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蒙古入侵,南宋能堅持多久?

黑瞳視野


在南宋聯金滅遼、又聯蒙滅金的錯誤戰略指導下,南宋滅亡已在劫難逃。但假若蒙古不南下,南宋可撐百年無虞。但這只是個歷史假設,南宋的戰略誤判與短視,並不單是趙宋皇族的覆滅,而是民族的悲劇。


午夜夢醒18


可以假設蒙古不入侵,但是無法假設北方不入侵。也就是說,沒有蒙古政權統治長江以北,還會有別的政權統治北方。而只要北方完成內部整合,北方就一定入侵南宋、統一南方。

三國魏晉南北朝,分裂持續了360多年。這360多年,一直在等一件事,就是北方完成整合。只要北方完成整合,北方統一南方就勢在必行。這是秦漢以後中國歷史的路徑依賴。

南宋政權,擺脫不了這個歷史大勢。而本就殘弱非常,所以肯定還是會被北方吃掉,最終還是會滅亡。

再進一步假設:也就是假設整個北方政權,無論是蒙古人統治還是女真人統治,甚至是契丹人統治,都不會入侵南宋。

如果這麼假設,就沒意義了。那你看日本不就行了,沒有蒙古人入侵,也沒有宋朝人入侵,就在一個島上自己玩,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南宋能不能自己把自己玩死?還要附加一個假設,即不跟外界進行物質和精神的交流的情況下。這就真得沒啥討論的必要,南宋都可能發展出天皇來。

所以,南宋會不會滅亡,只要得看這個南方政權在當時的情況下,能不能戰勝北方。簡單說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南宋要一直存在,就得發展出統一北方的力量,提前完成朱元璋的統一套路。而如果發展不出統一北方的力量,就只能窩在南方等著被消滅。

這個單純地分析地理和經濟,意義不大,主要得看南宋的朝堂政治和權力模式能不能發展出這種力量。

01.南宋是怎麼滅亡的

南宋的滅亡,始於1253年到1259年蒙哥大汗南征。

幾十萬蒙古人,分五路、南北夾擊。北方三路,從傳統的三大通道進攻,即漢中—四川通道、荊襄通道和江淮通道;南方兩路,即蒙古大將兀良合臺的大理軍團,一路直入荊襄、一路攻擊四川。

此戰,以蒙哥大漢頓兵釣魚城、暴斃而亡畫上了句號。

但是,這一仗,真得是把南宋給打殘了。

單單南路迂迴的大理兀良合臺軍團,就取得了十三戰連勝、斬首40萬的戰績。此戰之後,南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就是國力嚴重透支。

蒙古人在斡難河重新選出大汗後,南宋就只能是翹首待亡了。後期忽必烈攻宋,南宋基本等同癱瘓,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原因就是蒙哥攻宋之時,南宋被徹底打殘。內部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皇帝和朝堂再又集體混蛋,襄樊被圍了三年,宋度宗居然不知道。就是這種朝廷,能不亡嗎?

02.南宋的內<strong>部問題

一是改革徹底停滯。

改革派王安石變法,保守派司馬光廢法,再之後改革派重新執政,把司馬光這夥人定義為千古奸黨集團,也就是元佑黨人。一共是309人全都定為奸黨,還把名字刻在石碑上。但是,這夥改革派,也就是蔡京之流,不僅沒能力重新改革,而且也沒心思治理國家,他們就是來爭權的。但是,這時候偏趕上了金人入侵,北宋亡國。這麼大的事,總的找出罪魁禍首吧?單說徽欽二帝已經沒意義了,倆人都被綁到黑龍江服刑了。所以,改革派,就成了當然禍首。於是,南宋立國後,誰也不許提改革,誰提誰死。所以,大家就是看著朝政越來越糟糕,但誰也不敢提出力挽狂瀾的改革。

