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蒙古入侵,南宋能坚持多久?

黑瞳视野


在南宋联金灭辽、又联蒙灭金的错误战略指导下,南宋灭亡已在劫难逃。但假若蒙古不南下,南宋可撑百年无虞。但这只是个历史假设,南宋的战略误判与短视,并不单是赵宋皇族的覆灭,而是民族的悲剧。


午夜梦醒18


可以假设蒙古不入侵,但是无法假设北方不入侵。也就是说,没有蒙古政权统治长江以北,还会有别的政权统治北方。而只要北方完成内部整合,北方就一定入侵南宋、统一南方。

三国魏晋南北朝,分裂持续了360多年。这360多年,一直在等一件事,就是北方完成整合。只要北方完成整合,北方统一南方就势在必行。这是秦汉以后中国历史的路径依赖。

南宋政权,摆脱不了这个历史大势。而本就残弱非常,所以肯定还是会被北方吃掉,最终还是会灭亡。

再进一步假设:也就是假设整个北方政权,无论是蒙古人统治还是女真人统治,甚至是契丹人统治,都不会入侵南宋。

如果这么假设,就没意义了。那你看日本不就行了,没有蒙古人入侵,也没有宋朝人入侵,就在一个岛上自己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南宋能不能自己把自己玩死?还要附加一个假设,即不跟外界进行物质和精神的交流的情况下。这就真得没啥讨论的必要,南宋都可能发展出天皇来。

所以,南宋会不会灭亡,只要得看这个南方政权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不能战胜北方。简单说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南宋要一直存在,就得发展出统一北方的力量,提前完成朱元璋的统一套路。而如果发展不出统一北方的力量,就只能窝在南方等着被消灭。

这个单纯地分析地理和经济,意义不大,主要得看南宋的朝堂政治和权力模式能不能发展出这种力量。

01.南宋是怎么灭亡的

南宋的灭亡,始于1253年到1259年蒙哥大汗南征。

几十万蒙古人,分五路、南北夹击。北方三路,从传统的三大通道进攻,即汉中—四川通道、荆襄通道和江淮通道;南方两路,即蒙古大将兀良合台的大理军团,一路直入荆襄、一路攻击四川。

此战,以蒙哥大汉顿兵钓鱼城、暴毙而亡画上了句号。

但是,这一仗,真得是把南宋给打残了。

单单南路迂回的大理兀良合台军团,就取得了十三战连胜、斩首40万的战绩。此战之后,南宋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就是国力严重透支。

蒙古人在斡难河重新选出大汗后,南宋就只能是翘首待亡了。后期忽必烈攻宋,南宋基本等同瘫痪,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原因就是蒙哥攻宋之时,南宋被彻底打残。内部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皇帝和朝堂再又集体混蛋,襄樊被围了三年,宋度宗居然不知道。就是这种朝廷,能不亡吗?

02.南宋的内<strong>部问题

一是改革彻底停滞。

改革派王安石变法,保守派司马光废法,再之后改革派重新执政,把司马光这伙人定义为千古奸党集团,也就是元佑党人。一共是309人全都定为奸党,还把名字刻在石碑上。但是,这伙改革派,也就是蔡京之流,不仅没能力重新改革,而且也没心思治理国家,他们就是来争权的。但是,这时候偏赶上了金人入侵,北宋亡国。这么大的事,总的找出罪魁祸首吧?单说徽钦二帝已经没意义了,俩人都被绑到黑龙江服刑了。所以,改革派,就成了当然祸首。于是,南宋立国后,谁也不许提改革,谁提谁死。所以,大家就是看着朝政越来越糟糕,但谁也不敢提出力挽狂澜的改革。

二是士大夫彻底堕落。

常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原因就是北宋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管战场如何,但是朝堂没啥大问题,皇帝和官僚集团还算精干。主要是官僚的士大夫们,大家还在为国着想。南宋无相,不是没有精干丞相的问题,而是整个士大夫和官僚集团集体堕落。在这个系统内,你选出不好丞相,也建立不了什么优秀的官僚集团。原因就是改革彻底停滞之后,朝堂氛围非常僵化,士大夫越来越沮丧。然后,大家也就集体不干活了。南宋朱熹是理学大师,为啥就没能当大官、做丞相?因为朱熹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异端邪说的代言人。官办学校和体制内的知识分子,与民办私学和体制外的知识分子,是完全不同的两伙人。

