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年人总爱攀比,与别人家比孩子、比收入等,这是什么心理?

老左心理工作室


我尝试从三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1、什么样的人(无论年老或年少)喜欢攀比?

2、有些老年人是否相对年轻时,更容易攀比?

3、为什么喜欢攀比的老年人要与别人家比孩子、比收入?

1、什么样的人(无论年老或年少)喜欢攀比?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攀比的,相反,有些人很不愿意与他人比较。

喜欢攀比的人,从先天因素来说,主要是性格的因素,他们一般具有如下的性格特点:

1)相对比较外向,愿意与人打交道,容易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

因为喜欢交流,也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在频繁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吸收到了很多信息,比如谁谁家发生了什么事情,谁谁做生意赚了多少钱,谁谁嫁了一个优秀的老公,当很多外界的信息进来之后,这种性格的人容易以别人的评价标准为标准,说得通俗点就是“活给别人看”,由于他们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了别人的评价标准之上,所以就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内心的攀比心理。

2)有依赖心理,希望从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中获得内心的力量感,其实内心是虚弱的

这种人往往会把自己的不如意投射到孩子或伴侣身上,动不动就说“你看人家的老公/老婆多么能干,你怎么就不学学人家?”或者是“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多好,题目一遍就过,从来不出错,你怎么就这么笨?”看起来是恨铁不成钢,其实是把自己的自我价值实现依赖在伴侣和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替自己来实现。

从后天因素来说,这种极其容易因为外界而心理波动,内心虚弱和自卑的状态,有一部分是受到从小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


1)从小家庭环境不好,要么家境一直都很贫穷,在同龄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要么家道中落,原本富裕的家庭突然变得穷困,遭受了亲戚们的白眼和冷落,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让他在长大以后变得越发敏感和自卑。

2)成长经历中遭受过很大的挫折,要么怀才不遇,要么工作或情感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一蹶不振,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都会造成爱面子又自卑的心理。


2、有些老年人是否相对年轻时,更容易攀比?

答案是不一定。人年纪渐老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想通了,看开了,比年轻时更豁达,更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这种情况下的老人,也许年轻时喜欢争强好胜、喜欢比较,年老后反而不比了,看淡了,只是想每天颐养天年,凡事不与人争,这是一种情况。

2)比年轻时更计较,更敏感,更在意,也更容易与人攀比。

这是因为人年老后,原先可以掌控的比如工作、情感渐渐无法去掌控了,闲暇的时间变得很多,当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时,自我价值感降低,有一种失去了自己的世界的感觉,日本小说《失乐园》中就描写了这种状况,当无价值感越来越强烈,有些老人会有放弃生命的想法,而另外一些老人则可能变得越来越计较,每天就活在与他人攀比之中,如果不让他攀比,他会感觉活着没有意思。


3、为什么喜欢攀比的老年人要与别人家比孩子、比收入?

因为喜欢攀比的人,核心动机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以别人的评价标准为标准。最容易受到大众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也最容易量化比较的,无非是物质条件、外表容貌和事业这些。而老人已经容颜不在,不可能与他人比美,那么比较家庭的收入,或者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预示着未来的事业前景和挣到高收入的潜力)当然是最直观的。

潜意识里面,喜欢攀比的老人觉得:“我已经不行了,这辈子就这样了,但你们小辈得争气,为我们家挣面子。”

当我们深刻理解了有些老人为什么爱攀比,站在更高维度去看,也就可以理解和接纳了,作为年轻人,我们要有自己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但也可以包容家里的老人,因为他们和我们的情况不一样,说穿了,他们的攀比也就是对我们的一种需求和依赖而已。


云之味


这是虚荣心很强的人,从小到大,从大到老都是爱攀比,其实人比人气死人,我最喜欢一句话,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当我们参加工作时大家就羡幕的是双职工家庭,到如今大家都又羡幕能养得起全职太太的家庭,过去看不起我单职工家庭的老同学,今日小孩贯成了啃老族,所以说,任何时侯不要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更不要天天羡慕嫩妒比自己富裕的人,一个人的一生要有多少财富和能活几年完全是早也决定了的,这叫命运。


