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項羽因為是英雄所以失敗,劉邦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對此你怎麼看?


導語:

成敗英雄論,在司馬遷這兒是不成立的。因為司馬遷一直認為,失敗的人未必不是英雄,而成功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英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項羽是失敗者,而劉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那麼他們之間劉邦就一定是英雄,而項羽肯定不是英雄嗎?

當然你可以這麼認為,但是司馬遷老爺子卻從不這麼想。他在寫《史記》的時候,甚至將項羽列入本紀行列,而且地位比劉邦還要高,僅次於秦始皇。

01項羽失敗了,為什麼司馬遷還是認為他是英雄?

項羽帶領楚國士兵,陸續擊敗秦國大軍,最終進入函谷關,從劉邦手裡搶奪了關中地區,成為了西楚霸王。

他自立為王以後,並沒有稱帝的想法,而是希望繼續恢復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狀態,所以他自己是第一任西楚霸王,順便分封天下諸侯。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史記》

這麼一來戰國時期各路諸侯的舊勢力就這麼崛起了,重建了各種諸侯國。幫助項羽平定秦國的功臣們也都建立了諸侯國。

天下都是諸侯國的狀態,似乎項羽非常滿意。可是這裡面有一個諸侯王不太高興,那就是劉邦,因為劉邦被分封到了最偏遠的漢中地區。

很顯然這是項羽在打擊報復劉邦,為此劉邦努力了很長時間,終於從漢中走了出來,開始了自己征戰天下的人生。

  1. 劉邦趁著項羽忙著應付齊國叛亂的檔口,一路攻城略地,最終得到了與項羽決戰的機會。當然劉邦率領56萬大軍打下彭城以後,被項羽的3萬騎兵給徹底擊垮。
  2. 此後劉邦再次與項羽斡旋,最終簽訂了鴻溝協議,答應平分天下。可是劉邦出爾反爾,他偷襲了正在回楚國的項羽,結果導致項羽兵敗垓下。本可以逃走的項羽,並沒有選擇倉皇逃離,他認為自己對不起江東父老,所以自刎而死。
  3. 項羽兵敗自殺,可見他的確是失敗了。不過他在為難跟前,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面對,這股精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敬佩的。

人生三萬天,有多少人是真正活過的呢?有些人只有短短一萬天左右的時間,卻實實在在地活過,而其他人用膽怯懦弱度過了剩下的兩萬天,其實是苟活於世,毫無價值。

02劉邦成功了,在司馬遷筆下,自然也是英雄。

劉邦這邊就完全不同了,他沒有選擇像項羽那樣悲壯地自殺。在56萬聯軍被項羽擊垮以後,劉邦只帶了十幾個人逃了出來。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史記》

這個時候的劉邦想到的不是自刎,而是重整旗鼓。他認為自己還有機會,所以不斷收攏散落各地的殘兵敗將,在最短時間裡,重新組織起了一股軍事力量。

此外劉邦還以齊王的王位,說服了韓信前來相助。所以在重新振作的劉邦和兵仙韓信的共同努力之下,項羽根本無處可逃。

  • 這個時候的劉邦算是徹底獲得了成功,他建立了大漢王朝,成為了漢高帝。不過他的征程遠沒有結束,因為還有很多問題等著他來解決。
  • 死去的人已經死去,那是比較容易的,活下來的人還要繼續活下去,那比死可要困難多了。所以劉邦必須要解決在自己面前的所有問題。
  • 這個時候劉邦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異姓王的問題,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分封制度,不利於大一統局面,可是秦始皇完全實行郡縣制,似乎也不利於大一統局面。

所以劉邦打算採用分封制加郡縣制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可是這個時候還有不少異姓諸侯王的存在,這幫人是劉邦建立漢帝國的功臣,可是劉邦只希望老劉家的子孫成為諸侯王。

所以劉邦開始了一路征伐異姓諸侯王的事業,相繼平定了各路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還要面對匈奴人的威脅。

被匈奴擊敗以後,劉邦為了保證漢朝的利益,採用了和親制度。此後漢朝長期以這種制度保證自己和匈奴之間的關係。劉邦的確不容易,就算是獲得了成功,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慢慢解決,因為只要活著,問題就永遠不會避免掉。

03項羽和劉邦都是英雄,司馬遷的價值觀是不是有矛盾?