二是士大夫徹底墮落。

常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原因就是北宋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管戰場如何,但是朝堂沒啥大問題,皇帝和官僚集團還算精幹。主要是官僚的士大夫們,大家還在為國著想。南宋無相,不是沒有精幹丞相的問題,而是整個士大夫和官僚集團集體墮落。在這個系統內,你選出不好丞相,也建立不了什麼優秀的官僚集團。原因就是改革徹底停滯之後,朝堂氛圍非常僵化,士大夫越來越沮喪。然後,大家也就集體不幹活了。南宋朱熹是理學大師,為啥就沒能當大官、做丞相?因為朱熹活著的時候,他就是異端邪說的代言人。官辦學校和體制內的知識分子,與民辦私學和體制外的知識分子,是完全不同的兩夥人。

三是武將被徹底壓制。

北宋的武將,也被壓制。但壓制得沒有南宋那麼慘。秦檜主政之後,為了加強皇權、控制武將,直接把岳飛、韓世忠這夥人全部調離軍隊、召回朝廷。目的很簡單,就是擔心他們造反,都給我回來。後期,南宋雖然有名將,但是名將不僅難立大功而且也難有善終。原因就是武將集團,集體不被信任。將軍和朝堂,徹底離心離德。後期,四川將軍劉整直接投降元朝。為啥?就是怕被整死。

03.南宋沒法解決這些問題

明人張溥說認為南宋之亡,“積於理宗四十年,成於度宗十年“。意思就是這個南宋這個朝廷已經徹底爛了,從宋理宗時期就已經沒法要,到了混蛋宋度宗時期就徹底自廢武功。

其實,南宋的問題,最早得追溯到北宋,再晚也得追溯到高宗時期,就是害死岳飛的那個宋高宗。正是這些問題的根源太深,所以真得沒法指望南宋自我解決。

一個是改革的問題,你改革派把北宋都給玩沒了,以後還怎麼可能再立足朝堂。也許改革派說我們不背這個鍋,但不背不行,南宋就這麼認定了。

不改革就不行嗎?北宋前期不是也挺好嗎,所以也沒必要改革。但是,改革不止是手段,而是一種進取的態度。有些問題是在發展中遇到的,就得雷霆一下,待著不動就是鴕鳥政策,而且士大夫官僚集團也沒事幹了。南宋後期的丞相賈似道,被稱為蟋蟀宰相,就是沒事躲在別墅裡鬥蟋蟀玩。甚至,襄陽被圍了三年,他這個丞相竟然不彙報。這說明體制內的士大夫集團已經徹底不合作了,老趙家的江山愛咋咋地。

士大夫徹底墮落,主要是體制內的士大夫徹底墮落。而體制外呢?也就是崇尚道學、滿懷理想的一夥人,他們全到民間講學了。所以,南宋的私學特別興盛。但是,看私學太盛,朝廷不滿意了,直接把他們定性為異端邪說。士大夫集團兩夥精英,一夥掌握權力、但自甘墮落;一夥滿懷理想、但被廢武功。南宋的精英集團都整合不到一起去,就別說社會力量了。

然後,就是最能打仗武將集團。這個問題要溯源到宋高宗時期。這是一個被金人打怕了、也打慫了的皇帝。被外人打怕、打慫的結果,就是對自己人特別狠。所以,南宋皇權專制很厲害,根本就沒有北宋時期跟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完全就是皇帝說了算,宰相說換就換。這也是體制內士大夫墮落的一個原因。對士大夫是這樣,對武將則是徹底地不信任。

特別是淮西兵變,公元1137年,劉光世所部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人率四萬淮西軍和十幾萬百姓集體投降金人所立的偽齊政權。這件事對宋高宗的影響太大了。直接結果就是:宋高宗不信任武將,南宋朝廷不信任武將,而後愈演愈烈,則是整個南宋都不信任武將。