三是武将被彻底压制。

北宋的武将,也被压制。但压制得没有南宋那么惨。秦桧主政之后,为了加强皇权、控制武将,直接把岳飞、韩世忠这伙人全部调离军队、召回朝廷。目的很简单,就是担心他们造反,都给我回来。后期,南宋虽然有名将,但是名将不仅难立大功而且也难有善终。原因就是武将集团,集体不被信任。将军和朝堂,彻底离心离德。后期,四川将军刘整直接投降元朝。为啥?就是怕被整死。

03.南宋没法解决这些问题

明人张溥说认为南宋之亡,“积于理宗四十年,成于度宗十年“。意思就是这个南宋这个朝廷已经彻底烂了,从宋理宗时期就已经没法要,到了混蛋宋度宗时期就彻底自废武功。

其实,南宋的问题,最早得追溯到北宋,再晚也得追溯到高宗时期,就是害死岳飞的那个宋高宗。正是这些问题的根源太深,所以真得没法指望南宋自我解决。

一个是改革的问题,你改革派把北宋都给玩没了,以后还怎么可能再立足朝堂。也许改革派说我们不背这个锅,但不背不行,南宋就这么认定了。

不改革就不行吗?北宋前期不是也挺好吗,所以也没必要改革。但是,改革不止是手段,而是一种进取的态度。有些问题是在发展中遇到的,就得雷霆一下,呆着不动就是鸵鸟政策,而且士大夫官僚集团也没事干了。南宋后期的丞相贾似道,被称为蟋蟀宰相,就是没事躲在别墅里斗蟋蟀玩。甚至,襄阳被围了三年,他这个丞相竟然不汇报。这说明体制内的士大夫集团已经彻底不合作了,老赵家的江山爱咋咋地。

士大夫彻底堕落,主要是体制内的士大夫彻底堕落。而体制外呢?也就是崇尚道学、满怀理想的一伙人,他们全到民间讲学了。所以,南宋的私学特别兴盛。但是,看私学太盛,朝廷不满意了,直接把他们定性为异端邪说。士大夫集团两伙精英,一伙掌握权力、但自甘堕落;一伙满怀理想、但被废武功。南宋的精英集团都整合不到一起去,就别说社会力量了。

然后,就是最能打仗武将集团。这个问题要溯源到宋高宗时期。这是一个被金人打怕了、也打怂了的皇帝。被外人打怕、打怂的结果,就是对自己人特别狠。所以,南宋皇权专制很厉害,根本就没有北宋时期跟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完全就是皇帝说了算,宰相说换就换。这也是体制内士大夫堕落的一个原因。对士大夫是这样,对武将则是彻底地不信任。

特别是淮西兵变,公元1137年,刘光世所部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人率四万淮西军和十几万百姓集体投降金人所立的伪齐政权。这件事对宋高宗的影响太大了。直接结果就是:宋高宗不信任武将,南宋朝廷不信任武将,而后愈演愈烈,则是整个南宋都不信任武将。

所以,改革、士大夫以及武将,这些问题都是由来已久的,成为南宋的路径依赖和政治模式。

04.总结:南宋到死也整合不了南方力量

长城挡不住草原骑兵,长江也挡不住北方甲士。所以,要么中原王朝羁縻草原、要么南方横扫中原,否则就只能是被消灭。

历史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总是运动的。所以,指望南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然后长有国祚,这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为固有问题解决不了,所以南宋无法整合南方力量,也就无法图谋中原,只能坐而待亡。

唐朝末年,主要是安史之乱后,江淮已经实现了彻底开发,支撑了已经残破的唐王朝将近150年。所以,南方的经济足以支撑南宋能有大的作为。

战场武功上,宋朝不算弱,中原汉人也不是不能打,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也足以支撑他们跟草原骑兵干上一场。而且,自己还有政权优势,打持久战,草原政权不是对手。

唐朝的对外战争,是胜20、负11、平12;两宋320年,对外战争是胜38、平3、负39。唐朝的胜率是46%,宋朝的胜率是47.5%。而且,宋朝是有先天不足的,即没有战马、失去长城屏障,居然还能打出这样的战绩。

