任命的官吏被稱為年選;貪汙數百萬兩軍餉;私受蒙古小妾;發給督撫的文書稱令諭等等。簡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待遇。

為了長久地掌控權力,也許年羹堯真的生出了養寇自重的心思。因為羅卜藏丹津一日不滅,自己的權力就一日不減。天下的餉銀和糧食就會源源不斷,身兼數省軍政大權也不會被收回。別看年羹堯很著急,其實他巴不得能多對峙一段時間。也許埋伏在百里之內法輪寺的叛軍主力的糧草就來自年羹堯的中軍行轅,否則怎麼會每天消耗三萬兩銀子這麼大數目。可惜被鄔思道點破,年羹堯無奈只能平定了叛軍主力。

捷報傳來,雍正給年羹堯信中所說的“你不但是大清的恩人,也是我的恩人”。這些話是雍正在如釋重負的情況下,心神激盪所說。一般我們成年人都知道,這些話不能當真。一旦對方冷靜下來,君臣禮法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可年羹堯就把這些當真了,可見輕傷的硬傷。

在年羹堯回京的時候,惱火的老八耍了心眼讓百官跪迎。年羹堯雖然有點不知所措,但是依然沒有下馬。這麼明顯的僭越行為,也許在年羹堯看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接下來面對超規格的賞賜:賞穿四龍團龍袍、賞賜三眼花翎,加太子太傅銜,年羹堯都隨手結果都沒有跪接。也許雍正也不知道賞賜什麼了,甚至說出“即使賞你一個王爺也不過分”的話來。這就更讓志得意滿的年羹堯覺得很多待遇就是應當應分得了。如果只是這些,也許年羹堯還罪不至死。但是接下來西北大將代表熱的汗流浹背,雍正讓大家卸甲涼快涼快。這些將軍都看年羹堯的臉色,年羹堯居然沒有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還舔著臉說“既然皇上讓你們卸甲,就涼快涼快吧”。

雍正看到年羹堯居然把朝廷大軍當成了私軍,比當年的大將軍王胤禵做的還過分。這是任何帝王都不允許的,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無法翻臉。但是為接下來的清算埋下了伏筆。隨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雍正在明確表露出不滿的情緒後大臣們紛紛落井下石彈劾年羹堯。所謂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就是這個意思。

年羹堯被一貶再貶,從陝甘總督、杭州將軍最後成了一個看門的老卒。但是憤懣的年羹堯想不通為什麼雍正這麼對待自己,誓不低頭整天穿著黃馬褂晃來晃去。終於惹惱了雍正,在放牛娃的童謠聲中被毒酒鴆殺。

小結:

年羹堯雖然謀略、手腕都不算低,但是他沒看明白帝王這種生物的健忘、涼薄的天性。相信了帝王的戲言,還妄圖更雍正掰扯掰扯。這在封建皇權時代是典型的找死行為,最後被李衛帶來的一杯毒酒鴆殺

謝謝


老王家影視


電視劇《雍正王朝》改編自二月河同名長篇小說,由胡玫執導拍攝,唐國強、焦晃、王繪春、杜志國、李穎等主演,播出後廣受好評,並創收視率新佳,拿下各項大獎,在《雍正王朝》劇中有一件

“卸甲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先回顧一下電視局劇情,電視劇中的情節是這樣的:雍正皇帝高興地對跪在地上的有功將軍們說,“你們都卸甲吧”——清朝重騎兵的鎧甲很重,行動不便,讓他們卸甲如同給予“平身”、“賜坐”一樣的禮遇,降低朝見繁瑣禮節,是皇上對他們作戰有功者的一種嘉獎——但是這些將軍側臉看了看坐在一旁的年羹堯,見年羹堯表情麻木沒有表態,便仍然低頭跪在那裡沒有動,並沒有執行皇帝要求卸甲的善意命令。

年羹堯在看到皇上很尷尬之後,得意洋洋地解釋說:“這些人是軍人,在軍營中只知道我年羹堯,不知道有皇上。”又對將軍們說,“皇上讓卸甲,那就卸甲吧。”將軍們立刻卸去鎧甲,著朝服而入。 此時雍正皇帝,臉兒都給氣綠了。回宮后皇上氣急敗壞,正好見到年羹堯的妹妹進來侍候,便讓她“卸甲”,算是拿她出出這口邪氣。此後,便有了除掉年羹堯的想法。