成功的人是英雄,我們一般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他們獲得了最後的成功,取得了中原逐鹿的最後成果。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史記》

可是失敗的人在司馬遷眼裡也是成功的,即使項羽戰敗了,司馬遷還是覺得,項羽英勇的氣魄和膽略,依舊值得英雄這樣的稱號。

  1. 那麼這兩者之間,是不是有必然的矛盾呢?我認為是沒有的。成功或者失敗,只是一種狀態而已,而整個打造這個狀態的過程,才是人的一生。
  2. 一生之中,你做了哪些偉大或者重要的事情,這才是評價你是不是英雄的重要標準。
    劉邦之所以是英雄,不僅僅是因為他最後獲得了成功,更是因為他從一個小亭長,成為帝王的這個過程中,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遭逢了太多的艱險,從而取得了碩果。
  3. 而項羽他從一個無名之輩,成為了軍隊的領袖,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多次擊敗秦國大軍,背水一戰戰敗秦國最強大將章邯。

此後項羽更是定關中,分封天下。這樣的事蹟還不能證明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英雄嗎?當然是可以的。

所以說項羽和劉邦都是影響,成功或者失敗都能夠成為英雄,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不僅僅是司馬遷這麼認為。

總結:人的一生不在於終點,而在於過程。

為什麼我說不能以成敗來定論英雄呢?因為我認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絕對不是終點,而是整個人生的過程。

每個人都會去見上帝,這是無情的事實。但不是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都能過活得精彩。威廉華萊士曾經說他的一生所追求的,其實就是自由。

被行刑前,他沒有向惡勢力低頭,而是喊出了一聲自由,從而喚醒了蘇格蘭民眾對自由的渴望和戰勝邪惡的決心。

所以我們在活下去的同時,需要考慮一個問題,該如何才能過好自己的一生,難道真的是每天早出晚歸,週而復始嗎?我們不渴望成為全人類的英雄,但是至少成為自己的英雄,別浪費了來之不易的一生。


江湖小曉生


項羽雖然能能征善戰但卻是匹夫之勇,註定要失敗;劉邦因為卓越的領導力註定奪得江山,開創一代盛世。

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鉅鹿一戰以少勝多擊潰章邯,奠定了西楚霸王的的地位,後來坑殺二十萬秦國降軍、進兵咸陽殺秦王子嬰、搶掠財寶美女、燒阿房宮、放逐義帝、任人唯親等等都大失人心。秦末起義源於秦的苛政,項羽一系列的做法跟秦其實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韓信還說項羽是婦人之仁,光做表面文章。部下生病了可以傷心得流下眼淚,可以分吃分喝;部下建功立業了該封官進爵的時候,他把官印拿在手裡摩挲壞了也捨不得給。韓信的話肯定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項羽用人是有問題的,不得人心。

反觀劉邦起點雖然很低,但他善於用人、知人善任,不僅僅有從老家一起起事的老幹部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後來還重用投奔過來的張良、韓信、陳平等等,張良負責戰略、蕭何負責後方管理、韓信負責軍事。劉邦攻破咸陽後,財寶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並且還軍霸上,跟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及盜抵罪”,無不體現了仁政、心之於天下的謀略。劉邦的用人一直為後世稱道,在韓信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韓信是從項羽那邊過來的,還嫌棄最初的職位太低(治粟都尉,負責管理糧餉)而出走過,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儘管韓信不到三十歲並且寸功未立,但是劉邦還說聽從蕭何的建議,設壇、齋戒沐浴,以隆重的典禮來拜韓信為大將軍。事實證明劉邦設壇拜將是有遠見的,消滅項羽的戰爭主要都是韓信打的,為大漢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劉邦設壇拜將,韓信一舉成為眾將之首,周勃等一干戰功卓著的老幹部竟然都沒有反對的意見,這說明劉邦的領導力是超強的,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陳道明扮演劉邦,段奕宏扮演韓信

楚漢戰爭形勢圖

垓下之戰


豫史臺


拋棄項羽剛愎自用,輸一次就輸了自己的心理;學習劉邦,贏一次就贏天下的強者思維。

我認為,項羽因為是英雄,所以失敗,不對!英雄不一定就失敗。劉邦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正確!

