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以年羹堯為例,古代大將為什麼被奪兵權很容易,下屬為什麼不救?

張老師說


你這個問題可以拆分成兩個來回答,1、年羹堯為什麼很容易就被剝奪兵權。2、下屬為什麼不救。

我們來分別說一下

年羹堯之死

年羹堯進士出身,從康熙朝晚期逐步獲得重用,到了雍正朝時期更是平步青雲,達到了權利的頂峰,隆科多喝年羹堯一內一外被稱為肱骨之臣。

但是從雍正二年年羹堯進京後,君臣親密度驟然下降,至於什麼原因,因為和題目關係不大,在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結果就是年羹堯家破人亡,被雍正賜死。

為什麼很容易被剝奪兵權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雍正有著絕對的皇權,年羹堯根本不敢反,但是為了防止萬一,雍正還是做了萬全的準備。

先是將年羹堯的親信從西北諸多實權職務中調離,比如甘肅巡撫和四川提督,緊接著解除年羹堯兵權,調任杭州將軍。就是這麼簡單,年羹堯毫無還手之力,根源就是皇權的高度集中。

下屬為什麼不救

那麼下屬為什麼不救呢,這個更簡單。

用大道理來說,所有將士效忠的都是皇帝,包括年羹堯手下。從歷史上看在出現君臣不和的情況下,“站隊”很重要。

在明知沒有勝算的情況下,站在皇帝一方,屬於忠君的表現,而站在年羹堯一方則屬於同謀。

年羹堯被剝奪兵權這件事並不能以偏概全,在古代王權衰落的情況下,掌握兵權的將軍造反這種事層出不窮,因為回報大,而且勝算極高,比如五代十國,很多有兵權的大將都自立為皇帝了。


一點點歷史


年羹堯是怎麼死的?掉入陷阱,被腹黑皇帝雍正殺害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關係到一方統兵大將的事,從來就沒有小事,而剝奪兵權也從來都是慎之又慎。

一、被剝奪兵權的,都是不想造反的

真正的想要造反統兵大將,一定是滿腦子陰謀算計,早有防備,甚至提前就造反了,不會給皇帝機會,剝奪兵權。其中比較出名的像安祿山之類的,往往都是稱皇帝不注意,插皇帝一刀。像這種統兵大將,絕對不會給皇帝剝奪兵權的機會,只有兵戎相見。

所以說,真正被剝奪兵權的,都是單純的統兵大將。滿腦子都是肌肉,對皇帝不會有防備,也從來沒有想過要造反,才會被輕易拿下。

二、單純統兵大將,怎敵腹黑的皇帝

單純的統兵大將,和腹黑的皇帝掌握的資源,首先就不對等。而且皇帝天生就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想要造反的統兵大將,手下的將士首先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皇帝想要剝奪手下大將的兵權,一定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算計和考量,沒有萬無一失的把握是不會下手的。除非是雙方的意圖已經擺到明面上,除了兵戎相見,沒有別的解決辦法。否則皇帝肯定會選擇,陰謀詭計下黑手。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絕對的把握,腹黑的皇帝是不會下手的。反過來說,只有能保證成功率,皇帝才會下手。

三、從宋朝以後,歷代皇帝制定兵制,早有防備

自從宋太祖黃袍加身,陳橋兵變,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之後。

可以說帶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因此,從宋朝開始,歷代皇帝對統兵大將多有防範。但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又造成了宋朝的闇弱,屢次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欺負。

總之,經過歷代皇帝和大臣的努力,可以說總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兵制。到了清朝的時候,這一套兵制已經叫極為完善。簡單來說就是兵是兵、將是將,遇有戰事就讓將軍率兵出戰,戰事平息了就收回兵權。這樣就出現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將軍想要造反,也不會有人跟隨,只要皇帝一句話就可以解除將軍的兵權。

年羹堯能夠被輕易的解除兵權,與這方面的原因有極大的關係。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歷史公元


自古以來:大將軍被奪兵權其實都不容易!年羹堯的兵權奪的也不容易,十分不容易。

縱觀我國的歷史,其實將軍們除了傷病和戰死以外,其實是最穩定的一類職業!為什麼呢?1.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將軍這個工作可不是誰都能幹,能帶兵,還要能帶兵打仗,還要neng帶兵打勝仗,這種人全國也沒幾個!而且草包是糊弄不了的。2.由於冷兵器時代,打仗真是拿命肉搏的,因為當兵的感情那是不一般的,是過命的。這就決定了一隻部隊領導層的穩定,是不可能頻繁更換的,換個不負眾的人鬧出譁變可是要出大事的。

