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司马光对北宋王朝的发展有何影响?

亘古怀念说史


其是一个典型的保守派和封建官僚,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说的多做的少。王安石变法的绊脚石,宋神宗时期掌权后朝政更加昏庸,北宋的衰败于他也有一定的关系。


叶落梧桐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二度为相)、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由于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与神宗皇帝、王安石等要人政见不和,所以一度遭到排斥、贬谪。宋哲宗当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死后谥“文正”,追赐太师、温国公。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宋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主持修撰被誉为“千古鸿篇”的《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政治上不得志的司马光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贡献。这个大项目的完成,使他荣升资政殿学士。
司马光的修史班子,是一个勤奋的学者团队。



“以史为鉴”摆事实,“臣光曰”是讲道理,他对最高统治者提出道德劝说和政策建议(他在谏官职任上也做得不错)。

在修史、做谏官等工作之余,他大量研读古代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等几十篇,彰显学者本色。

总之,儒者司马光对于宋朝的影响,主要是修史、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政治上,他没有大作为。写到这里,笔者想到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他们在政治上也很失意,后来成了学者和教育家。



慈善文化研究


关于司马光,历史上评论也有争议,从收成来说,他是正面,但从历史发展,改革开放,需要不断进取的的今天来说,需要商榷!提到司马光,人们不自觉会想到王安石,和王安石变法!历史早已过去,我们无法苛求古人,甚至,就没有资格评论古人。司马光,是一代伟人,史学家,但是他没有在自己的位置上更大推动历史的进步,也是事实!请今天的人们在过好生活的同时,不要保守,积极进取,接收新事物,不瓜田李下,不做小富即安的守财奴!特别是疫情过后,我们要逆市而动,顺势而为,早日摆脱掉疫情的不利影响!



报纸广告守望着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著有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对北宋王朝的发展没有任何影响,其编撰的《资治通鉴》并没有对北宋政治产生多大的影响,对南宋倒是有一定影响。

作为文学家的司马光对北宋王朝的发展更加没有任何影响,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个,没有司马光。

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对北宋王朝的发展极为深远,甚至影响到了南宋。从一定程度上讲,北宋的灭亡,司马光负有直接的责任。实际上,说司马光是政治家,真的是抬举他了,只是因为他当了八个月的宰相。

一个连一任地方官都没有干过的司马光,为官四十年,除了写史书,写皇帝的起居录,就是和王安石对着干。和王安石对着干,倒是成就了他的名声,最后快死的时候,才干了八个月的宰相,还干得不怎么样。

一:司马光当的是宰相的官,干的却是台谏官的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陈述的政治观,全部都是说教意义的儒家伦理纲常,其实都是道德观念,没有多大的政治实践意义,只是在教人做一个道德君子。

按照苏轼的描述,司马光是在“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的强烈呼声下,顶着“反对派领袖”的光环,成为了哲宗朝的宰相。

司马光成为宰相后,却没有成为旧党的真正领袖,其政治主张是修正朝廷的政治风气,使得这股政治风气符合他的道德理念,其试图通过以身作则这个方式感化朝堂上为官的那些人。

其对于道德理念的执着,更使得他作为政治家的幼稚。

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新法,其完全不顾新法推行过程中的好坏,一抹黑的全部废除。然而,废除之后,却没有重新整顿官制赋税等,弄得整个朝堂乱成一团,旧法被废除了,新法又被废除了,让朝野官员以及民众思维混乱。

第二件事,就是翻案,以往经过新法已经完成了审批的旧案,司马光也要翻出来,进行改判,弄得朝野内外人人自危。完全不管行政秩序以及司法程序的行为,严重损害朝廷的威信。

第三件事,将王安石手里从西夏那边收回的几座重要的军事要塞还给了西夏,最后西夏还不领情,得了要塞后又将宋朝给痛打了一顿。大宋将士用性命换来的东西,就这样给抛弃了,视国土江山人命如儿戏。

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司马光作为宰相,得有多幼稚,只谈道德,不看实际情况。完全是凭着一股子道德理念在瞎搞。

二:司马光期望新旧两党能够达成和解,消除政治理念之争,引发党争。

这一点,司马光也很幼稚。政治局面已经造成了,却妄图恢复到变法以前的政治局面。都废除了新党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却脑子进水般期望和解,没有对新党进行清算。即便赶尽杀绝的事情不能做,将新党赶出朝堂总是可以的吧?