所以,改革、士大夫以及武將,這些問題都是由來已久的,成為南宋的路徑依賴和政治模式。

04.總結:南宋到死也整合不了南方力量

長城擋不住草原騎兵,長江也擋不住北方甲士。所以,要麼中原王朝羈縻草原、要麼南方橫掃中原,否則就只能是被消滅。

歷史從來都不是靜止的,總是運動的。所以,指望南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然後長有國祚,這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為固有問題解決不了,所以南宋無法整合南方力量,也就無法圖謀中原,只能坐而待亡。

唐朝末年,主要是安史之亂後,江淮已經實現了徹底開發,支撐了已經殘破的唐王朝將近150年。所以,南方的經濟足以支撐南宋能有大的作為。

戰場武功上,宋朝不算弱,中原漢人也不是不能打,而且當時的技術手段也足以支撐他們跟草原騎兵幹上一場。而且,自己還有政權優勢,打持久戰,草原政權不是對手。

唐朝的對外戰爭,是勝20、負11、平12;兩宋320年,對外戰爭是勝38、平3、負39。唐朝的勝率是46%,宋朝的勝率是47.5%。而且,宋朝是有先天不足的,即沒有戰馬、失去長城屏障,居然還能打出這樣的戰績。

即便是打遍了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面對南宋,也徹底玩不轉,雙方僵持了半個世紀。

同時,南宋之所以被消滅,也不完全是蒙古騎兵和蒙元將領。1233年,蒙古政權接受耶律楚才的建議,宣稱自己是儒教帝國,在北京重修孔廟,要跟南宋爭正統、爭政治合法性。所以,南宋後期,蒙元政權不僅整合了草原,而且也整合了長江以北。崖山之戰消滅南宋殘餘勢力的蒙元將領張弘範,是純粹的北方漢人,祖籍中原的南陽郡,家鄉在今天的河北保定。

所以,南宋能不能存在,主要得看北方能否完成整合,只要北方整合完畢,無論是蒙古人主導的、還是女真人主導的,甚至就是北方漢人自己主導的,都能把它消滅。歸根結底是南宋自己的問題:克服不了固有問題,整合不了南方力量,統一不了北方就只能被北方統一。


減水書生


任何朝代的改變都是從內部分裂開始,蒙古的入侵只不過在南宋殘破不堪的軀體上灑了一把催化劑。


南宋這個國家體質裡,作為一把手的統治者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長江前浪後浪都不用推,全部死在沙灘上。不是“坑爹”就是“窩囊” 南宋首任皇帝趙構沒有魄力,聽信奸佞,怨殺了岳飛,為了自己的皇位打的小算盤,不積極北伐。宋徽宗父子都是昏君,孝宗就是和他爹對著幹,光宗毫無政治才能,還怕老婆,剩下的不在一一舉例,不是沉迷酒色,軟弱無能,亂搞你信,不分是非,任用奸臣,就是勞民傷財,嗜殺成性。想想一個朝代都在類型的統治者裡怎麼可能長久?


南宋重文輕武,趙匡胤的登基導致宋朝為了防止武將專權,把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這樣萬一戰事突發,就會指揮不靈。再士兵沒有什麼被號召力。這就大大削弱了宋軍的戰力,連將軍都不熟悉,打什麼仗?連續對武將的打壓導致軍事實力空虛,軍隊戰鬥力低下,士氣不振。這樣的國防力量成了經濟上的負擔,軍隊成了腐蝕國家經濟的苛捐雜稅。壓迫人民負擔的一個擺設。

南宋奸臣當道,由於南宋文人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許多奸詐邪惡之輩,位高權重。前奸後繼、奸臣輩出 ,(例如: 白時中、張邦昌、秦檜、万俟卨、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 )宋朝可以說奸臣在歷史上多的了。這些大奸臣不僅禍亂朝綱,陷害忠良,荼毒百姓,大部分還出賣國家民族利益,墮落成了可恥的漢奸。



南宋經濟通貨膨脹,經濟畸形發展,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而朝廷卻沒有制定相應有效的措施來抑制豪強的擴張。鉅額的軍費輸出,以及一系列錯誤的經濟政策,導致階級矛盾不斷加劇,各地農民起義時有爆發。朝廷橫徵暴斂依然入不敷支,當時四大弊是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可想而知當時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

即使沒有蒙古入侵,南宋病入膏肓的政治狀態也難以長久,亂世出英雄,天下不乏有志之士,自會有人取而代之!