所以基於以上2點,將軍這種職務是不怎麼變的,不到不得已是不更換的。但換也就那麼幾個候選人,換來換去還是老面孔。所以沒啥好換的。

正是因為將軍不好換,又帶著兵,這萬一謀反了怎麼辦?所以古代歷朝歷代對於節制將軍那是煞費苦心,想出了一系列辦法!但沒有一類辦法是要經常變更將軍的。具體如下:

1. 打仗的事不是將軍能定的。換句話說將軍只是執行人,不是決策者。換句話說:將軍不奉昭不得動兵!

2.各路兵馬互不統屬,兵馬間相互牽制。你河南的將軍要帶兵從我河南過,拿路條來是吧,否則別想過。

3.進京不得帶兵來,就帶個隨從來就行了。

4.異地當兵。防止你和地方勢力勾結,還有經常換防。等等吧!

題目裡問的年羹堯被奪兵權的事,其實電視劇講的挺好,朝廷要收拾他,就讓他的副手上位,也是在他外出的機會下手。其實有點康熙擒鰲拜、建國後擒四人幫的手法一樣,就是出其不意唄!然後傳檄天下而定。


博士君


屬下怎麼救都救不了被奪權的大將,只有擁大將造反一條路了。影響兵將造反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兵制名分的問題,另外一個是環境因素。

兵制。

(盜屬下兵符的劉邦)

最傳奇的奪兵權就是,劉邦奪走韓信兵符的事情。劉邦夜入韓信,張耳的營地,兩人正在睡覺,劉邦把兵符拿走,重新分配兵力。韓信,張耳直到睡醒才發現。再比如魏無忌的“竊符救趙”,先秦到漢代主要是用兵符來調兵。

到了唐代開始了“府兵制”,訓練和統兵是分開的兩種體系。宋朝“重文抑武”,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兵制越來越成熟和規整。

個人和環境。

無論兵制怎麼成熟,還是有做大的軍閥或者一方鎮守。這時候主要看環境和個人意願了,就是環境上,有沒有“出師有名”的條件?

(扶蘇和蒙恬)

扶蘇和蒙恬其實是有條件的,但是直到兵權被奪,也沒有起兵。唐朝的安史之亂後,藩鎮格局開始做大,有了環境,甚至可以出現悍兵殺死留守的事情,最後唐也滅亡於藩鎮的割據。


(年羹堯)

到了年羹堯時期,十四阿哥被奪軍權,都沒有藉口造反,更沒有人救,這就不用說年羹堯了。年羹堯後來統領的是十四阿哥的軍隊和軍務,況且還有宗室延信一起統領,年羹堯和他的手下完全沒有條件做出一些動作,只能奉旨了。


大飛熊騎士


從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看年羹堯被奪軍權,還是很精彩的。


首先雖然是雍正的意思,但實際主策劃負責人是十三爺胤祥,而去執行的是圖裡琛,而能代替年羹堯掌控全局的是嶽鍾琪。

選擇的時間機會點是年羹堯去和蒙古王公聯絡感情,不在西寧大營的時候。不能說手段不老辣。趁年羹堯不在,迅速升帳傳旨,分別調離年羹堯的幾個核心鐵桿,宣佈嶽鍾琪接任。

但即便如此,年羹堯還是迅速得到消息,立刻回營,然而為時已晚,當年羹堯質問圖裡琛的時候 ,圖裡琛立刻有出示了另一個聖旨。

然而這聖旨特別有意思,先是對年羹堯一頓痛罵,罵他被魔鬼吃了良心,然後直接就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童謠,最後叫他回杭州做參將,立刻啟程。這簡直就是一封戰鬥的檄文!在你毫無思想準備的時候,已經直接吹響了戰爭的號角。這應該才是真正讓所有人包括年羹堯徹底放棄反抗的“殺招”!