普乖宝


攀比,是心理贫穷的标志

朋友买了个联排别墅,邀请我去参观,她一边兴奋的指点着房间,一边有些紧张和渴望的等着我作出反应。

我明白她的紧张,可能此前的经历让她担心被认为是炫耀,可能担心遭到不中听的批评,有太多的人会把葡萄酸毫无掩饰的表现在脸上:

“还行吧”、“房间太小了”、“采光不大好”、“房子不好,你花那么多钱也就买个小院子”

象小说里写的“那满脸的酸相,满口不中听的话,也足够叫她扫兴的了。”

当听到我热情的说一定要请我在她家的院子里喝咖啡,她高兴地眼睛都亮了。

那是一种被分享的喜悦带来的喜悦。

古文说独乐乐,同乐乐?当然是约上三五知己朋友同乐的好,这种乐能通过他人的情绪,扩大和加强。

只不过现在,在某些时候,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是件困难的事,因为心理上出现了贫富差距,想要同乐的快乐很难。

她是个心思单纯直爽的人,想的不多,在同学群里晒房子的时候,只是一种喜悦的自然溢发,却不知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风波,一个女同学跳出来各种含沙射影、各种尖酸针对,她的一腔喜悦非但没得到分享,反而心情大受影响,幸福感受到打压。

前一阵子有个朋友圈文章挺火的,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其实很多人看似在一个圈子里,比如是同学或同事,事实上心理上却不在一个圈子里,心理上的贫富差距很大。

不仅是比拼真金白银的财富,各种各样的生活内容都要拿来攀比,穿了什么品牌的服装,上哪旅游了,老公挣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开啥样的车,孩子读什么学校,成绩怎么样。

也许可以说攀比本身就接近心理穷人的标志。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评价是稳定的,就不大会通过攀附外界的价值风向标,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

当我们说某人心理极度不平衡,说的这种症状通常表现为,一个人对他人的成就、幸福,甚至失去了哪怕是礼貌性的赞美,连礼貌都没有能力维持,赤裸裸的表现出嫉妒性的攻击;或正相反,喜欢揭人家的短处,攻击别人的软肋,通过贬低别人的幸福,打压别人的幸福感。

有的时候你不必炫耀,你的幸福存在本身就是炫耀,你的成功出色本身就可能成为对他人的冒犯和挑战。

哪怕你小心翼翼的低调的活着,你的恬然淡适,依然被认为罪不可恕,别人辛苦你也要辛苦;

别人上蹿下跳的浮躁,你也要浮躁捧场才是;否则你的幸福就不合理。

有话语权的往往反而是不如意的一方,他可以发牢骚,可以挖苦,可以攻击,你不能回嘴,因为你一张嘴就被贴上标签:觉得自己混的好,了不起?!

据说现在在学校里,学霸是句骂人的话。但不合逻辑的是,很多学生一方面嘴上鄙视着学霸,一方面又都卯足了劲儿争当学霸。

这种失衡的状态,就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不一致。

不承认自己其实是想吃葡萄的,说葡萄酸是因为自己吃不到。

这种心理的普遍存在,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因为双方已经没有平等的心理基础可言。尤其是在朋友之间。

朋友同学是我们最具可比性的坐标系。

“我们从来就不会孤立地形成我们对事物(如财富和社会尊重)的相应期待,我们的判断必然有一个参照群体——那些我们认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我们每天都会经验到许多不平等的对待,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妒恨每一个比我们优越的人,这就是嫉妒的特别之处。有些人的生活胜过我们千倍万倍,但我们能心安无事;

而另一些人一丁点的成功却能让我们耿耿于怀,寝食不安。我们妒嫉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而无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认为自己有权利享有和别人一样的成功,还有这样的平等教育,小家伙们从在幼儿园起,就被教育“我棒,我棒,我最棒。”而这一点在往后的经历中会形成怎样的心理落差,造成怎样的心理失衡,因为在各种选拔和排名中,最棒不是一个均分的评价。