再分析這次卸甲事件,這時候立下“西北大捷”軍功的年羹堯膨脹了,飄了,忘乎所以了,一系列的作死操作觸及了雍正最敏感的底線,雍正看到年羹堯居然把朝廷大軍當成了私軍,比當年的大將軍王胤禵做的還過分。這是任何帝王都不允許的,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這涉及到帝王尊嚴,帝王已經習慣了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論條,也暴露了年羹堯他政治情商低下的硬傷。當雍正在明確表露出不滿的情緒後大臣們紛紛落井下石彈劾年羹堯,九十多條的罪名就這樣扣在了他的身上,“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最後他就被賜死了。

可借鑑的歷史類似例子,歷史上唐代的郭子儀就是功高震主,不過郭子儀政治頭腦出眾。打開府門任由百姓參觀,對朝臣很客氣。使得皇帝一點都不疑心。甚至對於相貌醜陋的盧公子來訪的時候讓家人退下,因為知道盧公子心胸狹隘,怕家人見到醜陋的盧公子發笑而結仇,果然避過滅頂之災。

比較好的做法建議,此時的年羹堯如果馬上宣佈軍隊是皇帝的軍隊,自己是皇帝的奴才,為雍正馬首是瞻,無論何時只要雍正命令一下,無論大將軍軍令如何如何必須聽從,戰爭結束,馬上把功勞全部歸功於皇帝在後方的支持和信任,自己交出兵權每日在家打開府門,任由人參觀,並且拒絕再見到自己在軍隊的下屬。活下來的可能性比較大,甚至可能會獲得更大的器重。

以上是個人觀點,拋磚引玉,請問您認為年羹堯應該怎麼做才對呢?他的最好結局是什麼呢?


小草影視觀察



年羹堯的傲氣以及至死不認錯的勁頭就已經註定了自己的結局,早在雍正還是王爺的時候年羹堯其實對胤禛既不是很服氣也不是很忠心,那時候追繳戶部欠款,十爺當街賣家當鞭打田文靜,還是年羹堯挺身而出阻止十爺,後來康熙問責的時候,田文鏡被外放當知縣去了,而年羹堯則被八爺舉薦成了四川巡撫,那時候胤禛的臉色就難看得很,而年羹堯臨赴任之前則還特意去跟八爺告別,這一件事就昭示著年羹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


後來胤禛舉薦十四爺擔任大將軍王,而十四爺也投桃報李讓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年羹堯進京以後沒有告訴胤禛也沒有第一時間去拜見胤禛,反而跟著十四爺先去見了八爺,胤禛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就拿走了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的官文,年羹堯這才去四爺府拜見舊主,而胤禛則一直拒絕見年羹堯,年羹堯就這麼跪了一下午帶半夜。


後來還是藉著給胤禛洗腳的名義見到了胤禛,得到了胤禛的諒解,但是有一個細節演的很好,那就是四爺洗了腳出去而年羹堯看見那盆洗腳水要端起來但最後還是沒端就走了,這裡面展示了年羹堯的傲氣,那就是年羹堯這番操作並不是真覺得自己錯了,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再者年羹堯對胤禛沒有那麼忠心,一盆洗腳水就把年羹堯的內心展示的淋漓盡致。


後來胤禛為了讓年羹堯跟自己一條心還娶了年羹堯的妹妹秋月做側福晉,胤禛登基以後,西藏的羅卜藏丹津造反,還是年羹堯出任大將軍王為雍正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這時候年羹堯還是有那麼一股子傲氣,不懂得功高震主四個字的重量,進京以後百官跪接不說,還弄出個年選舉薦了大批量的官員,這時候年羹堯就已經為雍正所忌憚。

在朝廷之上,雍正讓年羹堯的部下卸甲,這些部下竟然不聽雍正的,反而看向年羹堯,這時候如果年羹堯仔細觀察雍正的眼神,一定會看見一股子殺氣,可惜年羹堯被自己的功勞矇蔽了雙眼,反而發號施令讓部下卸甲,要知道這可是朝廷不是軍營,軍營裡面年羹堯最大,可是朝廷上面雍正最大,年羹堯要是明白事理,百官跪接就應該拒絕,年選就應該推辭,部下不聽話就應該直接請罪,權利太大就應該及時交出部分權力而不是搞專權,年羹堯這些越權的行為就已經為自己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可悲可嘆啊!