因為年羹堯治軍相當厲害,連雍正都感嘆,水潑不進針插不進,而且絕對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關鍵的是,雍正為了賭贏那場戰爭。給予了年羹堯絕對的信任。年羹堯身授兩職,即撫遠大將軍王和川陝總督。這兩項權力加於一身,年羹堯享的身份相當於唐末的節度使。所以他真想割據,成功不成功不好說,但是按照當時的條件是絕對成立的。

但是,就因為那封看似粗話連篇的聖旨才是真正的殺招。

因為這封聖旨表明,雍正不再信任年羹堯,而且“假設”了年羹堯要造反,現在就是各位站隊的時候了,任何一個說出反對意見的人,立刻會被歸為跟著年羹堯造反。關鍵是不容許任何人深思,考慮各自得失,需要你立刻表態。(如果給每個人去思考利害得失,年羹堯可能以“兔死狗烹”的名義,有翻盤的機會,廣封手下,清除異己,然後割據一方,跟雍正討價還價。)但後果與理想,人們習慣性地會去考慮後果。


年羹堯自己都懵逼了,更何況原來手底下的那些人?所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很快就以雍正勝利告終。

當然其實這一幕都實際隱藏了一些先決條件:

第一,年羹堯從來也沒想過要反雍正,所以他根本也沒有做任何後手準備;

第二,嶽鍾琪這顆子埋得有些腹黑,雖然電視劇裡之前隱約提到嶽鍾琪曾和雍正私下有聯絡,而年羹堯也不太注重嶽鍾琪的感受;

第三,年羹堯手之於雍正,更多的還是注重感情,超過其他得失。


炒米視角


年羹堯,在雍正登基之前,是雍正奪嫡在軍事上的籌碼,雍正登基後,封為大將軍,掌管幾十萬大軍,負責西北的平叛,為雍正做出貢獻。

後來,“飛鳥盡良弓藏”的歷史重新上演,不管是雍正所說的年羹堯對其不尊敬,還是說年羹堯飛揚跋扈,最終,年羹堯被雍正定下92款大罪賜死。

電視劇《雍正王朝》講的很簡單,雍正趁年羹堯出去的機會,一道聖旨解除了年羹堯的兵權,讓嶽鍾琪接管,並且把他的部下調離。



當然歷史上不會這樣解除年羹堯的軍權,歷史上的雍正肯定會逐步收回兵權,並且把他的部下一個個的清除掉。

就像呂后處理韓信一樣,是先把韓信騙出他的屬地,一旦離開,那就是老虎沒有了爪子,任人宰割了。


而古代的大將軍被撤了兵權,他的下屬為什麼不救呢?

這就是要從兵制說起,像清朝前期實行的八旗制度,是跟親兵制度差不多,旗主對屬下有絕對控制權,但是雍正那時候兵制變化了。

那時候的兵都是僱傭關係了,當兵成為一個職業,要發工資,這就跟宋朝學習的,當年趙匡胤就是殿前都點檢的位置奪取皇位的。

所以,雍正吸取了教訓,一般是兵在駐地訓練,只有有了戰事,皇帝會臨時授命將軍,就會行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這樣皇帝就能控制將軍,但是同時也掣肘了將軍的權力。

後期的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那麼厲害,能夠打敗太平軍,那是實行的親兵,都是同鄉同學,他們對領導有絕對的忠誠。

而年羹堯那時候的大將軍,他們的屬於沒有那麼忠誠,所以不去救這些大將軍是情有可原的。


小燦哥說歷史



夏有涼風61


君主集權達到頂峰的必然

當歷史發展進程步入清王朝的時代,封建王朝皇權統治技術進入了爐火純青的時代。解答題主的問題不能忽略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也正因為這個時代背景所獨有的特點造就了年羹堯這樣的悍將不得善終的落幕。下面我們結合時代特點來解答原題。

首先是古代大將為什麼被奪兵權很容易?這也只能是在特定時代才有可操作性。眾所周知,盛唐亡於藩鎮割據,以李唐王朝的國家體制,藩鎮作為一級地方軍事單位具有全面的獨立性,幾乎是國中之國。