村裡有個二桿子


也不撐不了多久了!不過沒有蒙古人的話,加上還有外敵在旁,有外敵的時候人們比較團結而已,不然北宋不亡於金,也亡於內。

南宋未年土地兼併太嚴重了,文也貪汙,武也貪,不貪不行,社會風氣使然,加上宋帝們的縱容,北宋縱文貪,南宋縱武貪,不貪者,岳飛的下場!不貪白不貪,誰不喜歡金銀財寶。對武將盡力壓制,在戰爭環境中對武將的不公平,就是自掘墳墓。

鬱鬱而終的孟珙,被殺的岳飛韓侂冑。

結果,三次北伐無功而返,國內階級矛盾已到崩潰。

很多人說宋朝是一個偉大的王朝,人民生活水平多麼多麼了不起,經濟條件多麼多麼首屈一指,社會多麼多麼的繁華。

那個只是表象而已。宋朝只對土紳階級相當的好。老百姓的生活一樣的困苦。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起義最多的朝代,苛捐雜稅也是最多的朝代。生子不舉殺嬰這個奇葩也是出現在宋朝,對於這個有多子多福觀念的國家,連明粉皇漢以為最黑暗的清朝都沒出現過這種背逆倫理道德的事情。

南宋之所以能堅持這麼長的時間,也是因為女真金從得到了長江以北。那一片繁華繁榮的地方。加上南宋對北方的漢人不聞不問。當時的北方已經是指的長江以北。這麼大塊地盤兒這麼多人口。小酒喝著美女抱著。慢慢的喪失了那個進取心,甚至開始內鬥起來。才讓他們沒有對南宋進一步的武力,反正南宋還要給大筆的歲貢!

若沒有蒙古人,女真人進一步漢化,更甚出現個明君,加上漢人的頂力相助,當時北方漢人己對南宋無任何感情了,滅南宋者北方漢人!不過是南宋他們是自找的,當時怎麼對待北方漢人的?金也一樣能滅南宋。只是時間長短而己,而南宋壓制武將,還搞什麼程朱理學進一步削弱血性,偏安一隅自娛自樂,天下何時太平了?

亡!才是自欺欺人的最終結果。歷史車輪從來沒有饒過誰!


蓉兒是妹紙


如果沒有蒙古入侵,那南宋能堅持的時間可就長啦!

先假設蒙古對金國和西夏沒有任何影響,那麼南宋和西夏、金國就形成了一個三國的局面。

在這個三國的局面之下,實力最強大的依然還是金國,其次是南宋,最弱的是西夏。

按照歷史的慣例,只要金國滅掉了西夏,就會開啟統一全國的按鈕。這個局面存在的時間最長不會超過南北朝。

如果蒙古滅掉了金國,不再南下攻打南宋。

南宋將會繼續秉承著對待金國的傳統,繼續把大量的錢財去資助蒙古。偶爾高興了就打一打蒙古。打輸了大不了再把宰相殺了,把宰相的人頭送給蒙古。

所以南宋短時間內基本無憂。

隨著南宋上層的腐爛,南宋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不堪。最終必然會是遍地流民,同時也會不斷出現大大小小的起義。

這些蜂擁而起的起義,最終將會摧毀南宋王朝。南宋被摧毀之後,這些起義軍將會互相廝殺,最終整合成一個強大的力量。

趁著蒙古聚集大量的民夫整治黃河,這隻強大的起義軍順勢北上,最終把蒙古人趕回到草原之上。

這段時間大致不會超過元朝存在的時間。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答:如果蒙古不南下,南宋還可以撐200年左右。原因是:

一、南宋是北宋的延續,它的治國理念與北宋一脈相承,文化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首先,自宋太祖趙匡胤建宋後,就立下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的制度。所以整個宋代基本上是文人治國,重文輕武。這種制度最大的好處是地方上不會產生威脅中央的軍閥和藩鎮勢力,所以中央政權的穩固會得到保障。其次,宋將中華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發揚光大,宋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也有利於民主思想的發展。因此有宋一代,雖有“冗官、冗兵,冗費”等弊端,但總得來說對百姓是非常不錯的,比如朝廷儘可能減免農業稅,不把農業稅當成財政主要來源。朝廷在災荒之年大量徵兵,讓失業和生活困難百姓成為財政供養人員。宋的社會保障也比其它朝代有明顯進步,因此,宋代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被內亂改朝換代的可能性小。

二,宋代不僅文化大發展,而且工商業興盛。文化發展使得人們更加精神富足,進而追求更高的文明,對社會繁榮穩定很有幫助。商業發展在宋代尤為突出,宋代的科技,航海事業的發展使宋的財政來源更廣,百姓生活更富裕,因此人心更加思治,國家更會長治久安。

三,蒙古在滅金後伐宋是滅南宋最好的機會,如果此時不南下,後面再南下伐宋難度會加大。因為在沒有蒙古強敵急促進攻,但強大威脅還在的前提下,南宋會仿效與金的關係與蒙古簽訂政治上不平等的協議,蒙古在獲得不戰而勝的利益後弱化伐宋意志,與南宋進行和平貿易。一方面,因為北方強敵的威脅,南宋不可能完全放鬆武備,且經濟的發展保障了宋有能力支撐常年戰爭,科技的發展也會讓宋的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強,所以蒙古在以後出兵南宋時,可能會遇到和金一樣的情況,雖然有收穫,但不能完全滅南宋。另一方面,南宋客觀的歲幣和互市帶來的好處,南宋文化的強大吸引力會讓遊牧民族的思想進一步轉變,戰鬥力進一步弱化,像金一樣快速進入封建社會,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這使得蒙古伐宋的決心和能力進一步弱化。但縱然在此情況下,南宋根據一往的傳統,也不會主動發起統一中國的北伐戰爭,而是與蒙古長期保持一種不戰不和的膠著共生狀態。

四,200年以後,隨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主的發展,南宋有可能在世界範圍內最早實現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度。因此,民主思潮和傳統文化中的君主專制發生不可調和的衝突,進而演變成革命,那麼才是南宋的終結,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陽關雪


如果蒙古沒有崛起,南宋當時面對最強大的敵人是金國,金國入關幾十年,戰鬥力已經明顯不足,經濟還處於原始階段,照此發展下去,南宋收復失地,指日可待。南宋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巔峰,當時的GDP約佔全球的70%-80%,南宋的航海造船業更是首屈一指,當時福建的泉州漳州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港口,瓷器絲綢茶葉等產品不斷輻射東南亞甚至全世界,現在打撈的南宋海底沉船就是有力的證據,海運的發展,也間接帶動了當時海外移民潮,許多漢人留在了海外之地,開始繁衍生息。南宋末年,朝廷也湧現了一批了不起的人物,如文天祥,韓世忠等,對於蒙元鐵蹄的入侵,南宋軍民並未屈服,持續抗元50餘年,崖山海戰,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由此可見,南宋的氣節那是相當的令人感動的。所以說,如果沒有蒙古入侵,南宋很有可能持續發展下去,開疆拓土,可能性很大,更能讓中華文化令人敬仰。


共飲江中水


如果沒有蒙古的入侵,那麼南宋很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擊敗金國建立大一統的南宋王朝,並且南下大洋洲在那裡建立殖民地!