婉兮歷史


我非常喜歡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在它比照下,其他所有古裝戲都一概不值得一看。具體那一集想不起來了,大約在33集以後。那一段不長,但是很精彩。年羹堯在西北打了勝仗,到朝廷面聖,帶了甲士上殿。

大致情節是這樣的:雍正皇帝高興地對跪在地上的有功將軍們說,“你們都卸甲吧”——清朝重騎兵的鎧甲很重,行動不便,讓他們卸甲如同給予“平身”、“賜坐”一樣的禮遇,降低朝見繁瑣禮節,是皇上對他們作戰有功者的一種嘉獎——但是這些將軍側臉看了看坐在一旁的年羹堯,見年羹堯表情麻木沒有表態,便仍然低頭跪在那裡沒有動,並沒有執行皇帝要求卸甲的善意命令。

在看到皇上很尷尬之後,年羹堯得意洋洋地解釋說:“這些人是軍人,在軍營中只知道我年羹堯,不知道有皇上。”又對將軍們說,“皇上讓卸甲,那就卸甲吧。”將軍們立刻卸去鎧甲,著朝服而入。 此時如果你是雍正,臉兒也得給氣綠了。回宮后皇上氣急敗壞,正好見到年羹堯的妹妹進來侍候,便讓她“卸甲”,算是拿她出出這口邪氣。此後,便有了除掉年羹堯的想法。卻又擔心逼反了年羹堯的軍隊,始終不敢動手。

這段情結說明了一個問題:遠在西北兵精糧足的三十萬大軍,沒有年羹堯的話,誰也不好使。即便是皇上說話,軍團也要看年羹堯臉色,否則絕不會執行任何命令,哪怕是皇上讓座這樣的小事也不會執行。

這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治軍嚴整,可在皇帝眼力實際上這對至高無上的皇權是一種侮辱,更是一種威脅。而對年羹堯來說,這麼做也是為了自己的安全:任何人手握重兵,都是不會被朝廷徹底信任的(因為那樣可能隨時對朝廷構成威脅)。而年羹堯一旦失去對軍隊的控制,就可能被貶甚至沒命。所以他要冒險通過這種方式向皇上傳遞一個信息:軍隊我說了算,你不能輕易動我!逼急眼了我就反




陳州小杰


我覺得雍正那時候喊他們卸甲士兵已經無動於衷了,年羹堯做什麼都是徒勞的。

如果年羹堯立馬誠惶誠恐地請罪,這個樣子在外人看來也是個笑話,雍正面子上掛不住,再說就算當時和和氣氣的做了,這件事還是會在雍正腦子裡種下一個對年羹堯不信任的種子。

最好的辦法就是年羹堯不養寇自重,直接把羅布臧丹增趕盡殺絕,然後再會朝請求交權。或者大捷後回朝交權讓手下人去做掃除殘餘勢力的事情。

總之年羹堯這個性格碰上了雍正結果肯定是必死。



鈿車寶馬


年羹堯在西北剿滅了羅卜藏丹津叛軍本來是大功一件,對於他本人而言雍正帝也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和很高的獎賞。但是作為功臣是應該見好就收的,不應該居功自傲向皇帝邀功甚至挑戰皇權僭越群臣之禮,這樣做的後果很明顯只有死路一條。

百官跪迎皇帝親自迎接這個榮譽已經很高

年羹堯西北大捷後回到京城,雍正帝竟然破格給了他百官跪迎的待遇。然而年羹堯卻是不客氣的接受了百官跪迎甚至還不下馬,雍正帝親自去迎接他時還覺得這是理所應當,這樣的舉動就是在自掘墳墓,作為臣子即便是功高震主但還是要慎言慎行。

年羹堯的舉動遭到了以孫嘉誠為首的言官們的嚴重不滿,孫嘉誠甚至在朝會上直接彈劾了年羹堯。雖然雍正帝驅逐了孫嘉誠但對於他的行為還是給予了肯定,畢竟年羹堯的行為嚴重超出了做臣子的禮數,作為言官敢於同權臣鬥爭是皇帝喜歡看到的場面。

兵不卸甲本是好事但遭到了雍正帝的反感

朝會上年羹堯坐在雍正帝旁邊竟然對皇帝的敬畏之心也沒有,甚至坐地起價給雍正帝邀功請賞。他呈上了一個數百人的官員名單說是請功其實和要官沒什麼區別,然而雍正帝卻只能接受,他的這個行為被稱為年選,在朝廷中的影響很壞。