正因為項羽是英雄,他就可以失敗嗎?“勝敗乃兵家常事”。他還可以東山再起啊,只是他烏江自刎,沒有給自己東山再起的機會。他贏了那麼多的戰爭,就輸了垓下,就自刎,這是因為項羽輸了自己的戰略心理,他沒有輸給別人,準確的說,項羽是輸給了自己。

劉邦之所以打了那麼多的敗仗,屢戰屢敗,還能成功,正是因為他自強不息,越挫越勇的戰略心理才贏了項羽,最後成就了帝業。如果劉邦每一場大的戰爭下來就像項羽一樣無地自容了,自暴自棄了,那他也早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了。這正說明強者自強,強者自助。

項羽自以為自己是一方霸主,鴻門宴明明可以除掉劉邦的,為什麼結果是放虎歸山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項羽自大,剛愎自用,不聽謀士的話,才放虎歸山。項羽要平天下,垓下之戰時有勇有謀的人都去了哪裡呢?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的性格。力大無窮,英勇善戰,這是他的優點。正是他英勇善戰這一點,造就了項羽自命不凡,自信自己能打贏戰爭,事必躬親而不聽他人的勸說,導致了錯失輔佐他最重要的人。下面從3個方面來分析:

1.項羽的眼裡只有自己,不重用韓信,導致韓信的離去,自此劉邦如虎添翼。

2.只相信自己眼裡看到的東西,只認為自己看到的東西就是正確的,逼得陳平投了邦。

3.猜忌范增,導致范增告老還鄉,失去了最後的一道屏障。

雖然項羽失敗的原因還有其他的,但剛愎自用是最主要的,導致最後無法挽回的垓下之戰。那一戰,打的就是心理戰。著名的“四面楚歌”,這是家喻戶曉的楚漢故事了,從這一戰中,又有誰能夠說心理作用能夠不重要呢?

所以,無論是盛世太平年間的平民百姓,還是戰爭年代的雙雄爭霸,自信,自強,贏自己的強者心理尤為重要。項羽和劉邦的事例是典型的例證。

怎樣才能讓自己不會剛愎自用呢?做到下面3點可以很好的避免:

1.不管身處什麼崗位,自信,自強就好。我們不要過分的相信自己,也不要固執己見。要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這樣我們才能公平公正的去判斷一件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讓自己發展得更好。

2.平常多學習,多思考怎樣才能彌補自己的短處。這樣,在關鍵的時候,我們才會虛心請教,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得到更多有利於我們的信息,才不會在關鍵的時候敗得一塌糊塗。

3.培養我們堅定的戰略心理,學習劉邦不怕輸,會合作,贏一次,就贏天下的強者思維。

這就是我今天回答的,項羽因為是英雄所以失敗,劉邦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對此你怎麼看?喜歡這篇問答的朋友,歡迎分享給你身邊需要的人,你留有玫瑰的餘香,是趙趙寫作最大的熱情。


趙趙的春天


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有些偷換概念的意思。

首先,項羽的失敗,劉邦的成功,和是不是英雄沒有關係,在劉邦成功之後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見劉邦成功的關鍵在於用人上,眾所周知,韓信本來是在項羽的手下,沒有得到任用,後來轉投的劉邦,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項羽在用人上的差距。

其次,英雄是沒有固定評判標準的,一千個人心中,可能有一千個標準,而且,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無論項羽和劉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應該影響對於英雄的評判。

最後,劉邦和項羽,從兩人對於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上來講,二人都是英雄,與最終的成敗無關。




青空書房



項羽之英雄,和劉邦之英雄,是兩個格局的事情。這句話顯然是站在項羽之英雄的格局去審視劉邦,說難聽點,有點坐井觀天。

先來看看“度娘”格局上的英雄:

按這個標準,只要符合一條即可滿足英雄的條件,項羽符合前兩條,可謂英雄。

但,大家不覺得這個條件太簡單了嗎?簡單得觸手可及。

那我們可以結合度孃的格局,給項羽加幾個關鍵詞:重情重義,熱血男兒,力拔山兮氣蓋世,“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這些加起來,大概就符合題目裡關於項羽是英雄的格局了,我們的關注點是:個人的本事和性情。從個人的本事來講,這個人要無敵,從性情上來講,這個人是鐵骨錚錚,卻又有一段兒女柔情故事……沒了。

也許這是最低檔次的那種英雄了,不怕噴的說一句:這個格局下的英雄,大概是網絡爽文小說的水平。這種格局下的英雄,往往只有一個外殼,因為除去“無敵”和“真性情”之外,其個人所承載的內核精神幾近於無,其英雄無畏的品質,得益於其天下無雙的本事,而其兒女情長的柔情,又和英雄之定義相去甚遠。項羽之所以能被人當做英雄,完全得益於其“天下無雙”的設定和傳奇事蹟是真實的,是有史料記載的。一個逆天的設定一旦真實起來,往往會讓人產生一種崇拜感,而忽略了逆天能力下,其所承載的內核精神的空洞。