但是,司马光并没有这么做,还对新党蔡确、韩缜、章惇等人稳定朝局让哲宗皇帝登基的顾命之功给予了公开的肯定。

如此一来,造成新旧两党官员都挤在朝堂,引发党争,也为后来新党蔡京重新执掌北宋政权提供了机会。

三:司马光把做宰相当成了教书。

司马光上台后,政治方向不确定,新法被废除,这个时候不整顿朝政,却大谈道德,甚至弄出了一个奸臣录。这造成了在北宋当官不看政绩,只看是否忠心,是否符合道德。

本来是政治理念之争,被司马光这么一搞,直接搞成了人身攻击。所有的政治行为全部成了道德行为,当官治理百姓,成了耍政治秀。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成了北宋官员的代名词。在宋史当中,两宋尽是忠臣义士,却也全部都是冗官废物。说道理的有很多,干实事的一个没有。忠臣很多,能臣嘛,看不到了。

政治行为变成道德行为,想干一点事情,还真的很难。这就好像,一个当官的,哪怕他渎职,天天躺在家里睡觉,只要他不贪污、天天吃白菜,穿衣打补丁,那么就是一个好官。而那些穿的光鲜亮丽,大力发展经济的,却成了贪污、压榨民力的表现,反而成了一个坏官。

司马光的政治理念,后来被朱熹所承袭,其影响非常深远,直到今天这种现象还十分普遍。

综上所述: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对北宋王朝的影响基本上都是坏的:造成朝政混乱,引发新旧党争,破坏了政治理念。从这三个方面讲,司马光对北宋的覆灭有着直接的责任。


文明有历史


一个砸缸的

塑造了宋后一千年的中国思想。

理学,心学,气学都在宋代大发展,开宗立派,这些宗师们,几乎大部分都受到了司马光的影响。

宋朝重文,同时宋朝打破豪强世家,彻底转型为师徒,同道这样的关系圈来主导社会,在思想上有一波崛起。

司马光不止写了资治通鉴,阻碍王安石变法,当大官,搞学术,他的私德也很好。

北宋文人的人品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甚至超过本时代的人品。


王涉


司马光这个人,最出名的是两件事:小时候,是“司马光砸缸”;长大后是编《资治通鉴》。但是如果你生活在他的那个年代,就是北宋中期,你会知道他身上还有另外一个光环,就是所谓的“旧党领袖”。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开始,司马光就开始当上了反对派。隔了1000年,我们看他们当年的那段争论还是挺有意思。王安石要富国强兵,说财富可以通过各种改革创造出来。我们现代人都懂王安石是什么意思。但是反对派司马光说,财富就那么多,政府别折腾,越折腾越扰民,搁在今天说,这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思路,也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也有道理。

但是不管谁有理,改革的车轮一旦启动,是挡不住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是意志特别坚定的人。反对派统统靠边站。司马光靠边站了,去那儿了呢?去了当时的西京洛阳。干什么?编《资治通鉴》去了。这一年他52岁。

司马光在洛阳的那段时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在安静的书房里安静地写作。他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地下室,跑到终年不见阳光的地穴里编书。这样的与世隔绝生活,他一过就是15年。到了宋神宗元丰七年,书编完了,司马光也67岁了。这时候他从地下室里出来一看,现实历史也刚好翻开了新的一篇:宋神宗死了,变法时代结束了。旧党,也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开始要反扑了。

司马光突然成了当仁不让的领袖。你想,10几年前,司马光就很有名,抛下几句反对变法的话,就去编书了,十几年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圣贤书,没有牵扯到变法的各种人事矛盾里面,现在书编成了,带着崭新的军功章回来了。其他反对派大佬,死的死,老的老,司马光不当领袖谁当领袖?

司马光当时的政治资本还有一条,就是高太后,宋神宗的妈妈。宋神宗一死,留下的儿子宋哲宗即位,但是岁数太小,只有九岁。所以,只能由神宗的妈妈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是个很有政治才能的人,后来有人称他是“女中尧舜”。但是你想,当时她在深宫中当了几十年的皇后、皇太后,从来没有理过朝政,刚刚上台,也懵啊。刚开始她也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挑选一个有名望,信得过的大臣,坚定地支持他。这个人选,当时看也只有司马光。

司马光在民间的声望也不错。神宗驾崩之后,他来到京城,据说就有老百姓围着他喊,“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意思是你可别回洛阳了,留下来给天子当宰相吧,可给我们老百姓留条活路啊。