首先,金國在入關幾十年後,戰鬥力直線下降。

當年的女真勇士不光騎不上戰馬,連射箭的水平都比不上南宋人!

所以,再這樣腐化下去,用不了幾十年,南宋的北伐軍就可以入摧枯拉朽一般擊敗金國,直搗黃龍。

其次,南宋時期中國經濟非常繁榮。

海洋貿易比前朝有了更大發展,中國的海船航行於印度洋、太平洋與全世界做著貿易。大量國外的人才被吸引到中國,並且任職。

比如。泉州蒲氏家族就是阿拉伯人。南宋末年蒲氏家族的族長蒲壽庚,因為優秀的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被宋朝當局委以重任,成了泉州地區的市舶使。

為了防備海盜的騷擾,出海的船隊都裝備了大量武器。這種武裝商船對沿途的小國來講,就是一個龐大的海洋艦隊。


最後,南宋時期的人口壓力較小,因為他在往外移民!

在古代,王朝的覆沒和人口壓力關係巨大。宋朝也有這樣的人口壓力,實際上南宋時期由於手工業的發展,土地兼併加劇,大量農民失去了土地,無奈之下,他們漂洋過海來到了東南亞地區(這有點像英國曆史上的羊吃人運動),並且在很多地方已經建立了定居點!

通過向外移民的方式,南宋才沒有在內部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南宋的大規模移民刺激了造船業的發展,同時鍛煉出了一大批富有探險精神的航海家。可想而知,如果南宋繼續發展,隨著下南洋人口的增多,他們將會繼續向未知的深海中進發,直到發現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甚至是富饒美麗的南美大草原!等幾百年後,西班牙人踏上南美的時候,他們將會發現那裡已經建立起了宏偉中國城市!

可惜蒙古人的崛起打斷了這一進程,1279年,蒙古帝國滅掉了南宋,下南洋行動趨於平緩。等明朝實行海禁後,廣闊的大洋和新大陸完全讓給了歐洲人。


歷史風暴


能撐到現在。

不開玩笑。

南宋政府打仗不行,玩經濟很6的。

南宋之所以滅亡,是內外部惡性循環的結果。

外部,蒙古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提供強大的外部軍事壓力,消耗了南宋的錢糧,惡化了百姓的生活。 更大的麻煩是,南宋為了抵擋蒙古養了很多軍隊。前線農民、地主大部分都逃走了,這些軍事在前線佔據了大片良田,還和蒙古人做貿易,賺了太多錢,軍官都成了地方豪強,士兵也被軍官收買,造成軍隊成了軍閥和地方豪強的複合體,不聽朝廷指揮。實際上形成了軍閥割據局面。跟唐朝末年、清朝末年一樣的。

最後,南宋宰相賈似道改革,想拿出一些土地安置流民,他自己先拿出一部分土地,然後號召軍閥們也拿出一些來,觸及到軍閥的利益。 四川的軍閥劉整就造反了,帶著土地、人民和兵馬投靠了蒙古,並提供計策,從襄陽開刀,親自率軍打南宋。 結果,幾年後,襄陽失守。南宋被滅了。

如果沒有蒙古人提供的外部軍事壓力,根本就不會有軍閥產生,南宋也就不會滅亡。 南宋是一個商業帝國,農業、手工業,以及各種高科技產業非常發達。與五十多個國家做貿易。

只需要再繼續發展一百多年,就能達到英國工業革命前的水平,發展兩百年就能爆發工業革命,變成現代國家。所以,我說南宋能持續到現在。


棟哥歷史


南宋國內土地兼併非常嚴重,朝廷,官員和地主對百姓的盤剝也是非常厲害。但是孟子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敵人,那就離滅亡不遠了。當時的老百姓雖然痛恨剝削他們的統治階級,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他們放下一切成見,一紙“勤王令”,千軍萬馬來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