作為年羹堯手下將領覲見皇帝,雍正帝愛惜他們穿甲不便要求他們卸甲,沒想到將領們竟然要聽年羹堯的命令才卸甲。年羹堯更大言不慚的說出了將軍們在軍營習慣了他的命令,對於皇帝的口諭可以不遵從的話,此話一出更是加重了雍正帝的不滿。

本是皇帝的恩遇反而搞得自己一臉尷尬,作為皇帝不僅臉面盡失甚至皇權也遭到了挑戰,即使雍正帝再大度也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

年羹堯該怎麼做才能明哲保身呢?

其實歷史上功臣都有自己明哲保身的計謀,比如說宋太祖時期杯酒釋兵權的石守信等人,他們就是交出兵權獲得了生存的權力,年羹堯只有交出兵權解甲歸田才是他最好的出路。

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在漢朝、明朝都血腥的演繹了,作為權臣能保全自己實屬不易,更何況是恃寵而驕呢?只有慎言慎行在皇帝面前虔誠祈禱才有可能被皇帝放行,雍正帝已經足夠仁慈,因此只有恪守君臣之道才是保命的根本所在。

年羹堯的驕橫跋扈最終葬送了自己,雖然在西北取得了傲人戰績,但是對自己的不約束對皇帝的不敬畏讓他在滅亡的道路上不能回頭。做臣子就應該有做臣子的樣子,不遵守做臣子的禮儀是不可能保全自己的。


秋雨魯北說歷史


年羹堯在百官跪接時應該拒絕,快速下馬低調行事,不妨效仿雍正當年跟十三阿哥去辦差回來的情形!

將士卸甲是皇帝下的命令,固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在朝野,當著最高領導的面,部下做法實在是小弟拉大哥下水的舉措!年羹堯應快速反應,快去請罪,隨後私下找雍正,請求辭官,換將調整軍士的傲慢,學習規章制度,朝廷禮制!

跟鄔先生一樣,心裡得有點數,正好休息一下!待到朝廷有需要再出山,既可以讓皇帝有面,也可以讓軍權還在朝廷,自己也可以免受血光之災,休息調整後隨時為朝廷所用,畢竟是雍正一手調教出來的小弟,得心應手,應知感恩,江夏鎮的銀子也夠自己花一輩子了!


鵲橋震


卸甲事件是雍正要求將士解甲休息,是雍正想展現自己對參加征戰回來的戰士表示自己的恩情和體恤,本來是想立恩,沒想到將士們不為所動。年羹堯一下命令戰士們卻聽從了,這樣的情景讓雍正感覺到自己的權威收到挑戰。軍隊並不受帝王自己控制,無論是哪位皇帝都會起殺心的。雍正已經做的很好了,給年羹堯很多次機會了。

此時的年羹堯如果馬上宣佈軍隊是皇帝的軍隊,自己是皇帝的奴才,為雍正馬首是瞻,無論何時只要雍正命令一下,無論大將軍軍令如何如何必須聽從,戰爭結束,馬上把功勞全部歸功於皇帝在後方的支持和信任,自己交出兵權每日在家打開府門,任由人參觀,並且拒絕再見到自己在軍隊的下屬。活下來的可能性比較大,甚至可能會獲得更大的器重。

唐代的郭子儀就是功高震主,不過郭子儀政治頭腦出眾。打開府門任由百姓參觀,對朝臣很客氣。使得皇帝一點都不疑心。甚至對於相貌醜陋的盧公子來訪的時候讓家人退下。因為知道盧公子心胸狹隘,怕家人見到醜陋的盧公子發笑而結仇,果然避過滅頂之災。

這是我的個人觀點,拋磚引玉,希望能幫助你。





帥氣大叔


一、正確的做法:

1.越是立功,越要低調,韜光養晦;

2.主動裁撤軍力,主動申請交出軍權;

3.面君儀程,事前排練,場面上的事規規矩矩做好。

4.皇帝恩典能辭則辭,表明態度。

5.謝恩摺子最好再做個檢討,換取皇帝諒解。畢竟用兵期間得罪人太多!