即便是打遍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面对南宋,也彻底玩不转,双方僵持了半个世纪。

同时,南宋之所以被消灭,也不完全是蒙古骑兵和蒙元将领。1233年,蒙古政权接受耶律楚才的建议,宣称自己是儒教帝国,在北京重修孔庙,要跟南宋争正统、争政治合法性。所以,南宋后期,蒙元政权不仅整合了草原,而且也整合了长江以北。崖山之战消灭南宋残余势力的蒙元将领张弘范,是纯粹的北方汉人,祖籍中原的南阳郡,家乡在今天的河北保定。

所以,南宋能不能存在,主要得看北方能否完成整合,只要北方整合完毕,无论是蒙古人主导的、还是女真人主导的,甚至就是北方汉人自己主导的,都能把它消灭。归根结底是南宋自己的问题:克服不了固有问题,整合不了南方力量,统一不了北方就只能被北方统一。


减水书生


任何朝代的改变都是从内部分裂开始,蒙古的入侵只不过在南宋残破不堪的躯体上洒了一把催化剂。


南宋这个国家体质里,作为一把手的统治者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长江前浪后浪都不用推,全部死在沙滩上。不是“坑爹”就是“窝囊” 南宋首任皇帝赵构没有魄力,听信奸佞,怨杀了岳飞,为了自己的皇位打的小算盘,不积极北伐。宋徽宗父子都是昏君,孝宗就是和他爹对着干,光宗毫无政治才能,还怕老婆,剩下的不在一一举例,不是沉迷酒色,软弱无能,乱搞你信,不分是非,任用奸臣,就是劳民伤财,嗜杀成性。想想一个朝代都在类型的统治者里怎么可能长久?


南宋重文轻武,赵匡胤的登基导致宋朝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把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这样万一战事突发,就会指挥不灵。再士兵没有什么被号召力。这就大大削弱了宋军的战力,连将军都不熟悉,打什么仗?连续对武将的打压导致军事实力空虚,军队战斗力低下,士气不振。这样的国防力量成了经济上的负担,军队成了腐蚀国家经济的苛捐杂税。压迫人民负担的一个摆设。

南宋奸臣当道,由于南宋文人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奸诈邪恶之辈,位高权重。前奸后继、奸臣辈出 ,(例如: 白时中、张邦昌、秦桧、万俟卨、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 )宋朝可以说奸臣在历史上多的了。这些大奸臣不仅祸乱朝纲,陷害忠良,荼毒百姓,大部分还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堕落成了可耻的汉奸。



南宋经济通货膨胀,经济畸形发展,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而朝廷却没有制定相应有效的措施来抑制豪强的扩张。巨额的军费输出,以及一系列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阶级矛盾不断加剧,各地农民起义时有爆发。朝廷横征暴敛依然入不敷支,当时四大弊是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可想而知当时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

即使没有蒙古入侵,南宋病入膏肓的政治状态也难以长久,乱世出英雄,天下不乏有志之士,自会有人取而代之!


村里有个二杆子


也不撑不了多久了!不过没有蒙古人的话,加上还有外敌在旁,有外敌的时候人们比较团结而已,不然北宋不亡于金,也亡于内。

南宋未年土地兼并太严重了,文也贪污,武也贪,不贪不行,社会风气使然,加上宋帝们的纵容,北宋纵文贪,南宋纵武贪,不贪者,岳飞的下场!不贪白不贪,谁不喜欢金银财宝。对武将尽力压制,在战争环境中对武将的不公平,就是自掘坟墓。

郁郁而终的孟珙,被杀的岳飞韩侂胄。

结果,三次北伐无功而返,国内阶级矛盾已到崩溃。

很多人说宋朝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人民生活水平多么多么了不起,经济条件多么多么首屈一指,社会多么多么的繁华。

那个只是表象而已。宋朝只对土绅阶级相当的好。老百姓的生活一样的困苦。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起义最多的朝代,苛捐杂税也是最多的朝代。生子不举杀婴这个奇葩也是出现在宋朝,对于这个有多子多福观念的国家,连明粉皇汉以为最黑暗的清朝都没出现过这种背逆伦理道德的事情。

南宋之所以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也是因为女真金从得到了长江以北。那一片繁华繁荣的地方。加上南宋对北方的汉人不闻不问。当时的北方已经是指的长江以北。这么大块地盘儿这么多人口。小酒喝着美女抱着。慢慢的丧失了那个进取心,甚至开始内斗起来。才让他们没有对南宋进一步的武力,反正南宋还要给大笔的岁贡!