而對劉邦而言,他被視為“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一則是因為同時代之下有一位擁有逆天屬性的人物掩蓋了幾乎所有人的光輝,二則是因為他的格局太高,非一般人所能領悟。

對於劉邦的格局,我想貼一下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講的話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劉邦的一生,可以說完美地詮釋了曹老闆的這段話,鴻門宴的唯唯諾諾,被封漢王時的忍氣吞聲,不就是“隱介藏形”“潛伏于波濤之內”?而九里山一戰功成,則是“興雲吐霧”“飛騰於宇宙之間”。在實現由“隱”到“升”的過程中,劉邦做了太多我們看來不近人情的事,扔孩子,殺功臣,撕毀約定,不近人情到近乎殘忍。但在殘忍背後的,是劉邦獨一檔的魄力與決斷力。常被人詬病的“沒有韓信他什麼都不是”,然而將一個小兵到大將軍,就憑這一點,放眼天下,又有幾人能有如此膽識?在當時,只有劉邦一人。

翻開史書,你會發現,歷史上的那些最高級別的統治者,都對劉邦有著相當高的評價,後趙石勒稱霸北方,對光武帝自稱“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卻願“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毛主席評價劉邦“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不難看出,格局越高的人,對劉邦的評價往往越高,劉邦之英雄所在格局,比之項羽不知高出多少。

回到題目,“劉邦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這句話,充滿了濃濃的“成王敗寇”思想,卻不知,王者何所成?寇者何所敗?

想到《三國演義》對曹操的詩評,有一句最適合回覆這類話: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歷史隨筆談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

項羽固是英雄。劉邦也是英雄。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所向無敵。但氣量狹小,多婦人之仁。手下精英,越來越少。

劉邦武力遠不及項羽,但能縮能伸。仁愛大度,有陽剛之氣。麾下將士,越聚越多。‘

垓下之戰,看似偶然,實屬必然。

項羽義不肯過江東,揮劍一死,成就其英雄形象。

劉邦仁不二分天下,九敗一勝,開四百年漢家天下。

項羽英雄,在於武冠環宇。

劉邦英雄,在於智匯張、韓。

各有千秋。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歷史人物的評價很難用一個詞而蓋之,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們接受它,就必須接受它的兩面性,劉邦和項羽用亂世梟雄來形容其實更貼切。

秦末天下大亂,群眾逐鹿,風雨滌盪之後剩下劉邦和項羽兩大集團。

劉邦的最大優點是知人善任,他起步於沛縣底層,他身上我們看不到士大夫階層的傲氣,底部的摸爬滾打教給劉邦的是實用主義,他深諳人性,獎罰分明,能屈能伸。在韓信要挾封侯時能以大局為重。他不是將才,是戰略家,是謀略家,是現實主義者。

反觀項羽,走的是和劉邦完全不同路子,和劉邦比,項羽可謂根正苗紅,他出身貴族,一身傲氣,軍事才能突出,但做事優柔寡斷,對於人性的把握他差劉邦太多,烏江自刎前還在感嘆“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軍事上的才能突出而謀略不足,他的理想主義最終導致在和漢的爭霸中的失敗。


澳大利亞農場主


成功失敗,與是否是英雄無關,每個人心中成功與失敗的定義也不相同, 但是正因為項羽曾力拔山兮氣蓋世,大破秦軍的主力,對於他的悽慘離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是悲情英雄,悲情英雄誰不敬仰呢?反倒是成功了的英雄劉邦,英雄之名卻不大為人所知。因為在數年的征戰中,劉邦多有敗績。

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便可得天下,可是項羽沒有,只是因為他不喜歡用陰謀,害死自己的敵人。鴻門宴便是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後,劉邦崛起了,可是隻要項羽願意,依然有機會可以,殺死劉邦。

最後四面楚歌,項羽一句“我無言面對江東父老”,道出了一種厚重的心酸,然而,真正無言面對的僅僅是江東父老嗎?是自己的心。





湖北老羅


我就回答的簡單點,成王敗寇!項羽是有勇無謀,重情義,屬於莽夫!自古紅顏禍水!才會發出令人唏噓不已的話:虞姬虞姬奈若何!反而劉邦善於謀略(從鴻門宴可以看出劉邦的性格!)歷史的長河,任人評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