“每个人都深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任何理想。一个人可以选择任何职业,这时,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当然会自命不凡,觉得自己可以从事一项更重要的职业。然而,这一切纯然是一种幻觉,现实的生活很快会让他清醒过来。”

人生中的很多朋友到最后不得不放弃,并不一定是外在的物质条件或所谓成功与否造成的差距,而是心理上的贫富差距到了让彼此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一方的好意被理解起来困难重重,一方的羡慕嫉妒恨象刺猬一样到处扎人。

有时候会觉得和这样的人说话真放松,他不会攻击你,明明自己事业成功,反而会谦虚的说你不是没能力,只不过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没什么,只是幸运罢了。

心理富裕的表现就是维持着人格的体面,保持着礼貌,保持着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友善尺度,赞美别人,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很低调。

现在接纳自己挺时兴的,也许接纳自己最大的好处,就是恢复心理的平衡。

或者从生活的物质状态上没有什么改变,但起码心理上可以富裕到负担的起对他人的承认和赞美,对他人的喜悦的分享,对他人的真诚同情,也只有这样才能持久而愉快的一起玩耍。


思维武器库


当一个人,需要靠和别人比孩子来获得自己的成就感的话,在我看来,至少表明这个人对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再更进一步的要求了。


对于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来说,他(她)会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在工作上、在生活上做得更好,以为自己、为家人挣得更多的荣耀。 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恰当要求,也是对自己和对家人的负责。

然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都会看到,有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因为年龄的缘故,已经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了。这也会使他们产生恐惧感,毕竟人已暮年,死亡成了他们不得不面临的生命威胁,所以总要依仗着一点额外的东西来使自己活得更有派头。


而这依仗的来源,不是自己,而是孩子。自己的孩子超过别人的孩子,比如工作比人家好,收入比人家好,婚姻对象比人家好,就成了他们自我满足的成就来源。老话说,“水满则盈,月满则亏”。要让这些老人憋住自己的嘴巴,不说出自己养育子女的成就,还是蛮难的。


所以,题主,您看,这老人炫耀自己子女的成就,内在还是有一些有趣的内在动机的。


清风说心理


老年人也是有攀比心,有欲望,有虚荣心,有嫉妒心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老人的嫉妒心和攀比心甚至比中年或是青少年更强一些。怎么说呢?因为已经活了大半辈子,所谓的人生巅峰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最辉煌的那段时间无非也就那样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要么已经实现,要么也只能是空想,空想之余只能通过将自己的期望给予下一代。

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更多是通过衣食住行来表现,而非言语。比如住豪宅,开豪车,穿名牌,佩戴奢侈品,用高档化妆品......这些表现更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老人,因为年龄大了,没有太多饮食上的欲望,只求一个吃饱穿暖,没有表面上的那些比较,只能通过言语进行攀比。

我家的爷爷奶奶就是如此,逢年过节的我会给他们在网上邮寄一些吃的和用的,以及一些营养品。我爷爷和奶奶倒是”大方“得很,把我买给他们的那些吃的都分给左邻右舍家的老太太们了,而且一脸得意的跟人家说”这XX是我大孙女从那里买的寄回来的,这XXX是我们家小孙女给我们买回来的,你们快尝尝呢。

不仅是我爷爷奶奶如此,其他的老人也是如此。张家的大爷说自己的孙子在外读博,很厉害。李家的奶奶说自己的孙子挣钱多 ,村口的王大娘说自己儿子住别墅,后山上的赵婆婆说自己孙女年薪百万......