若没有蒙古人,女真人进一步汉化,更甚出现个明君,加上汉人的顶力相助,当时北方汉人己对南宋无任何感情了,灭南宋者北方汉人!不过是南宋他们是自找的,当时怎么对待北方汉人的?金也一样能灭南宋。只是时间长短而己,而南宋压制武将,还搞什么程朱理学进一步削弱血性,偏安一隅自娱自乐,天下何时太平了?

亡!才是自欺欺人的最终结果。历史车轮从来没有饶过谁!


蓉儿是妹纸


如果没有蒙古入侵,那南宋能坚持的时间可就长啦!

先假设蒙古对金国和西夏没有任何影响,那么南宋和西夏、金国就形成了一个三国的局面。

在这个三国的局面之下,实力最强大的依然还是金国,其次是南宋,最弱的是西夏。

按照历史的惯例,只要金国灭掉了西夏,就会开启统一全国的按钮。这个局面存在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南北朝。

如果蒙古灭掉了金国,不再南下攻打南宋。

南宋将会继续秉承着对待金国的传统,继续把大量的钱财去资助蒙古。偶尔高兴了就打一打蒙古。打输了大不了再把宰相杀了,把宰相的人头送给蒙古。

所以南宋短时间内基本无忧。

随着南宋上层的腐烂,南宋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不堪。最终必然会是遍地流民,同时也会不断出现大大小小的起义。

这些蜂拥而起的起义,最终将会摧毁南宋王朝。南宋被摧毁之后,这些起义军将会互相厮杀,最终整合成一个强大的力量。

趁着蒙古聚集大量的民夫整治黄河,这只强大的起义军顺势北上,最终把蒙古人赶回到草原之上。

这段时间大致不会超过元朝存在的时间。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答:如果蒙古不南下,南宋还可以撑200年左右。原因是:

一、南宋是北宋的延续,它的治国理念与北宋一脉相承,文化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首先,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宋后,就立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制度。所以整个宋代基本上是文人治国,重文轻武。这种制度最大的好处是地方上不会产生威胁中央的军阀和藩镇势力,所以中央政权的稳固会得到保障。其次,宋将中华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发扬光大,宋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也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因此有宋一代,虽有“冗官、冗兵,冗费”等弊端,但总得来说对百姓是非常不错的,比如朝廷尽可能减免农业税,不把农业税当成财政主要来源。朝廷在灾荒之年大量征兵,让失业和生活困难百姓成为财政供养人员。宋的社会保障也比其它朝代有明显进步,因此,宋代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被内乱改朝换代的可能性小。

二,宋代不仅文化大发展,而且工商业兴盛。文化发展使得人们更加精神富足,进而追求更高的文明,对社会繁荣稳定很有帮助。商业发展在宋代尤为突出,宋代的科技,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宋的财政来源更广,百姓生活更富裕,因此人心更加思治,国家更会长治久安。

三,蒙古在灭金后伐宋是灭南宋最好的机会,如果此时不南下,后面再南下伐宋难度会加大。因为在没有蒙古强敌急促进攻,但强大威胁还在的前提下,南宋会仿效与金的关系与蒙古签订政治上不平等的协议,蒙古在获得不战而胜的利益后弱化伐宋意志,与南宋进行和平贸易。一方面,因为北方强敌的威胁,南宋不可能完全放松武备,且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宋有能力支撑常年战争,科技的发展也会让宋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所以蒙古在以后出兵南宋时,可能会遇到和金一样的情况,虽然有收获,但不能完全灭南宋。另一方面,南宋客观的岁币和互市带来的好处,南宋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会让游牧民族的思想进一步转变,战斗力进一步弱化,像金一样快速进入封建社会,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这使得蒙古伐宋的决心和能力进一步弱化。但纵然在此情况下,南宋根据一往的传统,也不会主动发起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而是与蒙古长期保持一种不战不和的胶着共生状态。

四,200年以后,随着宋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的发展,南宋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实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因此,民主思潮和传统文化中的君主专制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进而演变成革命,那么才是南宋的终结,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阳关雪