6.如此一來,皇帝不至於擔心失控!還能幫年羹堯安撫下人心,化解一些攻擊。至少,只要皇帝信用,年羹堯就能安穩過關。

7.就電視劇而論,皇帝是想收軍權,沒想收他的命。

二、事件的影響

卸甲事件,眾人惟年羹堯之命是從,置皇命於無聞,朝堂之上大庭廣眾掃皇帝臉面,著實犯了大忌。這一事件充分說明:

1.年羹堯把皇帝的軍隊當成了自己的私軍。

2.年羹堯平時的表現一定是缺乏對皇權皇帝的敬畏。

3.年羹堯對面君並未重視。否則,至少面君前也應該提前交待交待這些人,有什麼注意事項。

4.年羹堯是有意炫耀或者示威:軍隊聽我的,連你派來監視我的人也都聽我的。我贏了!

5.年大將軍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忘了軍隊到底是誰的,忘了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忘了還有很多人等著弄死他!

如此張狂,如此忘乎所以,實在是自尋死路!





天地過客1971


其實不是年羹堯怎麼做的問題,而是他壓根不想做的問題!

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年羹堯在平定青海羅卜藏丹增叛亂後,率軍勝利回京,這場曾轟動一時並引起20餘萬人叛亂的事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被清軍迅速剿滅。長期處於羈縻地區的青海也正式劃入清朝的版圖。這是雍正繼承皇位以來,在經歷了山西諾敏稅銀造假案和科場舞弊案後的第一大政績,自然也讓雍正欣喜若狂,雍正元年當這場叛亂爆發時,八爺黨等主力“反對黨”還在靜觀其變,等待接下來的笑話,企圖讓雍正第三次上演丟臉的一幕。然而在大獲全勝之下,八爺黨的企圖不但落空,反而讓雍正徹底坐穩了位置。作為“恩人”的年羹堯,一時間也成為了明星榮耀無限。



在狂喜之下,年羹堯和諸位部將也奉旨回京接受封賞。既然帶領手下的將軍回京,這些將軍自然要受到雍正的接見,既然要獲得接見,必然會在朝堂上產生一些交流甚至賞賜。這些沒有見過皇上的人也許不懂得宮廷禮儀,可多次回京並且是雍正死黨的年羹堯,難道連這點宮廷禮節都不知道?難道在入宮和進京之前,他連見到皇帝該如何保持禮節這些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告訴他的部下嗎?

事實上他還真沒告訴,甚至仍然樹立了老子最大的軍營文化,以至於當這些將軍面見雍正時,在得到“卸甲”的命令後,這些將軍竟然紋絲不動,可見之前在西北的軍營中,年羹堯從來就沒告訴過他們如何該做一個雍正的臣子,反而灌輸了如何做年羹堯的奴才的觀念。不是這些手下“只知軍令而不知皇命”,而是在年羹堯長期的威嚴之下,他們從來就沒有把雍正當成過大清朝的主子!



更或者說,此時的年羹堯大有與雍正“平分天下”的姿態!

當然這所謂的平分天下並不是要與雍正瓜分江山,而是企圖在權力利益上進行劃分。可以說在康熙晚期,清朝體系的權力就已經開始進入分化狀態,太子為儲君協同治國,八爺黨主管戶部控制財政,地方各官僚勢力更是集體瓜分了清朝基層的權利,太子勢力、八爺黨、各地方派系,表面上被高高掛起的康熙盛世,早已經成為了各股勢力分割的一塊蛋糕。因此在雍正繼位以後,清朝的現狀也給了很多官僚一個錯覺,這種分羹制的玩法,在雍正這裡依舊吃香。而年羹堯恰恰也在這個行列裡:老子我在外面給你開天劈業,至於你雍正就老老實實的享受“雍正盛世”吧。



年羹堯沒膽量造反,但他卻有膽氣去分享宮廷以外的權力,不否認他是雍正的忠臣,但同時他卻也是一個不願退步的權臣。

所以指望他去縮小影響,這是不可能的事,在他的骨子裡就從來沒有這樣的概念,封賞過後大張旗鼓的在府邸會宴年黨成員,與雍正單獨吃飯竟敢將雍正有關西北的提議全部否決,甚至在明知孫嘉澄在監視和限制自己的情況下直接將孫斬殺!不是他不知道如何退,而是在權力場上,他根本就沒有後退的概念!

可雍正不是康熙,企圖一內一外的權力格局,只能將年羹堯送上絕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