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如若韩信果断拥兵自立,能打的过刘邦吗?

汉史趣闻


事实已经证明,韩信因为被自己的思维所困,是不可能拥兵自立,与刘邦为敌的。但是,如果韩信真能下定决心,自立为王,那么汉中王刘邦将会是“秦末三国”时期第一个被打飞出历史舞台的争霸者。秦末的霸主之争,最后将会在齐楚之间展开,而韩信最终赢得天下。汉人的称谓,很有可能就会改为齐人了。只可惜,韩信不是曹操,更不是司马懿父子,所以,“秦末三国”的这段历史终究没有发生。

韩信的军事才能,已经举世公认了,正所谓“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韩信所能统帅的军队,也是“多多益善”。

韩信在“汉中对”中,替刘邦谋划好了统一天下的大略,登台拜将之后,抓住齐国内乱,项羽北上平叛的机会,兵出汉中,暗渡陈仓,一举攻灭了三秦王章邯、董翳和司马欣,拿下了关中。

此后的战争中,韩信“声东击西”、“木罂渡河”(木罂即木盆、木桶),擒获魏王豹,平定了魏国。“背水一战”,韩信带着张耳,以三万精兵击败了号称二十万的赵军,斩杀陈馀。同时,韩信还收了陈馀手下的谋士李左车。李左车绝对是忠于韩信的,韩信死后,原本被调去辅佐太子刘盈的李左车,也辞官隐居。韩信有忠于自己的支持者的,李左车、蒯通,足以与张良、陈平等人争雄。

韩信正是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派人出使燕国,兵不血刃的让燕王归附。如果韩信拥兵自立,燕国在齐国之北,韩信也是可以派人说服燕王支持自己的。同样,赵王歇死后,张耳被封为了赵王,而韩信曾为赵国相,因为刘邦的不信任,曾经夺了他们两人的印信兵符。张耳和刘邦之间也是有嫌隙的,韩信同样可以说服赵王张耳成为自己的盟友。其他的,包括英布、彭越等人,也都是可以诱之以利,拉拢过来的。

韩信自立,是可以找到盟友的。<strong>

韩信被刘邦夺了兵权之后,收集散落在赵国的士兵,进攻齐国。韩信的绝地反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韩信在蒯彻(后来改名蒯通)的建议下,毫不顾忌已经劝降了齐王的郦食其,攻灭了齐国,杀死了齐王田广,以及被项羽派来救援齐国的项羽手下第一大将龙且。龙且一死,项羽已经没有了战胜韩信的能力。

韩信占了齐国之后,拥兵自立的最佳时机到来。

我们既然是假设韩信拥兵自立了,那么韩信就是听从了手下谋士蒯通的“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建议。不过,韩信不必急于向天下宣布自立,可以继续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借以迷惑刘邦,以及刘邦身边的张良、陈平等人。刘邦也必然会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大骂一句:“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然后,将韩信封为“齐王”。

韩信获封齐王,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还是不能接受前来游说的项羽使者武涉的请求,暂时不能和项羽形成齐楚联盟的局势。韩信可以跟历史上一样,继续坐山观虎斗,看刘邦和项羽斗法。只是,韩信要做好统一天下的准备,开始联络原本就与刘邦有嫌隙的诸侯,比如韩王信、赵王张耳,还有已经归附韩信的燕王等诸侯,同时联络唯利是图的英布、彭越等人,秘密组建自己的集团。

刘邦与项羽在鸿沟议和之后,因为不知道韩信有自立之心,必然还会撕毁和议,攻打项羽。这也是韩信不能宣布自立的原因之一,否则,刘邦联合项羽,一起打韩信,那就不好玩了。

刘邦撕毁和项羽的和议之后,会击败钟离眛的军队,而韩信与钟离眛交好。韩信后来的楚王之位,就是因为收留钟离眛,被刘邦设计给废掉的。所以,韩信可以趁机招揽钟离眛等项羽手下的将领,壮大自己的实力。

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前,还有十余万大军,可以抵抗刘邦的近三十万大军,实力尚在。所以,为了确保有击败项羽的十足把握,韩信还是要接受刘邦的请求,联弱打强,支援刘邦。等到将最强的项羽打到被困垓下,失去反击的力量之时,韩信可以主动派人去联合项羽,跟项羽一起,夹击刘邦,灭刘邦于垓下。

垓下之战时,刘邦的汉联军共有60万,其中韩信手下就有30余万,项羽的楚军有10余万,加上彭越等人的军队,韩信、项羽联合起来揍刘邦,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而且,韩信肯定知道擒贼擒王的道理,加上刘邦可能根本就想不到韩信会转身攻击他,那么刘邦应该死定了。

韩信、项羽联手灭了刘邦,韩信再以优势兵力,拿下项羽,也就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了。除掉项羽之后,剩下的一些诸侯,在韩信看来,都是蝼蚁之辈了,应该会纷纷归降了。韩信以齐王之位,统一了天下,也必然会以“齐”为国号。历史上,就将不会再有“汉朝”,而是以“齐朝”代替了。韩信也将会成为齐太祖韩信!

<strong>

可是,这终究是假设。韩信生来就是打工仔的思维,他一直在投靠别人,从项梁、到项羽,再到刘邦,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拉起一支队伍。韩信是只要有一个人肯重用他,他就已经感恩到五体投地了。所以,他始终不肯背叛刘邦。韩信从来没有做君主的野心,那么,韩信的最终结局,就如蒯通所言“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