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236-290),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之嫡长子。司马家族经过司马懿三千死士在高平陵之变中打败了政敌曹爽,禁锢了曹氏宗亲,实际上掌握住了曹魏政权。公元265年,司马昭逝世,时年30岁的司马炎继承了司马家的事业,随后司马炎受魏元帝禅让,改元泰始,定都洛阳,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吴,实现全国统一的同时,也开启了放纵的太康时代,也为南北乱世的到来埋下了伏笔。公元290年,司马炎崩于含章殿,诏侍中车骑将军杨骏辅政,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

始作俑者--晋武帝司马炎


优秀的世家子弟

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诗书传家,累世公侯。司马炎作为司马家族的嫡长子,是司马世家天然的继承人,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优秀世家子弟的所应该具备的修养与素质。《晋书》记载司马炎“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资治通鉴》说司马炎“明达善谋,能断大事”。前者说明司马炎心胸宽广,品德突出,后者说明司马炎精明果敢,才能出众。放在整个后三国时代都可以说司马炎是第一流的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世家子弟登上至尊帝位,给国家带来的却并不一定全是积极的影响。

天真的世族皇帝

我们站在历史的下游,回首整个两晋就会发现,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就是世族政治的滥觞,汉末经学世家演变为门阀世家,国家大权被一个个衣冠豪族所掌握,而晋武帝司马炎正是这种独特世族政治的代表。出身世族的司马炎在篡位前是世家司马氏的家主,在篡位后是手握国家最高权力的皇帝。可是他好像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身份上的转变,这也为西晋二世而亡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出身世族的晋武帝司马炎吸取汉魏的教训,在即位之初就大肆分封司马氏子弟为实权诸侯王,希望通过壮大宗室力量来防止司马家族步上汉魏的后尘。也许在晋武帝司马炎看来,自己的举措能够有效地扼制世家权力的扩张,可以让司马氏的江山万世长存。但在后来者眼中,晋武帝太想当然了,也就显得有些天真。强大宗室并没有动摇到世家大族的根基,反而可以看作对家族势力掌握中央权力的一种默许。也许晋武帝是受自己出身所限,作为世族政治的既得利益者,很难从根源上改变这一局面。从这一点来看,乱世的到来反而给了国家权力的分配提供了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也给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乱世的始作俑者

以晋灭吴为分界点,晋武帝司马炎的一生可以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从司马炎篡魏到灭吴的太康初年,司马炎励精图治,是国家经济文化持续得到恢复与发展,最终一举消灭吴国,实现国家的统一。而这之后直到司马炎驾崩这太康十年,国家上下都处于一种放纵的风气之中,有如厝火积薪,令人不安。宫内皇帝司马炎安于享乐,羊车望幸的典故流传千古,宫外服散谈玄、争奇斗富之风盛行,王恺与石崇斗富的故事至今已觉不新鲜。或许在晋武帝司马炎和世族权贵们看来,统一全国,完成先辈们未竟事业的自己所获得的一些享受是应该的,但作为后来者我们却不能简单地这样认为。或许享乐放纵本身并不能给国家带来倾覆的危害,但贪于享乐却会腐蚀人心。

在司马炎晚年,曾经明达善谋、能断大事的晋武帝在安逸享乐的生活中丧失了雄主应有的决断力。因为他的犹豫不决,国家再次滑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也为后来的王朝倾覆、北国乱局埋下了祸根。

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先天心智不全,但最终司马炎也没有废掉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反而把王朝延续兴盛的希望寄托在年幼聪慧的皇孙司马遹yu()身上。也许在司马炎看来,内有出身弘农杨氏的皇后和作风强硬的太子妃贾南风扶持,外有手握实权的司马诸王呼应,皇位传承万无一失,但是继承司马家两代基业的晋武帝并不知道权力斗争的残酷,争权夺利在他还没有驾崩时就已经开始,并且愈演愈烈,直到将整个王朝拖向深渊。

《晋书》记载:“会帝小差,有诏以汝南王亮辅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数人佐之,杨骏秘而不宣。帝复寻至迷乱,杨后辄为诏以骏辅政,促亮进发。”

弘农杨氏因而得以执掌辅政大权,又因惠帝心智不全,实际上国家大权尽归于杨氏之手,后皇后贾南风诛灭杨氏,国家大权又归于贾氏。司马遹(yu)并非贾南风亲生,因而被杀,贾南风还大肆杀戮司马诸王,铲除异己,凭借皇帝司马衷这张王牌,牢牢把持着国家权力,同时司马家族中另一位重要人物武帝司马炎亲弟、司马师之子齐王司马攸逝世。至此宗室之中最名正言顺的两位继承者死亡,司马诸王与贾南风、司马诸王间的权利冲突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席卷整个中原的大乱战,汉族正统进入前所未有的虚弱期,五胡十六国的时代随之而来。

在后来者看来,西晋时局的崩坏晋武帝司马炎要负有相当的责任。首先,作为世族篡位而开国的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已经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便是如此。再者,司马炎还为其后者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他坚持立司马衷为皇帝,使皇权实际上出现了长达十七年的真空,就好像给自己的后来者搭建了一个权力斗争的舞台,他们又怎么能按捺得住自己,不你方唱罢我登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