无非就是想听别人说一些赞赏的话寻求心理上的一些快感和得意罢了。


i心理


攀比这事儿是个常态,其实不止老年人。

环顾我们的生活,女人们攀比衣服、包包、首饰、男朋友;男人们攀比女人、工作、车子、房子;家长们攀比孩子的成绩、才艺;甚至孩子们都会攀比玩具、圣诞礼物和旅游目的地……攀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其实并不特殊,只是攀比的内容不同罢了。

至于人为什么会攀比,其中心理机制极为复杂,但大体逃不过两个维度:

一、自身内心对认同的渴求

每个人都有渴求认同的本能。从孩童时代,你夸夸孩子,他的小脸立刻会现出天使般的笑容。外界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是构成自信心和自我认同的重要基石。攀比的过程,无非是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自己的好:“我的比你的好、我有的你没有”等等,以此期待博取对方的赞扬、羡慕,以满足内心这部分的渴求。

那什么样的人特别爱攀比呢?当然是内心对认同渴求特别强烈的人。

什么人对认同渴求特别强烈呢?当然是没有自信心、自我认同感不足的人。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需要自我吹捧,马云甚至会说成立淘宝是个错误云云,因为他的自我认同已经完整到不需要别人的赞扬或肯定。反之,自我价值感越低的人,对他人的认同需要就越强烈,越喜欢在攀比中不断夸大、吹捧自己。就好像用华丽的羽毛把自己插得鲜艳无比,目的是掩饰内里的虚空。

二、社交需要

在一个满是攀比和吹捧的社交圈里,参与其中是融入圈子的最好办法。

每个人都有被人群接纳的需求,被一个群体接纳,基本要素是与群体展现出一致性。比如军队、学生、以及特殊职业都会有制服,制服就是展示一群人一致性的特征要素。而往往在一个以攀比作为社交内容的群体,最好的办法是也加入其中,也装饰自己的羽毛,这样既不会在群体中显得突兀而被排挤,同样也会在群体中赢得尊重和认同。

比如,一群老太都在攀比自家子女的职业,若你不找些话,甚至编些话来捧捧自己的孩子,别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很神秘,怪怪的”或“这个人装清高吗?”,这样可就很难被群体接纳了。

但是,作为子女,被长辈老这么比来比去确实很困扰。要怎么应对呢?

在知道以上攀比的心理机制后,我认为最理性,最优的做法就是:坦然接受,大气无视,走自己的路,你们高兴就好。

老年人攀比有他们自己的理由,这是他们的事儿,小辈无法改变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平和自己的心态,接受自己的形象被长辈用作增长光环的现实。如果不纠结形象侵权问题的话,其实自己也没多大损失,自黑一下就能博老人一笑,也算值当吧。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拿自己攀比的感觉非常不好,那我们能做的就是管住自己,不要拿孩子攀比、不要拿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攀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聪明的选择。


一心水平


嫉妒,攀比,恨人有笑人无,这三种心理很常见。但是,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如果你有这些心理,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不会过好。因为,你会被负能量包围,然后,根据“吸引力法则”,你吸引来的也全是负能量。

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网络上的“杠精”,请大家相信我,所有的杠精,生活中过得一定很苦,没有例外。过得快乐的人,绝对不会口出恶言,去伤害别人。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答案是,你可以去羡慕,但是,你不能嫉妒,这是为你自己好。更积极的做法是,真心地去祝福他,同时,你可以把他当做榜样和目标,当成提升自己的动力。去思考,他为什么能得到我得不到的东西?我能不能把他的优点学过来,为我所用?这才是正面的、积极的心态,这才是正能量,这种心态才能让你越过越好。

——刘语丝Angela


刘语丝Angela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都是老人对自己子女成才的肯定与表扬,也是老人心理的一种满足感。


信241706606


活得太轻松,个性强烈,虚荣心作怪,老了无事干找事情做,找气呕,好似全中国只他家人生了儿女一样。属白痴类型类。给子女找麻烦。


老兵190976117


人的攀比很正常。说真话,人性本身就存在贪婪和自私。占有欲,贪图欲,是地球所有动物的本性。灵魂深处有这些东西,那么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里,当然他要攀比了,攀比的本身就呈现了社会矛盾。你楞说人没有贪婪和自私,是不客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