到趙宋開國,宋太祖吸取盛唐亡國及其後五代十國亂局的教訓,在國家體制設計上尤為重視執行“重文抑武”的原則,在建國後剝奪軍功集團的帶兵權,政治上貶低軍人地位,體制上限制軍人自主權,以至於有宋一代在抵禦外族入侵的過程中處處疲軟。南宋高宗趙構儘管一手提拔名將岳飛,但即便在逃亡海上的危難時刻也沒有放棄北宋確立的國家體制,堅決執行軍隊後勤服從中央朝廷統一調配的原則,才有了岳家軍“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的典故。


自趙宋之後的歷代國家政權均繼承了“重文抑武”的原則,到有清一朝更是出現了一品武官向三品文官跪拜行禮的現象。年羹堯雖然督重兵鎮守西北,但後勤補給卻受制於陝西巡撫,如起兵造反必然因為缺乏糧餉而自亂陣腳。在年羹堯接到清廷調任杭州命令的同時,文官集團已對兵權移交工作進行周密部署,熟讀23史的文官對此中的套路瞭然於胸。


那麼年羹堯的下屬為什麼不救呢?前文提到文官集團早已兵權移交做出周密部署,以有備應無防,年羹堯的下屬自顧不暇,又怎麼能營救年羹堯呢?反觀前代的曹魏皇帝明火執仗討伐司馬昭,卻反被權臣司馬昭誅殺,正是因為當時的體制對維護皇權和文官集團的權力沒有妥善的安排。




劫皇綱的貓頭鷹


在真實情況下,古代大將被奪兵權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委任大將,比如年羹堯,秦瓊,尉遲恭等都是屬於這個類型。這種兵權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指令將士聽令於他們的。這種類型的大將要罷免他們只要皇帝一句話就行了。因為這些兵將理論上都是皇帝的親兵,而大將只有管權沒有治權。第二種則是幕府大將,比如,田忌,屈原等人都是屬於這個類型。他們的兵馬全部是自己招募的,他們的將士都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這兵權就不是那麼好奪的了。

以年羹堯為例,當時得根據大清的律法,只有八旗軍是有設旗主王爺。旗主王爺就屬於第二種那個幕府大將,自領一旗兵馬統領一旗人馬的家小,他們從兵到家小都歸旗主王爺管。這類大將皇帝根本沒法輕易奪權,所以乾脆封他們鐵帽子親王。

其他軍隊則都沒有這個權限。其他軍隊都是職業軍,所有士兵來自於全國各地,帶兵將領只有管轄權而沒有治民權。這就導致統兵將領沒法擁兵自重。因為將領謀反,下屬將士跟著謀反叫附逆,會誅九族的。而下屬將士們的家小遍佈全國各地,皇帝隨便一逮就能逮住。下屬們根本不敢救也不敢反。


優己


年羹堯是安徽人,他和隆科多被稱為是雍正的左膀右臂。而且都被封為一等公,但不幸的是年羹堯被雍正處死,隆科多被雍正永久監禁。

年羹堯從康熙開始受到重用,雍正登基以後更是備受器重。年羹堯先後平定西藏,郭羅克,羅布臧丹津叛亂。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威震西北,是雍正帝在外省的重要心腹。最後受到雍正猜疑,被處死。



古代大將奪兵權容易,下屬為什麼不救?其實這個說法有點武斷,不太準確。我們具體來看看,首先雍正是君,年羹堯是臣。年羹堯的軍隊不屬於年羹堯只屬於皇帝。這是從朱元璋開始的,所以雍正要感謝朱元璋。朱元璋建明後,軍隊逐漸開始直屬於皇帝,將領要帶兵符出征。明清時期皇權是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所以軍隊要看兵符的。但是藩王就要另行考慮了比如燕王朱棣,吳三桂,鄭氏,因為他們的兵都自己“家族企業”,“私人企業”。


但是在唐朝就不一樣。唐朝就亡於藩鎮割據,各州牧,刺史擁兵自重。從安史之亂開始到唐朝滅亡,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造成了五代十國這樣混亂的局面。所以宋朝杯酒釋兵權之後,開始了重文輕武。看元朝即使團結在大汗周圍成吉思汗戰死和蒙哥汗戰死時候,都發生了汗位爭奪。


而且在唐以前經常有大將軍獨斷專行,外戚專權,奪取王位的情況,比如王莽,楊堅。這種情況兵權佔有著相當重要的因素,甚至是決定因素。

所以在古代,救不救就看皇權和政策,還有當時軍隊屬於誰,手下將領們如何站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