司马光果然就当了宰相。你看,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吧?那司马光这个宰相当得怎么样呢?不怎么样。他上台之后,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都废除。看起来立场坚定,但结果是:两边都不满意,都有人指责他。王安石那一派的新党不用说了。旧党阵营里的人,比如说著名的苏东坡,也跟他翻脸,你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废除呢?那旧党这边呢?也对他不满意,说你怎么不把新党的人赶尽杀绝呢?在赵冬梅老师的那篇论文里,可以看到,一直到了后来的南宋时代,还有人这么指责司马光,比如著名的朱熹。司马光这宰相,当的是一个里外不是人。

那为啥是这么个结果?纯粹只是因为政治环境险恶,个人回天无力吗?其实有司马光本人的原因。

举个例子,当了宰相之后,司马光在自家厅堂里面贴了一张纸,叫“客位榜”,到我家当客人的都要看的一份告示。原文是文言,我就不念了,简单说就是“来访的各位,你们要是有关于朝政的话要说呢,就去写奏折。别在我这儿说。你们要是觉得我哪儿做得不好,想规劝我呢,也很感谢,但是请写信跟我说。如果是求个一官半职,或者是为什么案子说情,也请写成文字给我,我去跟其他大臣商量。你们是在我私宅到访,上面这些内容,请免开尊口”。

怎么样?司马光的形象完美吧?对自己的约束很严吧?但是请注意,您司马光现在是宰相,是对朝政全面负责的政治家了,你现在的使命是要把王安石变法引起的十几年的政治撕裂重新整合起来,然后带着大宋朝往前走啊。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和各个方面做细致的沟通。现在可好,一个客位榜一贴,您自己确实像个圣贤了,但是沟通的渠道就堵上了啊。

比如,当时还有两个人,也被当做旧党领袖提拔成了宰相,司马光的副手。一个叫吕公著,一个叫范纯仁。吕公著是前朝宰相吕夷简的儿子,范纯仁的爹就更有名了,著名的范仲淹。两个人的名望都很重。

那司马光是怎么和这两个人相处的呢?司马光给吕公著写的一封信里透露:他们俩回到朝堂,当了同事,同为宰相,居然在刚开始长达7个月时间,从来没有进行过面对面的闭门深谈。身为主掌全面的政治家,不能总靠公文书信沟通吧?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司马光和另一位宰相范纯仁之间关系。他们俩本来私交很好,经常有书信来往,范纯仁当宰相也是司马光的推荐的。但是一旦当了同事,司马光就不和他沟通了。元祐元年4月份,范纯仁向高太后建议说,现在财政困难,要不还是把王安石搞的青苗法恢复了吧。等到了8月份,四个月都过去了,司马光才知道这个事,当时还在生病中,居然从病床上爬起来要见高太后。见面之后在帘子外面大喊:“不知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是哪个奸臣要恢复青苗法?范纯仁就在当场,吓得不敢说话。哎,你们两个人同朝为官,又是朋友,又是同一个政治派别,遇到不同意见商量一下不行吗?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方式对话呢?

赵冬梅老师在文章里说,司马光这是在用当谏官的方式当宰相,就是只负责提意见,不负责干实事的官。对于谏官来说,不结党、不徇私、不培植私人势力,坚持原则,这都是良好品质。但是这些良好品质对他当好一个宰相没有用。他什么也推动不了。到了第二年,1086年,九月初一,当了18个月宰相的司马光去世了。留下了一个政治斗争你死我活的烂摊子。王安石变法之后,大宋王朝重新整合的政治机会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

是不是一开头的那个道理:做大事的人,要达成目标的人,不管你有多么正确,也不管你有多么高尚的品格,如果不能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那什么也做不成。


萧立誌


我认为,司马光是良相。从小砸缸救人的,有推动宋朝往前走的能力,他也尽力做得很好,为相为臣,他算是历朝中做得好的。他温良恭俭让,刚正不阿,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要是他不行,怎么会经历四朝,被追赠太师,温国公?

他的最大成就,就是主编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翁一水


历史上对司马光赞者众,其实司马光本人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他本人是一个典型的保守派和封建官僚,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说的多做的少。王安石变法的绊脚石,宋神宗时期掌权后朝政更加昏庸,北宋的衰败于他也有一定的关系。


越磨砺越光芒


除了砸缸之外,最大贡献《资治通鉴》,保守派代表人物,王安石变法的最大绊脚石。


用户1599041417269ww


其实我认为他有好处也有不好的一面,编辑《资治通鉴》 在王安石变法上思想比教保守,是王安石变法的绊脚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