如果蒙古没有崛起,南宋当时面对最强大的敌人是金国,金国入关几十年,战斗力已经明显不足,经济还处于原始阶段,照此发展下去,南宋收复失地,指日可待。南宋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巅峰,当时的GDP约占全球的70%-80%,南宋的航海造船业更是首屈一指,当时福建的泉州漳州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不断辐射东南亚甚至全世界,现在打捞的南宋海底沉船就是有力的证据,海运的发展,也间接带动了当时海外移民潮,许多汉人留在了海外之地,开始繁衍生息。南宋末年,朝廷也涌现了一批了不起的人物,如文天祥,韩世忠等,对于蒙元铁蹄的入侵,南宋军民并未屈服,持续抗元50余年,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殉国,由此可见,南宋的气节那是相当的令人感动的。所以说,如果没有蒙古入侵,南宋很有可能持续发展下去,开疆拓土,可能性很大,更能让中华文化令人敬仰。


共飲江中水


如果没有蒙古的入侵,那么南宋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击败金国建立大一统的南宋王朝,并且南下大洋洲在那里建立殖民地!

首先,金国在入关几十年后,战斗力直线下降。

当年的女真勇士不光骑不上战马,连射箭的水平都比不上南宋人!

所以,再这样腐化下去,用不了几十年,南宋的北伐军就可以入摧枯拉朽一般击败金国,直捣黄龙。

其次,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非常繁荣。

海洋贸易比前朝有了更大发展,中国的海船航行于印度洋、太平洋与全世界做着贸易。大量国外的人才被吸引到中国,并且任职。

比如。泉州蒲氏家族就是阿拉伯人。南宋末年蒲氏家族的族长蒲寿庚,因为优秀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被宋朝当局委以重任,成了泉州地区的市舶使。

为了防备海盗的骚扰,出海的船队都装备了大量武器。这种武装商船对沿途的小国来讲,就是一个庞大的海洋舰队。


最后,南宋时期的人口压力较小,因为他在往外移民!

在古代,王朝的覆没和人口压力关系巨大。宋朝也有这样的人口压力,实际上南宋时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无奈之下,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了东南亚地区(这有点像英国历史上的羊吃人运动),并且在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定居点!

通过向外移民的方式,南宋才没有在内部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南宋的大规模移民刺激了造船业的发展,同时锻炼出了一大批富有探险精神的航海家。可想而知,如果南宋继续发展,随着下南洋人口的增多,他们将会继续向未知的深海中进发,直到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甚至是富饶美丽的南美大草原!等几百年后,西班牙人踏上南美的时候,他们将会发现那里已经建立起了宏伟中国城市!

可惜蒙古人的崛起打断了这一进程,1279年,蒙古帝国灭掉了南宋,下南洋行动趋于平缓。等明朝实行海禁后,广阔的大洋和新大陆完全让给了欧洲人。


历史风暴


能撑到现在。

不开玩笑。

南宋政府打仗不行,玩经济很6的。

南宋之所以灭亡,是内外部恶性循环的结果。

外部,蒙古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提供强大的外部军事压力,消耗了南宋的钱粮,恶化了百姓的生活。 更大的麻烦是,南宋为了抵挡蒙古养了很多军队。前线农民、地主大部分都逃走了,这些军事在前线占据了大片良田,还和蒙古人做贸易,赚了太多钱,军官都成了地方豪强,士兵也被军官收买,造成军队成了军阀和地方豪强的复合体,不听朝廷指挥。实际上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跟唐朝末年、清朝末年一样的。

最后,南宋宰相贾似道改革,想拿出一些土地安置流民,他自己先拿出一部分土地,然后号召军阀们也拿出一些来,触及到军阀的利益。 四川的军阀刘整就造反了,带着土地、人民和兵马投靠了蒙古,并提供计策,从襄阳开刀,亲自率军打南宋。 结果,几年后,襄阳失守。南宋被灭了。

如果没有蒙古人提供的外部军事压力,根本就不会有军阀产生,南宋也就不会灭亡。 南宋是一个商业帝国,农业、手工业,以及各种高科技产业非常发达。与五十多个国家做贸易。

只需要再继续发展一百多年,就能达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发展两百年就能爆发工业革命,变成现代国家。所以,我说南宋能持续到现在。


栋哥历史


南宋国内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朝廷,官员和地主对百姓的盘剥也是非常厉害。但是孟子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敌人,那就离灭亡不远了。当时的老百姓虽然痛恨剥削他们的统治阶级,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放下一切成见,一纸“勤王令”,千军万马来相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